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這幾年再中國已被大多數人所喜歡,漸漸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早餐,或著是午飯和晚飯,麵包是適合現代人的喜歡食品,尤其適合現在人的生活節奏,不用每天那麼忙碌的做一頓可口的飯菜,吃麵包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簡單,營養,快捷,還省事。當不過有誰知道,麵包的背後也有複雜,繁瑣的10道步驟,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這10道步驟作用。
麵包烘焙操作步驟:
1.材料稱重:
根據每款麵包配方不同,將麵包中的所有材料準確的稱量,稱重調味品或其他用量很少的原料時,尤其是鹽,必須特別注意,因為鹽會影響酵母發酵速度。
2.攪拌麵團:
混合攪拌材料時,先以慢速攪拌均勻,再將所有材料均勻的分部於麵團中,形成麵團狀。然後用快速攪拌至麵團光滑有麵筋,注
意攪拌麵團時,不能過度或者麵筋不足時,都會影響麵包的質地和質量,口感以及外觀。正確攪拌麵團,應該麵團表面柔軟光滑,還要麵團的彈性和很好麵筋,一般的攪拌機,攪拌甜麵團和吐司麵團等等,應該時間在8-12分鐘上下,攪拌製作硬質麵包,比如歐式,法式,德式等等,攪拌時間一般在12-16分鐘上下。攪拌的麵團最佳溫度在22℃-28℃之間。最後注意:每款麵包操作步驟,都不一樣,每個操作人,需要認真準確的配比每款麵包,比如:每款麵包的時間與溫度,攪拌麵團的方式法式,攪拌機是不是一種型號。
3.麵包發酵
將攪拌好的麵團,基礎發酵40—50分鐘,發酵是酵母與麵團裡的,糖份和澱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轉化成乙醇的過程。發酵過程中,會使麵筋變的更光滑有彈性,同時可以增強麵團的延伸性。並可以包住更多的氣體。如果麵團發酵不足,除了麵團體積小以外,麵包膨脹力不夠大,麵包的口感和質地,同樣會變的很粗糙。若是麵團發酵時間過長,或者發酵溫度太高,會使麵團變的很黏,操作起來很費力費時間,並且還會帶有酸味,發酵不足的麵團叫做生麵團,發酵過度的麵團叫做老麵團。
4.麵團分割稱重
就是將發酵好的麵團,按照要求分割出,若干等份的麵團,我們在分割稱重的過程中,需要多注意:在烘培的過程內,麵包中水份會蒸發,使麵包的總重量減輕的現像,減少的水份重量約在麵包中的10%--13%。因此計算100g麵團需要增加麵團10g--13g,以補充再烘烤中流失的水份重量。
5.揉圓
分割稱重之後,再把麵團揉成圓形球狀,或者長方形的條狀,揉出的麵團表面光滑,是麵筋伸展的體現,這樣又可以保留住,酵母所產生的氣體,同樣方便操作整形,都可以叫做簡化成型的過程。
6.靜置鬆弛麵團
這裡是麵團中間發酵,首先將揉圓的麵團,均勻擺入烤盤內,需要靜置發酵30-40分鐘,使麵團的,麵筋鬆弛,以方便操作整形,如果是大量的製作,最好把麵團,放入發酵箱內靜置發酵,如果是少量生產製作麵包,同樣可以,將麵團直接放入在溫度26℃-28℃操作間內,蓋上保鮮膜,防止表面風乾,不好操作整形。
7.麵包整形
給鬆弛好的麵包整形,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步驟。每款麵包都有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比如:用模具製作的吐司麵包,在整形的步驟上,首先將麵團中多餘的氣體排出來,否則大氣泡在麵團中,烘焙麵包的時候,會留下大氣孔,同樣影響麵包的質感與外形。
所有製作吐司麵包的時候,需要用擀麵杖把麵團擀開,捲成圓柱形,均勻的把麵包接口向下,放入模具中間,用手壓均勻,以免烘烤時產生裂縫,直接影響麵包質感與外形。
8.最後醒發。
醒發是發酵過程的延續,此過程可增加成型麵包的體積與風味,如果:麵包醒發不足,會導致麵包體積不夠大,麵包內部的組織過於密實,同樣影響外觀,和麵包的口感。麵包不可以醒發過度或者時間過長,也會導致麵包體積過大,麵包內部組織過於粗糙有空洞,影響外觀和麵包的口感與味道。
9.加工烘焙
在麵包烘焙過程中,烘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當發酵好的面包裝飾好以後,放入烤爐時,麵包迅速發生很多變化,比如:麵包內部的氣體,受到高溫時會迅速膨脹,使麵團的體積增大,麵團內部的酵母溫度高於60℃的時候,酵母會被高溫殺死,失去酵母的活力,不在起作用,蛋白質凝固與澱粉的膠化,此時產品逐漸變硬,成品定型,外皮質地變硬,色澤變深,呈褐色。
10.冷卻與保存
烘焙完成之後,為了避免冷凝氣使麵包底部變溼,必須將麵包從烤盤中取出,並放在網架上冷卻,對於軟質麵包,應在冷卻前塗抹一層融化的黃油,避免其表皮變硬,切勿在冷藏室中冷卻,溫差太大會使麵包表皮產生褶皺或裂痕,麵包若需儲存較長時,應將麵包冷透後,成品包裝入冷凍,可保持更長時間,置於冷藏室,會加速麵包老化。
本期文章是由王森國際咖啡西點西餐學院,麵包系計遠昌老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