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中華經方大師關注我!
本品為常用中藥。始載《開寶本草》。
別名:首烏、赤首烏、鐵秤砣、紅內消
來源:為蓼科多年生纏繞草質藤本植物何首烏的乾燥塊根。多為野生,並有栽培。
採收加工:秋、冬二季葉枯萎時採挖,削去兩端,洗淨,個大的切成塊,乾燥。
原形態:多年生纏繞草本。根細長,末端成肥大的塊根,外表紅褐色至暗褐色。莖基部略呈木質,中空。葉互生,具長柄,葉片狹卵形或心形,長4~8釐米,寬2.5~5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箭形,全緣或微帶波狀,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兩面均光滑無毛。託葉膜質,鞘狀,褐色,抱莖,長5~7毫米。花小,直徑約2毫米,多數,密聚成大形圓錐花序,小花梗具節,基部具膜質苞片;花被綠白色,花瓣狀,5裂,裂片倒卵形,大小不等,外面3片的背部有翅;雄蕊8,比花被短;雌蕊1,子房三角形,花柱短,柱頭3裂,頭狀。瘦果橢圓形,有3稜,長2~3.5毫米,黑色光亮,外包宿存花被,花被成明顯的3翅,成熟時褐色。花期10月。果期11月。
產地:主產於河南、湖北、江蘇、四川、貴州、廣西等地,除東北外大部分地區均有生產。
性狀鑑別:塊根呈紡錘形或團塊形,一般長5~15釐米,直徑4~10釐米。表面紅棕色或紅褐色,凹凸不平,有縱溝和皺紋。頂端有根莖殘痕,下端有根痕。質堅實。難折斷。商品多已橫切1~4釐米的塊片,切片淡黃棕色或紅棕色,顯雲朵狀花紋,由中央一個較大的中心柱外圍數個類圓形的異形維管束所構成,束間均有凹陷環紋相隔,顯粉性。年久的野生品,斷面棕紅色有一明顯的木心(貴州產品較多)。氣微弱,味苦澀。
主要成分:含蒽醌衍生物,主要為大黃酚和大黃瀉素,又含大黃酸、大黃瀉素甲醚。此外,還含有磷脂(4%左右)。另其浸出液中可能含有腎上腺皮質激素類似物。
功效與作用:滋陰、強壯、益精血。現已證實,所謂「滋陰」,其中一部分作用即為:
1、降膽固醇:對實驗性家兔血清膽固醇的增高抑制作用,並能減少家兔腸道膽固醇的吸收。其原理為首烏的有效成分能與膽固醇結合。
2、抗動脈硬化:能緩解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阻止類脂質在血清留滯透到動軌內膜,可能與其所含磷脂的作用有關。
3、瀉下:作用緩和,有效成分為蒽醌衍生物,能促進腸管蠕動而通便。
4、抗病毒: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此外,在中藥對腎上腺鼠肝糖原含量的影響試驗中,發現何首烏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的作用。
又所含的蒽醌衍生物能降低神經時值,有興奮神經系統的作用。
炮製:生首烏:揀去雜質,洗淨,用水泡至八成透,撈出,潤至內外溼度均勻,切片或切成方塊,曬乾。制首烏:取何首烏塊倒入盆內,用黑豆汁與黃酒拌勻,置罐內或適宜容器內,密閉,坐水鍋中,隔水燉至汁液吸盡,取出,曬乾。(每何首烏塊lOO斤,用黑豆10斤,黃酒26斤。黑豆汁製法:取黑豆10斤,加水煮約4小時,熬汁約16斤,豆渣再加水煮約3小時,熬汁約10斤,兩次共熬汁約25斤)
性味:苦、甘、澀,微溫。
歸經:入肝、腎經。
功能:補肝,益腎,養血,祛風。
主治:治肝腎陰虧,發須早白,血虛頭暈,腰膝軟弱,筋骨酸痛,遺精,崩帶,久瘧,久痢,慢性肝炎,癰腫,瘰癧,腸風,痔疾。制首烏補肝腎,益精血,烏鬚髮,壯筋骨;用於眩暈耳鳴、鬚髮早白、腰膝酸軟、肢體麻木、神經衰弱、高血脂症。
臨床應用:
1、用於治療血虛體弱,有腰膝酸軟、頭昏眼花、鬚髮早白、未老先衰,或遺精、帶下等,作為滋補藥用。尤其適用於虛不受補者,因首烏補而不滯,不易引發腸胃積滯或激動肝火,故凡不耐受其他溫補藥者,可用首烏,一般配杞子、當歸、菟絲子等,方如何首烏丸。如有盜汗、自汗,配黃芪、龍骨、牡蠣、白朮、黃精、炙甘草等。
2、用於治療動脈硬化、高血壓病、冠心病,常服有助於減輕和消除症狀,改善健康情況,常配銀杏葉、鉤藤等,長期服用可收到一定的降壓與降膽固醇的效果。臨床觀察,單用首烏對降低血膽固醇有一定作用。
3、用於治療神經衰弱,適用於抑制型患者,與安神藥同用作用更全面,常配磁石,丹參、五味子、酸棗仁、川芎,有一定效果。
4、用於治療蕁麻疹、皮膚瘙癢等皮膚風燥疾患,用生首烏較好。作用原理未明,前人認為能養血熄風,現代分析認為可能通過瀉下作用,排出腸內毒素,減少刺激。同時也可能通過首烏的類腎上腺皮質激素作用,而收到抗過敏的效果,具體原理尚待進一步研究。
此外,首烏用於百日咳有一定療效;治腸燥便秘、瘡癤也可用。
附:1、①生首烏滑腸瀉下消炎的作用較好,制首烏補益肝腎的作用較好;②首烏與熟地黃比較,首烏長於補肝虛,熟地黃長於補腎虛;首烏雖補而無熟地黃之膩滯。根據臨床治療血虛的經驗,心血、腦血供應不足用首烏較好,末稍循環差,氣血虛弱、手足冰冷者用熟地黃較好。
用量:內服:煎場,10~20g;熬膏、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研末撒或調塗。
注意:大便溏洩及有溼痰者不宜。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處方舉例:何首烏丸:何首烏15g、菟絲子9g、當歸9g、牛膝9g、補骨脂9g,研末煉蜜為丸,每次9g,淡鹽湯送下。
複方:
①烏鬚髮,壯筋骨,固精氣:赤、白何首烏各-斤(米泔水浸三、四日,瓷片刮去皮,用淘淨黑豆二升,以砂鍋木甑鋪豆及首烏,重重鋪蓋,蒸至豆熟取出,去豆、暴幹,換豆再蒸,如此九次,暴幹為末),赤、白茯苓各一斤(去皮,研末,以水淘去筋膜及浮者,取沉者捻塊,以人乳十碗浸勻,曬乾,研末),牛膝八兩(去苗,酒浸一日,同何首烏第七次蒸之,至第九次止,曬乾),當歸八兩(酒浸,曬),枸杞子八兩(酒浸,曬),菟絲子八兩(酒浸生芽,研爛,曬),補骨脂四兩(以黑脂麻炒香,並忌鐵器,石臼搗為末)。煉蜜和丸彈子大一百五十丸,每日三丸,侵晨溫酒下,午時薑湯下,臥時鹽湯下。其餘並丸梧子大,每日空心酒服一百丸,久服極驗。(《積善堂經驗方》七寶美髯丹)
②治骨軟風,腰膝疼,行履不得,遍身瘙癢:首烏大而有花紋者,同牛膝(銼)各-斤。以好酒一升,浸七宿,曝幹,於木臼內搗末,蜜丸。每日空心食前酒下三五十丸。(《經驗方》)
③治久瘧陰虛,熱多寒少,以此補而截之:何首烏,為末,鱉血為丸,黃豆大,辰砂為衣,臨發,五更白湯送下二丸。(《赤水玄珠》何首烏丸)
④治氣血俱虛,久瘧不止:何首烏(自三錢以至一兩,隨輕重用之),當歸二、三錢,人參三、五錢(或一兩,隨宜),陳皮二、三錢(大虛不必用),煨生薑三片(多寒者用三、五錢)。水二鍾,煎八分,於發前二、三時溫服之。若善飲者,以酒浸一宿,次早加水一鍾煎服亦妙,再煎不必用酒。(《景嶽全書》何人飲)
⑤治遍身瘡腫癢痛:防風、苦參、何首烏、薄荷各等分。上為粗末,每用藥半兩,水、酒各一半,共用一鬥六升,煎十沸,熱洗,於避風處睡一覺。(《外科精要》何首烏散)
⑥治頸項生瘰癧,咽喉不利:何首烏二兩,昆布二兩(洗去鹹味),雀兒糞一兩(微炒),麝香一分(細研),皂莢十挺(去黑皮,塗酥,炙令黃,去子)。上藥,搗羅為末,入前研藥一處,同研令勻,用精白羊肉一斤,細切,更研相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後,以荊芥湯下十五丸。(《聖惠方》何首烏丸)
⑦治瘰癧延蔓,寒熱羸瘦,乃肝(經)鬱火,久不治成勞:何首烏如拳大者一斤,去皮如法制,配夏枯草四兩,土貝母、當歸、香附各三兩,川芎一兩。共為末,煉蜜丸。每早、晚各服三錢。(《本草匯言》)
⑧治疥癬滿身:何首烏、艾各等分,銼為末。上相度瘡多少用藥,並水煎令濃,盆內盛洗,甚解痛生肌。(《博濟方》)
⑨治大腸風毒,瀉血不止:何首烏二兩,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溫粥飲調下一錢。(《聖惠方》)
⑩治自汗不止:何首烏末,水調。封臍中。(《瀕湖集簡方》)
⑾治破傷血出:何首烏末敷之即止。(《衛生雜興》)
註:何首烏有赤白二種。全國所用的均為正文所述的何首烏;白首烏僅有少數地區習用,其植物來源不一,但均為蘿藦科牛皮消屬植物的塊根,京津兩市均不習用。
感謝您閱讀本文,這裡是國醫經方領域最具價值公眾平臺——中華經方大師(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仲景醫學分會),中醫同仁請關注(也可關注中華經方大師網學習經方相關課程)。如覺得本文不錯,請將其分享到朋友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