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中國刺繡據考證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一根針、一條線,在中國人的手中,變出了無窮的花樣。從商周時期的簡單粗糙的鎖繡,到明清時期的數十種華麗的針法,手中是奇蹟迭出,針下是百花齊放,成為美的歷程。
在眾多繡法中,以蘇繡、 蜀繡 、粵繡 、湘繡為代表的「四大名繡」,堪稱最經典的中國刺繡流派。不同的穿針引線,繡出中國審美的多種面相:蘇繡的秀美、蜀繡的平整、粵秀的富麗、湘繡的寫實.........是什麼樣的文化基因和技法密碼,成就了這多樣的風情?
光亮平整看蜀繡
蜀繡是以四川成都為生產中心的手工線刺繡。在四大名繡中,它可謂「老資格」。早在東晉的《華陽國志》中,蜀繡就與蜀錦並稱為「蜀中之寶」。到了唐宋時期,隨著蜀文化的輝煌來臨,以及西蜀繪畫的興盛,蜀繡也逐漸發展出獨具一格的特色,形成了嚴謹細膩、光亮平整、構圖疏朗、渾厚圓潤、色彩明快的風格。在豐富緊多的針法中,一種有規律的長短針尤其引人注目。每排長短不等,各種針腳緊密相接交錯成美麗的水波紋。這就是暈針。蜀繡繡娘喜用這種針法來表現繡品的質感,表現出繡品的光、色、形把對象描繪得形象逼真。本頁圖是清代的雲龍八寶絳色綾綢袍,其上以針法細膩的 ,蜀繡來裝飾,看起來布局嚴謹、平整光亮,顏色則典雅明快,具有極強的視覺衝擊力。
精細雅潔觀蘇繡
一根絲線,根據圖案需要,可以分成很多份擘絲細如遊絲。每一種色彩,也會按照顏色深淺再次劃分,有的作品所用顏色,甚至高達上百 種,一個小繡品,可能就需要繡工一針一線繡制三個月。這就是以做工精巧精聞名的蘇繡。蘇繡 是指以江蘇蘇州為中心的傳統手工絲線刺繡。早在三國時期,吳國就已將蘇繡用於服飾 ,到了明清時期,蘇繡形成了以「精、細、雅、潔」的地方風格,被天下爭相效仿和追逐。它的圖案秀麗,繡工精細,針法豐富,設色雅致,平、齊、細、密、光和順是它的高標準、嚴要求。「平」,是繡面平展;「齊」是圖案邊緣和腳整齊;「細」是絲線精細;「密」是線條排列細密、不針跡;「勻」是絲線粗細均勻,疏密有度;「光」是光彩奪目;「和」是配色合度;「順」是指絲理圓轉自如。滿足這「八字訣」,才是 當之無愧的「蘇繡」。
富麗飽滿見粵繡
那些富麗濃豔的廣東手工織繡品,以「粵繡」之名聞名於天下。早在唐代以前,民間刺繡就在這一帶廣泛流行,唐代時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而在清代,廣州一口通商的地位,讓西洋的訂單雪片般飛來,粵繡也迎來了全盛時代。不過,與其他繡種不同,粵繡是由以廣州為中心的廣繡和以潮州為中心的潮繡構成的,二者之間有著種種微妙的差異。比如它們都喜歡用金銀線繡,但廣繡更喜歡把金線用作刺繡花紋的輪廓線,而潮繡則偏愛墊高立體的釘金繡。在題材上,龍、鳳、牡丹、百鳥朝鳳等大吉大利之物頗受青睞。為了讓吉祥熱鬧的氛圍更加突出,一幅粵繡作品上,往往布局得滿滿當當,少有空隙,色彩濃農豔瑰麗。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精彩的繡品,竟有很多出自男性之手。
明快寫實賞湘繡
19世紀70年代,繡技高超的湘女李儀徽喜歡將不同深淺、不同顏色的絲線,用均勻細膩的針腳,層層交替,摻和多遍來繡。這種既能變異色級又可融合無痕的混合線色的繡法叫做「摻針」。此後,以這種針法為基礎的針法體系,使得湘繡得到改進,聲名鵲起1898年,繡工胡蓮仙的兩個兒子漢臣、勳臣,在長沙司門口開設了第一家產銷湘繡的吳彩霞繡坊,湘繡從此邁向商品化之路。這種聲名日盛的地方繡種,以湖南長沙為生產中心,逐漸形成生動寫實、色彩明快、風格質樸的地方特色。一百多種針法與近二百種顏色的繡線,更讓絲線的光學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