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王朝的雙刃劍,讓周王室強盛,也讓周王室衰敗

2020-12-26 古今悉文明

分封制在我國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制度,起源時間已經難以考證。學者們的主要觀點有兩種,一是萌芽於原始社會,一是起源於虞夏時期。但不管怎麼說,根據可考的資料看來,早在商朝時代就已經有分封制了。分封制真正被廣泛應用的是在周朝。

周朝享國七百九十年,是奴隸社會中最後一個集權國家。可以說周朝的興旺是因為分封制,而周朝的衰敗也是因為分封制。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一開始分封制建立在了親緣關係上,所以對各個諸侯國有著絕對的控制權。可到了東周時期,控制權不在,周王室成為了表面上的天下共主實際上天下早就進入了混戰時代。

「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

西周時期,分封制又被叫做分邦建國,顧名思義就是得到分封的諸侯可以建立自己的諸侯國。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鞏固周王朝的統治,除了王族,功臣還有先代的貴族們都會成為諸侯,擁有自己的土地建立諸侯國。

土地既然劃分了出去,那麼所有權自然不在完全屬於周王室,但控制權還在周王室的手中。

諸侯國需要按時進貢給中央,其餘的資源和收益自然歸諸侯王所有。並且諸侯國一般都是世襲制的,除非無人繼承,這樣土地就會被周王室收回。

世襲制有一個最大的隱患,就是諸侯國會在一個家族的領導下不斷強大,最終威脅到周王室的控制權。

在西周后期,周王室的王權開始衰弱,分封制度遭到了嚴重破壞。到了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更是直接公開挑戰,完全不懼周王室的威嚴。最後周王室完全喪失了分封的權力這個「天下共主」也沒有了以前的地位。

由分封制引發的叛亂

秦始皇登基稱帝後,對之前一系列的制度進行了改革,雖然廢除了分封制,但這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存在的。

在漢朝、西晉,分封制的弊端被再一次展現出來。雖然每個朝代都對分封制進行了一些調整和改革,但始終沒有達到最終的目的。

西晉時期爆發的叛亂和漢朝的差不多,但造成的影響卻十分嚴重。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開啟了長達16年之久的內亂。

雖然最後多數諸侯王相繼慘敗,卻也讓眾多百姓在這次叛亂中被殺害,西晉的社會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八王之亂是西晉滅亡的重要原因,也是「五胡亂華」的重要導火索。

成也分封,敗也分封

通過一個個朝代的案例和血的教訓,我們可以看出分封制是一把絕對的雙刃劍。秦朝時期是沒有分封制度的,只有郡縣制。

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加強了中央的管理和統一,但這同時也意味著,當有外敵入侵時,秦朝孤立無援,沒有幫手,最終只能走向滅亡的道路。

在古代人的思想裡,宗室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所以統治者往往會用分封制來延續自己宗室的強大,確保權力都掌握在自己宗室手中。

還有一種就是分封異姓王,這種分封出現的不多,一般都是對於功臣或者是重臣的一種安撫,還有開國時對於前朝舊臣的一種安慰。

這樣的初衷其實並沒有錯,但統治者們往往都忽略了人性本身對於權力的欲望。當諸侯國不斷強大時,威脅皇權是早晚的事情。

如果皇權足夠強大,那麼就能像漢景帝那樣順利平定。如果不夠強大,那麼只能跟西晉一樣的結局。

總結:雖然分封制度自秦朝時期開始就被廢除,但從漢朝到一直清朝,每個朝代都在執行著分封制,只是和最初的制度分封制度已經有所不同。

因為大家都在前朝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並且還要根據自己朝代的情況來調整分封制。最後,當朝堂局勢已經穩定後,便將分封制轉化成形式上的分封,以此來達到集權的目的。

分封制讓周王室不斷壯大,也讓周朝能夠延續七百多年,可恰恰也是這樣的制度,讓周王室一步步走向了衰亡。如果在問題一開始出現時,周王室就能將苗頭扼殺,或許當時的周朝又會是另一番盛世景象。

相關焦點

  • 周王室的最終掙扎,當最後一絲土地分封之後,周天子也是寄居
    但是這種情況並不能保持下去,因為周王朝的實力衰弱,周邊的國家也是對其疆域一點點地蠶食。北方有晉國,東方有鄭國,對周王朝的疆域蠶食,這些逐漸地將其土地一點點的侵佔。而周王朝由於其實力孱弱,也是無可奈何,最終其土地日漸龜縮。
  • 解讀西周分封制:你所不屑的,實際已經是最好的選擇|子彧說
    當歷史行進到距今約3000年的時候,周武王打敗了商朝的帝辛,成功的建立了周在華夏的主宰地位。在思考如何治理這個國家的時候,周的統治者們選擇了一個令後人爭論不休的制度-分封制。這項制度後來導致了周王室的沒落,也導致了後世許多王朝的覆滅,分封制因此被廣泛詬病。
  • 周王室日益衰微的標誌事件,除了「三家分晉」,你還知道哪些?
    周平王即位之後,鑑於宗周之地已成一片廢墟,加上駐守宗周之地的西六師遭到致命打擊,已然不能肩負起拱衛王室,抵禦犬戎的職責,無奈之下,周平王東遷洛邑,周王朝掀開了全新的篇章——東周。在我們的印象當中,歷史上的王朝,經歷了浩劫之後,要麼是迅速滅亡,要麼就是統治者痛定思痛,隨後便有了王朝中興。
  • 孔子這麼厲害,當時為什麼不去效忠周王室?
    那既然孔子這麼厲害,在春秋時期的地位如此崇高,他為什麼不去輔佐效忠周王室呢?孔子周遊列國,奉行周禮,但卻沒有去當時的周國遊歷,這又是為何呢?今天筆者就跟大家分享春秋時期周王朝的分封制和文化觀念。成王在位時又趕上武庚之亂(紂王的兒子),偌大的國土,當時條件根本治理不了,周朝君主就創造性的發明了分封制,把大國劃分成若干小國分封給自己的兒子、親戚、親信功臣。初時,可能不覺得有什麼,但是土地是一定,經過幾十上百年的分封,土地分封完了,也不能給人家要回來,所以就陷入窘境。
  • 戰國七雄為何沒人敢動周王室,東周國和西周國又是怎麼回事呢
    其二,是諸侯們需要周王室的存在。周天子分封的諸侯中,等級是不一樣的,有君、侯、王等不同的稱謂。無論是春秋時期田氏齊國的建立,還是三家分晉後韓、趙、魏的獨立,都需要周王室來確認他們地位的合法性。到了戰國時期,實力強大起來的諸侯國,都想要稱王,來彰顯實力,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 諸侯國在「爭霸爭雄」的時候,周王室在做什麼?他們已經很努力了
    蘇代非但不給糧草兵械,反倒勸韓相將「高都」送給周王室,理由是這樣做可以使得秦國對周王室有所猜忌,甚至絕交,而周王室必然會和韓國結盟,聯合起來的三晉和周天子勢力,足以和秦楚等大國抗衡,韓國之危自解。從這些具體事跡中就能看到,周王室並非是沒有能臣才士,那為何它卻不能像其他諸侯國一樣,再次崛起呢?周王室的「東山再起」,缺少兩樣最重要的東西周王室自身並非沒有戰略眼光,手下也有諸多能臣幹吏,但與其他諸侯相比,周王室缺少了兩種非常重要的資源。
  • 從「天下共主」到「權威盡失」,周王室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周武王於「牧野之戰」大勝商紂,建立了西周王朝。在公元前十一世紀中葉,周王室借著施行封建及宗法等制度來鞏固政權,對諸侯、貴族和百姓有很強的震懾力。 周天子分地賜予,建立諸侯之國。封建制和宗法制,使周天子成為天下共主,接受各國繳納的貢物。
  • 公侯伯子男,周王朝的分封爵位,是按照怎樣的原則進行的呢
    這四個公爵諸侯國,在地位上都非常高,但是就實際貢獻卻非常有限,之所以這樣分封目的就是為了展現周王朝的寬宏大量,籠絡人心。之後是伯爵,伯爵和侯爵的分封大致相同,周代分封的伯爵諸侯國有吳國、梁國、鄭國、曹國等。其中也多是周王朝的宗室子弟和上古聖賢的後裔,地位相對較高,數量也是非常多。
  • 西周滅亡後,東周還持續了那麼多年,為何周王室沒人能一統天下?
    結果,前老丈人申侯不願意了,夥同外族一塊顛覆了大周王朝。 其實,原本西周正統還是非常有公信力的,這一點從烽火戲諸侯事件中就能看出來。大王在烽火臺上點燃茅草,沒到半個月天下諸侯的人馬就都聚集在城牆下翹首以待了,如果真遇見戰爭估計這批勤王軍真能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 掉落的王冠:他把周王室打倒在地,而他撿起王冠,打開了一個時代
    周鄭之間接連發生了鄭刈王麥(派人割了王室農田的麥子和稻穀)、鄭朝而王弗禮、鄭易王田(鄭把代管的王室的土地交換給了魯國)、鄭不朝周等事件。 周鄭矛盾不斷升級。周雖東遷,好歹還是宗主國,莊公不朝讓周桓王有些實在拉不下來臉。周桓王決定用武力來挽回王室的尊嚴。桓王十三年,周桓王親率王室和陳、蔡、虢、衛聯軍討伐鄭莊公。
  • 「井田保農業,分封保安全,周禮統意識」,周朝國祚成歷史之最
    分封制的推行有效達到了初期拱衛王室的目的西周建立之初,便對功臣、宗親進行了大規模的分封,這種分封制在經過長期的實踐之後,已經形成了相較穩定,且內容豐富成熟的政治體系。一方面,被分封的諸侯王不論是在血緣還是個人成就上,都離不開周天子,因此他們能夠成為諸侯,要感恩於周天子,再加上當時的尊王意識濃厚,這就使得西周儘管存在大小數百個諸侯王,但是都是非常忠於周王室的。
  • 周採用分封制存在八百年,秦採用郡縣制二世而亡,難道郡縣制比不上...
    縣制來自於楚國的楚武王,這位楚武王也不是一般人,楚國從他開始走向強盛,並且也是他在周天子的治理下第一個自立稱王的人、開啟了春秋時代。從他的諡號「武」來看就知道是一位鐵腕武力治國的君主,平生有過不少的滅國行動。
  • 周朝開國功臣姜子牙的後人,為何被周王以殘忍手段烹死?
    周夷王三年,齊哀公得到一條消息,周天子病了,病得很重。齊哀公一想,天子病了咱得去探視,雖說周王室日暮西山,可人家畢竟還是領導,按規矩諸侯都應該去侍奉。萬一天子一高興,賞點啥奇珍異寶那就賺大發了。如果天子不小心崩了,正好有機會拍下一任天子的馬屁。齊哀公小算盤打了好幾遍,怎麼算都覺得是一筆划算的買賣。
  • 秦朝統一全國之後,周天子以及周王室成員是否還在?去了哪裡?
    當時,東周王室分三派勢力,周室王宮、東周公國和西周公國,他們的勢力都是相當有限的,只能說是地方小政權,管轄範圍很小。嚴格來講真正最後一任周天子是周赧王,他才是正統的最後一位周天子。周赧王姓姬名延,是東周第二十五位帝王,也是最後一位。他從公元前三百一十五年到公元前二百五十六年在位,整整做了六十年的傀儡帝王。
  • 憑什麼中國持續時間最久的王朝是它?此朝代有什麼過人之處?
    商朝的滅亡,實際上就跟他鬆散的體質有著莫大關係,西周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因此就提出了一套制度——分封制。不過分封制它並沒有起到穩定朝局的作用,真正在表面上起著實際作用的是統治者與諸侯關係的制度——井田制。
  • 王室貴女,穿越古言,婚後甜寵文,聯姻賜婚,先婚後愛
    《王室貴女》作者:弗夏文案:【文案一】周王室王姬,名嬛,其容姝色,昳麗姣姣。眾王孫趨之若鶩。戰場失利,被迫下嫁安撫諸侯贏國。【文案二】贏國太子璵,武能提刀上馬,文能定·國·安·邦,獨當一面,所向披靡。怎知卻在姻親一事上栽了跟頭,被迫娶了一個傾頹王室王姬。
  • 雪域王朝 神秘家族——尼泊爾王室風雨222年
    如果不是這場震驚全世界的皇宮滅門慘案的話,那麼外人很少注意到沙阿王室。其實,這個已有200多年歷史的王室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的王室之一。  在距今230年前有一則民間傳說:尼泊爾的沙阿王朝只能延續到第11代國王。  尼泊爾王室御用佔星大師說:「沒有誰能預料到這次慘劇的發生。」
  • 為什麼戰國七雄只有秦去滅周,而其他六國還能允許周的存在?
    秦滅的周是西周公國和東周公國,並不是周王朝。這兩個公國是從周室分裂而出,地位類似於春秋初期的鄭國。雖然這兩個公國幾乎囊括了周室所有直屬領地,實際代表著周室,但和周王朝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周王朝名義上的代表是末代君主周赧王。解釋完畢,先來捋一下秦國滅周的具體時間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