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古裝電視劇,經常會被電視劇裡的戲服所吸引:寬大的袖子、飄逸的裙擺……細心的觀眾也許會發現,其實不同朝代的服飾有很大的不同,中國傳統服飾經歷了一個歷史變革的過程。
據《史記》記載,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
「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
在清代以前,中國的傳統服飾主要的特點是交領、右襟,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繫結。
我們習慣把這樣的傳統服飾叫做「漢服」。漢服的主要形制有「上衣下裳」制、「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在一起)、「襦裙」制(襦為短衣)、「通裁」制(長衫、外披)。這樣的服飾特點始於周朝,止於明朝。期間3000多年,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制度改變並不大。
漢服也是華夏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也與漢服有關。《左傳正義·定公十年》說道:「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可見漢服對於華夏文明的影響。
而在明朝覆滅後,清朝統治者推行滿族的髮型和服飾,禁止人們穿戴漢族服飾,史稱「剃髮易服」。
我們今天看到的旗袍、長袍、馬褂等服飾,其實是滿族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漢民族服飾。
我們今天所說的唐裝和唐代的服裝完全不是一回事。
唐代的服裝與漢服類似,沒有很大的變化,也是交領、右襟、系帶、無扣。今天的唐裝是從清朝滿族服飾馬褂發展而來,特點是立領、對襟、盤扣,並融入了西式裁剪技術,如在肩部接袖等。
辛亥革命推翻滿洲貴族的統治之後,孫中山認為當時的服裝不足以顯示辛亥革命成果,同時他也認為應當有一個代表辛亥革命成果的服飾,於是孫中山先生便結合西服和一些特殊含義創造了中山裝。
孫中山還闡述了該服裝的思想和政治含義:衣服外的四個口袋代表「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前襟的五粒紐扣和五個口袋(一個在內側)分別表示孫中山先生的五權憲法學說(五權即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監察權);衣領為翻領封閉式,表示嚴謹的治國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間突出的袋蓋,筆山形代表重視知識分子,背部不縫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的大義。
如今很多人提倡復興漢服,其實也就是提倡恢復清朝以前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