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國祚最長的周王朝,前後綿延近八百年之久。這八百年時間裡,既是中國奴隸制社會發展的巔峰,也是中國思想文化形成的起源。縱觀先秦各時代,相較於五帝的虛無縹緲,夏朝的無跡可尋,殷商的詭秘莫測,周朝則實實在在,有血有肉。這一方面得益於史料的留存,另一方更歸功於其文化影響的深遠,易中天稱周為中華民族的奠基者,再恰當不過了。
周作為農業文明國家,其來源已久。據傳,周的始祖叫棄,他的母親姜原是帝嚳的元妃,因為在野外踩過巨人留下的足跡而懷孕生下棄。這和商的始祖契因母吞下玄鳥蛋而降生簡直是一個模板,只不過商的母親簡狄是帝嚳的次妃,名位比姜原低了一等。照此說法商周本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最後竟手足相殘,更難堪的恐怕是帝嚳,兩頂綠油油的帽子戴得莫名其妙。這種傳說顯然是無稽之談,兩位母親的地位差別就帶著明顯的後人編造痕跡。
不過周始祖擅長農業應當是事實。據載棄在帝舜時因地制宜,教民耕種,被舜封為后稷,相當於當時的農業部長。此後周的祖先沿襲棄的技藝,世代為后稷之官,直至夏朝末年當權者不務農業,才失官流竄於戎狄之間。
後來,部落傳到公劉之時,公劉再度拾起老本行,在戎狄之間開墾荒地,耕作農事。畢竟是祖宗傳下來的手藝,不僅自己很快發家致富,還帶動了周圍鄰居的經濟發展,因此很快在戎狄之間也有了許多追隨者,竟建成一個小國家,定都於豳(今陝西彬縣、旬邑縣一帶)。
再傳至古公亶父時代,民有盈餘,國家富足,引來了周邊戎狄的覬覦。起初還可以財物打發,後來戎狄覺得這是個打不還手的軟柿子,索性連人民和土地一起搶奪,國民提出要以死抗爭,古公亶父卻很仁義地道:「老百姓讓我當君主是希望我能帶給他們好處,他們在哪裡都一樣生活,如果因為我讓百姓和戎狄打仗,必有死傷,這相當於殺人父子而稱君,我哪裡忍心吶!」話說得冠冕堂皇,實際上是自知實力不濟,有意逃亡別處(大概是國家一直忙於農業,忽略了軍事發展)。因此古公亶父「度漆、沮,逾梁山」,將國人遷徙到岐山腳下,並從此摒棄戎狄的習俗,開始築城建屋而居。
古公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太伯,二兒子虞仲,三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姬昌出生的時候有祥瑞,古公覺得這個孩子將來很有希望,因此想把王位傳到他手裡。老大和老二為了成全父親的願望,主動逃到了東南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讓季歷順利繼位。而這兩位寬容謙讓的兄長的後代,後來被分封在吳國,成為春秋時的一方諸侯。
姬昌繼位後,勵精圖治,禮賢下士,吸引了一大批人才前往投靠。國家實力蒸蒸日上的同時,也引起了當時的中原之主商王的注意。當時的周國,長時間以來都是商王朝的附屬方國。雖然國力漸強,但在「大邑商」面前,依然是「小邦周」。出於忌憚,商紂王借著崇侯虎的讒言,將姬昌囚禁於羑裡。周臣為了營救姬昌,四處搜羅珍奇玩物,並賄賂紂王的寵臣費仲,終於在多方示弱與討好之下,姬昌被放出,還被紂王授予徵伐諸侯的權力。
出獄後的姬昌暗地裡結交諸侯,化解各方糾紛,同時討伐對自己有威脅的周邊國家,而彼時的紂王則倒行逆施,殘虐不仁,因此到姬昌死時,天下諸侯三分之二已歸附於周。姬昌後來也被追諡為文王。
武王姬發繼立後,伐紂已勢在必行。然而商的實力實在強大,武王不得不靜待時機,甚至不得不搞一次軍事演習以探聽商國的虛實。《史記·周本紀》中記載:
「(武王)東觀兵,至於盟津。……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
即便諸侯都言「紂可伐矣」,武王仍覺得沒有把握,以一句「汝未知天命」率眾而返。
兩年後,紂王更失民心。於是趁著商國出徵東夷,國內空虛之際,武王召集諸侯,浩浩蕩蕩往商國國都而來。紂王聽聞,忙用奴隸和囚徒集結起一支軍隊,前來抵擋。兩軍在牧野相會,商軍雖人數眾多,但都不願為紂王賣命,於是臨陣倒戈,反攻於紂,商人大敗,紂王奔上鹿臺自焚而死。
牧野之戰後,商朝滅亡,武王承繼天命,八百年周天下由此開啟。
周族祖先世代以農業為生,殷商之際流竄於戎狄之間,幸好有公劉再興祖業,爾後古公亶父遷居岐山,摒棄戎狄之氣,國家基業由此奠定。因此周王朝的興起,始於公劉,奠基於古公亶父,成於文王、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