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採用分封制存在八百年,秦採用郡縣制二世而亡,難道郡縣制比不上...

2020-12-21 騰訊網

周武王用了5萬不到的兵在牧野打敗了17萬人的商軍,然後即建立了周朝,開始分封皇親國戚和開國功臣。比如周武王他爸西伯侯號稱百子,這樣就要分封一百多個國家,還有像馳名古今幾千年的姜太公就分封齊國。還有當時勢力比較大的部落也需要分封,比如商國的後裔和子民,雖然被打敗了,依然擁有不可小覷的勢力,就分封在殷,順便在周圍分封了幾個國家來監控殷。想法雖好,只是沒想到這幾個人串聯起來,發起了一場叛變奪取政權。還好周公不弱,平定了這次的三監之亂,可能是感覺分封的還是太少了,每個小諸侯國的實力太強了,容易想多!所幸把周文王的兄弟和兒子、周武王的兄弟和兒子、周成王的兄弟和兒子、周公的兒子全部分封了。這樣一來,全是小諸侯國自治,勢力小但是可以相互牽制,同時又可以成為周朝政治中心的保護屏障。

按照這個分封制的出現邏輯,後面天子、諸侯都是以這樣的方式推行。周天子把王位傳給了嫡長子,其他的兒子就分封出去,給他們一塊土地去自治,這些小兒子就變成了諸侯國的國君。然後諸侯國的國君也把王位傳給嫡長子,其他的兒子也分封出去,也給一塊地自治,只不過不再是封地的王,而是以卿大夫的級別存在。依次類推,保持了整個金字塔模式的體系。本來這個分封制度方式也挺好,從上到下,都是一家人,大家都以禮相待,維持了整個社會的體系。大家各自治理自己的領域,儼然各個都是自己領域的土皇帝,只要負責服從比自己級別高的命令、按規定交納供奉、按時做工作總結。

最開始大家的幸福感都差不多,責任和權利以及享受也能看得過去,只不過隨著社會發展,生產力提高,可供享受的奢侈品越來越多,可供分的土地越來越少了,有人覺得不開心了,想要釋放自己的能力,開始了兼併比自己更加弱小的諸侯國。這種方式無疑打破了社會秩序的穩定,以尊卑禮儀說話變成了以武力值說話,大吃小、強吞弱,慢慢的形成了明顯的諸侯霸主。而這個時候周天子也很無奈,畢竟自己拳頭不夠硬,又無力去改變傳承了幾百年的制度。

郡縣制不是突然腦瓜子靈感一閃而來,而且郡縣制是由郡和縣制度合二為一。縣制來自於楚國的楚武王,這位楚武王也不是一般人,楚國從他開始走向強盛,並且也是他在周天子的治理下第一個自立稱王的人、開啟了春秋時代。從他的諡號「武」來看就知道是一位鐵腕武力治國的君主,平生有過不少的滅國行動。有一次他就滅掉了權國,但是為了體現他的仁德,依然讓這個亡國群主治理這個領域,只是沒想到人家沒有不甘心地位下降,就發起了反叛,最後楚武王平定反叛後,就派遣一位臣子來治理這個領域,並且改該地名稱為權縣,主政官員為縣令。

至於郡制最早的記載是關於晉惠公和秦國使者談論秦國有設置郡縣的事情,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小諸侯國被兼併,大諸侯國需要更多的人才來治理自己的封國領域,所以形成了郡縣制與分封制共存的局面。直到秦國秦始皇統一六國,為了達到君主集權的目的,以及避免分封制帶來的分裂問題,在全國實行郡縣制。郡縣制最大的好處體現在郡最高的行政長官是郡守,郡的最高軍事長官是郡尉,同時還配置了一位負責監督工作的郡監,這三位領導相互制約,又同時屬於君主直接管制和任命,並且這些職位不能夠繼承,也解決了分封制的無地可封的局面。

說到分封制的無限分封模式,倒是聯繫到有史以來,最為成功的削藩謀略—「推恩令」。當初項羽帶領起義隊伍,一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把秦始皇辛辛苦苦建立的統一王朝給推翻了,自己做個盟主,把天下又重新分封給了六國時期的各國舊貴族和推翻秦王朝統治的功臣。但是沒過多久,項羽就又被劉邦給滅了,順勢建立了大漢王朝,建立之初也是對開國功臣和皇親貴族大肆分封。為什麼項羽能夠推翻秦王朝,雖然不能排除秦二世的暴政,但是也是分封制度起到了作用。為什麼劉邦能夠打贏項羽,有人說是劉邦的仁德,也有人說是劉邦會識人、用人,捨得豐厚的獎勵報酬。說白了還是分封制度的效果,只不過劉邦比項羽更加大氣,更加捨得,分配的更加均勻。

其實這個時候,郡縣制已經執行很多年了,統治者也更喜歡加強君主集權,也逐漸明白分封制的弊端和郡縣制的有利方面。直到出現了「七國之亂」,漢景帝下定決心處理漢高祖劉邦遺留下來的危險因素,終於在漢武帝頒布了「推恩令」後,徹底收回了諸侯國的政治權利,杜絕了來自諸侯國的威脅和危險。從這以後,雖然也有後世王朝實行了分封,但基本上名存實亡,沒有相應的軍事實力來支撐自己的「雄心壯志」。除了明朝朱元璋認為需要憑靠宗親分封力量,鞏固朱姓天下,得以傳承永恆,只不過這個想法瞬間就被自己的兒子朱棣打臉。

無論是分封制,還是郡縣制,都是時代的需求,也是時代的產物!至於周朝採用分封制存在800年,秦朝採用郡縣制二世而亡,難道郡縣制比不上分封制?你們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秦實行郡縣制是一大進步,西漢封建諸王,是「開歷史的倒車」?
    秦帝國實行郡縣制,這是國家管理體制的一大進步。而接下來的漢帝國,卻實行郡國制,即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在齊楚等邊遠地區分封了諸侯王,這是不是「開歷史的倒車」?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對秦末至漢初有關分封的歷史進行梳理。
  • 大秦王朝的短命,是因為六國起義,還是因為始皇帝大開郡縣制?
    一、秦的滅亡秦始皇嬴政憑藉著幾代秦君攢下的家底,以及他個人強大的控場能力,終於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了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超級大帝國。但是很可惜,這個帝國僅僅存在了15年,便被滅亡了,更重要的是,它在面對起義軍時顯得是那樣的無力,連函谷關、武關這樣的之前抵抗過無數六國軍隊的重要關隘都無法成為秦的屏障了。
  • 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選官制
    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權的建立與滅亡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建立西周,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建立東周,西周亡,分封制和宗法制崩壞。目的:通過封邦建國,以藩屏周,維護周王室的統治對象:王族子弟、功臣和先代貴族(分別依據血緣、功績與宗法傳統)概況:周武王、周公兩次分封、授土授民、主要諸侯國 (宋、魯、齊等)、層層分封權利: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血緣繼承)的統治權
  • 用分封制可利秦朝,用郡縣制可讓中國萬年,秦始皇的選擇令人敬佩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掉齊國,初次統一了天下,當時擺在這個新國家面前的是如何選擇一個政治制度,到底是選擇分封制還是選擇秦國的郡縣制,為了決定秦朝和中國的未來,秦始皇召集公卿在鹹陽宮廷開始了那一場影響後世數千年的會議,歷史沒有記載會議的名字,但曾經為中國未來而在秦始皇面前據理力爭的人都值得我們記住。
  • 分封制:王朝的雙刃劍,讓周王室強盛,也讓周王室衰敗
    分封制在我國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制度,起源時間已經難以考證。學者們的主要觀點有兩種,一是萌芽於原始社會,一是起源於虞夏時期。但不管怎麼說,根據可考的資料看來,早在商朝時代就已經有分封制了。分封制真正被廣泛應用的是在周朝。周朝享國七百九十年,是奴隸社會中最後一個集權國家。
  • 南越國的分封制,有多少個王和侯?
    南越國的分封制:1.南越國是「郡縣制」、 「分封制」、 部族部落並存:南越國沿襲前朝舊制,其行政區劃採取的是「郡縣制度」,下轄南海郡、桂林郡、象郡、閩中郡、交趾郡、九真郡。同時南越國疆域範圍內,存在有南越部族、西越部族(西甌部族)、閩越部族、以及小部分的滇越部族、等多支百越支系。再次,自從趙佗仿照漢朝一樣也開始稱帝後,在南越國內也以中央王朝的姿態,沿用漢制,實行了「分封制」。
  • 雲會議|長周期政治論壇:郡縣制與封建制的歷史糾纏及啟示
    第一種是天子制,秦以後就是皇帝制,這確保了一統天下有一個權力核心;第二種是封建制,包括世襲制這個元素,依靠血緣關係來分封天下;第三個是郡縣制,當然也包括後來和郡縣制聯繫在一起的科舉制。我聽過這麼一個說法,如果說天子和皇帝要一統天下,封建制叫分封天下,那麼科舉制、郡縣制對應的就是行政天下,它是依靠行政關係聯結,即徐老師所說的行政聯結。
  • 東漢的行政區劃,怎樣一步步由郡縣二級制變成州郡縣三級制的?
    這一制度被西漢繼承發揚,將西周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縣制結合在一起。起初大漢開國皇帝劉邦為了打敗項羽,一統天下,大肆封賞異姓王,導致之後劉邦稱帝建國後,耗費了很多精力和代價,才翦除了異姓王的勢力。好不容易異姓王,在劉邦冷酷無情的鐵血手腕下,一個個被清除乾淨;劉邦回過頭來想到秦朝中央機構受到威脅的時候,各地委任的郡縣長官極少有配合勤王保駕的舉動,因此又分封了九位劉姓王,以此鞏固對地方的統治,同時拱衛中央朝廷。這個時候,天下的行政區劃為郡(國)縣兩級制,與秦代的郡縣制實質上沒有什麼差別。
  • 帝王與霸王:分封制在劉邦手裡成了法寶,在項羽手中卻是自裁之刃
    摘要:楚漢戰爭中,劉邦和項羽都推行分封政策,兩者在本質上並無不同,只不過是各自的目的不同罷了。可以說,在當時的分封制是一把利刃,就看你如何運用。劉邦在運用分封政策時恰到好處,結果分封就成為了劉邦手中打擊敵人的一把利刃。而由於項羽分封不當,結果是走向失敗。
  • 歷史證明郡縣制才是正確的,朱元璋偏要開倒車,大肆分封諸子
    自始皇帝一統天下建立了秦朝,嬴政採用了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制,採用郡縣制,後世諸朝代均證明郡縣制確實要比分封制要好得多。可是在明朝,朱元璋大開歷史倒車,又實行了分封制,這是為什麼呢?在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就開始大肆分封諸子,製造了十幾個手握重兵的藩王,朱元璋知道這樣做有什麼後果嗎?他當然知道,因為他總結了歷朝歷代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皇帝沒有幫手,只要在全國範圍內都有手握重兵的朱姓親王,天下就永遠在老朱家的手裡。
  • 秦始皇的「坑」:「秦制」之下,人人都是絕對王權下的一顆螺絲釘
    從商鞅變法到秦朝覆滅之間的150年,秦國都經歷了什麼?一、大秦的強與弱事實上,秦國從來不缺也從來不掩飾吞併天下的野心,並且,它也有這個實力,正如東漢賈誼在《過秦論》中所說的那樣:及至始皇,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 解讀西周分封制:你所不屑的,實際已經是最好的選擇|子彧說
    當歷史行進到距今約3000年的時候,周武王打敗了商朝的帝辛,成功的建立了周在華夏的主宰地位。在思考如何治理這個國家的時候,周的統治者們選擇了一個令後人爭論不休的制度-分封制。這項制度後來導致了周王室的沒落,也導致了後世許多王朝的覆滅,分封制因此被廣泛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