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清朝女科學家:她只活了29歲,卻驚豔世界200多年

2021-03-01 美兮村

轉自:十點人物誌

ID: sdrenwu

歷史中男性角色多見,知名女性卻鳳毛麟角。

歷史長河中留下姓名的女性多與容貌有關,如若不是美人,顯得尤為無情,在長久的時光中被逐漸遺忘。

前段時間,有張國外的明信片傳出,照片中的女人舉著望遠鏡仰望天空。外國明信片上印刻著的這位中國女人,國人對其卻毫無印象,還是有心人尋覓才得知此女名為王貞儀,是清朝極少見的女科學家。

她生前曾著書64卷,詩句上佳,且擅長騎馬射箭,破除禮教,終生致力於科研,為男女享受同等教育而奔走。

她的一生,僅活了短短29年。或許,有些人生來便帶著自己的使命,要用絢爛短暫的一生為世界留下些微痕跡。

不走尋常路的才女

有人將才女分成兩類,要麼滿腹詩書,身在深閨不知憂愁滋味;要麼整日傷春悲秋,不去專注眼前實務。即使有相當才能,也局限於單一領域。

200多年前,王貞儀用自己的一生,走出了這兩種選擇。

在女性受壓迫的年代裡,她既能寫詩作賦,會騎馬射箭,痛斥封建迷信,對天文、算數、醫學各類學科無所不精。

乾隆三十年,她生於南京一戶家境殷實的人家,家人為她取名貞儀,字德卿。金陵佳人名滿天下,既有才藝的秦淮八豔,也不乏一些名門閨秀與教育家。

論出身,王貞儀的祖父是精通曆算的宣化知府,父親是著名學者,母親亦是詩詞造詣極深的名門閨秀。

她大可以做一個養尊處優的金絲雀。只需偶爾做些詩詞歌賦來博取世人讚許之名。可她偏不,她嚮往的是花木蘭這樣文武雙全的女性楷模。

王貞儀天生理性,對事物有自己的見解,加上不斷吸收淵博學識,清晰的頭腦令她卓爾不群。

在當時,引得眾人議論紛紛:婦人女子怎能以吟詠誦讀為事?酒食縫紉才是女子之本。

每每聽到這些壓迫女性的言論,王貞儀心中忿忿不平:

她在那時,已經意識到男女僅性別不同,智力並無分別,理應接受相同教育與付出相應社會責任。

王貞儀本就生於開明的家庭。長至11歲,由於祖父官場發生變故,她隨著家人四處奔波。客居塞北的幾年裡,她向蒙古將軍的夫人學騎射。未過多時,便被評作「發必中的,騎射如飛」。

後來祖父去世,藏書中近萬卷的名作都被她一人繼承,其中不乏各類天文地理名作。與此同時,她繼續隨父母遊歷行醫,幾近走遍大江南北。

看萬卷書,行萬裡路,這樣的環境成長下,王貞儀的眼界自然不同於尋常女子。

那時的她滿懷雄心壯志,從所作詩句中便可窺得一二:「足行萬裡書萬卷,嘗擬雄心勝丈夫」。

這並非僅僅一句口號。

她與男女不平的現象抗爭,為女性爭取教育權利,別人輕視她為幼而無知的閨中狂士時,她會反駁誰言女兒不英雄?

她也與一些封建迷信的風俗抗爭,在與父親的對話中,王父曾無意提及鬼怪邪物,王貞儀立刻反駁:所謂風水,與後代人的貧富貴賤毫無關聯。

與此同時,她從未停下各種科學研究,原因無他,在王貞儀看來,倡導婦女權利的同時,也應做出相應貢獻。

頗有幾分收穫與付出守恆定律。

這些言論如今看來不過尋常,在200多年前稱得上驚世駭俗,旁人只覺古怪。

博而能精的學者

她是不被理解的,無論是對世界的看法,抑或費盡心血的研究成果,皆不被世人理解。

王貞儀眾多身份中,天文學家是最知名的一個。在當時,天文曆法關乎國家最核心的部分,天文被視作觀察天象,既是天象,又怎可為凡人所知?

古人信奉君權神授,普通人連與觀天象學習天文的資格都沒有,被稱作「非凡夫所測」。一些朝廷官員獲得層層篩選,方可習得。

從事天文研究的女性更是寥寥無幾,在王貞儀之前,只有東漢才女班昭,因兄長班固早年作《漢書》,只留《天文志》與《八表》兩章不曾撰寫就撒手人寰,班昭不忍兄長多年心血作廢,才替代兄長完成此書編著。

因此,也有人嘆王貞儀:班惠姬之後,一人而已。

乾隆年間,研究天文,設備是首要難題,她連最基礎的天文設備都沒有,只能自己做些簡單設備,來讓實驗順利進行。

祖父留給她的古書《靈憲》裡,曾記載著關於月食的理論,稱此時太陽在地球與月球之間。這個理論與如今的科學事實不符。在當時,王貞儀就察覺出了其中相悖之處:

 

如果真是如此,太陽光如何到達月球?她決定自己動手實驗一番。

除夕夜裡,全府上下言笑晏晏,酒足飯飽之後,人群漸漸散了。只見王貞儀獨自上前,將鏡子放在圓桌的暗角,又不斷提高吊燈的高度,以此照進圓鏡,再不斷調整角度,觀察此中原理。

誰都想不到,憑藉這樣簡陋的設備,令她完成了第一次天文試驗,模擬出月食的形成過程。她撰寫的那篇《月食解》,用最簡單淺顯的語言表達了其中奧秘,文中結論與如今無異。

在國人還以為「天圓地方」的時代,王貞儀已經認識到:「人居地上,各以所居之方為正,遙觀異地皆斜立,其人立處皆當傾斜。

地球雖然在空中,任何人所站立的地方頭上是天,腳下皆是地。

每當滿布星辰的夜晚,王貞儀會獨自望著天空,觀察著雲層的形態與星空,觀察的同時,再與此前所得的相關方面學識拿出來對比,辨別其中細微差別。

有時候,一觀察,便是一整夜。

正因保持了多年細微觀察的習慣,當她提醒當地農民今年必有澇災,應種高杆作物。起初,人人不以為意,沒多久竟真如她所言,宣城多日大雨。

旁人問起,王貞儀才答道:螞蟻紛紛爬向高處,動物敏感,如若發生異常,必與天災有關。

她有相當鮮明的科學態度。雖然那時國內對西方科學文化陷入兩極,人們為中學與西學爭論不休,王貞儀始終呼籲拋棄對外來科學的偏見,也不必刻意吹捧,追求真理為首要。

以一人之身抵擋時代之勢,縱使她知道個人聲音微弱,卻也不願真理被時代淹沒。

她對各門學科的研究多為自學,天文地理、詩文科學,無所不精。尤其是被稱作六藝之末的數學,她是清朝安徽數學學派裡少見的女性成員。

她從不故作高深,與老學究們最大的不同是,她懂得化繁為簡,將最深奧的理論用最通俗的道理講述。她知曉如若學問精深,只會令民眾望而卻步。

她對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探究之心,除去天文與數學,也不忘鑽研醫學為人治病,曾被稱為「女中華佗」。

後來有學者作《女士德卿傳》提及王貞儀,想必,這是對她學術生涯最好的詮釋:

「兼資文武,六藝旁通,博而能精」。

試圖掙脫束縛的女人

封建社會對婦女的壓迫下,王貞儀真的能掙脫這道無形束縛嗎?

人們印象中,古代女子聲音綿軟,縱使拒絕請求也十分委婉,王貞儀則不然。她有位好友方夫人是佛教徒,打算重新出版《心經》。

方夫人邀請王貞儀為其作序,旁人哪怕不願,也不會傷了和氣。王貞儀拒絕這個提議時,還特意強調:非不能也 , 實不為也 。

在王貞儀看來,供奉的佛像本是泥木之體,更何況,方氏夫婦用的是老百姓的民脂民膏,她辭色俱厲地指責他們將九百萬錢如同一把火燒掉。

王貞儀極力想逃脫封建社會的枷鎖,可落於實處,她的態度又變得捉摸不定。

她哀嘆男女地位不平等,同時又為幾位貞潔烈女立書作傳。其中有一本《姚母張太夫人傳》,她先是描述這位夫人生前經歷:「幼即莊重 ,習禮知為詩, 舉動合儀,」。

當她提及這些謹守閨閣禮儀的女性時,字裡行間滿是褒義。

她反對封建思想,反對與科學相違背的事物,不信因果報應之說,認為那些福善禍淫神鬼報應之說,人們一旦沉溺,危害極大。

與此同時,她在翻閱書籍時看到一個故事:明朝時期,農民軍攻城掠地時,各地的將領紛紛逃遁,無人敢正面以對,只有一人挺身而出,掘了敵方李自成家祖墳。王貞儀看到這裡拍手稱快。

此時,她似乎又在認可因果循環的邏輯。

她對社會的認知與自己的科學思想常常相悖,時而領先於同代人無數,時而顯得有些落後。這與她生長的時代有關,令她既困於封建思想,又被西方湧來的民主思想裹挾。

王貞儀雖然試圖掙脫枷鎖,性格的底色中又難以掩蓋其中印跡。

她大多的科學發現都在18至24歲之間,在此階段,旁人都已嫁娶生子,她的婚事一再推遲,只為持續科學研究,等到嫁往安徽宣城時已是25歲。

宣城詹家雖非大富大貴,丈夫詹枚卻是她的知己,兩人同樣對這世間萬千真理有著無盡好奇,才結為夫妻。

婚後生活起初稱得上美滿,互相理解包容。只可惜王貞儀多年缺乏休息,體弱多病,病中極為憔悴,她曾描述那時的自己:

多年裡,她仍然沒有獲得廣闊範圍內的認可,病情一再加重,心中苦悶可想而知。到了嘉慶二年,一病不起。

臨終前,她依然在編著《德風亭》,卻囑咐丈夫將多年手稿刪除或焚毀,至多留下十二三卷,剩下的交由好友蒯夫人處置。

丈夫詹枚在悲痛中將手稿整理校訂,後半生致力於這些手稿的出版瑣事。王貞儀的貢獻才得以面世。好友蒯夫人的侄兒,即清代會典館總纂的著名學者錢儀吉閱後感嘆:「貞儀有實學 , 不可沒。」

只是誰都未曾料到,王貞儀去世後,她的學識與生平並沒有在國內廣泛傳播,卻在西方世界大放異彩。

她被收納在50位改變世界的傑出女科學家分類中,最權威的科學雜誌《Nature(自然)》中,也將她評作「為科學發展奠定基礎」。國際天文組織,更是以她之名,命名了一顆小行星。

王貞儀的一生很短,只活了二十九年;王貞儀的一生也很長,始終做著喜歡的事情,嘗試不同的新奇體驗,生活厚度並不低於任何長壽老人。

她更像是不堪束縛而翻湧起的一簇小小浪花,雖沒有發出多大聲響,卻用自己微弱力量,默默推動了歷史的步伐。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個登上Nature的女科學家,居然出生在清朝?只活了29歲,卻驚豔了世人200多年……
    前陣子,國產文化綜藝《國家寶藏》裡,張子楓古裝亮相,化身清朝科學家王貞儀相信大家在欣賞子楓妹妹的古裝打扮時,也有個疑問:清朝還有女科學家?是的,清朝真的有女科學家。2000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還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顆小行星作為紀念。她也是第一個登上Nature雜誌的中國女科學家。《清史稿》還把她寫進了《烈女傳》中,讚美她的才學。她就是王貞儀,很多人或許不熟悉她,但是在那個時代,以女子身份,能夠打破封建禮教,追求科學,確實是前無古人的存在。
  • 清朝才女王貞儀,涉獵廣泛,知識淵博,只活了29年卻足以驚豔世界
    近來熱播的古裝權謀劇《慶餘年》中有這樣一個活在故事中心的奇女子,叫葉輕眉,她以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和豐富的學識得到了很多大人物的青睞,這個來自未來的女子,在一個本不屬於自己的世界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傳奇。儘管這部電視劇是圍繞她的兒子來進行,可葉輕眉仍然在這個故事裡承擔著重要的角色。
  • 她因晚婚被罵怪物,只活了29歲,死後卻被外國人愛了200年,國內竟鮮有人知……
    後來得知,她叫王貞儀,是位清朝女科學家。問了身邊好幾個朋友,竟無一人聽說過她。說來難以置信,這個國人十分陌生的名字,在國外卻享有很高知名度。世界權威的科學學術期刊《自然》將她評為:「為科學發展奠定基礎的女性科學家」。
  • 清朝最悲劇的皇后,只活了29歲:先後4位皇帝為其追封!
    清朝最悲劇的皇后,僅活了29歲:先後4位皇帝為其追封! 孟古哲哲:葉赫那拉氏,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皇后,清太宗皇太極生母,清朝的第一位皇后。
  • 39歲楊蓉又當女二!時隔6年出演清朝劇,看清顏值我驚豔了!
    隨著開機視頻曝光,這部戲的主演也先後公布,45歲的蔣勤勤和演員張慧雯擔綱雙女主,令大家備受期待的楊蓉也出演這部劇的女二號。 談及楊蓉的名字,相信大部分的小夥伴都對這個名字不陌生。在大家的印象中,長著一張娃娃臉的她,在大家印象中一直都是溫柔甜美的,雖然不是大紅大紫的一線女演員,但她的臉和名字,卻是觀眾都熟悉的。
  • 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和妃嬪,皆出自清朝,他們都活了多少歲
    歷史上正統王朝出了數百位皇帝,能夠活到60歲以上的,僅僅只有30位。能夠活到70歲以上的,僅僅只有11位。而活到80歲以上的,就只有5位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和妃嬪,看看他們都活了多少歲,一生有怎樣的經歷。巧的是,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和妃嬪,皆出自清朝。那麼他們是誰呢?
  • 29歲身家200億女總裁,坐擁百隻愛馬仕,還在自家養鯊魚?
    相比於只會花錢的富二代,她更會掙錢。1990年出生的 @這是V小姐 黃婷婷 (非SNH48成員) ,今年不過才 29歲 。梵克雅寶的情人橋四季腕錶,一個季節只出5隻,她買到了夏季的No.1。據她說第一隻包是LV的,那會她才16歲。康康人家的16歲,在康康自己,哇的一下哭出了聲。
  • 此女自幼入宮,成為雍正養女,承歡膝下備受寵愛,卻只活了17歲
    此女自幼入宮,成為雍正養女,承歡膝下備受寵愛,卻只活了17歲 皇帝的女兒就是公主,金枝玉葉。但皇家也會有收養義子義女的情況,有時候義子甚至還能得到皇位——參考周世宗柴榮,他從義父郭威手中接過了皇位。
  • 她只活了19歲,卻讓中國人追思愛慕了1500多年
    比她長得美的、出身好的,有才華、有名氣的女人多的是,可是,卻沒有人比她更自我、更瀟灑。 餘秋雨在寫西湖時就說過:蘇小小要比小仲馬筆下的茶花女瀟灑浪漫得多,和她相比,中國歷史上的其他名妓,都把自己搞得太逼仄太窘迫了,或為了個負心漢,或為了個朝廷,顛簸得過於認真,活得太過沉重。
  • 清朝公主的英語演講令人驚豔!我的英文還不如她……
    晚清在我們的歷史概念裡,是一個閉塞、迂腐、不識世界的年代。是一個閉關鎖國,認不清世界的發展潮流,最終落得悲慘下場的年代。這是歷史書裡的晚清。但其實,晚清還是有很多令人敬佩的文人志士,在努力推廣西方文化,在人群中閃閃發光。德齡公主就是其中一位。這位44歲的公主驚豔了世界!
  • 清朝已經滅亡100多年了,那麼現今還有清朝時期出生的人嗎?
    清朝滅亡於1912年,而現在是2020年!如果要是還有出生於清朝的人的話,那麼這個人就至少活了108歲!這可是絕對的高壽了啊,那麼真有這麼高壽的人嗎?也就是說阿麗米罕老人她今年已經134歲了,如今她不僅是我國第一壽星,也是全世界最長壽的人!1886年6月25日,阿麗米罕·色依提出生在今天的新疆疏勒縣庫木西力克鄉,但誰也沒有想到她最終會經歷三個世紀,成為長壽的傳奇人物。老人1903年和同村的圖爾迪·如孜結婚,但是他們結婚後卻並沒有生育。雖然阿米麗罕老人自己沒有生育,但是這卻一點也不影響她喜歡孩子。
  • 科學家發現一條格陵蘭鯊魚 可能已經活了500多年!(圖)
    近期,丹麥科學家在北大西洋海域發現了一條格陵蘭鯊魚(greenland shark)。據科學家推測,它已經存活了幾百年,可能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資料圖:格陵蘭鯊魚。據報導,目前,科學家們正在研究28條格陵蘭鯊魚,這隻鯊魚為其中最老的一條。格陵蘭鯊魚每年只長一釐米,平均可活上幾百年。
  • 被死神遺忘的鯊魚,現512歲,從明朝活到現在,科學家都難以解釋
    世界上最長壽的動物是什麼?聽到這個問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很有可能是烏龜。的確,烏龜中有活得很長的,可以活100多年,但它們還是比不過這種鯊魚——格陵蘭睡鯊。在2006年,格陵蘭睡鯊已經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紅色近危。格陵蘭睡鯊的食譜很廣,雖然它們行動緩慢,但捕食能力很強。在其腹中人們發現過海豹、馴鹿甚至北極熊的屍體殘骸,它們還會同類相食。而且很多格陵蘭睡鯊的身上會生長一種發光的寄生蟲,在深海中的光源就是格陵蘭睡鯊的誘餌,它們依靠光源吸引獵物然後吃掉。
  • 一位清朝奇女子刷屏ins德媒大讚!90%國人卻對她一無所知…
    她在國內雖然鮮為人知,但其成就卻無比輝煌,被譽為「改變世界的人之一」 ,她就是王貞儀,一名無法不讓人肅然起敬的中國女性。提到天文史,我們首先想到哥白尼、克卜勒、伽利略等等西方男性科學家,然而有這麼一位偉大的天文學家,不僅是我們中國人,還是一名女性——她就是清朝著名女科學家:王貞儀。
  • A妹愛莉安娜新MV化身性感女科學家,粉絲尖叫大呼驚豔
    11月18日,愛稱A妹的流行巨星愛莉安娜·格蘭德放出新MV《34+35》,化身女科學家,引得粉絲激動尖叫,大呼驚豔。 短片中,27歲的A妹一人分飾兩角——身穿白色塑膠工作服、醉心科研的女科學家,以及女機器人。
  • 從小偷研「禁術」,卻被全世界吹爆,這位中國女科學家太酷!
    2004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為了紀念她,將金星上的一個隕石坑,以她的名字命名。在《Nature》中,她曾入選「為科學發展奠定基礎的女性科學家」。在兒童科普讀物《STEM界的女超人》,將她的出生和過世都列為了時間線中的大事件。在暢銷書《勇往直前:50 位傑出女科學家改變世界的故事》中,王貞儀也身處其中。
  • 被死神忽略的烏龜,從清朝活到現在,壽命300歲
    看來曹操並不是不羨慕烏龜,但是如果他知道我們今天要介紹烏龜,恐怕也要感嘆這個世界的不公平,給烏龜的壽命只有短短的一百年,給烏龜的壽命卻是三百年。它就是著名的亞達伯拉象龜,屬於龜科龜屬。象龜是陸龜類中體型最"龐大"的一種,之所以命名象龜是因為它們的腿實在太粗了,乍看上去跟大象的腿一樣。
  • 夏雨荷的原型竟是她,一生受盡榮寵,是清朝史上唯一真正的皇貴妃
    相信大多數人對夏雨荷都不陌生吧,在電視劇中《還珠格格》中,她是唯一從頭至尾沒有真正露面的女主角,一直活在紫薇和乾隆的記憶裡,儘管如此,人們依舊對她印象深刻。想當年,紫薇那句「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火遍了大江南北,也使世人永遠記住了夏雨荷這個神秘的姑娘。
  • 象龜能活200歲,南極洲海綿能活1550歲,有一種生物它可以永生?
    科學家們研究發現,這些動物已經507歲「高齡」。但可惜的是,這軟體動物在研究過程中死亡,當時的壽命是507歲,如果不去捕撈的話,有可能會活更長的時間。限於對軟體生物的認識程度,科學家還無法得知明是如何在長達數世紀時間內在海底生活。明貝殼上的紋理不但是人們斷定其確切年齡的依據,也使其成為記錄環境變化的活標本。
  • 此人是清朝的女科學家,著作很了不起,有顆小行星都以她名字命名
    咱們說起中國女科學家,大家最熟悉的是諾貝爾獎獲獎者屠呦呦。但是在海外介紹中國女性科學家的很多著作之中,另一個中國女性相比屠呦呦出鏡率來講並不算低。而咱們說的這個人,其實就是在外國很有存在感的中國女科學家「清代的才女王貞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