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爆火的漢服,曾被中山裝所取締,四個因素指出漢服不佔優勢

2020-12-11 愛讀書的小晴

導語:

前段時間漢服在網絡上又火了一次,許多漂亮的小姐姐紛紛穿著漂亮的漢服在景區打卡瞬間引起許多人爭相模仿,因此漢服也再次火爆起來。大家也許不知漢服是我國文化的化身,而且更是民族的象徵,隨著歷史的變遷服飾的變化也由之前繁瑣的穿搭方式,變為簡潔時尚的衣物,並且服飾的出現為國家和社會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講解一下關於衣服的歷史文化。#漢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中國的服裝歷史最早可以能夠追溯到遠古時期,在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內發現了約1.8萬年前的骨針,因此能夠確定在1.8萬年前古人就已經開始研製衣物。在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長江下遊的河姆渡人,在進行遺址發掘時,就有管狀骨針等物品出現,這些骨針就是他們製作衣服的工具。

最開始他們先用樹葉或者獸皮來製作衣服,用來遮擋自己的隱私部位,隨著歷史的推移,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服裝特色,當時的大麻、薴麻和葛織物是當時普通百姓製作衣服的材料,只有達官貴族才會使用絲織物製作衣服。

隨著衣服的材質不斷提升,古人逐漸選取更加舒適的材料製作衣服,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 ,源自黃帝制冕服,自從它的出現,就開始經歷歷朝各代的創新。通常一套完整的漢服分為:小衣(內衣)、中衣和大衣,當滿清政權成立後,清朝就開始推崇他們的旗裝、旗袍、馬褂等,因此漢服被滿清服飾所取締。

在滿清時期流行他們民族的服飾可以理解,但是在辛亥革命中華民國成立後,為何漢服卻仍然沒有被恢復,反而另一種服裝流行起來,那便是中山裝,這到底是為何呢?

一、新時代、新變化

漢服是我國的傳統服飾,在我國還未進行改革之前一直處於封建社會主義國家,那個時期的皇權是至高無上的,一直到清朝宣布滅亡,我國的封建社會才被推翻。然而中華民國提倡民族共和制,這兩種政體完全不同,在根本上就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隨著新政權的誕生,這便意味著一種新的氣象出現。在我國古代社會,各朝各代進行更迭的時候,所有的統治者都會在之前的服飾上進行改革,但是在滿清入關以後,就開始統治自己的政權,為了防止被中華文化所同化,他們便開始對衣服、束髮進行整治,為此他們還推出「改發易服」的法令,就是為了和之前的朝代產生區別,最主要的還是控制當時百姓的思想。

在民國政權成立以後,為了解放群眾的思想,便捨棄了漢服。並且在南京政府成立以後,就立馬頒布了《服制條例》,大力推崇衣服上的變革,這也是國家體制和國民相貌一同發生變化。

在1912年10月3日,《服制條例》正式實施,這款條例要求百姓必須拋棄清朝時期的服飾和束髮,並大力推廣西式的禮服,在這種好看且便捷的衣服襯託下,漢服自然不佔任何優勢,因此旗袍等服飾在這個時期落幕,而且當時的政策並不允許復興漢服。

二、國際潮流的趨勢

大家應該清楚清朝自從實施閉關鎖國政策後,中國就開始和世界脫軌,因此封閉的環境並不利於民眾接受新的認知,所以在中華民國成立以後,之前的封建思想全部被廢除,國外的潮流元素便是開始廣泛湧進中國。

國外各種各樣的潮流布料以及服裝款式開始大量進入中國,它們的身影逐漸出現在報刊雜誌中,並且當時一些報刊開始模仿國外報紙開設出服裝專欄,將國外的潮流服飾以及流行元素全部展示在群眾面前,就這樣伴隨著國外服飾潮流的出現,民國的服飾開始出現了革新。

但是這一些報刊雜誌都在為群眾介紹外國的服飾,在群眾看見這些西洋服飾後,令人眼前一亮,並且在當時「崇洋媚外」的思想影響後,大家開始競相跟隨世界潮流,並且對於我國的服飾改革持同一意見,之前的漢服和儒學一同遭到了人們唾棄,因此中山裝在開始逐漸流行起來。

三、引出人才,接受新的思想

中山裝是孫中山親自主持設計而成的一款新式服裝,由於當時晚清政府昏庸無能,在被列強欺凌時不敢產生反抗,當時社會上的有志之士以及廣大百姓對於晚清的統治產生怨恨,他們都十分渴望出現一位統領幫助他們推翻清朝的統治,這時孫中山站出來領導了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晚清統治者在中國的統治,並建立了中華民國政權。

之前的人們對於以前的舊事物是十分厭惡的,當他們看見有西洋服裝改造而來的中山裝後十分喜歡,尤其是一些接受過新式教育的學生,當時清末新政為社會培養出一大批的新式人才,以及一些外出留學學生,這些學生的都是接受過新思想、新教育的人,他們便成為了中山裝支持者的主力軍,並且在他們的影響下,中山裝逐漸在社會中流行起來。

四、價格低廉,穿著方便

從價格方面來說,漢服的造價非常高,一般只會在重大場合中穿著,假如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穿著漢服是十分奢侈的,反而中山裝就不會這樣了。因為中山裝的材料主要是來源于洋布製造而成,洋布不僅價格便宜而且質量也非常好,因此相對於漢服民眾更願意接受低廉價格的中山裝。

漢服和中山裝有本質上的差距,漢服製作過程十分繁瑣,它是用絲綢製作而成,而且還要在絲綢上製成繡花,如此昂貴的價格可不是普通百姓能夠接受的,更別再說後續的清理工作。中山裝就不一樣了,它能夠在當時的工業環境中實現量產製作,價格便宜穿著方便,清理起來更是非常簡單,因此才被大家所認可。

在封建社會時期,可以從衣服上來區分一個人的身份,由於漢服價格昂貴,普通百姓就只能穿著低廉的衣服,然而中山裝的顏色款式一致,不存在非常大的差距,這樣避免了人與人之間的攀比想法,因此非常適合當時的新生政權。

總結:

隨著我國的綜合國力提升,在國際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因此中華文化又得到了世界的關注和重視。不僅如此,國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樣也在覺醒,大家開始反思我國的優秀文化,並且進行保護傳承。漢服就在那時從沉睡中覺醒,全國給的的漢服組織如同雨後竹筍般不斷崛起,以復興中華五千年文明,揚華夏華裳,而關於漢服運動也隨之展開。

今天我來為大推薦一款漢服,當時這一漢服在短視頻平臺上十分火爆,深受許多小姐姐們的喜愛,穿上它可愛滿滿,而且這一款面料有進行加厚處理,非常適合在冬季穿著打卡各個景區。想要更多了解請大家點擊上方卡片進行觀看,裡面有多種款式任大家進行選擇,並且她家的衣服全部都是原創設計,同樣是送給女士禮物的不二選擇!

相關焦點

  • 民國為何不恢復漢服,而是流行中山裝?四大原因表明漢服不佔優勢
    漢服是古代中國的傳統服飾,從產生以來,就一直經歷著歷朝歷代的革新,因此漢服也有明制、襦裙之分,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因此在清朝時流行的服裝是滿族的傳統旗服,漢服被取締。 清朝流行滿族服飾可以理解,但是在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之後清政府被推翻後,漢服卻沒有被恢復,社會上流行的卻是新出現的中山裝,這是為什麼呢?
  • 漢服、唐裝、長袍、中山裝……到底哪種才是真正的「國服」?
    我們看古裝電視劇,經常會被電視劇裡的戲服所吸引:寬大的袖子、飄逸的裙擺……細心的觀眾也許會發現,其實不同朝代的服飾有很大的不同,中國傳統服飾經歷了一個歷史變革的過程。漢服也是華夏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也與漢服有關。《左傳正義·定公十年》說道:「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可見漢服對於華夏文明的影響。而在明朝覆滅後,清朝統治者推行滿族的髮型和服飾,禁止人們穿戴漢族服飾,史稱「剃髮易服」。
  • 漢服歷史悠久,為何卻成不了中國國服?史學家:有4點原因
    漢服歷史悠久,為何卻成不了中國國服?史學家:有4點原因漢服,即中國歷史上的漢家服飾。自從明朝滅亡後,漢服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及至太平天國時期,想要找一件像樣的漢服基本上已經找不到了。清朝滅亡後,民國確立了中山裝、旗袍為中國國服,公開場合基本上無外乎中山裝、旗袍。建國後,我國遲遲未確立國服。實際上,漢服歷史悠久,為何卻成不了中國國服?在談論這個問題之前,很有必要搞明白什麼是國服。說白了,國服就是代表一個國家的服飾,是認識一個國家的窗口。以日本為例,在公開場合看到一個穿和服的人,就知道這是大和民族,這是日本。
  • 漢服火出圈,還有人對漢服和服傻傻分不清楚?
    就看街拍拍什麼↓↓↓▲春熙路、三裡屯等商業街街拍是的,漢服火了!根據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發布的《2020漢服消費趨勢洞察報告》顯示:去年淘寶平臺的漢服成交金額首次突破20億;迄今為止在阿里下單購買過漢服的人群已經接近2000萬。
  • 公交司機遇上漢服小姐姐,漢服雖然只是形式,但不容小覷!
    近日,據媒體報導,河南鄭州某公交車司機駕駛136路公交車在斑馬線前遇到兩位穿漢服小姐姐,停車禮讓,兩個女孩通過斑馬線時施了個萬福表達感謝,司機大哥見狀後起身抱拳回禮。斑馬線前的禮讓,雖說交通法規裡有明確要求,但是兩位女孩和司機的「完美配合」向大家展現了華夏禮儀之美。兩位女孩和司機的做法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
  • 在農村婚禮中,穿上萬元的漢服作為敬酒服合適嗎?
    但漢服仍是屬於高消費的服裝,價格較低的漢服無法應對和支撐隆重的婚禮場合,所以婚禮用的漢服價格常常上萬計,因而有不少生活在農村的漢服娘在網上提問到:我在農村,熱衷於漢服,婚禮上想買上萬元的漢服(如:明華堂)作為敬酒服合適嗎?
  • 日本和服很流行,還是從漢服中學習而來,為何漢服卻難以推廣
    在日本,和服和現代服裝並沒有什麼區別,在任何場合下都可以穿,而且已經成為民族特色;在韓國,韓服的使用雖然沒那麼普遍,但是也不會引起過多關注;可是在中國,卻很少有人穿漢服。日本和服主要從漢服中學習而來,至今依然很流行,為何漢服卻難以推廣呢?和服和茶道一樣已經成為日本的標籤,和服在日本的流行程度和現代服裝不相上下。
  • 2003年一男子束髮著漢服彈古琴,照片傳遍網絡,卻被認作「道士」
    自從清朝實行了剃髮易服的政策之後,漢服就被人們深藏於家中,大家開始身著長袍、馬褂等服飾,到了民國時期,服裝再一次經過了改良,西裝、旗袍、中山裝等服飾開始流行。到了現代之後,大家的穿著開始變得多樣化。幸運的是,消失了300多年的漢服,也終於在現代漸漸復興。
  • 看看他們是怎麼看漢服的:當代漢服復興運動的文化反思
    近來由於不少城市實體漢服店或與漢文化相關的文化機構、商業場所的應運而生,漢服運動也開始從網絡上的熱議更近一步地邁向公眾的日常生活,華夏復興,衣冠先行的觀念深入人心,獲得民眾支持和贊同。2009年包括英國,北美,歐洲,印度都出現了或大或小的漢服宣傳活動。漢服運動本身無疑已經成為漢民族全面崛起的重要標誌。
  • 四個朝代漢服你了解多少?當代年輕人比較喜歡這個朝代漢服!
    最近幾年無論我們走在大街上還是各種景區,甚至我們刷短視頻的時候,都會看到很多小哥哥小姐姐身穿漢服,不經疑問的說為什麼漢服如此受到當代年輕人的喜歡呢?一是我們傳統服裝已經滿足不了大家的需求,二是漢服不僅僅是一種服飾,更是一種傳統文化。很多人還是想通過自身的傳播讓它延續下去。
  • 這種形制的漢服看起來很像圍裙,被漢服圈嫌棄,路人看了卻很喜歡
    最近就有一種被漢服圈嫌棄已久,被稱為「圍裙」的漢服在路人之中爆火,正是因為「圍裙」漢服的形制足夠獨特和新奇。不過,「圍裙」漢服被漢服圈嫌棄也同樣是形制的原因,在很多人的眼光中看來,這樣的形制不倫不類,乃至於有些搞笑。
  • 漢服復興,能否取代西服
    西服傳入中國的具體時間就不去考證了,西服在中國的流行和普及則是從民國時期開始的。民國時期,男士的主要著裝有長衫馬褂中山裝和西服。新中國成立後,長衫馬褂基本退出歷史舞臺,中山裝席捲全國,西服的地位也一落千丈。
  • 漢服進貨渠道,素錦青衫漢服代理
    隨著傳統文化升溫,國家提倡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以及年輕人對特色化、個性化商品需求強烈,漢服作為我國的傳統服飾,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喜愛,「漢服熱」由小眾逐漸走向大眾,蘊藏著巨大商機。5、視頻平臺推動發展相比線下營銷,依託社交媒體的線上營銷運營,能夠得到更多的流量,能以更低的成本將流量轉換為銷售額,助力漢服銷售和發展。
  • 為什麼部分喜歡穿漢服的女生討厭「漢服圈」,看完你就懂了
    例如漢服,人們對於它的了解大多還止步在影視劇形象中,穿著漢服上街,不僅會受到異樣目光的對待,甚至還有不尊重的竊竊私語,其實漢服與其他的服飾並無不同,但人們的接受度和評價依舊很低,便是因為這個原因。二、為什麼喜歡穿漢服的女生也會討厭「漢服圈」?
  • 漢服為什麼普遍都很貴?漢服生意能賺錢嗎?做原創漢服要多少成本
    二、原材料費用漢服雖然慢慢的火了,但是跟其他服裝比起來還屬於小眾類目,不會像其他服裝受眾人群那麼廣,所以在採購原材料上的量也不會太大,但是批發都是量大才會有優惠,所以做漢服的往往在原材料上都拿不到最低價的,而且做漢服面料的損耗是特別大的,因為穿漢服的都知道漢服的布料都是一整塊一整塊的,裁下的基本上就廢了。
  • 盤點今年爆火的四種漢服款式,風靡萬千少女,你的衣櫥裡有哪一款
    讓我們按時裝順序來分析,第一套是宋制長褙子和百迭裙的搭配,宋制漢服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春夏季節的首選形制,但是這種款式搭配之所以能夠火起來,是因為一套名為此間春色的漢服的出現,這套漢服的出現可以說是長褙子套裝爆火的開端。
  • 【漢服討論】清裝與漢服的深刻討論
    這篇文章揭示的現象,是從今年開始,在漢服市場上颳起了陣陣清風。頗有「雨聲漸密風雷急」的感覺。    清裝元素,甚至百分之百的清裝復原開始出現在標榜為漢服店鋪的現象,已經發酵了好幾個月。網絡上反對聲音一直都有,其中不乏揶揄、擔憂、怒斥乃至憤恨的情緒。
  • All in漢服的商家終於服了
    一時間,網絡上甚至有著「大企業玩國潮聯名,小商家做漢服營銷」的說法。但是,看似商機無限的漢服,卻偏偏沒有做出什麼名堂……All in漢服的商家賺了個熱鬧在深圳龍崗甘坑客家小鎮景區,幾位穿著漢服的年輕女生正站在一座明朝風格的古建築前,時而擺出各式姿勢拍攝,時而互相交流、查看照片,滿臉洋溢著喜悅之情。
  • 為什麼校服不改成「漢服」?校長道出3個原因,第一個過於真實
    大多數學校還是有穿校服的規定,但寬鬆肥大的校服向來「不討喜」,因此,有人把目光轉向漢服,認為這是作為校服的不錯選擇,然而這個想法目前看來是行不通的。今天,小編就來講講,為什麼校服不改成「漢服」?校長道出3個原因,第一個過於真實。
  • 漢服文化為什麼突然火了
    熟悉中國網際網路的老網民一定記得,「復興漢服」的理念在早年間遭遇不少白眼與挫折。那時,許多漢服愛好者組織的活動往往應者寥寥。某些打著漢服旗號譁眾取寵的人,以及早期漢服產業相對粗陋的設計與工藝水平,讓普通人難以產生好感。鍾愛漢服的年輕人,只能在諸多誤解與壓力之中與「同袍」抱團取暖。在短短數年之內,漢服文化取得如此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