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封神演義》的都知道,姬昌有兩個挺出名的兒子,一個叫伯邑考,一個叫姬發。可是周文王姬昌並不僅僅只有這兩個兒子,他這一輩子一共有18個兒子,以上這兩位只是他的大兒子和二兒子罷了。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他的兒子們除了姬發姓姬,其他兒子的名字卻不以姬為姓,這是為什麼?
姬昌的兒子諸如伯邑考、管叔鮮、毛叔鄭等等,和當時的傳統有一些聯繫,所以他們不用姬氏這個姓氏。那時候,商周時期的百姓正常都是不稱呼姓的。當時的百姓還有朋友都不叫他們為姬昌、姬發的,都以名來稱呼,在那時候叫人都不用稱呼姓氏的(對於成年男子),至於現在這些廣為流傳現在所認知的帶姓氏的叫法是我們後世給硬生生的加上去的,雖不符合歷史,但這樣叫只為了方便我們對他們更好的記憶,以便區分他們家族之人。
關於記載姬昌的兒子《史記·管蔡世家》一書中有所提到,姬發的名字不是直接稱呼的,周武王這個稱呼才是在書裡面一直對姬發的稱呼,並非直呼其名,直接喊名字其實是很不禮貌不尊敬的。起名也是有講究的,男孩和女孩在當時的年代就是不一樣的。只有年齡到達15周歲的時候,身為上流家族的女子才會有名字,被取上一個正式好聽的名字,在那個時候他們是有姓氏的,這是為了避免當代人們近親結婚,所以女孩子們都帶著姓氏稱呼,其實也更好聽了。
在當時的年代,通婚是在氏族之間經常看到的,之所以女子不知道男子究竟是不是自己的哥哥或者親戚,是因為當時的男子是不依據血緣取姓氏的,如果這時給女子冠有姓氏,這樣一區分,就更容易分別開來,就可以讓男子避免近親通婚,造成一些不好的結果,比如孩子會有殘疾,壽命不長等等,這就是"男子稱氏,女子稱姓"的來源。
除了男女之間的差別之外,在兄弟之中的排行對男子取名字也尤為重要,比如伯、叔、季就都不一樣,在姬昌的兒子中就很好的區別。拿毛叔鄭當個範例,"毛"它指的是封地;"叔"指的是在兄弟間的排名,"鄭"就是他原有的名字,所以"姬鄭"才是他原本的名字。需要注意一點的是,大家千萬不要叫他"姬鄭",這是對他非常不尊重的,可以稱呼他"鄭",也可以稱呼他為"叔鄭",甚至直接稱呼他"毛叔鄭",這些都是可以的,但千萬不能叫"姬鄭"。
但是有一些人他們就可以不按當時的規矩取名字,因為他們都是有著特殊地位的爵位或者是王位。比如說周公旦和周武王,如果大家都叫他是姬旦,諧音為"雞蛋",那肯定是不敬的,甚至有性命之險,這樣的稱呼實在是對人太不尊重了,也許當時叫了君王並沒有什麼反應,但是私下就要小心了。周朝還未建立,伯邑考就去世了並沒有趕上這一制度,所以他的姓名就不太一樣和其他人相比,這也更好區分,伯邑考並沒有封地之類的,後來就把他的排名"伯"放在了第一位,後面"邑考"二字則表示尊敬和懷念,是對他死後祭祀所用的敬稱,也是莫大的殊榮。
在書《史記·卷三十五》中有說道,本來伯邑考是要被姬昌立為太子的,但是在姬昌私下裡偷偷觀察後,他發現了姬發的閃光點,他發現姬發比伯邑考更加優秀,於是他就把太子之位傳給了姬發,並且姬發將江山打理的也很好,百姓繁榮,國庫充裕,人人欣喜。而且伯邑考離世的早,在建朝前就已經離世了,所以後人為了紀念他,才把他稱作伯邑考。在古代那時候,名字就是地位的標誌,放到現在來看也是不易,能保持原來名字的人應該沒多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