近日,許多「回家吃飯」用戶陸續收到了平臺官方發來告知停運的簡訊通知。通知內容顯示:「近期接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朝陽分局通知,回家吃飯平臺暫停運營。為了您的資金安全,請在6月1日前務必填寫連結完成退款申請。「
據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回家吃飯」app在蘋果商城已下架,在安卓端商城可下載,但無法註冊新用戶。而嘗試致電平臺客服,會轉入到自動應答模式後自行掛斷。
01.誕生與成長
「回家吃飯」平臺成立於2014年,主打家庭廚房共享概念,也被稱作餐飲界的「滴滴」。用戶可以在「回家吃飯」的平臺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家廚」飯菜,收到訂單的「家廚」會在自家完成飯菜的製作與加工,為用戶提供自取、配送或食堂的取餐方式。
據公開數據顯示,在該項目成立的兩年內,總共完成五輪融資。在2016年最近一次融資中,已公開的投資方包括今日資本、金沙江創投,以及天使投資人王剛,因此「回家吃飯」在成立之初一度被看作是明星創業項目的模版。
不過,由於共享家廚的全新模式,也帶來了許多無法受到監管空白領域。
該平臺提供的「家廚」的飯菜食物是否存在衛生安全問題引發了外界極大的擔憂和質疑。曾有不少媒體報出「回家吃飯」的私廚平臺存在製作過程中髒亂差的問題與現象。
2016年,國家食藥監總局頒布了《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正式將網絡食品交易平臺納入該部門監管範疇,明確了第三方交易平臺對於提供食品加工的生產經營者應該起到監管作用,並強調所有的食品生產經營者理應具備,且公示生產經營許可證以及營業執照。
然而在隨後的一次訪問中,北京市食藥監局餐飲服務監管處處長劉國斌曾明確表示:「個人自家廚房作為食品生產經營者的本質就是無證餐飲,本身就是不合法的。我們監管部門也從來沒有向任何一家個人性質的『家廚』發放過餐飲服務證和經營許可證。」
在此之後,許多私廚外賣平臺紛紛關門倒閉或著積極轉型。也有商界報刊提及過「回家吃飯」的項目團隊在試圖尋求新的商業模式,只不過也隨著時間不了了之。
02.理想有時候,過於美好
在「回家吃飯」平臺成立之初,天使投資人王剛在內部一次發表講話中曾經提到,自己看到的商機是源於一家美國主打社交的共享私廚。
他認為這樣的模式非常新穎和有趣,但我們國內的社交需求並不會在吃飯的問題上顯得那麼被需要,更多用戶的訴求是上班族們午餐想吃到可口乾淨的家常菜,而不是且千篇一律的食堂盒飯和「地溝油」。
即便如此,外賣餐飲行業的興起,也沒能讓王剛的顧慮完全擺脫,「回家吃飯」的私廚形式導致的監管亂象與其初衷背道而馳。
在王剛的第二個論點裡,他認為「回家吃飯」的共享新模式,與兼職的代駕司機非常類似,只需尋找在CBD附近有空閒時間會做飯的阿姨即可。
第三個信心是引以為傲的C2B商業模式。王剛認為,在原本的B2B2B的業務模式中,還增添了2C的元素,會使之成為其一個更加完整的閉環。
03.可現實,會讓一切止步於幻想
據中國青年報之前報導,截止於2017年「回家吃飯」平臺上註冊用戶約為350萬,擁有「家廚」供應商4萬,並覆蓋了北上廣深等多個城市。
不得不說市場中的資源,可以在任何時候都是稀缺的,也可以在任何時候達到飽和,關鍵在於,選擇哪種方式打開。
一個項目的起航,最先考慮的應該是各個環節和步驟都必要做到合法合規。商業模式的架構不單單局限於想像力和借鑑能力,還有在實際環境中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可監管性。
新行業的興起,本就源於與時俱進的轉變,在它發展的過程之中更需要保持這樣的心態去改良。或許,也可以像原「回家吃飯」平臺CEO唐萬裡那樣,在2018年1月創辦「叮叮鮮食」,轉戰另一個領域,再與投資方列表裡的金沙江創投,二次合作重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