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鄔忠仁,是息烽縣養龍司鎮高硐村村民,今年 68 歲。很幸運,我趕上了新時代的好政策,通過種植刺梨,我於 2018 年底實現了脫貧。
高硐村地處偏遠山區,曾經交通不便,加上土地貧瘠,村裡又沒有產業,好多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我因為年齡偏大,只好留在家鄉務農。
2012 年,老伴患了腰椎骨結核病,為了幫她治病,我一下用光了家裡僅有的一點積蓄。之後,我帶著老伴先後跑到貴陽、遵義、息烽等地求醫,欠下了 10 多萬元債務。
當時,我們一家人唯一的盼頭就是家裡的 20 畝地。但土地之前一直種的都是玉米、辣椒、蔬菜等傳統農作物,除去種子、肥料等成本,一年到頭也剩不了幾個錢,加上老伴每月 200 多元的固定藥費,總是入不敷出。
2014 年,在村委會和駐村工作隊的關心和幫助下,我家被納入了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幫扶過程中,村黨支部書記和扶貧幹部經常到我家裡,給我詳細講解扶貧政策,鼓勵我不要灰心,幫我尋找增收路子。
2016 年,村裡引進了貴州引利波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發展刺梨種植,採取 " 公司 + 村集體 + 農戶 " 模式。我還記得當時去村裡開會的時候,村幹部就說,讓我們放心大膽地幹,公司會派相關專業人員帶著我們種,只要刺梨質量過關,可以直接賣給公司,銷路不用發愁。
有了這顆 " 定心丸 ",我毫不猶豫地把自家的 10 多畝土地全部種上了刺梨。在公司的培訓下,我逐漸掌握了刺梨管護技術。由於我的刺梨管護技術到位,公司還聘請我幫著指導其他種植刺梨的鄉親,每天給 80 元補助。
2018 年,我家的刺梨結滿了果子,摘得刺梨鮮果 2000 多斤,按照之前與公司籤訂的收購協議,共收入 5000 多元,加上年終的分紅,當年的總收入達到了 13000 餘元。
今年,我家的 10 多畝刺梨又掛果,收入近 3 萬元,我打算拿出部分錢裝修一下房子,讓日子越過越紅火。
專題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貴陽晚報 +/ZAKER 貴陽
李小根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詹燕 整理
編輯 胡亞妮 / 編審 李楓 / 籤發 黃震
【來源:ZAKER貴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