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要領詳解

2021-02-16 晉僖太極

站樁的姿勢最根本的一條:頭頂百會上提,尾閭往下垂,一個脊柱兩頭抻。

目的是把脊柱拉直,雖然人們脊柱的生理彎曲是為保持人體平衡而自然形成的,但往往是身體很弱的人脊柱的彎曲度較大,脖子往前彎。胸向後凸,腰往前塌;而體魄健壯的人腰板卻挺得很直。因為身體好體內氣足,前面有丹田氣充著,能把上身撐起來,腰可以不往前塌,丹田氣不足,身體撐不起來。要通過練功,把脊柱拉拉直,丹田那裡就可以容納更多的氣了,氣足了,腰椎自然就後凸挺直了。站樁時脊柱要直,練功時腰還要往後凸。站樁的幾個要點:大腿根那裡空一空,尾閭下垂不能往後翹,丹田要往回收,但不是癟肚子,腰往後凸,百會往上領,下頦往回收,身體放鬆。大家如果真想出功夫長本事,還得從基本功練起來。我練拳時我的老師叫我先練站樁,半年後腰站開了才正式教我練拳。

 

身形要求:百會上領,下頦回收,頸項松直,松肩空腋,兩手指尖似接非接如桃狀扣於肚臍,也可兩臂呈抱月式站樁,即站樁時兩臂在胸前呈環抱狀。含胸拔背,腰腹部放鬆,命門向後突,尾閭下垂(以兩足跟連線為邊向後做一等邊三角形,三角形中心是尾閭指地點)。兩腳成內八字平鋪於地,兩膝放鬆微曲內扣,圓襠,兩大腿根部回收成一空虛三角並有向兩側撐開之意。整個身體下蹲呈似坐非坐狀,姿勢高低依體質而定。一般初習者可站高些,以後隨著練功層次的加深和形體的放鬆(尤其是腰部的放鬆),可在保證姿勢正確的前提下儘量下蹲。其它各部身形要按靜態身形要求調整。姿勢合度後,可體會「四上一下」,即百會上領,舌抵上顎、會陰上提、腳心上提、尾閭下垂,使周身上下氣機平衡、和暢,然後開始定式站樁。

頭頂百會處似有一根繩子把人吊起來,或百會處如輕輕地頂著一個球,不使球掉下來。頂頭懸時不能梗著脖子,脖子處不能用意念,意念應在百會處。頭頂虛懸要從始至終,站多長時問頭頂就懸吊多長時間。

 

在頭頂向上虛懸的同時,要拉著下頦往回收、往上提,同時鼻子尖往下一轉找會陰,從會陰那裡往後一轉,往上提,順著脊骨上來到頭頂。會陰往上提時要順勢把膝蓋和腳心帶起來,腳心也往會陰處並。這樣往上一提整個人就拉起來了,就象兜子兜起來似的,人懸起來了,站樁時就會覺得輕鬆一點。百會往上提要配合尾間下垂,上下兩頭拉。身體微下蹲,尾閭下垂象立到地底下一樣,支撐著身體,意念要使尾閭和地連結在一起,臀部「似坐非坐」。這時,頭往上一拉,加上會陰上縮,胯往上擠,腰就松過來了。

 

身體下蹲後容易犯的毛病是兩膝蓋死往裡扣,往裡擠,把襠夾住了。應該是膝蓋往裡擰著往上提,再往外擠往外翻,從大腿根後邊往外撐,把胯給撐開。兩腳站得不能太寬,腳跟比肩稍寬一些,腳尖和肩寬度差不多,也可以稍窄一些。腳太寬,腰不易往後放鬆。寬度適當,站樁時身體會慢慢往下坐,越來越矮。身體不松,腰不松,蹲低了就非常費勁,不過,開始站樁時不論怎麼站都要費力氣,膝蓋、大腿酸痛,這時就要堅持,愛怎麼酸就怎麼酸,就是耗著不動,可以用意念去體會哪裡酸,怎麼酸法,把氣注進去,還可以用百會、會陰、鼻子尖往上提膝蓋。這時的酸正是長力氣、換力氣的時侯,等到氣足了把「拙力」換掉了,以後就不會酸了,身體也會蹲得更低了,身體重心也不會都壓在後腳跟上了。

 

百會上頂,尾閭下垂,舌尖要把上顎頂住,意念要使之頂到百會。百會上領,舌頂上顎,會陰上提,腳心上提,同時尾閭下垂,「四上一下」整體地同時進行,上下氣機平衡,身體會很輕鬆。不注意尾閭下垂,光上不下,氣機上湧,失去平衡會帶來血壓升高。姿式對了,意念對了,身體鬆了,慢慢體內氣機充足、通暢,氣一通,身形自己會往下矮。身形矮注意膝蓋不能過腳尖,這樣站膝蓋上面有兩鶴頂穴,膝蓋放鬆就是用意念上提一點鶴頂穴,膝蓋就輕了些。再用意念把賓骨上緣往上一提,從膝蓋到腳這一段就較輕鬆了,如果不這樣做,當你下蹲膝蓋處非常死,腰又沒鬆開,同樣膝蓋是會出毛病的。

 

關於對肩部的要求:松肩墜肘。松肩必須結合空腋,即腋窩要空要虛,不光松肩還要虛腋,當肩往下松時腋下是空的、虛的,不要挾住胳肢窩,如挾住胳肢窩便是實了,胳肢窩好象挾個氣餅子一樣。這樣松肩和空腋相結,肩可以松,不會往下垂,而且使肩和背更加虛靈了。怎樣虛腋呢?方法是先松肩,把肩往下一松,然後以肩胛骨上面的兩個穴:肩骶穴與肩髎穴稍微往外撇點,有一點的意思,腋就空了,這樣肩關節就開了,做到松肩虛腋了。用肩膀上的骨頭尖稍微往上一轉,就有含胸的動作,肢窩空了與開胸結合起來,加上兩肩頭一轉,肢窩就虛了。

對會陰部位的要求。會陰是內氣變化的重要地方。練功時一定要收縮會陰,只有收縮會陰後精氣才不往下漏。收縮會陰有三部分內容:一是肛門,即提谷道,收縮谷道如忍大便似的,二是前陰,三是會陰上提。這是練精化氣的關鍵。有的人練了精,化不了氣,精足了遺精了。

 

松腰、松胯和垂尾閭是練功的關鍵。周身能不能鬆開,就要看腰、胯和尾閭能不能鬆開。這個地方能鬆開,將來你身體各部分慢慢都可以鬆開。如果這個地方沒有鬆開,去松別處了,還是不行的。這個鬆動是通過垂尾閭第二步功練出來的。會垂尾閭了,以後再講泛臀,練形神莊的松前後胯,是專練松胯的。應該尾閭垂得較好時,要結合提谷道。當尾閭在尾閭往下垂時,千萬不能一味的往下垂,要同時提谷道(提肛門)相結合。這個問題要講清楚,否則出弊病。當尾閭往下垂時,必須提谷道。

站樁不僅是強身壯體的有效方法,而且是打通關竅的有效方法。身形要按各部身形正確姿勢來調整,需長時間下苦功鍛鍊方可。藥無貴賤,中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者妙。就是這個道理。一個最簡單的功法,只有專心致志,堅持不懈地去練,也能練出功夫來。

 

站著站著說不定哪一天突然感覺自己氣整了,有一種很「整」的感覺了,那個整就是氣的狀態,那時就自然會放鬆了。這個不是說了就會的,而是練出來的。你練出來了,一說你就知道,因為你有了;沒練出來的時候,就像聽天書似的。

 

1,松腰。松腰的方法很簡單。即面對牆站立,兩腳分開以肩等寬,腳尖觸牆,慢慢地往下蹲,蹲下去了,腰就鬆開了;起時用百會穴上頂,把身體拉起來。蹲牆的好處,膝蓋不能過腳尖,鼻子也不能過腳尖,被牆擋住了。開始蹲牆時,失重,容易往後栽,要慢慢地練。腰對丹田,丹田氣足腰椎脊柱自然可以向後伸直。腰椎脊柱、腰韌帶、腰兩側肌肉、脊關節都要放鬆。用百會上頂,尾閭下垂,上下牽拉把腰抻直,不是硬挺。腰不要向前塌,要向後突,但不能癟肚子。

 

要使身體壯,就要慢慢把腰鬆開來,弓出來。只有把腰鬆開,才能使周身氣血流通,腰松不開,也易導致人體的陽氣上升的多、下降的少,會出現虛陽上越,得高血壓、腦溢血、半身不遂等病。腰為腎之外府,腎中藏有元陰、元陽化生元氣,注於氣海以滋養全身。又腰為支撐人體的重要支柱。松腰可使腰部靈活,這一方面可增強腎的功能,使人元氣充足,此即古人謂「命間源頭在腰隙」之意。另一方面,腰部放鬆,可使氣血流通,從而保證主宰一身活動的職能,古人說「力發於足,主宰於腰,形於四肢」,又說「力由脊發」,腰部不能放鬆,是達不到此境界的。

 

腰部要放鬆,松腰、腰椎及其韌帶,腰兩側肌肉等都放鬆,逐步改變腰部的自然彎曲狀態。一般人們站立時腰部前塌,松腰要求腰部伸直乃至後突;坐時腰部伸直乃至前塌。伸直時不要硬挺,而是上下牽拉,好似各脊梁骨椎骨輕輕重迭在一起,古謂「形如九曲式珠」,就指放鬆的脊椎而言。

 

蹲牆松腰:百會向上虛懸著,命門向後放鬆,緩緩的下蹲,意念要體察我們的脊柱,一節一節的脊錐放鬆的蹲下去,這就是標準的蹲牆,收下磕,百會上領~~起,徐徐的就象飄起來一樣,全身放鬆拔背。

2,拔背松肩: 當拔背時,會陰向上提,帶著我們的湧泉穴向上,一提要提到百會,百會向上虛懸,同時下巴回收,我們的脊背就拔起來了,我們懸著的氣就領起來了。

 

含胸:深吸一口氣,緩緩地從鼻孔把呼出來,這樣我們的胸自然放鬆下落,就恰好是含胸的位置;肩頭再往外一拉,開了,就夠了。

 

開胸是要藉助兩個肩膀頭往外引,有的人一往外引,肩就往上抬起來了,所以,又不能拔肩往上縱,只能是稍稍往前一引,胸就開了。含胸又要開胸就是兩個肩頭往上一拉,就開了,就在那一點點上,不能開大了。

 

松肩虛腋:雙手自然下垂,把兩肩輕輕地向前轉、向上、向後,然後向斜上方輕輕外撐、自然放鬆。然後把兩上臂慢慢落下來,這樣就自然做到了虛腋。

 

3,豎頸(虛靈頂):下頜往回收,通過喉頭找到玉枕,百會往上頂,自然把項豎起來。用下頜往回一收,意念通過喉頭上找百會,很自然地把頭懸起來,從喉頭通過玉枕到達百會。古人比方頭如懸磬。廟裡和尚撞的磬,磬是頭向上的。

 

4,垂尾閭。正身站著,腰(系腰帶處)向後突,丹田(小腹處)稍向前突出來,腰就出來了,丹田的容積大了,前後徑大了,氣足了。總之,丹田要往前去,腰往後突,拉開了。這樣丹田呼吸就有條件了。

 

注意命門向後放鬆,尾閭下垂。意念尾閭指地,會陰要上提。在我們命門向後放鬆和垂尾閭的時侯,往往會陰就會不自覺地放鬆了。所以每次向後松命門和垂尾閭的時侯都要注意再提一下會陰。一提就直接透過天門提出去,提到頭頂上方一尺左右的虛空中去,這樣虛懸著自己。心安神靜。同時命門向後放鬆,整個身體隨著命門向後放鬆而緩緩向後平移。當平移到了極點的時侯,膝蓋微微放鬆,身體下蹲。一開始蹲的姿勢可以高一些,但姿勢一定要正確。隨著練功時間的推移,我們放鬆了以後會,整個體式會自動往下蹲。

 

站樁時採用腹式呼吸,吸氣時意念收向命門,吸滿氣,微微向下一坐,同時腰放鬆,可反覆進行3~5個呼吸。每次站半小時,此法不僅能松腰胯,亦為松尾閭之捷法。

 

每次站樁時間最好不要少於一小時,這是培補腎氣、通透全身最可靠的功法了,尤其要注意自始至終都是領著百會、提著會陰的,而且要一直提到頭頂上方一尺遠的虛空處,和百會一起領起來

 

注意我們每次都不是直接的蹲下去的,而是要先把命門放鬆,把命門向後放鬆,然後身體的臀部自然的向後平移,當移至到一個極限,膝蓋一放鬆重心就向前靠了一點,然後人就自然蹲下去了,這樣的下蹲,我們的脊柱會自然的向後繃出去,向一張弓一樣。尾閭下垂,意想著自己就像長了一條氣的尾巴一樣,垂直的垂下去,意想以兩腳的後跟連線為一個邊,向後面畫個等邊三角形,我們的尾閭要垂到這個三角形的中心去,要時刻有這個意念,要隨時檢查尾閭是不是下垂的。兩肩放鬆,兩肩要有個向斜外方放鬆的意念,這樣肩就平著向外撐著放鬆出來了。

 

腰部要放鬆,包括腰椎、腰部的韌帶、肌肉等都得放鬆。站著的時候得注重二、三、四腰椎都往後突,怎麼把腰椎突出去呢?尾閭下垂,拔背,上面一拔,下面一垂,腰就往後拉開了。另外,要通過收腹,用腹部的氣往後推腰椎,用吸氣的辦法,吸氣吸到命門上去,隔膜往下去推腰椎(膜後面連著第一腰椎,腰椎就輕易突出去了。一吸氣,隔膜往下沉,肚子別往前鼓,往後沉到腰,使腰往後突。你摸著腰兩側,使勁一吸那兒就往外鼓,帶著腰椎往外出。不要彎腰,這樣腰椎很快就出去了。我們要經常摸著腰椎這個地方,吸氣時它會鼓,呼氣時會癟,還不要真鬆開,把腰的姿勢擺對了,尾閭一下沉,百會一上領,腰一放鬆,—— 只要呼吸不亂, 站到一定程度,會出現一種很整的狀態,自然能同時察照全身。一開始站高點沒關係, 放鬆後自動會向下降。

 

這樣尾閭不僅會下垂,還會隨著功夫的上進而逐漸前扣,尾閭前扣,會帶動上面與它相連的骶骨,使之向後繃。關鍵就是從直立到蹲下去的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把姿勢做正確。儘管這個下蹲的時間一分鐘都不到,但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姿勢調整不好,那麼後面整個的站樁過程,你都會覺得非常難受,非常辛苦,膝蓋發緊也是在這個時候出的問題,我就講一下我的體會,怎麼站才比較好。身子不是直著往下坐。身子直著往下蹲,你的大腿根就折住了、就不是空松圓撐開的了,那麼你折住了氣就不好往下通,你的腿就會覺得非常累,時間長了就會麻,再時間長了你的腳就會痛。

 

領著百會,整個人就象被一個氣的繩子向上提著,然後體會丹田裡邊有一團氣,這團氣催著你的命門平著向後移,命門、就是你的腰,它平著向後移的時候,要注意脊柱是垂直的,是隨著腰向後平移自然帶動整個豎直的脊柱向後移,但是它平著往後移在你快到極限的時候,把膝蓋輕輕一放鬆,在快到極限的時候,膝蓋只要往前微微一松,我們的臀部就會自然地坐下去,這個過程是非常自然的。因為你往後一移,就要摔倒,你保持平衡,膝蓋一放鬆,身體就蹲下去了,你這樣蹲下去之後它非常自然,這個氣它是從丹田貼著你的脊背充斥到你的腿,然後充斥膝蓋,充斥到腳上去的,這樣做整個人就非常的順溜。這樣做就不是往下壓,一壓的話胯膝踝都松不好。你百會提著把整個人都抻拉開的情況下,命門往後移,上身也是直的,脊柱是直的,向後平移,移到一個極限的時候,膝蓋一放鬆,往下一蹲。這樣胯、膝、踝各個關節處就都是非常空松的。然後就要注意圓襠,想像有個氣球一樣的一團氣夾在你的襠這裡,把襠充實開了,一定要提著會陰。襠圓撐起來的時候,我們這個大腿根就要把它撐開,大腿肌肉往外翻,就會牽著我們的胯骨往外抻拉。我們用意念、用丹田氣從丹田裡面催著骶骨向後放鬆,使骶骨向後走,同時髖骨向外拉,這樣就把骶髂關節耳狀這個鶴頂穴的位置:我們膝蓋有一塊能動的圓形骨頭(髕骨),這個穴位就在這塊骨頭的上緣邊上,想鶴頂穴就想著它是從腿裡面往上提的,一直提到丹田去,有了這個意念,膝蓋就不會發緊了,而且整個練功過程都要全身放鬆。

 

然後真正的要練站樁了。這時要把命門平著向後放鬆,整個身體從大腿根那兒開始也要平著往後移,你大腿垂直著往後平移,它肯定有一個極限,你再往後移就會栽倒了,你快到極限的時候,膝蓋微微放鬆,然後身體蹲下去,這樣蹲下去,是以腰帶動向後放鬆蹲下去,你的腰就向後放鬆了,不是塌進去的,這樣就非常舒服了,因為這樣蹲得比較高,不是使勁蹲下去,大腿根、膝蓋一放鬆,身體從大腿根這兒開始,上身是垂直的,向後平移,移到極限的時候,膝蓋一放鬆,微微向下一蹲,姿勢就非常合度,感覺全身氣非常整,非常舒服。一下改成了內八字。在這種姿勢上站,姿勢就非常正確,當你蹲下去之後,要注意,膝蓋向裡內扣的時候,大腿根向外一翻張,通過股骨頭牽連著胯骨軸,把胯骨就向外撐開了,然後把會陰往上提,這時會陰千萬要往上提,會陰提到我們的命門去,會陰斜著往後傾,那你們會陰也提了,命門也向後放鬆了,丹田氣充斥到命門,命門向後放鬆出去,等於丹田氣推著你的骶骨在向後走,然後兩個大腿的股骨牽著胯骨往兩邊、往外走,就等於把所有力量集中在骶髂關節——就是「腰眼」那個地方,要松到那個關節上頭,這個姿勢一擺,目標就是直指松腰的,一提會陰,自然小腹微微地有一點緊張度,這就是站樁最合適的姿態。要圓襠,大腿根不要夾襠,把這襠圓撐了,好像襠裡面夾了一個吹圓了的大氣球一樣,這樣,裡面就非常空松,氣也就好流通了,往往膝蓋過分往裡扣,就會影響圓襠的動作,當把腰、胯、襠調整好之後,把膝蓋再向外撐一下,平著向兩邊撐,襠就會圓得更好,膝蓋也不會過分地往裡扣,就會保持一個非常正常的狀態,然後把腳心放鬆一下,兩腳自然平鋪於地,這時姿勢就會非常合度了,整個人會感覺到很舒服,上下氣機是渾然一體的。

 

一個是尾閭,尾閭一定要往下垂;一個是命門,命門一定要向後放鬆。注意向下垂尾閭的時候,一定要馬上提會陰,從百會把它提出來。一般情況下,把腰向後放鬆的時候,往往就會不自覺地把會陰也放鬆了,所以,一定要在每次向後放鬆命門之後都要再想一下提會陰,然後給自己加意念「要放鬆、不要抖」,很慢地在心裡這麼念幾句,就好了內八字還是比較容易做的。

 

只要堅持練下去,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兩腿內扣,兩個膝蓋也會微微內扣,大腿骨(股骨),也就是我們膝蓋到胯骨整個這一根「人體上最大的長管狀骨頭」——它是一種往外擰的感覺。我們把一隻手抬起來,手掌心向裡、小臂向斜下方伸出,把手握成拳。我們做個比附:比如說,我們的這個拳頭就相當於我們膝蓋的位置,而我們的整個小臂,就相當於大腿裡面的大腿骨(股骨),那麼我們的肘就相當於是股骨頭了,也就是大腿骨裡面的上端——股骨端頭。我們做兩腳內八字、內扣的時候,就相當於我們的「拳頭」(這裡比附為膝蓋)稍微往裡扣一下,我們拳往裡扣的時候,胳膊肘(這裡比附為大腿骨上端的股骨頭)肯定是要往外翻扭一下的。在我們站樁,兩腳呈內八字的時候,就是這樣的,膝蓋(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拳頭)往裡松微內扣,那麼必然會帶動股骨頭,也就是大腿骨的上端(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肘)向外翻張。而我們的股骨頭是在髖關節裡面的,股骨頭的向外翻張,就必然帶動整個髖關節向兩側抻拉出去;在我們兩側的髖關節都向外抻拉的時候,那麼就是使得我們的骶骨兩邊的耳狀面關節。註:整個脊柱自上而下有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1塊骶骨(由5塊骶椎「融合」在一起)和1塊尾脊骨(由4塊尾椎合成)。

 

我們所說的「耳狀面」關節,學名應該是「骶髂關節」——就是骶骨左右兩側和髖骨相連接的地方——骶骨和髖骨相連接的這個地方,在嬰幼兒時期是一個可以有微小活動的關節,但是隨著嬰幼兒的生長發育,這個本來可以活動的關節慢慢就長死了、不能動了,成了一個假關節,就是我們說的耳狀面關節。這個關節,到了成人時期,只有孕婦在臨近生產的時候才會再次鬆動——是被胎兒的氣場和胎兒的形體給撐開的,如果這個關節不鬆動,就會影響胎兒的正常分娩。

我們平時說的「松腰」,也就是狹義的松腰,只得就是鬆動這個「骶髂關節」。為什麼說是「狹義的松腰」呢?因為當這個「骶髂關節」鬆開以後,還要鬆動整個脊柱,要把整個脊柱都鬆開,而「骶髂關節」是其中最難鬆動的一個環節。很顯然,要鬆動骶髂關節,就要把骶骨兩邊髖骨往(往左右兩側)外抻拉,同時,把骶骨往外(也就是往後)放鬆,這樣才能更好的把這個「骶髂關節」抻拉、鬆動開。這個關節一旦鬆開了,上下氣機才會真正「整起來」、尾閭才會「如鍾錘、如鐘擺」一樣的靈活運動(沒有鬆開這個骶髂關節之前,氣不能很通暢地連通下去,尾閭就不會動)。這個「骶髂關節」一旦鬆開,首先會很痛,需要繼續練足丹田氣,把已經鬆開的關節裡面充斥上充足的混元氣,疼痛才消失,人也就隨之變樣子了。

 

如果有個人背對著你站在你在面前,他的腰偏下面一點左右兩側那兒有兩個凹陷的窩兒,就是那個地方過去叫腰眼——骶髂關節,狹義松腰松的就是這個地方。把那個關節給他鬆開,當練到這種程度的時候,丹田裡的氣要相當充足,丹田氣非常充足,這時候丹田裡的氣就會真正沿著脊柱上來,沿著脊柱兩側上來,沿著側索神經面上來,而且還能滲透到脊髓裡邊去,就是「尾閭中正神貫頂,氣透三關入泥丸」。真正的這裡鬆開了,氣就能通到尾閭上去。我們的尾閭才會轉。

 

那麼這個關節怎麼樣分開,最好的方法就是老師教的三心並站樁,腳尖往裡這麼一扣,膝蓋也隨著微微往裡扣一點,然後大腿根那兒骨頭往外翻,它就把旁邊的髖骨往外一抻,我們又有松腰的意念,把這個骶骨用丹田氣往外繃,我們保持這種意念,這樣站樁站兩個小時,那麼氣對骶髂關節的衝擊非常大,總有一天會把它衝開的。這個關節衝開了,會有一個縫兒,那個縫兒剛有的時候,是比較疼的,氣剛滲的時候比較酸,松腰首先松的這個地方。當然還有其他的,我們就先講最根本的第一個層次。關於內八字的特點,一個是放鬆了足三陰經,再一個是它會使我們的股骨頭牽扯著這個髖骨向外松腰,內八字有這兩個作用。

 

當我們真正有一天能夠把大腿蹲平的時候,我們的兩腳就會自然得變成平行,它就不是內八字了。我們的大腿從膝蓋這兒往上,做一條鉛垂線的話,我們大腿和這條直線成45度,能達到這個度數的人已經就非常少了。當我們大腿跟鉛垂線的夾角達到90度的時候,大腿根已經蹲平了,這個難度相當高,我們現在離這個還差得很多,我覺得現在大腿和這條鉛垂線能達到30度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就是說隨著我們身體往下低,我們的腳尖就會很自然地向外伸。當我們真蹲平的時候,腳就自然放平了。比較典型的是少林的「小馬步」,它那個練氣力非常厲害,人可以很有力量,但他的那個腰的牽拉抻動的確不如內八字。這都是老師經過反覆實踐,反覆思考之後,才把功法改創了。

 

然後無論站樁什麼姿勢,一定要把兩腳心湧泉往上提,提到會陰,一直提到百會,百會提出去,提到虛空裡面,離著頭上方一尺遠的地方,整個身體向上懸著,百會上領的意念要一直有著,保持這種姿勢站著,時間長了自己給自己加意念,慢慢關節放鬆了,氣就充斥進去了,身體會自己往下落。自己站著覺得「咯噔」往下降了一點,然後過一會兒又會覺得「咯噔」又往下降了一點,徐徐下降。一般前半個小時不見得有什麼變化,前半個小時氣逐漸地升起來,半個小時以後人的氣比較充實了,再站就會慢慢感覺到身體在緩緩下降,這是一種必然的感覺。

 

這樣站著,半小時之後氣機升發起來了,全身的氣很充實了。如果你姿勢做得非常正確,用百會上領,尾閭下垂的意念又有,他肯定會越來越低。你在站樁調整身形的時候,您覺得姿勢都擺正確了,然後把眼睛睜開,看一看自己的膝蓋是不是超過腳尖了,只要膝蓋沒有超過腳尖,膝蓋在腳尖後面(相對於鉛垂線來說的),膝蓋越回收越好;鼻尖沒有超過膝蓋,你不能膝蓋收得很多,整個頭都探出去了,那樣就趴得太厲害了。膝蓋不超腳尖,鼻尖不超過膝蓋,只要這樣做了,無論膝蓋多疼多酸,都是一種正常的反應。

 

只要練功姿勢正確,一開始加意念說,隨著練功放鬆,我會自然地下降。真正地下降其實是在半小時後,它肯定自然地往下降。加意念自然下降,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是最好的。如果很勉強地蹲下去,就會非常累,一累你就會煩躁,一煩躁氣就定不住了,你氣定不住,往外散亂得非常厲害,練功就失去意義了。姿勢正確,自然下降這是最好的。喉頭回收,下頦找喉頭,喉頭向後找玉枕,玉枕向上找百會,百會上領。注意:喉頭回收為重點,收喉頭不是向後擠,而是喉頭向後拉,若只收下頦,則上來的氣只是頭上的氣,而喉頭一收,往上一提,就把丹田氣提起來了。百會上領,應將意念注於百會上方,在此處上提,百會上提的同時,注意展眉落腮。

相關焦點

  • 站樁要領(文字板)
    站樁的要領:從大的方面來說,一是撐:撐的是筋和骨,也叫撐筋拔骨;二是松:松的是肉和氣。
  • 太極樁功 | 陳氏太極拳站樁要領
    通過站樁,可達到內外三合(即神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並可促成六面平衡之力,周身相爭相抗,不偏不倚。    行樁,是在運動中通過單式習練,將站樁中生出的六面平衡混圓力發揮出來,並在此基礎上產生整體八面螺旋力。使肢體在運動中八面生力,任何方向上皆可打可化,運轉自如。
  • 站樁姿勢細節詳解(一)
    我們依然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應用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口訣俗語,來說說站樁對全身姿勢細節的要求。  所以,我們提倡在站樁初始階段,無需刻意舌頂上顎,只要自然放鬆即可。等到鍛鍊到一定程度,因為體內氣血運行的原因,舌下津液泉湧,汨汨然咽下階段,自然就會舌頂上顎。而那時你已經可以很好的掌握放鬆的要領,而不至於因為照顧舌頂上顎反而造成緊張。
  • 「啞鈴深蹲」動作要領詳解
    只有一副啞鈴做深蹲,可參考本文動作要領文字詳解。
  • 渾圓樁站樁要領及作用
    渾圓樁站樁要領 站渾圓樁雙手緩緩上提到胸前,雙手外拉而抱圓,兩腿自然平衡站立,既不外開,也不內扣,基本接近自然。若是初次站樁,膝蓋微曲就可以了;若是已經堅持一段時間了,可以增加難度,但要注意兩腳的距離不要超過肩寬。
  • 傳統武術站樁的秘密,核心的東西
    以上講的這些,都是側重於筋骨的東西,在站樁中還有神意方面的要領需要配合,但這個東西不好講,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筋骨方面大家都差不多,但精神意識方面的東西與每個人的心理素質,脾氣秉性都有關係,而且站樁的不同階段對神意有不同的要求,必須由明白的老師根據每個弟子的實際情況去進行具體的指導。「神而明之,在乎其人」,所以這裡我就不談了。
  • 筋骨訓練的要領
    在「間架結構要領」中,這一步叫「落肩回胛」,所謂「落肩」指的是肩膀放鬆,將原來端著的肩膀放下來,肩膀放下來了,就形成了所謂的「熊膀」,大家可以觀察動物園的大狗熊,站立起來時肩膀的體態,它那個肩膀就是我們追求的狀態。我們如何檢查松肩的效果呢?那就是看自己鎖骨的位置,普通人的兩根鎖骨,位置大概相當於鐘錶上的10點10分鐘,時針和分針所指的位置(象一個倒八字形),鎖骨斜向上聳的。
  • ​【拳理秘笈】百練不如一站.​站樁的基本要領
    動作要領1、起式身體正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這一點很重要,自己不易體會,要讓別人看你是站得掌與肩同寬),腳尖向前,不允許有內外八字所以,我們提倡在站樁初始階段,無需刻意舌頂上顎,只要自然放鬆即可。等到鍛鍊到一定程度,因為體內氣血運行的原因,到一定時候可能會有自動舌頂上顎的表現出來。即便沒有這種力量產生,在站樁站到一定程度,舌下津液泉湧,汨汨然咽下階段,稍加意念舌頂上顎,也是不遲的。而那時你已經可以很好的掌握放鬆的要領,而不至於因為照顧舌頂上顎反而造成緊張。
  • 站樁姿勢細節詳解(二)
    ▲ 2019年5月-12月   恒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八段錦、站樁、五禽戲培訓 前面我們把身體的各部分姿勢要求簡單的介紹了一下,細心的讀者可能注意到沒有對胯進行闡述。在情緒劇烈變動的時候,不要進行站樁鍛鍊。
  • 談談站樁時怎麼放鬆肩部
    初學站樁總是避免不了肩酸背痛,特別是肩膀難以放鬆下來。其他部位的酸累,還可以堅持一下,腿站累了不由自主的抖起來,還能咬著牙堅持一下!但是,有兩個部位:腰和肩膀卻無論如何都堅持不住的!!那是肩部不能放鬆的緣故。   那麼為什麼要放鬆肩部呢?為什麼大成拳站樁要求「肩撐肘橫」?我們先來做個試驗,面對一扇門,你一推門門沒開,這時候屋裡又有要緊的事,你下意識裡會怎樣做?
  • 站樁 | 循序漸進,假以時日,必有所成
    但是在正式站樁的時候,以舒適溫養、心情愉快為第一要領,做不到的先不要強做。4、大家一定要克服急躁冒進、急於求成的心理。內家樁法裡「含胸拔背、松肩墜肘」這些要領,不是能一次就做完了的。它貫穿於一生的修煉之中。你只要堅持鍛鍊,就會發現自己昨天這些還沒做到位,今天就做的比較好了,明天會做的更好!
  • 站樁漫談:胸式推託樁
    因病設式,因人而異,意思就是說除了一般意義上的意拳站樁之外,還必須考慮到意拳站樁對於某些慢性病都有針對性的鍛鍊方法。最近,有同學問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如何進行站樁鍛鍊。在這裡,我就著重結合呼吸的問題,講一講胸式推託樁的動作要領、練習方法和注意事項。
  • 為何練不好站樁?站樁最難過的一關(經驗分享)
    只有放鬆,肩才能落得下來,兩根鎖骨的位置由10點10分向9點15分轉變,「結構」中將其稱為平鎖,平鎖要領很關鍵,不能平鎖則肩和胸無法放鬆。站樁求松的同時還要求一個整,什麼是整?站樁要站出生氣,站出樂趣,有了這個感覺才算是上道了。如果沒有這個生氣,那就不是站樁而是立了根電線桿子。
  • 站樁時對頭部的一些要求!
    打坐站樁打坐修行 | 站樁養生丹道修煉 | 奇門遁甲練好站樁,有兩個身形部位是比較關鍵的,一個是頭部,一個是腰部。曾經有一位朋友練站樁,練了好幾年,身體變化不大,內在的體會也不多,他自己也納悶。一看站樁姿勢,頭歪了,歪著頭站了好幾年。我說你怎麼歪頭站樁呢?他回答說不可能,感覺一直是正的。後來他對著鏡子站樁,先閉眼後睜眼,才相信自己的頭部是明顯右傾的,而且低著頭。練功家認為,頭為至高清虛之地,站莊時頭要中正,頂要虛懸。
  • 站樁:循序漸進,假以時日,必有所成
    站樁就是休息是滋養,不是體能鍛鍊,更不是思考!!!心態上要保持輕輕鬆鬆。別把練功夫當負擔,宋世容老先生說「要玩而求之」,這是內家拳入門的鑰匙。大家要往輕鬆愉快裡練,往神清氣爽裡練。站樁的時候可以聽輕鬆的音樂,可以看風景。剛開始諸事不問,累也不管,錯也堅持!先在姿勢大概正確的前提下保持時間。最起碼衝到三十分鐘,然後再往裡面轉。
  • 站樁的意義和注意事項
    站樁要有正確的心態,樹立信心和恆心。認真領會站樁要領,堅持鍛鍊,以樂觀主義精神對待疾病,以增強體質。站樁要保持良好的情緒,站樁中要求面帶微笑,站樁功不僅是健身祛病的運動,更是一種修養的功夫,心境要愉悅,情緒要穩定,心情煩躁影響練功入靜和應有的治療效果。注意確保充足睡眠。對於初學者來說,站樁非常消耗體能。因此保證充足的睡眠,是堅持站樁的必要條件。
  • 站樁有什麼好處?怎樣站樁?
    站樁沒幾個月,其他都談不上。  站樁環境幽靜為好。尤其在高山之巔,感覺美極了。眼界開闊,胸懷也為之開闊。但這樣的條件城市人不長有。夜間在高樓涼臺上的感覺也不錯。周圍視野開闊,夜闌人靜,精神不放自大,天人和一的感覺容易體會。天人和一,精神放大,是拳術裡非常重要的感覺,對練習力量有不練自得之功,氣不練自在,勁不練自長,全在這裡面。站樁到一定程度,有氣感,不必理會。任其自然。
  • 打坐靜不下來的輔助功法——站樁
    站樁時間十分鐘到一個小時,循序漸進,不要急於求成。站樁要領:頭頂正直,全身放鬆,屈膝圓襠,松腰落跨,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虛靈頂勁,百會上領,尾閭下沉。     2、要領:兩腿微屈,斂臀松胯,含胸松腹,沉肩墜肘,精神集中,全身放鬆。    3、呼吸:以鼻呼鼻吸,呼吸自然、均勻、緩慢、細長。   4、意念:排除雜念,意念專一,使內氣充盈,任內氣自然周流全身,並達到身體內處的統一。    5、要求:每次靜站10-40分鐘,每日站1-2次。
  • 站樁那麼好,卻堅持不下來!怎麼解?
    站樁,就這樣養身和養心完美地結合起來。多年的站樁經驗使我體會到,站樁是靜中有大動,看似靜靜站著,只有輕微晃動,實則全身的奇穴都在動,這是真正的動,是最具效率和效果的動,站樁又是不靜而真靜,雖則不能全無雜念,但卻能心生歡喜,精神愉悅。我們普通的人,對於練功充其量也只有皮毛的功夫,在沒有掌握內在的技術和要領之前,形和意都是必須的。
  • 用腦子站樁,不能傻站
    所以如果站樁與練拳結合起來,可以消化瘀氣,免生不通之疾。同時,這樣也可以提高學者的興趣,不至枯燥。到了一段時間後,就可以把站樁、練拳和推手結合起來,同時進行,在推手中可以發現問題,而要求其在站樁中彌補。有經驗的人都知道,拳上的毛病十之八九在樁中可以糾正,站樁是增長功夫最快的途徑。練好站樁,有兩個身形部位是比較關鍵的,一個是頭部,一個是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