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星球研究所 星球研究所 來自專輯探索中國:全國篇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按照地理學的定義
三面環陸,一面向海
即為海灣
(海灣示意,製圖@鞏向傑&巧克莉/星球研究所)
▼
多個相鄰的海灣
以及與之相鄰的大陸、島嶼
則被稱為灣區
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
再加上中國的
粵港澳大灣區
並稱全球四大灣區
是這顆星球上
經濟最發達
科技創新能力最強的
傑出代表
(世界灣區分布及區域範圍,製圖@王申雯&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
其中
粵港澳大灣區
囊括9座城市和2個特區
以中國0.6%的國土面積
吸納了全國5%的人口
創造了全國12%的GDP
堪稱「中國第一灣」
(粵港澳大灣區位置及行政區劃,製圖@鞏向傑&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而與全球其他灣區相比
粵港澳大灣區
仍有著極為廣闊的成長空間
它是代表中國
參與世界灣區大角逐的
耀眼新星
(請橫屏觀看,珠海海灣背山面海,風景怡人,攝影師@索以)
▼
粵港澳大灣區
將憑藉什麼脫穎而出?
在星球研究所看來
兩千多年以來
是開放推動了
廣州、香港、深圳等城市依次崛起
是開放塑造了
大灣區的經濟實力和文化底蘊
正所謂
越開放,越強大
01地球上最大的陸地亞歐大陸
與地球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間
有一個龐大的水系
珠江水系
(珠江幹流西江主源南盤江上的大轉彎,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珠江發源自
中國南方的莽莽群山
它的三條幹支流
西江、北江、東江
順勢而下
向著相對低洼之處奔湧而來
其幹流西江
最為氣勢磅礴
它發源自千米之外的
雲南省烏蒙山區
(雲南昭通市烏蒙山區,西江就發源自烏蒙山脈的馬雄山,攝影師@柴峻峰)
▼
在地勢的引導下
它向東南流去
沿途流經十萬大山、九萬大山
六萬大山、雲開大山
...
開闢三榕峽、大鼎峽
羚羊峽(肇慶峽)
...
(西江主源南盤江支流上的馬嶺河大峽谷,攝影師@笑飛雪)
▼
最終在今天的珠海一帶入海
全長2214千米
是僅次於長江、黃河、黑龍江的
中國第四長河
再加上三條大江各自的支流
北盤江、柳江、鬱江、增江
連江、濱江、綏江、西枝江等
共同組成珠江水系
在大地上肆意漫流
形如一張巨網
(請橫屏觀看,珠江水系分布,製圖@王申雯&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
其年均徑流量高達3300多億立方米
是黃河的7倍之多
即便今天
也是中國水資源最充沛的區域之一
難以想像
在那個河道不為人類所束縛的遙遠年代
珠江會是何等狂放
(珠江三角洲上的網狀河道,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然而
如此高傲的珠江
面對廣袤的南海
也不得不產生敬畏
那個大陸與大洋的接觸點
被稱為珠江口
它地處熱帶
季風吹拂、颱風肆虐
伶仃洋日夜激蕩
(從珠海俯瞰伶仃洋全景,攝影師@吳亦丹)
▼
大河與大海
就在這個點上
開啟了漫長的拉鋸戰
距今7500年前
海平面達到最近一萬年的最高點
古珠江三角洲被海水淹沒
現代珠江三角洲
開始形成
而人類對水系的改造
加速了泥沙堆積的過程
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模樣
(現代珠江三角洲演化示意,製圖@王申雯&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
這個江海創造的大灣
將開啟自己的晉級之路
02這片富饒的土地
曾是萬千生靈的樂土
亞洲象、蘇門犀、爪哇犀、馬來鱷
在山林中遊蕩
玳瑁、珍珠、海獸、魚蝦
在南海中暢遊
此外還有金銀、銅鐵和玉石
在山脈中等待被發掘
(西漢文帝行璽金印,是南越文王發布命令的官印,現藏於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攝影師@柳葉氘)
▼
公元前221年
珍稀的物產和廣袤的土地
引來了秦朝五十萬徵伐與屯墾大軍
(《淮南子·人間訓》)
▼
「(秦始皇)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
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
……以與越人戰 」
秦朝在嶺南地區的中心
設南海郡,建番禺城
左控粵西、廣西,東扼粵東
這座城市即後來的
廣州
令廣州崛起的
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它緊鄰珠江
面向廣闊的古海灣
秦漢時期
人們就已經能造出風帆
利用季風的力量航行
但當時的造船和航海技術尚不發達
南海的颶風與巨浪
讓無數航船葬身海底
(珠海內伶仃島上方的雲層厚重,風雨欲來,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隨後的時代裡
造船技術不斷提升
從隋
「上起樓五層,高百餘丈」的「五牙艦」
到宋
可載數百人、船上可養豬的大型商船
人們終於能夠直面兇險的風浪
在海上越走越遠
一張遠通中南半島、印度
兩河流域、波斯灣、紅海的遠洋貿易網
日臻完善
(古代廣州航線,與世界的聯繫,製圖@鞏向傑&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另一方面
廣州也是珠江三角洲水系的中心
堪稱萬水匯聚之城
隋唐時期
大運河的開通
不僅代表著內河航運技術的完善
也令珠三角水系
通過北江-南嶺-贛江-鄱陽湖-長江
進入全國運河聯運系統
對南嶺山路大庾嶺道的修繕
更是令這條「粵北通道」運力大增
(粵北通道及唐大庾嶺道古道示意,製圖@王申雯&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
一北一南
一條內部運輸線
一張外部貿易網
打通了廣州的「任督二脈」
使其成為一座貿易大都會
清乾隆時期的廣州更是一口通商
成為中國唯一向世界敞開的大門
繁榮的貿易
帶來經濟的飛速發展
廣州城市面積不斷擴大
加上氣候宜人、環境優美、物產豐富
市民們熱衷於經營美好的城市生活
精緻的衣食住行
為廣州奠定了富有生活氣息的基調
(廣州上下九夜市,攝影師@二中兄)
▼
古時廣州及周邊地區
花市文化十分盛行
對花的熱愛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使其成為一座「花城」
(花城廣州的三角梅向上攀爬,猶如紅色「花瀑」,給老式居民樓換上了新裝,攝影師@何易成)
▼
開放包容的氣質
令廣州自古以來
便能容納不同的文化
城市中
既可以見到傳統的中式園林
(廣州餘蔭山房為清代嶺南園林的代表,亭臺樓閣、山山水水盡納於此,攝影師@二中兄)
▼
也有南洋風格的騎樓
(廣州越南路騎樓,下方有長長的廊道,攝影師@張賢煒)
▼
有佛教寺廟
(廣州六榕寺花塔是廣州現存最高的古建築,攝影師@顏光輝)
▼
也有清真寺
(廣州懷聖寺光塔,始建於唐朝的古清真寺,攝影師@何易成)
▼
從秦建番禺城
到明清廣州城
近2000年的時間裡
開放推動了廣州的崛起
讓它在大灣區一枝獨秀
(廣州中軸線,由近及遠有廣州天河體育中心、海心沙、廣州塔等,攝影師@靜言)
▼
然而
兩千年的時間
足以改變很多事
珠江的流水
與南海的浪潮
從未停止過對這片土地的塑造
這種變動雖然緩慢
但日積月累
也足以翻天覆地
03古珠江河口灣
曾深入陸地150千米
直達今天的肇慶一帶
當時珠江流域水草豐茂
河流含沙量較低
三角洲增長緩慢
(馮奉初《順德縣誌》)
▼
「昔者五嶺以南皆大海爾」
但明清以來
伴隨著人類的農墾、開發
入海口門淤塞
海水不斷南退
隨著海陸形勢的逆轉
更加接近海洋的地區
接過了溝通內外的接力棒
澳門
位於珠江口西側最外端
仿佛三角洲向伶仃洋伸出的指尖
從西邊海上來的商船
進入廣州之前先要經過澳門
它因此一度成為廣州的外港
早在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它便被從大西洋而來的葡萄牙人佔據
(大三巴牌坊的前身是葡萄牙人所建的天主教堂,見證了葡萄牙人殖民澳門的歷史,攝影師@黃昆震)
▼
但當時
澳門背後那個龐大的帝國
還沒有意識到巨變即將來臨
直到1840年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
世界已經改天換地
一座新的城市即將崛起
香港
香港山地眾多
基巖山脈和島嶼深入大海
可供開發的平地稀少
原本只有農民、漁民和採石匠居住
(香港獅子山上怪石嶙峋,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但對於殖民者而言
這一「劣勢」反而是優勢
基巖深入南海
使其灣多水深
加上香港位於珠江口東岸
遠離珠江的主要入海口
在海浪、潮汐、洋流等作用下
沉積的泥沙較少
這為一座超級港口的誕生
創造了條件
(珠江口東、西兩岸泥沙堆積差異,製圖@王申雯&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
英國人開始了對香港的「大開發」
首先
將香港確立為自由港
不論中外商船皆免關稅
其次
引入英國的政治、軍事、法律體系
建立商業秩序、打擊海盜
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第三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從港島的第一條馬路
皇后大道
到橫貫九龍中心的
彌敦道
到19世紀末
全島道路裡程已超過152千米
(香港道路上常見的叮叮車,是世界上古老的有軌電車之一,攝影師@靜言)
▼
英國佔領香港島前
其中心在島嶼南部的赤柱
北邊因地勢更加陡峭狹窄
少有人定居
但港島北部及對面的九龍
周圍群山、島嶼環繞
又可躲避颱風侵襲
是建設城市的最佳之選
1841年
街道亮起路燈
1846年
自來水開始供應
同年
建築物多達1800多幢
一座商業都市拔地而起
名為
維多利亞城
(維多利亞灣及城市全景,攝影師@Vanny)
▼
港島的灣仔、銅鑼灣
鰂魚湧、筲箕灣
九龍的尖沙咀、油麻地
旺角、九龍城
均成為商業區
(香港油麻地廟街夜市裡燈火通明,攝影師@張登科)
▼
開放的政策
安全的環境
和完善的基礎設施
吸引了大量中外商人的投資
(層層疊疊的廣告牌是香港的特色之一,繁華商場和老式店鋪交織在一起,呈現出一種混搭風格,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香港經濟崛起
成為國際轉口貿易中心
也成了灣區乃至全國的
人口匯流中心之一
1850年代
華南地區不斷陷入動蕩
太平天國運動
讓大批逃難者湧入香港
使香港人口不斷攀高
(1840年到1949年香港人口變化,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東方的傳統
與西方的新文化在此激烈碰撞
創造出香港獨特的文化
(香港的「怪獸大廈」是電影《變形金剛4》的取景地,攝影師@陳金濤)
▼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
西方的科學技術以及新思想
通過香港進入古老的中國
影響了近代中國的發展
也奠定了整個大灣區與國際接軌的基礎
這註定是一個巨變的時代
新的代替舊的
海洋戰勝陸地
風帆代替木板
隨後又被蒸汽機取代
農耕帝國遭受航海帝國的衝擊
老的帝國又被新的帝國取代
身處洪流中的灣區
也將翻開新的一頁
這一次不同於香港的「被迫開放」
而是一個追求復興的民族的主動選擇
04新中國成立時
世界正被冷戰的陰影籠罩
位於香港新界
與廣東寶安縣之間的
深圳河
成為兩大陣營對抗的前線
西方國家實行了經濟封鎖
致使粵港兩地一度斷絕往來
(深圳河,左側為香港,右側為深圳,攝影師@打呼上山)
▼
但這個世界的主題
已經不再是戰爭、對抗
而是和平、開放、聯合、發展
一座新的城市出現
深圳
它緊鄰香港
背靠大陸
東西兩側分別通過
大鵬灣、大亞灣、珠江口和深圳灣
與海洋相連
位居大灣區城市群的關鍵位置
(請橫屏觀看,深圳地勢,製圖@王申雯&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
憑藉與香港臨近的優勢
1980年
深圳被確立為經濟特區
然而
這座剛剛設立特區的城市
幾乎是一片空白
作為原來的寶安縣城
到1979年
深圳城區面積僅有3.5平方千米
人口只有2.3萬
且工業基礎薄弱
交通、文教、衛生落後
改變的第一步
是向世界敞開大門
利用深圳獨有的優勢
向香港出口鮮活農產品
同時開展來料加工、來料裝配
吸引境外的資金、技術
發展工業的同時
將深圳建成外貿出口基地
(從深圳起家的華為,現市值已上萬億;下圖是在華為新園區中認真工作的員工,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深圳西邊的南頭半島
與港澳隔海相望
且擁有眾多深水港灣
最適宜發展工業、建設港口
1979年
蛇口工業區建立
成為中國首個對外開放工業區
(蛇口港上有不少輪船停泊,攝影師@潘銳之)
▼
在工業基礎上
深圳迅速開展城市建設
從1980-1994年
以平均每年12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張
羅湖、上步、蛇口、華僑城等新城區拔地而起
創造了「3天1層樓」的深圳速度
(高樓林立之中還有塔吊正在施工,攝影師@超哥)
▼
在短短幾年時間裡
深圳的道路、橋梁
給排水、電力、通信等
相繼完善
(請橫屏觀看,夜景中的深圳猶如科幻電影中的城市,十分賽博朋克,攝影師@蒙治光)
▼
深圳大學、體育館、科技館、圖書館
電視臺、博物館、大劇院、新聞中心
機場等也逐一建成
為了吸引香港遊客
深圳十分重視旅遊環境和服務業
深圳東側的
沙頭角、鹽田和大、小梅沙
背山面海、海岸帶廣闊
為發展旅遊業提供了極好的基礎
(大梅沙的海邊一望無垠,攝影師@龔強)
▼
其中的沙頭角鎮
原本面積僅有0.12平方千米
人口僅800人
英國強租新界時
將小鎮一分為二
其中的一條小街也被分為兩段
成為「中英街」
憑藉其與新界相連的優勢
沙頭角鎮向兩側居民開放
中英街成了「一街兩制」的免稅商業街
每天來此購物的人流可達10萬人次
(沙頭角中英街上的警示鐘,攝影師@關靈)
▼
開放
帶給深圳的
不僅是外來的資本和技術
更是敢為天下先的勇氣
和高瞻遠矚的國際視野
通過為世界代工
奠定了經濟基礎的深圳
清楚地知道這並非長久之計
因此在深圳創立之初
科技創新
就被確立為深圳立市的核心
20世紀90年代
歐美日韓的電子信息技術產業轉移
深圳再次抓住了機遇
成功轉型
奠定了其高科技產業的基石
(平流霧漫過南山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與之相鄰的香港
擁有強大的科研力量
而深圳則擁有將科研成果
轉化為成熟產品的能力
在兩者的結合下
涉及通信、晶片、生物技術等領域的
眾多高新技術企業在深圳創立
深圳實現了
從「世界工廠」到「創造之城」的
華麗轉身
這種創造性
滲透進城市的每個領域
不論是金融、銀行、保險等行業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平安保險、招商銀行都是在深圳創立;下圖中的最高樓便是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大廈,攝影師@譚皓)
▼
還是新興的網際網路浪潮
(深圳騰訊濱海大廈與立交橋,攝影師@龔強)
▼
乃至現代旅遊業
都在展示著這座因開放而崛起的城市
繼續走向世界的決心
(披上霞色的深圳,依舊生機勃勃,攝影師@龔強)
▼
05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
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
東莞、中山、江門、肇慶
香港、澳門
9+2模式形成
廣州
作為大灣區的中心
綜合發展
與之相鄰的
佛山
經濟總量僅次於廣州和深圳
擁有大量工業園區和專業鎮
是重要的製造業基地
(佛山祖廟CBD,攝影師@蒙治光)
▼
而西北側的
肇慶
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
同時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汽車配件等
新興工業也毫不遜色
(肇慶巽峰塔,攝影師@李瓊)
▼
香港
這座百年來的自由港
仍是大灣區面向世界的大門
中國與世界的「超級聯繫人」
毗鄰香港的
深圳
是國家科技創新基地
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就業、創業者
而東莞、惠州
也同樣因背靠廣州
緊鄰香港的地理位置
成為製造業中心
(東莞的標誌性建築東莞環球經貿中心,攝影師@歐迪鵬)
▼
澳門
不僅是旅遊中心
也是中國與葡語國家合作的平臺
(澳門新葡京,攝影師@黃昆震)
▼
同為經濟特區的
珠海
在與澳門聯合發展的同時
也在精密機械製造等工業領域大放異彩
(珠海航展上的國產運-20大型運輸機,上空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紅鷹」飛行表演隊,攝影師@潘勁草)
▼
與珠澳相鄰的
中山、江門
則擁有強大的傳統工業實力
今天的
粵港澳大灣區
已經超越了自然地理中「灣」的概念
成為一個面向世界的
「經濟之灣」「開放之灣」
它擁有前所未有的廣闊腹地
整個泛珠三角區域都是其發展後盾
為大灣區帶來源源不斷的人口
(東莞長安的一間臺資工廠,早課後工人走向車間上班,形成了一個「人」字,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11座城市
形成了完備的
工業、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體系
擁有超強的製造與創造力
同時
經過40年、200年
甚至2000年的積澱
這裡也成為中國
市場化水平、國際化水平最高的區域之一
(深圳寶安機場是國際百強機場之一;下圖是深圳寶安機場上的飛機啟航,攝影師@譚皓)
▼
密集的機場
和港口集群
保證了它與世界的緊密聯繫
(大灣區空港、港口分布,製圖@王申雯&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
在國家對外開放的大戰略下
連接周邊眾多經濟區
位於「一帶一路」交匯點的大灣區
更有著難以替代的區位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區位優勢,製圖@王申雯&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
如何將這些優勢
整合為一體?
答案是
超強的一體化
珠江口東西兩側發展程度不同
東側臨近香港因而發展較快
改革開放後40年
東部深圳、東莞兩市GDP
已是西部珠海、中山、江門三市的3倍多
為此
4條紐帶
跨越在海灣之上
將東、西連為一體
(跨越珠江口東西兩側的橋梁:虎門大橋、虎門二橋、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橋,製圖@王申雯&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
虎門大橋
連接東莞與虎門兩大工業重鎮
曾是珠江口兩岸的唯一跨江通道
(虎門大橋,攝影師@歐迪鵬)
▼
但巨大的交通壓力
令虎門大橋不堪重負
2019年
虎門二橋(南沙大橋)通車
採用雙向8車道設計
日通行車輛達10萬輛
大大緩解了東西交通壓力
(在連接珠江口東西兩側的大橋上,常能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從粵A、粵B,一直到粵Z牌照的車輛都有,大灣區城市之間聯通性強、相融相依,攝影師@郭昌城)
▼
而2018年正式通車的
港珠澳大橋
更是為粵港澳三地的連通
按下了「加速器」
它東起香港大嶼山
西至珠海拱北與澳門明珠
全長55千米
集橋、島、隧一體
是珠江口上最大的人工奇蹟
(港珠澳大橋,攝影師@黃昆震)
▼
現代交通
打破了珠三角河、海、山的屏障
將整個區域交織為一體
近幾年迅速擴張的高鐵網
正在大灣區打造一個
1小時生活圈
(粵港澳大灣區通過鐵路和高鐵網絡的構建,實現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逐步形成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製圖@王申雯&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
但大灣區
不只是11座城市
更是生活在這裡的7000萬人
他們從五湖四海而來
擁有各不相同的語言、文化、歷史
但他們又在大灣區
融為一體
粵港澳三地
一國兩制,三關稅區
但通關方式的精簡
就業、居住、教育
衛生、社會保障等制度的一體化
逐漸打破了諸多限制
未來的大灣區人
將共享同一個生活圈
(人們正在觀看維多利亞港上空的煙花,攝影師@許瑋泓)
▼
這些有形或無形的紐帶
所聯結和創造的還不止於此
如果沒有它們
將不會有開放、多元、包容的大灣區
不會有如此巨大規模的城市群
更重要的是
將不會有一個千萬級人口的吸引中心
最初的大灣區
不過是珠江與南海
共同創造的一個區域
這裡氣候溫暖溼潤
植被茂盛、百獸歡騰
是一片碧海藍天之地
如今
在經歷了廣州時代
港澳時代、深圳時代
眾城崛起之後
大灣區再次走向融合
並向世界張開懷抱
它的歷史
證明了一件事
越開放,越強大
在世界動蕩不定
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之時
大灣區的未來卻十分明確
那就是繼續向世界張開懷抱
走向開放和包容
(擁抱大海的粵港澳大灣區也擁抱著整個世界,攝影師@吳亦丹)
▼
本文創作團隊
撰稿:成冰紀
編輯:巧克莉
圖片:潘晨霞
地圖:鞏向傑
設計:王申雯
審校:擼書貓&風子&雲舞空城
封面攝影師:龔強
P.S.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
[1] 趙煥庭. 珠江河口演變[M]. 海洋出版社, 1990.
[2] Chaoyu Wu. Long-term process-based morphodynamic modeling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J]. Ocean Dynamics, 2014.
[3] 潘安. 商都往事[M].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0.
[4] 閻根齊. 南海古代航海史[M]. 海洋出版社, 2016.
[5] 林廣志. 澳門之魂[M].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7.
[6] 張曉輝. 香港近代經濟史1840-1949[M].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1.
[7] 江潭瑜. 深圳改革開放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8] 國世平.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和全球定位[M].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8.
[9] 賴梅東. 粵港澳大灣區生態資源與環境一體化建設[M]. 中國環境出版集團, 2019.
[10] 雷強 等. 粵港澳關係志[M].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4.
【招聘】星球研究所長期招聘城市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自然地理、天文生物、歷史考古、工程建築等各領域撰稿人,以及視頻編輯、圖片編輯等,請在後臺回復「招聘」即可查看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原標題:《粵港澳:造一個大大大大大大灣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