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脫貧故事」息烽縣養龍司鎮高硐村村民鄔忠仁:種刺梨讓...

2020-12-15 瀟湘晨報

我叫鄔忠仁,是息烽縣養龍司鎮高硐村村民,今年 68 歲。很幸運,我趕上了新時代的好政策,通過種植刺梨,我於 2018 年底實現了脫貧。

高硐村地處偏遠山區,曾經交通不便,加上土地貧瘠,村裡又沒有產業,好多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我因為年齡偏大,只好留在家鄉務農。

2012 年,老伴患了腰椎骨結核病,為了幫她治病,我一下用光了家裡僅有的一點積蓄。之後,我帶著老伴先後跑到貴陽、遵義、息烽等地求醫,欠下了 10 多萬元債務。

當時,我們一家人唯一的盼頭就是家裡的 20 畝地。但土地之前一直種的都是玉米、辣椒、蔬菜等傳統農作物,除去種子、肥料等成本,一年到頭也剩不了幾個錢,加上老伴每月 200 多元的固定藥費,總是入不敷出。

2014 年,在村委會和駐村工作隊的關心和幫助下,我家被納入了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幫扶過程中,村黨支部書記和扶貧幹部經常到我家裡,給我詳細講解扶貧政策,鼓勵我不要灰心,幫我尋找增收路子。

2016 年,村裡引進了貴州引利波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發展刺梨種植,採取 " 公司 + 村集體 + 農戶 " 模式。我還記得當時去村裡開會的時候,村幹部就說,讓我們放心大膽地幹,公司會派相關專業人員帶著我們種,只要刺梨質量過關,可以直接賣給公司,銷路不用發愁。

有了這顆 " 定心丸 ",我毫不猶豫地把自家的 10 多畝土地全部種上了刺梨。在公司的培訓下,我逐漸掌握了刺梨管護技術。由於我的刺梨管護技術到位,公司還聘請我幫著指導其他種植刺梨的鄉親,每天給 80 元補助。

2018 年,我家的刺梨結滿了果子,摘得刺梨鮮果 2000 多斤,按照之前與公司籤訂的收購協議,共收入 5000 多元,加上年終的分紅,當年的總收入達到了 13000 餘元。

今年,我家的 10 多畝刺梨又掛果,收入近 3 萬元,我打算拿出部分錢裝修一下房子,讓日子越過越紅火。

專題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貴陽晚報 +/ZAKER 貴陽

李小根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詹燕 整理

編輯 胡亞妮 / 編審 李楓 / 籤發 黃震

【來源:ZAKER貴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攢勁」的女鎮長丨息烽縣石硐鎮黨委副書記...
    我叫張孟碧,是息烽縣石硐鎮黨委副書記、鎮長,2014年與石硐結緣,一來,就是6年,見證了石硐鎮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攢勁」的女強人,是我在石硐6年來大家眼中的我。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工作在村裡面,積累了一定的農村扶貧工作經驗。2014年11月,組織任命我為石硐鎮黨委委員、副鎮長提名人選。這對我來說,變換的是工作地點,不變的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初心。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路上的幸福教育者|水城縣比德鎮比德小學...
    我是農村的孩子,我的家鄉比德鎮民族組地處偏遠,山高路陡,自然環境惡劣,正是因為脫貧攻堅不落一村一戶一人的精準脫貧攻堅戰,才使得馬路修到家門口、水管飲水到食堂、舊屋換成亮新居,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從「爭當貧困戶」轉變為「我已脫貧」|貴定縣...
    曾祥虎(左二)幫助貧困戶銷售刺梨來到擺耳村,我包保了該村小寨組102戶人家438口人。為了摸清底數,達到精準脫貧的目的,我白天走了一遍,晚上又去一遍,不清楚第二天又復來,與農戶交心聊天拉家常,找準每一戶致貧的原因。
  • 「我的扶貧故事」「你就像我的親人一樣對我好」|普定縣化處鎮硐口...
    「李紅就像我的親人,對我好。」每次到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劉永明家走訪,他總把但這句話總掛在嘴邊。我叫李紅,是普定縣化處鎮硐口村駐村幹部,2016年至今,已經參與扶貧工作四年了。  劉永明還養了100多隻土雞,種了稻米,想通過出售農產品掙錢,但銷路一直是個問題。  我將劉永明的稻穀和土雞信息發到農經網上,在網上為其發布求購信息,幫他在網上銷售。不久,就有買家來到他家,買走了2000斤稻穀和45隻土雞,累計拿到了一萬多塊錢的收入,成功脫了貧。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肯幹 就能脫貧丨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
    我叫胡文邦,是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在脫貧攻堅中,我們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多年前,我與村寨裡大多數村民一樣,守在大山裡,靠著自己與妻子的勤勞把家撐起。生活雖然清貧,但一家人過得有滋有味。
  • 興仁硐坪村:薏仁米串起的致富路
    硐坪村田壩組,成片薏仁米長勢喜人,穗粒粒逐漸飽滿,田間地裡已經泛起片片金黃。「今年我家種了15畝,再過一段時間就可以收了,從目前長勢來看,收成應該比去年還好。」硐坪村令狐昌友告訴記者,每天來地裡看看,心裡踏實。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扶貧路 點滴見真情丨龍裡縣洗馬鎮貓寨村第一...
    思路決定出路,駐村第一天,我在思考如何「下手」抓工作,深感責任重大,憑著過去曾在基層工作多年的經驗,明確了「五個什麼」的工作構想,即:我為什麼駐村?貓寨村的群眾需要做什麼?能為貓寨的群眾做什麼?產業鏈延伸為什麼?全村今後可持續發展的路是什麼?
  • 「我的扶貧故事」奏響「藍色秧田」之歌丨六枝特區落別鄉納罵村第...
    納罵,是布依語村名,漢語是「藍色的秧田」的意思,這是一個寓意美好的名字,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我喜歡這個地方,它給了我最難忘的駐村記憶。我叫吳澤南,是六枝特區落別鄉納罵村駐村第一書記,自2018年3月,從貴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來到這片「藍色秧田」開始,我的駐村生活就此展開。
  • ...扶貧故事」我的「愛如潮水」丨息烽縣小寨壩鎮潮水村駐村隊員夏宇
    「既然愛了就不後悔,再多的苦我也願意背,我的愛如潮水……」說來巧了,沒想到駐村幫扶入駐的村子居然叫「潮水」。三年來,這首我特別喜歡的歌曲「愛如潮水」,唱響了大山深處的每一個角落,唱出了我的駐村感受,成為我的駐村工作的主題曲。
  • ...脫貧路上幹勁足 日子越過越紅火|息烽縣永陽街道南門村村民代武芬
    非常謝謝黨和政府關心照顧,幫助我們脫貧過上了好日子。」我叫代武芬,是息烽縣永陽街道南門村二組的村民,這是我的心聲。我今年55歲,家中只有我和丈夫兩人,2013年時,我家人均純收入只有2305元,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薏小白」扶貧記|興仁市百德鎮硐坪村第一書記曾蔚
    初識「薏小白」  2007年,我剛參加工作不久,便來到興仁市參與扶貧工作,2018年3月,我來到硐坪村擔任第一書記,在駐村工作隊隊長袁健的帶領下,我從老書記周德林手中接過接力棒。他們叮囑得最多的就是村裡的薏仁米產業。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梁永東:打造小紅香米品牌 助力村民...
    打造小紅香米品牌助農增收安龍縣龍山鎮丫科村第一書記 梁永東我叫梁永東,是安龍縣農業農村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被選派到龍山鎮丫科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展駐村扶貧工作。為了能快速地適應新工作,我經常到村民家走訪,了解群眾所急,解決群眾所需。在走村入戶的過程中,我了解到,丫科村的經濟僅依靠種植養殖業,群眾增收渠道較窄,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於是,我和村兩委班子多次商議,制定了丫科村脫貧發展計劃,調整村裡的種植產業結構,鼓勵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
  • 「我的扶貧故事」大壩不脫貧,我就不換村丨鎮遠縣都坪鎮大壩村駐村...
    當我第一次看到大壩村的材料時才感到有些棘手,沒想到這個村的貧困發生率會這麼高,這個數字想想都嚇人,這跟之前工作過的村完全是兩個概念。困難總比辦法多。角色的轉變並沒有給我的工作帶來任何困難,相反之前當村幹的經歷讓我很快進入工作狀態,融入團隊。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看到鄉親還在貧困邊緣掙扎,心如刀割。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的笑容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肯定|三穗縣桐林鎮...
    我叫劉開發,是三穗縣桐林鎮坦洞村的一名駐村網格員。今天,我想要給大家分享一個在網格內的扶貧故事。   他叫楊世家,居住在竹林五組的半山腰上,單家獨戶,因山高路陡,交通不便,住在他家附近的村民都移居山腳下。
  • 「我的扶貧故事」前進村就是我的第二故鄉丨劍河縣革東鎮前進村...
    在村民大會上,我們聽取著大家的建議和意見並作著承諾。我叫吳聲良,是劍河縣政法委派駐革東鎮前進村脫貧攻堅隊的網格員、資料員。前進村第二網格壩壩會前進村總人數144戶621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9戶182人。
  • 「我的扶貧故事」敖海江:駐村的日子,櫛風沐雨助脫貧
    駐村的日子,一晃就是三年。 儘管家有年邁父母和幼子,2017年7月,作為共產黨員的我義無反顧地投入脫貧攻堅的工作中,成為了鎮寧自治縣馬廠鎮八河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進村第一天,我看到的遠比想像的差,八河村地少,人均收入低,如何團結村支兩委、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大難題。 初來乍到,我與村支兩委交流溝通,要儘快了解村情民情。八河村有5個自然寨,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全部走了一遍,生產生活、家庭人口、家庭收入等,家家戶戶我都記下來,是要做到心中有數。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吳家俊:在脫貧攻堅一線奉獻青春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吳家俊:在脫貧攻堅一線奉獻青春 2020-11-25 20: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盛放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玫瑰」
    為講述、記錄、傳播好脫貧攻堅故事,充分展現貴州幹部群眾戰天鬥地、擺脫貧困的生動實踐,為確保高質量、打好收官戰營造強大輿論氛圍,江口縣融媒體中心特開設「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專欄。今天播出縣司法局選派的第一書記龍國群的扶貧故事。龍國群,女,現年31歲,中共黨員。
  • 「我的脫貧故事」幸福生活都是奮鬥出來的丨息烽縣流長鎮長湧村候...
    每當葡萄成熟時,掛滿枝頭的果實就成了我家脫貧的金果果,我叫侯登豔,原是息烽縣流長鎮長湧村的貧困戶,我家是上有兩老下有兩小的六口之家,脫貧後我家日子越過越好,一家人很幸福!  2018年,由於老人病重,小孩讀書都需要人照顧,我和丈夫回到了老家,在家養了幾頭豬,種了些洋芋、油菜、紅薯。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麻山扶貧的那些事|羅甸縣木引鎮木引村駐村...
    到村後,工作隊安排我擔任木引二組的網格員,與村主任方景福同志搭檔負責這個小組的脫貧攻堅工作。可能是當記者的時候下鄉入村較多,而我又是一個來自邊遠山區的農村孩子,對新的工作環境適應還較快。簡萬祥參與環境衛生整治沒想到的是,在駐村不久的一次群眾會上,我和一個群眾卻「吵」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