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貓跳蚤,貓櫛首蚤(圖1)在家養貓和家養犬裡廣泛存在,也是最重要的體外寄生蟲。跳蚤感染會導致皮膚炎症以及跳蚤過敏性皮炎,跳蚤還會在動物之間,以及間接在人之間傳播多種其他寄生蟲以及疾病。
跳蚤是完全變態發育,包含卵、幼蟲、蛹、成蟲四個生活階段。完成整個生活史需18到70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氣候條件(圖2)。跳蚤卵產於動物毛髮上,從毛髮上掉落後,再進行孵化。室溫下,2-3天後,跳蚤卵孵化為跳蚤幼蟲。跳蚤幼蟲棲息於地毯、動物窩或者家居環境的小縫隙中,主要以成年跳蚤產的糞便為食。跳蚤卵以及幼蟲階段對乾燥特別敏感,其發育需要高於50%的相對溼度。經過3次蛻皮後,幼蟲吐絲作繭,變為成蟲。在與宿主相關的指徵如震動、或CO2濃度升高等刺激出現之前,跳蚤成蟲可以在繭中生存數周。這些刺激可以誘使成蟲破繭而出。一旦破繭而出,成蟲如果沒有成功找到宿主,會在10天內死亡。
圖1 成年貓跳蚤,貓櫛首蚤 © Bayer Animal Health
圖2 概略跳蚤生活史:(1)=成蟲;(2)=卵;(3)=幼蟲;(4)=蛹中的繭(5)發展中成蟲© Bayer Animal Health
貓跳蚤的控制
在1995年前,成功的跳蚤控制包含一系列策略的組合。包括針對宿主和環境的殺蟲劑,減少或消除寵物環境中跳蚤生活階段的物理方法。物理方法包括清洗寵物窩,地毯、家具墊褥以及其他物品的真空吸塵。跳蚤在室外發展的生活階段會受到保護區域的限制,對花園進行清理可清除由野生動物、流浪以及散養寵物拜訪造成的環境汙染。用殺蟲劑進行室內以及室外環境的清理需要了解可以使用什麼以及在哪裡使用。因此,寵物主人經常諮詢獸醫或者知識淵博、經認證的害蟲防治專家來優化治療方案。隨著動物治療方案的出現,控制跳蚤的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只要對所有家養動物進行治療,室內和室外環境的整治需求就明顯降低了。
目前可用的安全且有效的針對宿主跳蚤控制的化學藥品有很多(表1),由IRAC(殺蟲劑抗性行動委員會)根據作用方式分為9大類(Sparks & Nauen 2015)。一些含有單一成分和複合成分的產品對蜱蟲和其他節肢動物也有效。然而,局部使用的產品可能會被從毛髮上衝刷掉。浸溼和洗澡可能會影響產品藥效,特別是進行藥浴或者經常性或長時間浸溼。口服或者注射類產品可全身性起作用,也不會被寵物遇水或香波等影響。但是,跳蚤就必須經過叮咬吸血,才能接觸到化學藥物。
一些產品為包含殺成蟲劑和昆蟲生長調節劑的複合劑。這種組合由於能同時針對不同生活階段的害蟲,因此存在能更快速控制已存在的害蟲傳染,以及作用時間可以得到延長的優勢。
正確的選擇控制跳蚤的產品或者產品組合也依賴於寵物因素和產品的特性。寵物因素包含有室內寵物的數量,以及寵物的混養(例如,狗vs貓或者兩者),習性(室內vs室外),寵物或者寵物們是否易患過敏性皮膚病。產品特性的重要方面包含起作用速度、作用時間、作用範圍、使用方式以及全身vs局部作用。
表1可用於控制貓跳蚤的有效成分。一些產品可能僅限用於狗或者貓,不是所有的產品在全部市場可用。
1 基於殺蟲劑抗性行動委員會分類方案(Sparks & Nauen, 2015)
2 γ-氨基丁酸
殺蟲劑抗藥性
隨著其他許多害蟲管理案例的出現,跳蚤控制策略的持續性受到了殺蟲劑抗藥性的挑戰。由於很多害蟲控制不良的報告是由於受到由培養基、氣候因素以及治療方案的缺失引起的害蟲致死率降低,因此記錄抗藥性的工作也是複雜的。然而毫無疑問的是,過去使用的氨基甲酸鹽、有機磷酸酯、擬除蟲菊酯和除蟲菊酯的策略的確導致了抗藥性案例的產生(Bossard et al. 1998)。生物因素例如生殖潛能和作用方式例如化學藥品的持續性和同一有效成分的重複使用很有可能是造成抗藥性的原因。分子學分析已經檢測到跳蚤樣本的突變,已知在其他害蟲中,該突變賦予了其對環戊二烯類殺蟲劑(Rdl)和擬除蟲菊酯(極低抗藥性)的位點抗藥性 (e.g. Bass et al. 2004)。也有對於較新的化合物如氯芬新(Barst &Schein 1996)抗藥性和對非潑羅尼(Payne et al. 2001)敏感性降低的單獨報告。
獸醫使用的另外一些作用方式的大類如新菸鹼類、苯甲醯苯基脲類、苯基吡唑類、多殺菌素類的引進,改革了跳蚤控制方式,並強調了維持藥效的管理及儘可能在早期階段檢測敏感度變化的重要性。在作物保護領域,以上大類已有大量經濟破壞性抗性案例記錄在冊,說明上述大類同以前使用依賴的大類一樣,從本質上都容易產生抗藥性。抗藥性的監測計劃是對抗抗藥性發展的重要措施,但在獸醫領域,不論是在地理還是在時間尺度上,都很少開展。一項開始於2002年(目前還在繼續)監測跳蚤對新菸鹼類吡蟲啉的敏感性的試驗,已經說明全球範圍內長時間的監測需要涉及多麼大規模的後勤挑戰,以及後期如何通過細緻的標準化和協作收集、實驗協議來實現(Rust et al. 2010)。
案列學習:監測跳蚤對吡蟲啉的反應。
最初的團隊研究始於歐洲和美國,聚焦於開發易於從田間收集樣本的生物測定方法(Rust etal.2002)。該生物測定方法為將幼蟲放入被浸入吡蟲啉的人工飼料的培養皿中,該生物測定有明顯優勢,從該田間收集的跳蚤卵孵化成的幼蟲可進行試驗,而不需要在實驗室裡飼養其至成蟲。基于田間種群的基準線建立的貓櫛首蚤長期實驗模型,以飲食中3ppm吡蟲啉建立一個可以完全殺滅或幾乎完全殺滅所有易感個體的診斷濃度的廣泛的實驗(Rust et al. 2005).使用的該診斷濃度能篩除掉對吡蟲啉顯著敏感的分離體,只有潛在活躍的分離體需要進行昂貴的動物體實驗,進行後期特徵描述。
從2002年開始,在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的寵物診所已經被招募進行跳蚤卵的收集、派送至6家研究實驗室中的一家,6家實驗室分別在加利福尼亞、堪薩斯、阿拉巴馬(美國),倫敦(英國),慕尼黑(德國)、布裡斯班(澳大利亞)。英國和堪薩斯的實驗於2006年終止。布裡斯班於2009年加入該項目。參與實驗的診所將會被提供包含跳蚤卵的分離、打包以及派送等所有材料的工具。
每個實驗室需遵循標準流程,該流程包括準備幼蟲食物、將食物浸入工業級濃度的吡蟲啉、對生物測定進行處理以及評分(圖3)。使用了治療性食物的樣本有6組,每組20個跳蚤卵,有3組對照組。存活的蛹和幼蟲在生物測定後的12天進行計數,從蛹裡出來的成蟲在第28天計數。
在2002和2014年間,寵物診所收集和寄送了2838個貓櫛首蚤樣本進行測試,其中,1683個參與了這個監測項目,剩下的沒有足夠的跳蚤卵,和過高的可控制的致死率,其可能是因之前動物用過昆蟲生長調節藥物進行治療造成的汙染。其中,這些樣本中總共有超過106000個跳蚤卵用3ppm的吡蟲啉進行了治療。其中,560個(0.5%)變成了成蟲(表2)。年存活率從2007年最低0.04%至2006年最高1.6%。從每年實驗中,沒有證據表明存活率有方向性變化趨勢。在診斷濃度下超過5%存活率的極少樣本的繼續試驗中,表明該存活是一個機會效應,而不是對跳蚤反應的巨大改變。
圖3 . 診斷性濃度下生物測定法的步驟。(a)從被感染的貓身上移除的跳蚤卵(courtesy D-H. Choe)。隨後粘至有蓋培養皿的蓋上,並在26-28攝氏度和相對溼度為75-85%下進行孵化;(b)過濾和計數經過吡蟲啉治療的幼蟲長成的蛹。
表2:2002-2014年間將跳蚤幼蟲置於3ppm診斷濃度的吡蟲啉的生物測定結果
總結
監測的結果表明跳蚤對吡蟲啉持久的敏感性,同時反應該化學藥物的持續性臨床效果。該幼蟲生物測定法從一開始就完美證明了其適合樣本快速全面大規模監測和有成本效益的資源使用。該生物測定方法對其他廣泛用於跳蚤控制的現代複合物提供了同等適用性,除了對新菸鹼類殺蟲劑外,還對其他殺蟲劑大類提供了監測試驗的前景。
Large-sca le monitorin g of insecticide susceptibility in cat fleas, Ctenocephalides felis, Outlooks on Pest Management - June 2015,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