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才是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核心基因,周的衰亡源於制度的衰落

2020-12-21 沉墨I方之城

周是中國歷史上最被忽視的一個朝代,武王伐紂,立周代商,西東兩周除了幽王烽火戲諸侯,然後就直接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而這中間唯一讓人津津樂道的除了文王寫《周易》,就是周公旦制定了周禮。

而正是周公旦定的周禮確定了周朝是中國自周以後的所有封建王朝裡的基石地位,周公旦制定的「禮」一直貫穿整個封建社會,直至今日。可以說,「禮」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綱常和骨架。

周禮的出現,給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和政治有了依託和綱領,正因為有了這個劃時代的社會管理理論體系,才得以讓中國封建社會延綿幾千年而不絕。

「禮」其實是源自於迷信,它本意是祭祀過程中的一些繁文縟節的條條框框。「禮」的繁體字就源於象形字,一個形如祭祀用的大鼎。

祭祀是遠古時期人民對上天、鬼神的敬畏,正是由於這種「敬畏心」形成了中國封建政治的底層構架和邏輯。

西周亡於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東周亡於秦國吞併六國統一天下。整個周朝國祚延續800年,其實真正有影響力的不超過400年,整個周朝的時代是越來越衰落,這種衰落的並非因為周朝國君的昏庸和能力的不足。

並非所有的朝代由盛轉衰都是國君引起的,更大的因素其實在於國家的制度,比如東漢,比如這800年的周朝。

周的衰落與周的興盛有莫大的關係,周武王、周公旦開創了強勢的周王朝的同時,也為周的滅亡埋下了禍根,只是這棵毒草生長得太過漫長,足足用了幾百年。

這棵毒草還是「禮」。

周禮在國家層面上的應用就是「封建」制度——分封制。封,封地;建,獨立的班子。

當年周武王滅殷商後,對天下就行了分封。天下,是周武王對自己打下的領土(家業)稱謂,「天下」一詞就源於此,帝王取得的合法統治範圍。天下足夠大,大到讓兩千多年前的周武王覺得管理不過來。

周武王一方面是考慮到簡化國家管理的程序,另外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犒賞功臣。於是,就把這周王打下的「天下」進行了劃分,足足有一千多塊地方。這些地方就按照功勞大小,血緣親疏進行賞賜。

分出去的一塊地就是一個「邦國」(簡稱為「國」),而拿到封地的人就叫諸侯。這些諸侯回到了自己的邦國,又將自己的封地再進行切割,封賞給自己的一些重要下屬,這些人從諸侯手中得到封地的人叫大夫。

大夫得到的封地其實很小,只夠維繫自己生存所需,被稱之為「採邑」,又被簡稱為「家」

我們通常所講的「家、國、天下」的意思,傳統意義上的「家」其實與底層老百姓沒有任何的關係。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與老百姓沒有太大的關係,那都是讀書人的事。只有讀書人才具備從底層百姓上升到貴族階層的通道和可能。當然,造反除外。

周朝的這種分封制度也叫做「封邦建國」制度,說得更深刻一點,這是一種「層級承包製」。天子將自己的天下分包給天下的諸侯,諸侯又細化給大夫,大夫手裡養著一幫「士」(讀書人),而老百姓就供養這群士。

這是套設計在現在看來是非常落後的垂直管理體系,但是在當時來說卻是最偉大的制度。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在周朝那個時代,用如此精準而細化的社會垂直管理體系來將鬆散的國家個體整合成一個合力整體,極大的釋放了社會生產力的發揮。

周天子開創時代的將「封邦建國」的制度應用於國家管理和政權維護,這對周王朝延續了800年起了極大的作用,同時也對當時落後的生產力起到了極大的提高。

這種制度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將整個周的子民層層管理,層層負責,又全部都圍繞周天子進行運轉,時代的先進性無與倫比。

制度服務於社會發展,社會發展又推動制度的改革。社會的變革和生產力的發展又將這種制度的弱點逐漸的暴露出來——團結問題。

周天子有眾多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國對天子負責,但是各個諸侯之間卻是平級對等;大夫對諸侯負責,卻不對周天子負責;士對大夫負責,卻無法對諸侯效忠,更別提周天子。

這些層級裡面的群體都是單線的聯繫,越過任何一級都不可能有染指的可能。簡單的說「我小弟的小弟卻不是我的小弟,這個問題太嚴重了」,更要命的是,我不止一個小弟。

周天子有眾多的諸侯,諸侯們名義上是周天子的臣子,但是眾多諸侯們之間卻沒有任何義務關係。諸侯不敢和周天子蹬鼻子上臉,卻完全可以將自己看不順眼的諸侯數落幾句,甚至是動手教訓教訓。

諸侯與諸侯之間存在矛盾,這無法避免,只要有利益的糾紛,就一定會有衝突,有了衝突要麼文說,要麼武鬥。衝突一旦升級,就會有戰爭,一般情況來說,周天子會出面調停這些矛盾,大家都是我的小弟,有話好好說。

周天子強勢的時候,出面當話事人完全可以擺平,如果周天子勢微,那就沒人聽你的。

諸侯要發展,要擴張,這是任何一個團體的運動力,在周朝一千多個諸侯裡,同樣是以生命的形式存在,每個諸侯都是一個生命體。

弱肉強食是生命體發展的基本原則。

齊滅了14國,魯滅了13國,秦滅14國,晉滅25國,楚滅了60多國。這些都是諸侯國的基本生存準則發展的結果。周經歷了300多年後,一千多個諸侯國只剩下了寥寥幾十個了。

周天子此時還是天下的共主,卻早已不是諸侯心裡的天子,完全淪為了一個擺設。只是這個擺設又必須存在於世。

因為,那個「禮」還在。

相關焦點

  • 【文化】人道司法,《周禮》中的法治思想
    文學經典/中國智慧 《周禮》是儒家經典之一,也稱《周官》或《周官經》,全書共有《天官冢宰》
  • 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它的起點是周朝,而這個制度的背後有這些秘密
    公元前841年,貴族們共同驅逐了暴君李王,取而代之的是兩個最有影響力的貴族領導的集體領導,直到太子登基。公元前771年,有王被入侵的野蠻人殺死,周朝的王權再次被打破。其中一個冒充者:平王,倖存了下來,但王室已經失去了威望和影響力。封建制度的凝聚力減弱了。此後,它進入了傳統上被稱為春秋的階段。
  • 古代等級制度有多「森嚴」?看清朝文武百官的服飾,見分曉
    ——《論語》華夏幾千年來,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進而到民主社會,中華文明在時代中進步,在時代中綻放光輝。夏王朝以來,中國的等級制度便開始確立,到了周王室,等級制度成為了諸侯爭霸的因素之一,等級制度便開始全面確立。
  •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是指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種價值中起主導作用的價值。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有兩層含義: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即儒,道,佛的核心價值。二是儒家,道家和佛教核心價值觀形成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構成1,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可以概括為自我完善的道德。儒家學者重視使命和責任。儒家世俗道德的基礎是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係。
  • 孔子這麼厲害,當時為什麼不去效忠周王室?
    那既然孔子這麼厲害,在春秋時期的地位如此崇高,他為什麼不去輔佐效忠周王室呢?孔子周遊列國,奉行周禮,但卻沒有去當時的周國遊歷,這又是為何呢?今天筆者就跟大家分享春秋時期周王朝的分封制和文化觀念。春秋時期的文化觀念和秦漢之後的觀念大不相同,周朝的分封制要求每個人逐級效忠,周天子只能得到諸侯的效忠,文人士大夫只能效忠於諸侯,這樣一級級的效忠制度是當時的文化觀念。你想要跳級效忠,那不好意思,你就是大逆啊。別說收你了,不但不能收你,還得罵你啊。
  • 西方人很疑惑:為何中國幾千年的王朝史發展到現在沒有保留王室
    直至現代化的今日,西方不少國家依然沿襲著傳統的皇室制度。中國作為在人類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文明之一,所出帝王更是不勝枚舉。然而自清朝覆滅之後,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溥儀皇帝被趕出紫禁城,千年以來的皇室制度終是宣告終結。西方人很疑惑:為何中國幾千年的王朝史發展到現在,卻沒有保留王室?
  • 乾貨 | 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則
    我國古代婚姻制度制度的基本原則主要形成於西周時期,西周的婚姻制度受禮的影響體現了宗法禮教對家庭的影響,維護了男尊女卑的等級觀念。西周時期婚姻家庭制度已經較為完備,而在西周時期形成的婚姻基本原則對之後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各朝代的婚姻制度都有深刻的影響。後經漢唐宋明清演變形成了受儒家思想影響特有的婚姻制度。
  • 古老中華玉文化,才是中國工匠精神
    文化立國不是一句空話,活起來需要具體的表現,具體的表現就是儘快樹立其中華文化的價值體系,讓這些流傳了幾千年的《中華瑰寶》成為中國的價值典範,活起來才能引領文化的風騷。古代玉雕刻武功互動玉人中國古玉是歷史的物證,是文化的載體,華夏玉器歷史文化非常悠久,八千年前遼河興隆窪文化、紅山文化、山東大汶口文化、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都在證明中國玉文化的偉大。
  • 論對後世中國影響最大的儒家思想
    東周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劃時代的歷史變革中。當時,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留下的諸侯坐大,甚至還出現了周鄭交質的事情,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諸侯爭霸,社會處於動蕩之中。這時候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異常活躍,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他們紛紛登上歷史舞臺,著書立說,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辦法,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 多維同構:《周禮》法體系
    《周禮》體現戰國儒家對尚法潮流的理論因應,建構出一套既保有儒家禮樂刑政的治理傳統又充分考慮到天下一統的時代願景的新治道。《周禮》亦名《周官》,以職官權責分配為內容安排治理秩序。全書反覆強調「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通過設官分職的方式為民眾確定規則法度。這樣一套類似於行政法的規範就是《周禮》確立的法體系,經過對大小職官加以巨細無遺的規定,天下被安排到一個整體的法秩序之中。
  • 從日本江戶時代特色文化來談談落語的衰落
    與此同時,幕府統治的高壓和外來文化及佛教文化的滲透都對落語的興盛與衰落產生極大的作用。 除了曲藝文化領域上的競爭,民間觀眾的喜愛熱度和町人地位的高低也影響著它是否會經久持續地發展下去。
  • 「井田保農業,分封保安全,周禮統意識」,周朝國祚成歷史之最
    一方面,被分封的諸侯王不論是在血緣還是個人成就上,都離不開周天子,因此他們能夠成為諸侯,要感恩於周天子,再加上當時的尊王意識濃厚,這就使得西周儘管存在大小數百個諸侯王,但是都是非常忠於周王室的。就這樣,周天子和地方諸侯,在權利和義務上形成了一種平衡狀態,恰恰是這種平衡狀態,保證了周朝國祚八百年的奇蹟誕生。如若有部分諸侯王圖謀不軌,發動反叛行為的話,那麼周天子完全可以依靠,其他忠於他的諸侯王出兵協助鎮壓,這不僅對於周王室的統治是一種保護,更是對周朝延續是一種保障。
  • 李澤厚: 為什麼巫術才是中國獨特傳統的核心根源?
    特別是這個問題與中國整個文化、中國整個哲學的特徵,很有關係,這就成了一個大問題。中國文化、哲學有什麼特徵呢?當然有很多了。例如,比較其他文化來說,在中國文化裡,人的地位就很高。天地人三才,人可以跟天地並列,可以「參天地、贊化育」。人能夠參與天的運作。
  • 清華思客|賈璽增:工藝、生活與制度——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既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以「自我」為核心,在一定程度對外吸收借鑑的同時,沿著自己的方向獨立發展,自始至終保持著與眾不同的風格和品味。
  • 李後強:長江和黃河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基因 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了...
    李後強表示,通過類比生物遺傳基因,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角度提出了 「長江和黃河組成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雙股結構」的觀點,他認為中華文明的根魂在長江黃河,中國的江河文明在世界上具有唯一性,中國的文化基因強大穩定,具有自我修復和永續傳承的能力和特徵。「長期以來,學界關於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的研究大多是分開的。」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對近代文化史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正本清源的功夫,真正沉澱成型,發自內心地認可  回顧近代中國文化史,不乏一些簡單、粗暴地將中華文明塗上「愚昧」「落後」「腐朽」標籤的案例,有學者甚至從思想上、制度上、物質上反覆撻伐,給整個社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致百年之後的今天,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問題再次凸顯。  近代中國,列強在瓜分中國的同時,試圖用西方文化中心主義挫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尊。
  • 「中國穩健前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
    編者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生長於中國社會土壤,形成於革命、建設、改革長期實踐,是植根中華歷史文化傳統、吸收借鑑人類制度文明有益成果豐富起來的,不僅保障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蹟,也為多元文明共生並進的人類社會發展增添更多色調、更多範式、更多選擇。
  • 「阿聯-中國文化周」活動啟動
    2020年7月5日,阿聯駐華大使館宣布啟動為期五天的「阿聯-中國文化周」,活動以線上直播的形式進行。「阿聯-中國文化周」旨在加強中國與阿聯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將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推向新的高度。阿聯駐華大使阿里扎希裡在開幕式上致辭。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_新聞中心_中國網
    中國文化的獨特個性,主要是通過經學來體現的。經學是中國文化之魂,是中國諸學之定盤針,離開了經學,中國文化將成為滿地散錢,不成體系。我國於近代引進西方大學制度,學科體系效仿西方建立,西方大學沒有經學,故中國所有大學都沒有經學系,由此,《周易》成了哲學著作,《詩經》成了文學作品,《尚書》成了史學著作,《論語》《孟子》《儀禮》《周禮》等經典更是失去學科歸屬,皆與傳統學術層面發生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