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內外,燕山太行,風景如畫
家鄉的美景近在身邊
疫情過後
讓久「宅」的我們走出家門
放飛心情、擁抱自然
「愛家鄉,遊河北,發現身邊的美」
大家好
這裡是「名牌導遊帶您遊河北」系列節目
一起探尋河北美景,講述河北故事
豐寧
是中國十大剪紙之鄉
這裡的滿族剪紙有300多年的歷史
是滿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相結合的
一種民間工藝美術品
這裡還有與剪紙並駕齊驅的藝術瑰寶
素有「中華百豔,華夏一絕」美譽的
滕氏布糊畫
今天
讓我們跟著名牌導遊陳曉春
一起走進承德
走進豐寧滿族剪紙與滕氏布糊畫
感受非遺的魅力
名牌導遊 陳曉春
(點擊音頻收聽《走進中國馬鎮——非遺扶貧工坊,感受非遺的魅力》)
河北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在幾千年歷史的發展中,河北人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大量聞名於世的風物特產,孕育了絢麗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
中國十大剪紙之鄉
感受豐寧滿族剪紙的非遺魅力
豐寧是中國十大剪紙之鄉。地處塞北,北靠內蒙古、南接北京,是以滿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這裡的滿族剪紙距今有300多年的歷史,起源於清代康熙年間,到乾隆年間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徵與民族特色的新異風格,是滿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相結合的一種民間工藝美術品。
1993年豐寧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2006年豐寧滿族剪紙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豐寧剪紙以陽刻為主,陰刻為輔,批毛纖長,剪工精細。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豐寧滿族剪紙進入鼎盛時期,新中國成立後,在形式和內容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更為貼近現實生產與生活,從起初用來加固窗戶紙的紙條,發展成五顏六色的窗花和以紅色為主的剪紙。
在豐寧興豐路73號有一個家庭剪紙博物館,150平方米的展廳內,介紹了豐寧滿族剪紙的發展歷史、藝術風格及走向市場的歷程。
豐寧滿族剪紙從內容上分為吉祥剪紙,花鳥魚蟲剪紙,山水風光剪紙,人物、瓜果、動物、花字剪紙等類。從表現形式看,它包括單色剪紙(紅、白、黑等)、點染剪紙、填色剪紙、複色組合剪紙等品種。根據具體用途,又可分為窗花、祭神祖(掛籤)、節令剪紙、禮花(結婚的喜慶剪紙、葬喪的素色剪紙等)、日常室內裝飾用的頂棚花、風鬥花、炕圍剪紙等等。
「中華百豔,華夏一絕」
與剪紙並駕齊驅的藝術瑰寶:滕氏布糊畫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豐寧這塊古老的土地上,一種名為「滕氏布糊畫」的民間工藝享譽國內外,成為與剪紙並駕齊驅的藝術瑰寶。
滕氏布糊畫的創始人滕騰老先生,1932年生於河北豐寧滿族自治縣,一個小山村的中醫之家。這位清代正黃旗之後,自幼愛繪畫、喜手工、能編織、善歌唱。
2003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布糊畫發明者滕騰「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這是我國民間文藝領域的最高榮譽。
由清代宮廷服飾堆繡、刺繡、撥花等藝術誕生的「滕氏布糊畫」,既保留了滿族皇室雍容華貴、富麗典雅的藝術特色,又吸取發揚了中國傳統藝術的風格。
其創作構思和技法集繪畫、雕塑、刺繡、裱糊、剪紙等工藝之大成,選材用料講究,做工精緻,色彩絢麗,畫面逼真。佔地240平方米的「天下第一布糊寺」「九龍壁」「大威德怖畏金剛」等已被人民大會堂收藏陳列。
承德布糊畫無論人物風景、珍禽瑞獸、花鳥蟲魚,均可入畫,凹凸結合、格調多變,既有浮雕立體之效果,又不失布糊畫之特色,可擺放、可懸掛。大者240平方米,小者只有0.05平方米,上可入大雅之堂,下可進尋常百姓之家。
一畫作成,須經繪樣、分解、製版、整型、配料、布糊、組裝、裝飾、成畫等12道手工工序。用料繁多,以綾羅綢緞等面料為主,其他如木料、紙板、海綿、絹花、首飾等多達百餘種。
2014年7月16日,素有「中華百豔,華夏一絕」美譽的豐寧滕氏布糊畫成功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我國歷史的見證
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
精神價值、思維方式
想像力和文化意識
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走進紫塞明珠——承德
走進非遺扶貧就業工坊
在這裡可以近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
讓文化精神厚植於心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