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底,日資百貨高島屋在上海長寧區虹橋路1438號開業。作為海外市場的第三家店,當時高島屋集團對這一門店和上海市場充滿期待,但現在,這家門店即將關閉。
6月25日開始,一份關於上海高島屋的終止經營通知在網上廣泛流傳。內容顯示,因為繼續經營下去已極為困難,其計劃於8月25日終止營業。《國際金融報》記者發現,除了上述在網上流傳的針對客戶的終止營業通知,上海高島屋已於官網正式發布了內容相似的針對顧客的終止營業通知,請顧客於8月25日前使用完禮品卡和VIP積分。
一名曾在高島屋任職的零售行業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我昨天知道後也覺得很突然。」
事實上,就在去年,高島屋總裁木本茂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還樂觀表示,希望上海高島屋在2020財年實現盈利。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指出,上海高島屋過去的經營一直較為低迷,除了銷售目標難以達成外,利潤問題也一直困擾著這家日本的知名百貨。在他看來,相比苦苦支撐,高島屋退出中國及時止損或是最好選擇。
關店撤離
高島屋的撤離確實較為突然。
兩份終止營業通知的落款時間均為6月25日。其中,給到客戶的那份通知指出,上海高島屋計劃於8月25日之後公司將進入清算程序。由此,其和客戶之間的交易也將於8月25日終止。
上海高島屋方面表示,2012年12月開業以來,受當初未能預料到的消費結構的變化、行業競爭的加劇、實體店消費低迷等因素的影響,雖然一直在勉力工作,但門店繼續經營下去已經極為困難。「就公司的解散清算,我們將依法辦理各種必要手續,妥善處理各項事宜。此外,部分客戶需就善後處理等進行磋商,我們將從7月開始漸次展開。」據稱,在8月25日前,上海高島屋門店將如常經營。
上海高島屋是高島屋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後者是日本最大的百貨公司之一。官網資料顯示,1831年1月,創始人飯田新七在日本京都烏丸松原創立了高島屋,主要銷售二手服裝及棉料織品。1904年9月,其註冊了高島屋集團的商標,並沿用至今。目前,高島屋在日本市場有約20家門店,在海外市場有4家門店,其中,中國大陸市場只有上海一家。
「是有一些水土不服,他們定位是高端的,很多品牌都來自日本。但是現在消費者直接去日本購物很便利,所以高島屋的優勢不是那麼明顯了。我離開的時候,它的一些品牌也有撤櫃的現象。」前述高島屋前員工這樣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在他看來,那些來自日本的品牌撤櫃,已經給高島屋的撤離埋下伏筆。
或為了改善上海高島屋的經營狀況,高島屋集團曾於2013年進行過人事及門店的調整。
2013年6月份,上海高島屋原總經理秋野霞被調回日本總部,上海高島屋原副總經理矢野辰雄被任命為總經理,同時原本在日本總部任職的小森智明被調任到上海高島屋任副總經理。
此舉被業界解讀為日本總部對上海門店業績不滿而做出的人事調整。就在當年4月份的財報說明會上,高島屋集團社長鈴木弘治把上海這一門店的首年度銷售目標由130億日元下調至80億日元。
在2013年9月份的一次媒體溝通會上,高島屋方面曾向媒體坦言,從經營數據、銷售業績等方面來看,其確實處於一個相對嚴峻的狀態中。也正是如此,其對上海門店後續的發展也更為期待。高島屋方面還根據銷售的情況又將80億日元的目標下調到了50億-60億日元。鈴木弘治還強調,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講,相信上海門店10年之內一定可以扭虧為盈。
目前來看,開業近7年仍未能實現盈利的上海高島屋顯然已經堅持不下去了。
外資百貨困局
在上海,日資百貨的身影隨處可見,其中包括第一八佰伴、新世界大丸百貨以及伊勢丹百貨等。
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郭歆曄表示,上海第一八佰伴和大丸百貨初期曾由日本公司主導,但後期都已改由中國公司負責運營。日本公司直接管理的結果往往會出現水土不服的弊病,本土化做得不夠到位。
事實上,在龐大的外資百貨軍團中,高島屋並不是首個在中國碰壁退出的。去年初,來自英國的馬莎百貨在關閉了中國內地所有門店後,還把中國港澳地區的業務轉手賣給了特許經營的合作夥伴,並且關閉了馬莎天貓旗艦店。這意味著馬莎百貨徹底退出了中國市場。
也是在2018年底,天貓國際梅西百貨官方海外旗艦店發布撤店公告稱,12月3日起停止接單,該日之前所有訂單仍會正常發貨,梅西百貨未來將通過美國官網繼續服務。梅西百貨這一舉動被零售行業人士解讀為「敗退中國」。
「中國市場變化太快,創新特別多。許多外資企業一方面有很多固有的規矩,不能完全本地化,一方面決策速度很慢,進入中國市場後很難適應。所以外資企業的標準化和中國市場的本土化矛盾很難調和。」資深零售專家丁利國向《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不僅僅是在百貨領域,這樣的矛盾狀況在外資賣場中也一樣存在。
另有零售人士向記者表示,外資百貨多願意從其總部所在市場引入品牌,但這些品牌在中國市場並不具備基礎,缺乏知名度。同時,這些外資百貨的經營模式也較為傳統,還是依賴品牌資源,在外部競爭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其很難在中國市場持續生存。
中國的百貨行業已經經歷過一段較長的低迷期,眼下,這一領域的調整以及整合還在繼續。
據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此前統計,2018年初以來發生的主要零售併購重組案例中,與百貨業相關的超過一半,例如銀泰百貨全資收購西安開元、廣百和友誼合併、首旅集團整合王府井、蘇寧易購收購萬達百貨等。
這些併購的主要特點有兩個:一是行業集中化加速,二是向上遊渠道延伸。在業內人士看來,整合重組將加速本土百貨行業的轉型升級,此後,行業整體經營情況也將得到改善。
(責任編輯:DF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