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繡娘,可以說我們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同樣說起蜀繡、湘繡、蘇繡及廣繡等我們國家的四大名繡,也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還有由此延伸出的產業絲綢之路及其經濟帶,更是直接影響著華夏數千年來的生存經濟命脈。大家都知道繡品的主要原料是蠶絲,而蠶絲來源於桑蠶絲業。有眾多史料證明我們國家的桑蠶絲業始於古蜀國的蠶叢時代,這也證明了我們國家的絲繡產業最先也是出自古蜀國。至於它是如何發展成了我們國家的繡娘天下四大名繡產業經濟帶的,我們在此來看看相關歷史記錄吧!
有《物原·衣原》:「有巢始衣皮。軒轅妃嫘祖始育蠶緝麻,以興機杼而成布帛。」及《路史·後紀五》「黃帝命西陵氏勸蠶稼,月大火而浴種。夫人融褂而躬桑,乃獻蠶絲,遂稱織維之功。因之廣織,以給宗廟之服。」還有《農書》:「黃帝元妃西陵氏,始勸蠶事。」更有《山海經》:中原之主黃帝、蠶桑鼻祖嫘祖兩人的後代,與蜀山氏有著密切聯繫。蜀山位於古蜀境內,古蜀開國之王蠶叢傳十三代,桑蠶絲極興古蜀國。唉這些史料無非就是說黃帝之妻嫘祖出自始興桑蠶絲的古蜀國,而且她還與古蜀開國之王蠶叢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說白了就是精通桑蠶技藝的嫘祖從古蜀遠嫁中原從了黃帝,還順便將桑蠶技藝帶到中原進而傳遍華夏。這其中當然包括蠶絲的利用,但這利用肯定只是僅限於初級的絲植衣著物,談不上什麼美學感官上的工藝。
桑蠶絲出現工藝性的利用已經是漢代時的事了,《華陽國志》載: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後便在成都夷裡橋南岸設"錦官城",置"錦官"管理織錦刺繡,這說明古蜀國在其被秦亡時,其織錦刺繡產業以相當發達,也難怪秦王要先拿下巴蜀再取中原了,因為巴蜀特別是古蜀國商業產業發達,而且其本身物產極豐。拿下巴蜀就等於有了最雄厚的資本去進霸中原乃至整個華夏。《華陽國志》還載:秦一統巴蜀後,立馬就很快開通了一條成都到緬甸及印度,乃至中亞及世界各地的商貿絲綢之路,歷史上稱之為南方絲綢之路。
這條南方絲綢之路到了公元前220年的漢代,其規模已達到了最盛時期,而其蠶絲蜀繡製品由於競爭激烈關係已經到了商家無利可圖急需新品的時代,於是更高品質的絲織產品絲綢錦緞逐漸出現了,但是蜀錦與蜀繡不同,它不但需要更加複雜的編排織藝,更多的人工投入,而且同樣一塊成品,則需要更多的蠶絲才能織成。所以其成品價格相對於蜀繡貴了不少,雖然新品蜀錦對於商家肯定有利可圖,但一時半會其銷量肯定不會太好。而蜀繡雖然利潤少但不愁賣的,這樣的話當時那些商家就進入了蜀繡蜀錦都販運的時代。
但是蜀錦與蜀繡共存標誌著其蜀地桑蠶絲原料很快供應不上了。沒什麼利潤的蜀繡很快就面臨著被淘汰的境地,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它並沒有被淘汰,而是其整個蜀繡產業逐漸被遷移到了湘地,這才有了幾乎同一時期誕生事實上晚些時候產生的湘繡。所以現在普遍認為湘繡產生於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間,湘繡雖出自蜀繡,但其在產生的過程中,還集取了楚繡和漢繡的特點而最終形成的,所以湘繡最終能夠在各方面獨樹一幟也是不理所當然的了。
我們再來說蘇繡,根據相關文獻記載,它的產生年代絕對不會晚,普遍認為在公元前600年左右,也就是說與蜀繡基本上是同一時期興盛的,這其中肯定得益於嫘祖入往中原的傳藝,而其傳藝後技藝發展自成一派也是順理成章之事。不過不管蜀繡、湘繡還是蘇繡到了唐代,都被後起之秀廣繡即粵繡超越了。雖心有不甘但技不如人確實也沒辦法。有《杜陽雜編》載,唐順宗永貞元年即公元805年,粵南海有14歲姑娘盧眉娘於皇宮中在一尺絹上繡《法華經》7卷,字如粟粒而點畫分明、細如毛髮,足見其技之精,其繡技壓群雄令人震驚。
雖然從此廣繡驚豔亮相與蜀繡、湘繡及蘇繡竟爭,但前三者都不是等閒之輩,誰都不甘下風示弱,只能各自全面創新改革技藝奮起自保。從此華夏繡娘的天下,基本都是一直處在這四大名繡的競爭格局中,這種競爭格局到了宋代達到了最盛。而其中的蜀是不消參與其競爭的,因為蜀繡本就有獨一無二的升級產品蜀錦。但蜀錦成本價格貴市場份額少,誰都不想參與其中。所以後來的結果我們國家的四大名繡在市場競爭中誰也沒討到什麼便宜,最後只能結伴而行發展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