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現在看來,古代有些思想和社會現象,其實是很難容忍的。說到這一點,當然,那也可以說是幾天沒說完了。因此筆者今天,就把古代結婚的事情講一講,比較有意思的一種現象,就是姐妹共嫁一夫。你應該知道,與現代相比,古代人對婚姻的重視程度要高得多。
這是因為古時候重男輕女的思想比較嚴重,間接地導致了女人比男人少,而且古時候的一夫多妻制度,使得許多男人,很容易娶不到老婆。翻閱一下史書,有時我們會發現,在遠古時代,姊妹結婚的情況雖不多,但也不少。這些例子中最著名的,是從古代就開始的。比如在堯舜時代,堯的兩個女兒一起嫁給了下一代舜。二人還幫助舜建功立業,發展農耕商業。
千百年後的漢朝,著名的漢成帝還娶了趙飛燕和趙合德兩個姐妹為妻,蘇軾在《孫莘老求墨妙亭詩》中提到的環形肥燕瘦長,裡面的「燕」,就是趙飛燕的名字。而且在南北朝時期,後世有名,喜歡舞文弄墨的南唐後主李煜,更是把大小周后這對美貌的姐妹,統統編入後宮。因此,從歷史上看,姐妹倆同一個人結婚,也並非不尋常。
但這又是為什麼呢?那就是我今天要講的重點。總之,我們都知道,姐妹嫁人,意味著她們的姐妹都要爭寵,才能在夫家獲得自己的地位。在這個過程中處理人情關係,是很困難的。更不用說,他們中誰做妻子,誰做妾?男人們如何對待他們之間的感情?
家庭背景,導致了的結婚差異,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幾點。首先是前面作者所說的現實中的家庭。古時候,許多人為了活下去已經非常辛苦了。所以男人和女人結婚,對雙方家庭都有很多好處。但這一情況僅限於兩個家庭之間的接觸。
假如有一方的家庭,其經濟實力和地位,要比另一方的家庭小得多,那麼就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即這一方的人,容易受到輕視。因此古時候婚姻,往往講究利益結合,門當戶對。儒林外史中有一次這樣的說法,那些有錢人一人能娶四五個老婆,而窮人連搶都搶不到。
因此,對於許多女性來說,無論家庭富裕或貧窮,她們都不會去想嫁給富有或貧窮的人。許多人寧可娶她們為妾,也不願娶窮人為妻。自然而然,她們只要在後半生有了保障,就算是兩個姐妹嫁給同一個男人,那又怎樣?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古代其實女人很難決定自己的命運。無論哪一個家庭的情況都是如此。富家女子,雖有幾分安逸,但在父母、媒妁之命前,也要為家族利益,犧牲自己的生命。如果能嫁到一個自己喜歡的人家裡,當然也是比較好的。
但比起那些富裕家庭的女兒,那些貧窮家庭的女兒,大多數人的命運要糟糕得多。假如是和平年間,那也還是可以找個好日子過,但如果是戰時,先不說那些逃兵們對她的騷擾,很有可能家裡還養不起她,就把她送去抵債或建青。因此,對於這些女人來說,即使嫁去做妾,也好過接受這種命運。
古代的教育水平,實在是不高。眾所周知,自漢朝獨尊儒術以來,我國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受著儒學的薰陶。那麼,在這種長期的文化環境下會怎麼樣?由此產生了一種現實中的普世觀念,即「女子無才即德」。到目前為止,這一理論根本無法成立。
古時候,人們卻要聽這一套。近千年來,在掌權人士的大力鼓吹下,不少無法接受教育的婦女,只能靠父母的經驗學習生活,逆來順受,還認為這是對的。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裡,即使是同一個人結婚,她們也不會感到尷尬和怪異,反而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因此,這幾個原因,導致了幾千年來,姐妹結婚的情況並不少見。歸根結底,在古代,生活已經很艱難,人們沒有太多想要改變的想法。也要感謝那些為新世界奮鬥的英雄們,正是他們的辛勤和熱血,才使今天的世界充滿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