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不言,下自成蹊。植物、石塊、磚瓦、井蓋……它們能作為媒介和工具,去深入社區實踐,連接起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嗎?
///特別推薦///市政廳主辦|你的地方·漫步:在徐家匯成長這次行走可以追溯到近10年前,袁璟偶然回到小時候的活動區域,也就是東安路、零陵路轉至宛平路這個街區,忽然發現自己的小學、中學已經不存在。小學成了高級住宅區,而中學校舍則劃給了南洋模範中學。當她望著這個街區,30年前的記憶圖景開始在腦中與眼前的景象重合,曾經生活學習十幾年的街區變得陌生,而兒時的生活模式也在如今這個時代不見蹤影。
「以史為鑑」,或許我們並不需要追溯到幾百年前的大歷史敘事,回望這一代兒時的生活場景,也會對如今的同齡人和青年人有所啟發。
張左之的祖輩搬來徐家匯居住已有80多年了。生於斯,長於斯的他在徐家匯成長生活也有一甲子了。他說,徐家匯可謂是「我的地方」。
他將在市四中學處從袁璟手裡「接棒」,通過「徐家匯源」追溯徐家匯的悠久歷史;帶路至漕溪北路和華山路,感受徐家匯從城鄉接合部到城市副中心的巨大變遷;最後在天平路講述「我的地方」「我的成長」。
我們可以一起再次發現徐家匯這個看起來「高大上」的地方剛剛翻過去的一頁,並在天平路上一個曾經是幼兒園的花園,共敘對徐家匯消逝了的學校、菜場、綠化帶公園等地並不久遠的記憶。
歡迎帶上你的資料、圖片或物件一起。
領路人:
袁璟,80年代生人。從小生活在肇嘉浜路以南,東安路宛平路街區。隨後搬遷至上海郊區生活。
張左之,50年代末生人,徐匯「土著」。下過鄉,當過工人,後長期供職於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這些年工作之餘熱衷於了解上海過往的方方面面。
時間:2019年9月22日(周日)下午2:00-5:00
線路概覽:零陵路—宛平南路—穿弄堂—天鑰橋路—南丹東路—漕溪北路—華山路—昭平路—天平路
場地支持:Mao Space
名額:10人
報名方式:發送題為「徐家匯漫步報名」的郵件至shenjw@thepaper.cn,並註明您的姓名、聯繫方式、職業/專業/愛好,以及一句話報名理由。如果報名成功,您將收到確認郵件。廣州|農、林之路;竹、絲之崗——一個關於「社區種植」的研究及實踐項目藝術工作者協同不同領域的人士進入社區,以種植為主題進行研究和實踐,在共同工作和探討中促進社區的活力和能量,使這次展覽真正成為一個共同合作的項目結晶。過去五年,項目發起人徐坦持續進行社會研究性的藝術項目《社會植物學》,本次跨學科項目也是對《社會植物學》的進一步探討。
時間:9月21日-11月25日
地點:扉美術館(廣州市越秀區農林下路5號億達大廈)
詳情請關注
扉FEI微信公眾號
///上海·招募///招募|設計重構家園——當樸門永續遇見社區規劃在這14天中,你將從四葉草堂首個永續基地,中成智谷火車菜園,開始了解樸門。接著,去位於上海郊野的海濤老師的雲谷農場和玫瑰姐的玫瑰莊園,了解自然農作城鄉互動。然後,去WWF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了解生境與生態修復。最後回歸魔都中心創智農園,以大創智社區為例,從社區綠網規劃到設計並親手營造一個社區花園,全方位學習與踐行「都市的樸門」。
時間:10月1日-14日
詳情請關注
四葉草堂微信公眾號
城市考古系列活動主題一:中區迷宮 — 核心市區最後的「迷宮」關鍵字:馬德裡、馬立斯與跑馬廳 / 花鳥魚蟲市場的前世今生 / 憲兵隊與應公館 / 中區「迷宮」:順天村、九福裡、祥康裡、新中村、道達裡、寶塔弄、三德裡、懋益裡、醬園弄
時間:9月21日14:00-17:00
地點:大沽路/重慶北路(路口)
主題二:風騷大楊浦之楊樹浦關鍵字:嚴氏父子與民族機械製造業 / 遠東第一大水廠 / 上海唯一的Rugby球場遺址 / 混搭風格的紡三小區 / 英商上海電車公司修理廠
時間:9月28日 15:00-17:00
地點:地鐵4號線楊樹浦路站4號口
詳情請關注
上海城市考古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映///展出近500幅攝影作品,包括《人民畫報》70年來刊載並收藏的記錄上海人民不同時期日常生活的珍貴歷史照片,和長寧區檔案局(館)珍藏的老照片。展覽內容涉及時事、生產、城建、商業、教育、文體及日常生活等諸多方面。
時間:8月30日-10月10日
地點:長寧區圖書館三樓(天山路356號)
詳情請關注
上海長寧微信公眾號
郭國柱攝影展:城嶺他常常拍攝那些被遺棄的民宅中所留下的以前居民生活痕跡,關注生活中遺失的完整性以及身份的斷裂。這些照片就像褪色的記憶,揭示了被城市化進程所碾壓的真實的生活和社會結構,以及更重要的是現代化的過程中不斷被改變的價值觀。
日期:9月7日-10月27日
地址:德玉堂(上海市黃浦區北京東路99號, L205–206A室)
詳情請關注
德玉堂畫廊微信公眾號
古建築木作法展將展出各類古建築的構件、木料、技法等,展覽地點所在的泗涇古鎮也值得一逛。
時間:9月13日-11月30日
地點:上海市松江區泗涇鎮開江中路387號孫宅(安方塔旁)
詳情請關注
上海交大建築遺產保護中心微信公眾號
老西門時間機器:失而復得的老照片展覽活動起源於一本被遺棄了的有關虹口的舊相冊,以及一罐關於老西門的舊電影底片,它們有幸在正消失的社區廢墟中被發現。現在,照片已經修復,底片也已衝印,這是一個充滿了過去故事的未知寶庫。
時間:9月16日-10月7日
地點:GoEast 楊浦校園(楊浦區政民路194-196號)
詳情請關注
HistoricShanghai上海舊蹤微信公眾號
PHOTOFAIRS影像藝術博覽會·洞見版塊田野工作和臺灣絕版影像館帶來的唐景鋒作品《唐水,黃土》。田野工作版塊中的藝術家們關注、研究歷史上曾被忽視或故意忽略的時刻,以評論當前的地緣政治形勢。唐景峰則選取湖南、四川、雲南、青海、甘肅、黑龍江等地,重走父母輩走過的水路與陸路,個體與族群,私人與公共的辯證法擺蕩在照片本身與整體敘述中,也為去殖民的行動做出了圖像上的響應。
時間:9月20日-22日
地點:上海展覽中心(延安中路1000號)
詳情請關注
PHOTOFAIRS影像藝術博覽會、
假雜誌微信公眾號
///上海·講·談 ///建築考古的目的:新知識與遺產保護主講人高曼士教授是魯汶大學建築學系教授。他的研究方向為建築歷史、遺產保護和建築考古, 專攻於中世紀哥德式建築。
時間:9月16日 10:00-11:30
地點: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B1會議廳
詳情請關注
建築遺產學刊微信公眾號
攝影、記憶與性別顧錚、林葉、蔡東東將圍繞中國當代攝影發展、時代記憶與性別之間的關係進行深入討論,揭開攝影藝術背後的故事。
時間:9月17日 18:30
地點:獅語畫廊(上海武康路376號)
詳情請關注
CAF長石藝術基金會微信公眾號
思勉人文講座主題一:英國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將概述英國歷史教科書中中國形象的演進和差異,並分析英國的歷史教科書、課程文件、政府政策和考試方式。
時間:9月20日 13:30
主題二:美國的口述歷史研究著重敘述美國的口述歷史研究狀況;並具體分析口述歷史的發展問題,探討現代口述歷史的歷史性及口述歷史與課堂教學的結合,為口述史研究者和參與者提供參考。
時間:9月20日 15:30
主題三:重新理解二十世紀的歷史:領土、國家和人民我們今天之所以需要反思這個世紀,就在於歷史只是走過,一切還都存於現在。
時間:9月23日 14:00
以上講座地點均為:華東師範大學閔行校區人文樓5303學術報告廳
詳情請關注
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當代攝影與城市:從被遺忘的視角出發日本藝術家奧諾黛拉·有機關注城市與人之間的關係,通過大量的攝影作品來揭示個體在城市中的身份認同與生命狀態。阿琦·路迷則通過攝影嘗試探索城市與科學的關係,追溯城市的歷史,探討城市的本質。講座由施瀚濤主持。
時間:9月21日 14:00-16:00
地點: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多媒體互動室(汶水路210號3號樓)
詳情請關注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製造大女主 —— 視覺文化中的新女性形象分享嘉賓包括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女性主義理論家張念,社會性/別研究學者張念,以及藝術家陶輝和攝影師向振華。
時間:9月21日 19:30
地點:Modern ArtAcademy(建國中路10號2號樓)
詳情請關注
誌屋ZiWU微信公眾號
中華文化與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復旦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先生開講。
時間:9月22日 14:00
地點: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演奏廳(丁香路425號)
詳情請關注
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微信公眾號
古巴唐人專題影像分享會自2009年起,劉博智持續開展混血華人在古巴影像記錄項目,他試圖在跨國語境中,西方文化強烈衝擊下,從古巴唐人的起居生活和個人故事中,探尋中華文化的印記和符號,海外華人最根本的身份歸依——中華文化的身份認同。活動由復旦大學教授顧錚主持,越眾歷史影像館執行館長黃麗平任嘉賓翻譯。
時間:9月23日 19:00-21:15
地點:IG映界影像藝術館(安福路 300號)
詳情請關注
IG映界影像藝術館微信公眾號
嘉定城池的前世今生城是城牆,池是城河,古代也稱「濠」。從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嘉定建縣,首任嘉定縣知事高衍孫到任後修建的土牆到如今,嘉定城池的規模也發生了多次變化,見證了嘉定城的發展。本次講座將由嘉定地方史專家陶繼明為觀眾講述。
時間:9月24日14:00
地點:嘉定博物館多功能廳(博樂路215號地下一層)
詳情請關注
嘉定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上歷博城市文化講壇|
從朱家角到金澤蓮湖村:視覺文獻與口述史田野工作漫談爾冬強在做記者時採訪過金澤鎮蓮湖村,對此地留下了深刻印象。2019年,為了更深入的採訪,他專門在村裡搭建了一個工作室,為蓮湖村留下口述歷史性訪談。
時間:9月28日 13:30
地點:上海歷史博物館西樓三樓報告廳
詳情與預約請關注
上歷博上革博微信公眾號
///全國各地///北京|我愛北京新浪潮因為《樂隊的夏天》,新褲子樂隊和其主唱彭磊登上了大眾媒體的風口浪尖,「新浪潮」是否依然潛流暗湧?「我愛北京新浪潮」希望重拾這一議題,並將在展覽期間組織一系列的派對、放映、對談,以「新浪潮」的名義給中國藝術賦予某種可能。
時間:9月7日-11月30日
地點:星空間(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797東街A05)
詳情請關注
星空間StarGallery微信公眾號
北京|塔—迎合多變的藝術:林舒攝影作品展攝影師林舒從2017年開始關注於對塔的拍攝。在白塔寺地區展示年代形制各異的古塔,也是一種穿越時空和地域的對話。9月20日。林舒還將進行主題為「從傳統藝術到當代攝影」的分享會。
時間:9月10日-11月10日
地點:北京市西城區趙登禹路429號
詳情請關注
有術sthHere微信公眾號
北京|生逢燦爛——高原攝影展20世紀80、90年代的中國樂壇活躍著一批非常重要的搖滾樂手,高原作為親歷者,隨身帶著相機,以最近的距離記錄了那段不可複製的歲月。她的鏡頭觸碰到的是最柔軟的人和故事。
時間:9月13日-11月26日
地點:今日美術館二號館
詳情請關注
今日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北京|老城未來系列論壇論壇主題包括北京老城傳統風貌去向何方、瞬時與長久:短租在老城分享會、城市更新論壇、大話夜經濟。同期在宮門口各區域內,將會展出和白塔寺社區中壩河、泥塑、口述史等主題相關的項目成果。
時間:9月16日-19日
地點:宮門口主會場(近宮門口東岔)
詳情請關注
世界建築、白塔寺再生計劃微信公眾號
北京|沒有航標的河流,1979整個二十世紀,可能沒有哪一年,像1979年這樣,集中爆發如此多的文化藝術事件。馮國東、黃銳、郝敬班、何翔宇、李曉斌、ONS、蒲英瑋、于吉、餘友涵、張培力、趙剛等40餘位/組藝術家應邀參加了展覽,一百餘件作品和相關文獻共同構成了一部以「1979」作為引擎的話語裝置。它立足於「1979」,但又不限於這一年的藝術、文化與社會變革,而是與「前1979」「後1979」之間潛伏的多維的連環碰撞(包括「鄧麗君,『潑水節』與『公開的情書』」「可口可樂,什剎海與郊外湖畔」「『論繪畫的形式美』,『讓所有的可能都在內部以美好的形式解決』」等),共同構織一個朝向未來、但依然沒有航標的藝術流體。
時間:9月14日-10月20日
地址:博而勵畫廊(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二號院798藝術區D-06)
詳情請關注
博而勵畫廊微信公眾號
北京|為家鄉打開一扇看世界的窗在香港、北京從事金融業多年後,章瑾回到自己的家鄉——小城三門,找到一群本地年輕人,合力建起浙江省首家民間公益圖書館——有為圖書館,一個能玩、能溝通、能講故事的鬧騰的圖書館。她和她的夥伴們想用圖書館改變一座城,讓孩子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也讓家長重新認識教育。
時間:9月21日 15:00-17:00
地點:中信書店·僑福芳草地(北京市朝陽區東大橋路9號樓地下二層LG2-05號)
詳情請關注活動
豆瓣同城頁面及中信書店微信公眾號
武漢|表述情懷:新中國手錶工業展上世紀50至80年代,全國各地手錶廠都推出了獨特的品牌,如上海廠生產的上海牌、海鷗牌、寶石花牌;北京廠生產的北京牌;天津廠生產的東風牌等。本次將展出870餘塊老手錶,回望國產機械手錶曾經的輝煌歲月。
時間:9月7日-11月6日
地點:武漢博物館二層交流廳(江漢區青年路373號)
詳情請關注
武漢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重慶|9×9 | 原生 重慶建築工作室邀請展獨特的地域環境,打造了重慶的建築因造型、依山就勢的特點。移民文化的多樣性,極大的豐富了重慶建築的外形構造和細節裝飾。展覽邀請9家以重慶為工作基地的設計團隊,以建築作品與重慶對話,從建築師的天然職責裡,去解析這座城。
時間:9月22日-10月23日
地點:金山意庫ADC藝術中心三樓三號展廳(重慶市兩江新區滙豐路1號)
詳情請關注
金山意庫微信公眾號
大連|大連文化研學系列活動主題:重回青泥窪
關鍵詞:勞動公園是西青泥窪舊址/周恩來、熊希齡、顧維鈞等曾到訪/大連最美的城市花園
時間:9月28日 13:30
詳情請關注
海南丟的大連街微信公眾號
嘉善|「漸行漸遠的風景」攝影展嘉善數十位攝影師歷時半年走遍嘉善縣的各個小集鎮,拍攝下上萬張圖片,從航拍大場景到特寫小物件,把記憶中的家鄉永遠留在我們身邊。
時間:9月7日-12月7日
地點:嘉興市嘉善縣左岸美術館(新西塘越裡1號樓)
詳情請關注
8號樓攝影藝術沙龍微信公眾號
杭州|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開館展四大開館展分別為中國與世界: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新獲藏品展、「國之光——從《神州國光集》到《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漢唐奇蹟之北朝記憶、漢唐奇蹟:中國藝術狀物傳統的起源與發展。展覽期間還將舉行多場講座。
時間:9月8日-(各展覽展期不等)
地點: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西區西南端)
詳情請關注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寧波|中日建築交流技藝特展展出的79件展品中,包含夢幻的木工工具槍刨,平木工具刨、鏟、刮,穿剔雕刻工具鑽、鑿、錐、銼等52件各類木工工具;還有26件模型,包含出簷深遠的藥師寺東院堂1:2鬥拱模型,極具日本本土氣息;展現12世紀左右在日本上層階級迅速流行的「茶之湯」文化的茶室1:1模型,還有精美工藝窗格模型等。
時間:9月12日-11月11日
地點: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江北區洪塘街道)
詳情請關注
寧波市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香港|香港大學建築學系2019秋季講座香港大學建築學系以「城市與公共空間」為主題,邀請海內外知名建築師、藝術家與學者到訪作公開對話與講座。講座全部免費對公眾開放。
「城市與公共空間」對話之一對話嘉賓:陳冠中(作家)、黃宇軒(城市學者、藝術家)
時間:9月20日18:30
「城市與公共空間」對話之二對話嘉賓:李巨川 (藝術家)、阮慶嶽(作家、評論家、建築師)
時間:9月27日8:30
以上活動地點均為:香港大學紐魯詩樓419講廳。
詳情請關注
香港大學官網
(如果你也想推薦自己所在城市的漫步、講座、展覽或活動主辦方,歡迎致郵shenjw@thepaper.cn)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