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紂,並沒有那麼單純,周與商朝世代血仇,蓄謀已久的復仇

2020-12-18 沉墨I方之城

周取代商,既是因為商周有世仇,也是源於商周貴族內外勾結,武王伐紂根本不是歷史上所說的替天行道。

商周的世仇應該從周方伯季歷說起,他是周武王的爺爺,從他一代開始與商王帝乙關係很密切,周朝能夠成為一方諸侯,也全靠帝乙的扶持。

帝乙扶持季歷目的並不是那麼的單純,因為在殷商的北部地區出現了一個強大的少數部落——鬼方。鬼方部落崇尚武力,善於徵伐,對殷商是個極大的威脅。帝乙是殷商時期少有的明君,在開疆拓土方面其實並不遜於他的兒子帝辛,也就是後來的紂王。

為了更好的防禦鬼方的南下,帝乙刻意地培養了周部落,並讓季歷與殷商王室通婚,敕封周部落為諸侯。周的實力越來越強大,帝乙扶持周的目的其實是為了防禦鬼方。

季歷在帝乙的扶持下,周逐漸的強大起來,帝乙發現雖然鬼方已經被遏制住了,卻養大了另外一頭餓狼——周。周的日益強盛給殷商帶來的威脅甚至超過了鬼方,必須要對周進行打壓。

打壓周的過程很成功,帝乙首先是把周的附近部落諸侯全部收拾了,然後扶持一些親商的附庸小部落來防禦周,最關鍵的是,帝乙把周方伯季歷以祭祀的藉口騙到了朝歌,殘忍的用祭祀之名,以最高等級諸侯王為祭品,用季歷祭祀上天,帝乙就變相的用祭祀手段除掉了周的首領季歷。

季歷被殺後,周老實了很多,他的兒子姬昌繼承了部落首領的位置,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

周文王在帝乙在位期間一直韜光養晦,對商也非常的順從。當帝乙死後,兒子帝辛上位,周文王就有點按賴不住,聯絡西方一些弱小部落,準備趁帝辛東伐期間攻打朝歌。

周文王寫寫《周易》還可以,打仗就算了,紂王帝辛率軍將周文王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還將周文王俘虜了,關在朝歌的監獄裡近十年。周文王在監獄裡也沒閒著,研究周易。

紂王后來也想學他爹帝乙的手段,將周文王當作祭品殺了,周部落派出了周文王的三個兒子來到朝歌,想讓紂王隨意挑選一個出來替父親去當祭品受死,最後紂王挑選了伯邑考。

紂王把伯邑考殺了,並做成了祭肉送給監獄中的周文王吃,周文王雖然知道這是兒子伯邑考的肉,還是毫不猶豫地吃了下去。沒多久,周文王就被紂王釋放回了周部落。

周文王回來後,就將部落首領的位置讓給兒子姬發,也就是後來的周武王。周武王對紂王更是採取了逆來順受的態度,暗地裡卻花費了大量的金銀財寶收買商朝的貴族階層。

商紂後期,朝中的矛盾非常的大。商紂王一直致力於社會改革,不斷打擊壓縮以祭司為首的神權貴族階層,啟用奴隸和平民階層中有能力的人進入朝中。紂王的改革觸動了神權貴族的利益,他們主動的聯絡周武王,期望周部落能夠起兵反紂。

商貴族階層期望周推翻紂王的統治,另立新王。

周武王與商貴族階層一拍即合,此時周武王已經重新聯絡了西方諸多小部落,其中與周部落聯繫最為緊密的就是姜部落,其首領就是姜子牙。姜和周不斷地通過聯姻來保持雙方的同盟關係,同時,姜子牙還擔任周部落的祭司。

周武王準備完成後,趁紂王徵討東夷期間,立刻起兵進發朝歌,雙方在牧野一戰中,紂王被打敗。而紂王失敗的原因居然是朝中的貴族們收買了軍中的將領和士兵,紂王無奈只得啟用奴隸與周武王的大軍作戰。

戰敗後的紂王逃到鹿臺,自焚而死。周武王大軍趕到,割下了紂王的腦袋,俘虜了紂王的兩個妃子,將他們帶到朝歌,用紂王的腦袋和妃子作為祭品祭祀上天。

周武王推翻了紂王的統治,卻並沒有兌現與商貴族們的承諾,並沒有另立新王,而是直接改朝換代,成立了新的王朝——周。

相關焦點

  • 真實的武王伐紂是怎麼樣的?
    「武王伐紂」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具體事實如下:大約公元前1046年或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聯合羌、巴、蜀、庸、髳、彭等方國部落,共同討伐商朝的君王帝辛(周人稱之為「紂王」),在進軍到距商都朝歌七十裡的牧野地方時舉行誓師大會,列數了商紂王的許多罪狀,鼓動軍隊和商軍決戰。結果,紂王大敗,連夜逃回朝歌,眼見大勢已去,放火自焚而死。
  • 《詩經》《尚書》中如何描述武王伐紂,「牧野」並不是個城市名
    商朝多次遷都,直到商王盤庚遷都到殷,商朝開始穩定興盛起來,所以我們也常稱為殷商。圖2:周文王與姜子牙在商朝晚期,分布於陝西渭水流域的周部族發展起來。經過周文王幾十年的治理,部族強大,為滅商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 武王不想伐紂?你看他封了黃飛虎什麼官,兩個字說明一切
    《王事情腦補封神史》第191期:開國文/王事情第67回,時當紂王35年三月初三日,姜子牙在西岐上出師表,中心思想就一句話,奏請武王伐紂。姬發接表,先是指出了紂王的無道確是事實,接下來的反應卻是匪夷所思。他直接搬出了文王去世時的遺言,切不可以臣伐君。
  • 武王伐紂,古代第一次變法帶來的社會危機,讓商紂王遺臭萬年
    從奴隸制到封建制是歷史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解放奴隸也是必然發生的歷史進程,不過因為不同地區發展程度的不同,進入這一歷史階段的時間有很大的差異,商朝率先走到了奴隸制社會的終點,不得不進行社會變革。《尚書.牧誓》記載:「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於百姓,以奸宄於商邑。」
  • 周朝建立後,幫助武王伐紂的神仙都哪去了?
    周分為西周和東周,以周平王遷都洛邑為分界線。東周又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以「三家分晉」為分水嶺。周朝和商朝的祖先是兄弟,都是黃帝的曾孫帝嚳的兒子,一個叫「棄」一個叫「契」。經過多年的發展,到了古公亶父的時候,更是開始鋪橋搭路、建立房舍,國力越發壯大。遷到周原後,周與商有了聯繫,為了保障部族安全,亶父與天下共主商王武乙建立起穩固的同盟關係,在商的保護下悶聲發展、積蓄力量。
  • 箕子出逃:朝鮮人是商朝貴族的後裔嗎
    紂王見叔父披頭散髮,邋裡邋遢,整日操著把破琴自彈自唱,以為他真的瘋了,於是命人將他囚禁起來,後來乾脆給他戴上腳鐐,將之貶為奴隸。 賢者避世,群小爭附,邦國之將亡的不詳徵兆。公元前1122年,西邊的周部落崛起,其首領姬發(周武王)起兵伐紂。牧野一戰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由奴隸、囚徒組成的商軍前鋒反戈一擊,商軍敢死隊反而做了周軍的前鋒,居後的商朝軍隊被衝得七零八落、十不存一。紂王兵敗如山倒,於是在宮裡積薪自焚,商朝滅亡。武王揮師進入商都朝歌,忙命人四處尋找賢人箕子,後得知他已乘亂出逃。
  • 封神榜之武王伐紂是姬發和紫玉之間的另一個愛情故事嗎?否則
    封神榜之武王伐紂的主線,主線是復興周朝,毀滅周朝,封神大戰,許多神仙在戰爭中死去,幸運地去了封神榜;還有一句話貫穿了姬發和子玉之間的愛情,武王幾次差點毀了大事。有人認為吳王是一朵奇葩,開國其實不應該成就兒女情長。要成為明君、封神大戰一代,不僅要有戰場經驗,更要有高尚患難與共、關愛人民的感情!因此吳王姬需要全方位的訓練。
  • 八百年周王朝的源起
    這一方面得益於史料的留存,另一方更歸功於其文化影響的深遠,易中天稱周為中華民族的奠基者,再恰當不過了。周作為農業文明國家,其來源已久。據傳,周的始祖叫棄,他的母親姜原是帝嚳的元妃,因為在野外踩過巨人留下的足跡而懷孕生下棄。這和商的始祖契因母吞下玄鳥蛋而降生簡直是一個模板,只不過商的母親簡狄是帝嚳的次妃,名位比姜原低了一等。
  • 美國原住民的祖先是商朝人?為什麼有這個說法?
    最近幾年時間裡,有一個說法越來越激烈,那就是美國的原住民,也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其實是商朝人遷徙過去的。當然,這個說法並不是瞎說的,有些證據還是能夠說明的。在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當時的殷商其實還有十幾萬的軍隊正在討伐東夷,根本來不及回援,結果就是武王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而當時殷商的十多萬的軍隊卻自此下落不明了,那麼這些軍隊去了哪裡了呢?
  • 中國文物遺存最早的西周青銅器,是被稱為「武王徵商簋」的利簋
    七鼎六簋在周朝禮制中簋和鼎與老百姓無緣,而且如果違反禮制越級使用,就會有「問鼎之嫌」,當時的簋也常用其主人的名字來命名,如主人名為利,則其所擁有的簋就會被稱為利簋;在商周時期,擔任有司的利曾經作為將軍跟隨周武王一起參加徵商伐紂
  • 七大證據證明印第安人是商朝後裔,我們該怎麼辦
    經過一些學者的研究,美洲印第安人是商朝人的後裔,現在總結各方面的研究加起來有七大證據:一、文字:一名來自美國伊利諾州的化學家、業餘的銘文研究者魯斯坎普,不久前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這些甲骨文經專家鑑定與商朝甲骨文同源。更令人驚奇的是在墨西哥奧爾梅克發掘出的16個玉雕和6個刻有漢字的玉圭,玉圭上的漢字現已被破譯出來,第一塊上刻有「俎娀繭翟」。繭翟是有娀氏的長女,殷商的祖先。第二塊上刻有「妣辛」,帝高辛氏是黃帝的曾孫,也是殷商的一位祖先。
  • 盤點東野圭吾筆下的惡女——人性的暗與蓄謀已久的惡
    《白夜行》的唐澤雪穗雪穗從來沒有得到過家庭的溫暖或優渥的生活,成年後,她不惜損人利己也要得到所謂的幸福,為自己的人生設立了一個又一個縝密而宏大的藍圖。而亮司則永恆匍匐潛行於黑暗,幫助她完成一樁又一樁卑鄙的任務,他就像她身後那個沉默暗黑的背影。
  • 歷史疑問:美洲出現甲骨文,早於哥倫布,印第安人是商朝的後代麼
    當時的我國並不是商朝階段,全世界都還沒有像樣的文明出現。 四、商朝人是否去了美洲 "武王伐紂"之後,確實有一支商朝勢力,離開了中原地區。
  • 她是蓄謀已久的暗戀:得不到的天使楓可憐
    而當她穿上一襲白蕾絲無袖套裙,蓬鬆的秀髮俏皮地搭在雙肩上,再對著鏡頭擺出一個極具挑逗的手勢時,那腕上的金屬手鐲也適時地將她點綴得格外優雅,而嘴角微微一個上揚便能將她的魅惑準確無誤地傳達到男人的心裡來,不得不說,她的樣貌是那樣的具備實力,並不是單純靠化妝就能裝出來的
  • 姜子牙72歲出山拜相,85歲率軍伐紂,他最終活了多大年紀?
    姜子牙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但是遲遲沒有機會入仕。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磻溪(今陝西寶雞境內)垂釣,遇到了周文王姬昌,一番交流之後,姬昌很是振奮,認為姜太公有經天緯地之才,請他出山並拜為「太師」。
  • 女人出軌後,到底是一時衝動,還是蓄謀已久?聽聽這兩位女人的話
    婚後女人的出軌也時有發生,出軌的原因也許多種多樣,有著各種各樣所謂的「苦衷」,但是終究出軌之後那便是錯誤,儘管會有很多人在出軌後懊悔,頭腦冷靜下來後選擇了向對方表達愧疚之意,向另一半表達自己的忠誠,可是對於她們來說,出軌的時候,到底是一時衝動,還是蓄謀已久?聽聽這兩位女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