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還不是一門科學,僅僅靠偽造和刪節才會被弄得像門科學似的。——羅素(英)
文章分類|歷史奇文
文章字數|2497字,閱讀約5分鐘
我們所說的周朝八百年,大致是指從周武王五年(公元前1046年)到周畢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這段時間,因為西周元年(公元前841年)之前沒有連續的明確紀年,之前的年份都是學者們推斷的。
根據這一時間表,周朝可以分為三個時期:西周、春秋和戰國。
西周天子的榮耀
周朝的歷史始於周武王五年(公元前1046年),但周族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自己的根據地。《史記》記載,周朝的宗室是帝齊之子啟的後代,啟在帝堯時期被封於齊。
周武王五年(公元前1046年)以前的周族歷史,可以與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以前的秦國歷史相比較,都是古代氏族為爭奪天下而進行的鬥爭,前者採用分封制,後者採用郡縣制。
周武王
秦國的強盛源於秦孝公商鞅變法,周族的強盛源於古公大夫。古公的父親周太王將周族的聚集地遷到了岐山,為周族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泰王也提前為周族選定了繼承人,那就是周文王,他是泰王的孫子,通過泰伯本武等一系列的運作,文王的父親季歷繼承了泰王的位置,然後傳給文王,再傳給武王。武王伐紂,紂取代了商的位置。
與秦以後的王朝更替不同,商周的更替只是皇帝地位的轉移,特定的國家一直存在。商朝王室的後裔仍然在諸侯國中生活在君主面前,而不是在周朝的臣子面前。
天子變了,規矩自然也要變,周朝的分封制就這樣出來了。
商周之交,中國多"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其他國家服從天子。國家之多,根基也厚,幾百年,指的是誰大誰小,周天子是不可能憑一己之力消滅他們的,商朝之前還是把他們拉在一起的。
牧野戰役示意圖
如果你不能殺死它,那就另想辦法。
周王室首先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圈地,把最好的土地留給自己眼前的,也就是王畿;國王首都以外的土地被授予王子們。諸侯大多是同姓的親戚,也就是王室的兒子,兒子的存在鞏固了王都的絕對權威,所以周天子有權調度和任免諸侯,這是商王所沒有的權力。
王室隨後修正了分封制,建立了配套的禮樂制度、宗法制度和經濟制度,向所有順從國大力推廣,諸侯也要分封、講禮樂等等。周王室由此確立了周即中國、中國即文明、文明之外皆蠻夷的理念,總之,凡是不服從周朝文化制度的,都是蠻夷,自然不能心慈手軟。
其實,從分封的那一刻起,周朝就沒有對蠻夷客氣過。上面說了,周王分封是按照勢力範圍,而不是一個穩固的地盤,有很多土地周王控制很弱,他封了一個爵位,這個土地是軍閥的,但是地上的原住民呢?這是州長們要處理的問題。
呂尚
比如,即使是太公望封的齊國,也是在來邑的邊緣,花了幾百年的努力才把一整個地區變成自己的。像商的故國,不僅有宋,還有魏等諸侯國。
這樣,天子對諸侯,諸侯對卿大夫,卿大夫鄉對士人,層層負責,互相配合,但不能超越責任的層次,即諸侯的臣子不是我的臣子。但是諸侯和皇室之間有一個契約,簡單說就是列舉矛盾的時候天子來調解,當天子被侵犯的時候諸侯在防禦,諸侯定期祭拜天子。
周王室能做這麼多事情,主要是因為實力,他們雖然不能打遍天下諸侯,但拉個幾十個還是很容易的,周王室本身就是最強大的諸侯。
但實力會發生變化,王室可以變弱,諸侯也可以變強,在諸侯還沒有強大到足以挑戰王室的時候,周天子就享受了兩百多年的輝煌,這就是西周。
春秋:一個霸權的時代
西周時期,各國的發展狀況參差不齊,總的來說,可以歸結為人口不足和缺乏先進的科學技術。
人們在平原的一個山谷周圍築起了四道城牆,那就是一座城,住在城裡的叫百姓,住在城外的叫野人。與廣袤的原野相比,城市的數量很少,城市之間有很大的縫隙,消息不靈通,其他國家的軍隊偷偷越過邊境你都不知道。
在這種情況下,各國都忙著教育原住民、繁衍人口、建設城市等,先消化自己的封地,擴張也不著急。到了領地被消化的時候,這些國家開始向外擴張。
擴大這件事,皇室是不允許的,如果有矛盾,需要皇室出面調解,如果私自動用武力就會受到天子的幹涉和反對。
周平王
反對需要實力,向王東遷,周王室不如從前,良家把犬戎搶了一半,乾脆畫個大餅給秦,平周王跑到洛邑需要諸侯軍隊護送,王室軍隊不足。
拳頭軟下來的天子說話好使嗎?恐怕也不好用,畢竟什麼時候都是荊棘,西周王室當國王都敢惹,更何況是現在。
第一個挑戰的是皇族近親鄭氏,往下三代,鄭君與周天子還是兄弟,但到了鄭莊公手裡,徹底與皇族決裂了,也與周王室大戰了一場,周王室最後的威望也被削沒了。
鄭國的力量在當時並不是最強的,至少齊、楚兩國可以並肩作戰,這三個國家的君主被稱為春秋三小霸。其中,鄭國是最麻煩的,也是最接近霸業的,但鄭莊公一死,鄭國很快陷入內亂,霸業的大棒就交給了齊國。
在齊桓公時期,齊國的國力可以說傲視列國,可隨便打人的話都不能讓人心服口服,得找個合適的理由。管仲幫齊桓公找到了這個理由——不敬天子!
齊桓公
為了防止諸侯駁議,齊桓公很快就大大幫助了周天子,王室要錢給錢,要糧給糧。周天子對齊桓公非常滿意,"賜封齊桓公"。齊桓公正式成為霸主。
其他人看到後,紛紛效仿,可齊桓公內亂之後,再也沒有出過霸主,只有晉國和楚國強大到可以一直在那稱霸。
晉楚本來也是一個小國,怎麼就成了大國了呢?無論晉國還是楚國,都是在春秋的戰場上逐漸被吞併,一吞就是一大口,逐漸成為一個大國。
在這種情況下,大國爭霸;小國的次國家兼併;小國或坐以待斃,或緊圍著大國,幾百年的春秋已經過去。
戰國:強者的世界
春秋後期,諸侯國提前經歷了王室的結局,晉國被韓、趙、魏瓜分,齊國被田國吞併,諸侯國被大臣、大夫取代,就像諸侯奪取了皇帝一樣。
諸侯取天子的第一步,就是王。
魏惠王
春秋時期,大家還是諱莫如深,只有南方的楚、吳、越三國稱王,北方的諸侯國還是男性。直到魏惠王時期,強大的魏國君主怎麼可能不稱王呢?國王開始泛濫,周皇帝連名義上的遮羞布也丟了。既然自己已經是國王了,為什麼還要去另一個國王當霸主呢?於是霸業被拋棄,兼併才是王道。
戰國打了兩百多年,最後以秦國的統一而告終,因為秦軍最強,強者才能得天下。
但周王室看不到統一六國的那一天,在韓國被滅26年前,秦軍的鐵蹄踏破了洛邑廟,周王朝留下了一個負債纍纍的笑話死了,死不起一波。
這裡是《南蓉不失敗》,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李道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