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在我國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制度,起源時間已經難以考證。學者們的主要觀點有兩種,一是萌芽於原始社會,一是起源於虞夏時期。但不管怎麼說,根據可考的資料看來,早在商朝時代就已經有分封制了。分封制真正被廣泛應用的是在周朝。
周朝享國七百九十年,是奴隸社會中最後一個集權國家。可以說周朝的興旺是因為分封制,而周朝的衰敗也是因為分封制。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一開始分封制建立在了親緣關係上,所以對各個諸侯國有著絕對的控制權。可到了東周時期,控制權不在,周王室成為了表面上的天下共主,實際上天下早就進入了混戰時代。
「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
西周時期,分封制又被叫做分邦建國,顧名思義就是得到分封的諸侯可以建立自己的諸侯國。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鞏固周王朝的統治,除了王族,功臣還有先代的貴族們都會成為諸侯,擁有自己的土地建立諸侯國。
土地既然劃分了出去,那麼所有權自然不在完全屬於周王室,但控制權還在周王室的手中。
諸侯國需要按時進貢給中央,其餘的資源和收益自然歸諸侯王所有。並且諸侯國一般都是世襲制的,除非無人繼承,這樣土地就會被周王室收回。
世襲制有一個最大的隱患,就是諸侯國會在一個家族的領導下不斷強大,最終威脅到周王室的控制權。
在西周后期,周王室的王權開始衰弱,分封制度遭到了嚴重破壞。到了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更是直接公開挑戰,完全不懼周王室的威嚴。最後周王室完全喪失了分封的權力,這個「天下共主」也沒有了以前的地位。
由分封制引發的叛亂
秦始皇登基稱帝後,對之前一系列的制度進行了改革,雖然廢除了分封制,但這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存在的。
在漢朝、西晉,分封制的弊端被再一次展現出來。雖然每個朝代都對分封制進行了一些調整和改革,但始終沒有達到最終的目的。
西晉時期爆發的叛亂和漢朝的差不多,但造成的影響卻十分嚴重。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開啟了長達16年之久的內亂。
雖然最後多數諸侯王相繼慘敗,卻也讓眾多百姓在這次叛亂中被殺害,西晉的社會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八王之亂是西晉滅亡的重要原因,也是「五胡亂華」的重要導火索。
成也分封,敗也分封
通過一個個朝代的案例和血的教訓,我們可以看出分封制是一把絕對的雙刃劍。秦朝時期是沒有分封制度的,只有郡縣制。
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加強了中央的管理和統一,但這同時也意味著,當有外敵入侵時,秦朝孤立無援,沒有幫手,最終只能走向滅亡的道路。
在古代人的思想裡,宗室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所以統治者往往會用分封制來延續自己宗室的強大,確保權力都掌握在自己宗室手中。
還有一種就是分封異姓王,這種分封出現的不多,一般都是對於功臣或者是重臣的一種安撫,還有開國時對於前朝舊臣的一種安慰。
這樣的初衷其實並沒有錯,但統治者們往往都忽略了人性本身對於權力的欲望。當諸侯國不斷強大時,威脅皇權是早晚的事情。
如果皇權足夠強大,那麼就能像漢景帝那樣順利平定。如果不夠強大,那麼只能跟西晉一樣的結局。
總結:雖然分封制度自秦朝時期開始就被廢除,但從漢朝到一直清朝,每個朝代都在執行著分封制,只是和最初的制度分封制度已經有所不同。
因為大家都在前朝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並且還要根據自己朝代的情況來調整分封制。最後,當朝堂局勢已經穩定後,便將分封制轉化成形式上的分封,以此來達到集權的目的。
分封制讓周王室不斷壯大,也讓周朝能夠延續七百多年,可恰恰也是這樣的制度,讓周王室一步步走向了衰亡。如果在問題一開始出現時,周王室就能將苗頭扼殺,或許當時的周朝又會是另一番盛世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