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型: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一類人,他們在精神上缺乏自主性,總是依賴於父母、配偶或朋友,他們很難自己做出選擇和決定,需要別人示範、指導或讚美。如果身邊沒有依靠,便會感到焦慮或恐情。嚴重缺乏自信、十分在意別人的評價,有極強的從眾心理,人云亦云,盲目模仿。他們往工作能力較強,能夠很好地完成上級分配給自己的任務。但前提條件是要得到比較明確的指示。假如有什麼事情要讓他們自己來拿,就會變得猶豫不決,左右為難。他們嚴重缺乏判斷力,無法決定下一步的行動方向。 在心理學上,我們把這一類人的性格缺陷稱之為「依賴型人格障礙」。 依賴型人格障礙是一種最常見的性格缺陷。患有依賴性人格障礙的人,大多是在童年早期依賴需求得不到滿足,從而導致成年後還保留一種孩童期的依賴心理,以至於使自己停留在「心理哺乳期」,有的人基至處於「終身心理哺乳」狀態。人們常常稱這種現象為「幼稚」「長不大」等。
在幼年時期,兒童離開了父母就無法生存。在兒童眼裡,父母是萬能的,父母保護他、養育他、滿足他的一切需要,他必須依賴他們,總怕失去了這個依靠。如果此時的父母過分溺愛孩子,鼓勵子女的這種依賴行為,不給他們創造獨立和自主的環境,這樣下去,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產生對父母或權威的依賴心理,成年以後依然無法獨立生活。缺乏自信心,總是依靠他人來做決定,終身不能負擔起選擇採納各項任務、工作的責任,形成依賴型人格。 依賴型人格障礙是日常生活中較常見的人格障。具體來說,依賴型人格障礙的特徵定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1) 缺乏獨立性,很難單獨展開計劃或做事
(2) 容忍過度,做自己不願做的事,放低自己來討好別
(3) 如果他人沒有為其提供大量的建議和保證,便不能對日常事物做決策。
(4) 遇到重要決定時,總是尋求他人幫助。如職業選擇,生活方式等。
(5) 如果沒有得到讚許或遭到批評,內心十分失落。
(6) 就算是他人做錯了,也會隨聲附和,因為害怕被別人遺棄。
(7) 當親密的關係中止時感到無助或崩潰
(8) 時常被遭人遺棄的念頭所折磨。
(9) 一個人的時候,會感到不適和無助,並竭盡全力逃避孤獨。
如果同時滿足上述特徵中的5項,即可診斷為依賴型人格障礙。
當然,我們需要區分病態的依賴和正常的依賴。
每個人都有依賴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有更強大、更有力的人幫助自己。不管我們看起來多麼強壯,也不管我們看起來多堅強,但從內心深處,我們都曾希望有個人可以依賴。不管年齡大小,無論成熟與否,我們都希望父母能陪伴左右。這樣的感覺是合理的,因為這種渴望不會控制我們的生活。但如果這種思想控制了我們的一言一行,控制了我們的一切感受和需要,那它就不再是一種簡單的渴望了,而是變成了一種過分依賴的心理問題。這種過分依賴心理會引起心理失調,心理研究者稱其為「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這種心理症狀是所有心理失調現象中最常見的一種。 當然,患上依賴型人格障礙並不可怕,患者可以採用如下方法進行心理矯正。
改變自己的日常行為習慣反省一下自己的行為習慣,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習慣性地依賴他人去做,哪些是自己做決定的。可以每天做一次記錄,記錄10天,然後將這些事件按自主意識強、一般、較差分為三個級別,每10天做一次小結。
(2)找一個監督者
想消除依賴行為並不容易。如果依賴成為一種習慣,你會發現要做每個決定都變得那麼艱難,你可能會不知不覺地又走到老路上去。所以,要想改變這種狀況,你需要找一個自己最依賴的人作為自己的監督者。
(3)重新認識自己
找到根源所在。患有依賴型人格障礙的人缺乏自信,自主意識較低。他們形成這種性格,是因為童年期沒有受到正確的教育,心中留有自卑的印痕。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可以回憶童年時期,回想自己的父母,長輩或朋友對自己說過的具有消極影響的話,把這些記憶整理出來,明白自己依賴心理的根源所在。
找回自信。鍛鍊自己,找一些略帶冒險性的事情去做,每10天做一項。比如,獨自一人去參加一些公共活動,在公共場合當眾發言。通過這樣的鍛鍊,可以慢慢找回自信,從而改變凡事都依賴他人的性格缺陷。
文章出自臺海出版社張豐《性格心理學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