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前夕,民革提議將中山裝定為「國服」

2021-01-12 全球紡織網
兩會前夕,民革提議將中山裝定為「國服」

2016-03-04 08:14:04 來源:中國西藏網

3日,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正式開幕。作為中國八個民主黨派之一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以下簡稱「民革」)在「兩會」前的通氣會上表示,在提案中建議中山裝作為國家正式禮服。

該內容是關於「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活動有關事宜」提案的一部分。這是民革中央向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提交的8篇大會發言和36篇集體提案之一。今年各民主黨派中央共提交集體提案300餘件。

此提案一出,各類觀點立刻充斥網絡。支持者有的認為「應該還中山裝一個歷史名分」;有的認為老一輩革命家如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都常穿著中山裝,由於毛澤東經常穿著,西方人甚至稱中山裝為「毛裝」。


(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都常穿著中山裝)

而反對者也不少:有人認為究其根源,中山裝的靈感來源於日本,以此作為國家禮服似乎不妥;有人認為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而中山裝僅代表近代百餘年文化;還有人認為,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應該有更具文化浸潤與共識的代表性民族服裝……

  (Q版漢服人物)

《左傳》有雲: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兒女對於服飾之美的追求從來沒有停止,而在代表國家形象的正式禮服上,訴求更是五花八門:有人喜歡復古的漢服,有人喜歡改良的華服,還有人給近年來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夫人彭麗媛出訪時身著的特色中式禮服「點讚」。「國服」既要體現歷史積澱又要兼顧少數民族特色,實在是讓網友們操碎了心。


  (習近平穿著改良中山裝「亮相」外事場合)

當然,還有一種意見也不在少數,那就是未必需要以政府或法規的名義,固定一種正式禮服。畢竟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思想、精神內涵並不一定要固化在服裝上,另一方面,如果未經廣泛討論就倉促決定「國服」,若有不妥再「朝令夕改」,何談「正式」?

在這方面,中國許多「國字頭」的稱謂表示毫無壓力,因為中國的「國花」「國樹」「國鳥」都處於「待定」狀態,不差「國服」一個。

而中國「國樹」的競爭雖沒有這麼激烈,卻也總是「差一點兒」。在2005年由國家林業總局舉辦的「國樹」評選中,銀杏獲得了超過90%網友的投票,但後來也沒有結果,只差一步就能正式成為「國樹」。2014年,「銀杏國樹論」再次出爐,不過仍然沒有獲得官方認可。

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源遠流長,民族異彩紛呈,無論是服裝還是花鳥,想要用某一種來「代表」整個中國都挺有難度的,君不見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就一口氣出了五個。以此而論,實在不必太急著確定把某一種服裝定為「國服」。

相關焦點

  • 從國之禮服中山裝到中華之美的京式旗袍 揭秘國服的秘密
    千龍網北京6月14日訊 從國之禮服中山裝到中華之美的京式旗袍,紅都用自己的品牌特色又一次列入了第二屆首都國企開放日北京「老字號」路線,「紅都」向公眾再一次展示了其守護百年的中山裝技藝,深厚的企業文化,詮釋了國服匠心的品質。
  • 90年前被定為「國服」,屬中國男人最經典的服飾,現幾人還穿?
    大家熟知的正裝一般都指的是西裝,其實西裝是舶來品,在近代社會,我們在90年前就定了一款專屬中國男人的「國服」——中山裝。 中山裝是我們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第一款通過了政府通令指定的禮服,也可謂是國服。關於中山裝的由來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很大關係,而且中山服看似簡單的設計蘊含了深厚的意義。
  • 在文化復興的浪潮中,漢服能否抓住機遇,成為中華之「國服」?
    大家好,我是盤子,一個專注古裝漢服寫真的時尚小編 前天晚上盤子在查資料的時候無意間看到了一個很有趣的帖子,原話題為「漢服能否成為國服」。這裡盤子解釋下,什麼是國服呢?其實就是指,類似西服的國內通用服裝,而且是所有人都能不分場合不分時間都能穿搭的那種。
  • 民革上海市委與市政協提案委聯合召開提案承辦單位座談會
    圍繞這些議題,提案承辦單位相關負責人與民革市委參政議政部門和提案執筆者暢聊兩個多小時。12月15日,民革市委與市政協提案委聯合召開2020年度提案承辦單位座談會。這是自2008年以來,民革市委第13個年頭舉辦此類會議,已成為民革市委每年年底在市「兩會」前的「保留節目」。
  • 從國之禮服中山裝到中華之美的京式旗袍 紅都為您揭秘國服的秘密
    千龍網北京6月14日訊 從國之禮服中山裝到中華之美的京式旗袍,紅都用自己的品牌特色又一次列入了第二屆首都國企開放日北京「老字號」路線,「紅都」向公眾再一次展示了其守護百年的中山裝技藝,深厚的企業文化,詮釋了國服匠心的品質。
  • 第一屆上海民革榜樣人物展播 | 葛劍雄:放大理性的聲音
    自此,他愈發將自己的研究方向放諸世界潮流,以全球化視野來致力於中國的歷史地理研究。如今,這位浸淫歷史地理領域數十年的專家已發表史學專著20餘部、論文百餘篇。他的《西漢人口地理》《中國人口發展史》《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中國移民史》《中國人口史》等專著不僅在學術上,在普通讀者中也深受歡迎。
  • 穿上父親的中山裝
    父親有一件十分珍愛但很老舊又打了不少補丁的「中山裝」,是他解放之初從省公安廳調到一個軍工企業任職時買的。父親說,他年輕的時候特別喜歡穿「中山裝」,還說剛剛參加革命的時候穿中山裝這種款式的衣服,不僅是大多數男性的標配,而且是那個時代許多人追求的時尚。父親每每談起他的這件中山裝總是有些難以掩飾的興奮。
  • 服裝與政治:國家權力與民國中山裝的流行
    民國時期,一種既區別於中國傳統服裝又區別於西服的新式服裝——中山裝開始流行,並成為代表中國形象的國服。中山裝因由孫中山設計並率先穿著而得名,它具有象徵著革命的寓意,並隨著國民黨統一中國、推廣孫中山崇拜運動而成為正統服裝,進而成為公務員制服,由此影響到全國各地。
  • 民革建議:適度開放臺灣經貿社會組織在大陸運作
    原標題:民革建議:適度開放臺灣經貿社會組織在大陸運作  臺灣經貿類社會組織是臺資企業相互往來溝通的重要橋梁,與臺灣基層民眾和中小企業有著密切聯繫,在促進兩岸經貿文化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目前尚無相關政策對其在大陸開展運作予以支持。
  • 漢服歷史悠久,為何卻成不了中國國服?史學家:有4點原因
    清朝滅亡後,民國確立了中山裝、旗袍為中國國服,公開場合基本上無外乎中山裝、旗袍。建國後,我國遲遲未確立國服。實際上,漢服歷史悠久,為何卻成不了中國國服?在談論這個問題之前,很有必要搞明白什麼是國服。說白了,國服就是代表一個國家的服飾,是認識一個國家的窗口。以日本為例,在公開場合看到一個穿和服的人,就知道這是大和民族,這是日本。
  • 民革中央建議脫貧攻堅政策設立過渡期 不應「斷崖式」退出
    來源:華夏時報民革中央建議脫貧攻堅政策設立過渡期 扶貧政策不應「斷崖式」退出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劉詩萌 北京報導2020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日前《華夏時報》記者從民革中央獲悉,民革中央今年向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提交了30件提案,其中的一件提案建議建立「後2020」時期穩定脫貧長效機制。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貧困人口和貧困發生率大幅下降,貧困群眾的生活水平、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居住條件和消費能力明顯改善,成績舉世矚目。
  • 漯河民革黨員尹亞東獲「民革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12月9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在北京首都賓館隆重舉行「民革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漯河民革黨員尹亞東被表彰「民革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並作為河南民革代表,出席表彰大會。尹亞東同志在疫情期間為疫情防控工作全方位獻計出力,做出突出貢獻。
  • 喜報:81名杭州民革黨員榮膺「浙江民革防控抗疫先進個人」
    喜報:81名杭州民革黨員榮膺「浙江民革防控抗疫先進個人」 2020-09-08 11: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普:中山裝口袋數量,扣子數量,每個口袋和每顆扣子的含義
    科普:中山裝口袋數量,扣子數量,每個口袋和每顆扣子的含義文/號外歷史之淑琴 圖/網絡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經過了幾千年的歷史沉澱,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精彩的文化流傳至今,對於我們日常生活有著很大的幫助,而中國傳統的服裝卻是在幾千年來一直沒有定下,不管是漢服、唐裝等,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格式
  • 民革中央定點扶貧工作調研座談會召開
    12月4日,民革中央定點扶貧工作調研座談會召開。民革中央社會服務部部長邊旭光,畢節市政協副主席、民革畢節市工委主委肖遠福出席並講話,縣委書記彭華昌主持會議。民革中央將踐行「納雍不脫貧民革不脫鉤、納雍脫了貧民革不斷線」的承諾,堅持「納雍所需、民革所能」原則,聚焦鞏固拓展脫貧成果、鄉村振興、貫徹新發展理念示範區建設等重點工作,充分發揮民革組織智力、人才、資源等優勢傾情幫扶,持續在醫療衛生、教育科技、農業產業、人才培訓等方面創新發力,助推納雍經濟社會發展。
  • 兩會召開時間確定今天開始|兩會什麼時候結束|2020兩會將開幾天
    兩會召開時間確定今天開始|兩會什麼時候結束|2020兩會將開幾天?2020兩會議題關注大事有哪些?由於疫情的原因,今年兩會召開時間延遲到5月份,2020兩會召開時間已經確定,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全國兩會召開時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29日表決通過了關於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召開時間的決定。
  • 中山裝 私人定製的高大上
    中山裝誕生後大為流行,曾成為中國男子喜歡的標準服裝,包括領導人。中山裝由於孫中山的提倡,也由於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開始流行。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並賦於了新的含義。立翻領(最早是立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
  • 原來旗袍才是中國女性典雅之美的代表,不愧是民國時期的國服
    2009年,十一屆全國政協第三次會議上,李延聲提議設計中華服作為國服。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 中山裝是怎麼來的
    顧名思義,中山裝的名字來源於國父孫中山。北洋政府之後的民國,軍閥林立,割據分布全國。伴隨而來的,是我國文化的混雜。還結合我國傳統對襟式服裝,設計出了中山裝。後來,中山裝經過多次改版,也被賦予了更多衣服之外的含義。比如,正面的四個明袋,表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其中,有兩個明袋是「琴袋」,儲量超大,目測可以放置平板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