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同母昆弟十人,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及文王崩而發立,是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周文王為周朝的未來發展做了厚實的基礎,以至於後來周武王對抗商朝時,擁有足夠的實力基礎。周文王算是一代明君,但是傳位時並沒有選擇自己的長子,而是略過長子甚至連長子的子孫都沒有絲毫考慮,直接選擇次子周武王為繼承人。對於周文王這樣的選擇,後世的人紛紛表示看不懂,根據流傳下來的史書記載也很令人疑慮。人們推測周武王的繼位,可能中間有一段同唐朝一樣的「玄武門之變」。對於周武王繼位,後世之人有考慮諸多因素。

周朝時期對於繼承皇位之事非常嚴謹,要由嫡長子優先繼承,嫡長子不願繼承才可以傳給別的兒子。周文王一共有十個孩子,周武王姬發是老二。

根據史書記載,周文王活的年歲很大,知道97歲才去世,去世之後傳位給兒子。而那個時候老大伯邑考已經84高齡了,次子周武王也都82歲了。周文王這個老皇帝可真能熬啊,都把自己的兒子也熬成了老頭子。所以如此來算的話,我們可以推測在周文王傳位的時候,伯邑考已經去世了。

雖然周文王有很多兒子,但是並不是每個兒子都有做皇帝的資質,其中姬發和周公旦的能力比較出眾,是他的左膀右臂,已經幫他輔政了。有史書記載,伯邑考知道自己資質平庸,為了避免皇位爭奪使自己喪命,他直接將皇位讓賢給周武王。

總結:
值得一提的是周文王姬昌的皇位就是被讓賢得來的,因此主動讓賢在當時是一件很有意義,有禮儀的事情。還有的史書記載,伯邑考是因為犯了大錯被周文王剝奪了繼位的權力,所以選擇了姬發為太子。在周朝來說,繼位的制度雖然非嫡長子不可,但是可以退位讓賢。從史書記載的資料來看,伯邑考沒有依制度繼承皇位沒有明確的記載,對後世人來說依舊是個不可知的謎團,但是猜測是不好故事的人佔大多數,否則若是退位讓賢應該有明確的記載,畢竟在那個時候退位讓賢是一件讓人敬重的事情。
參考文獻:
《春秋繁露》
《尚書中候》
《大戴禮》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繫舟蕾佛陀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侵權必究!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