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之禮服中山裝到中華之美的京式旗袍 揭秘國服的秘密

2021-01-08 騰訊網

千龍網北京6月14日訊 從國之禮服中山裝到中華之美的京式旗袍,紅都用自己的品牌特色又一次列入了第二屆首都國企開放日北京「老字號」路線,「紅都」向公眾再一次展示了其守護百年的中山裝技藝,深厚的企業文化,詮釋了國服匠心的品質。

當天,參觀市民圍繞著紅都當天對外開放的四大中心,即:研發中心,製作中心,展示中心和銷售中心進行了參觀。

盛世國服——紅都的傳世佳作

盛世國服是紅都的傳世佳作,這款服裝不僅獲得了中華老字號創始產品時尚創意金獎,站上了中國服裝時尚創意之巔,而且還成功申請到了服裝外裝專利保護。其製作者是紅都中華傳統技藝技能大師蔡金昌,據他介紹:盛世國服的設計靈感來源於孫中山先生創製的中山裝,這款設計既保留了傳統元素,如,前身四個口袋錶示國之四維(禮,義、康、恥);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門襟五粒扣是區別於西方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袖口三粒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後背不破縫寓意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等理念。紅都設計師在傳承中山裝文化的理念基礎上,設計了這款傳世佳作——盛世國服,其最大特點就是在於精湛的工藝。面料品質的全新升華,頂級的義大利麵料搭配和田玉材質的紐扣,極品可堪稱經典之作,設計上注重舒適與時尚,並配有製作此件作品的中華技藝大師籤名證書及收藏卡,同時配有國之禮服中山裝文化淵源圖冊,可以說,盛世國服不僅是一款服裝,更是一件凝聚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藝術品。

當天,參觀市民圍繞著紅都當天對外開放的四大中心,即:研發中心,製作中心,展示中心和銷售中心進行了參觀。

接訪大師們各自的絕活兒

開放日當天,參觀市民圍繞著紅都當天對外開放的四大中心,即:研發中心,製作中心,展示中心和銷售中心進行了參觀。紅都三位頂級大師高黎明、蔡金昌、李侃親自在大師工作室親自接待了前來參觀的市民並現場回答了他們提出的問題。這三位大師都有著自己的獨門絕活兒。

當天,參觀市民圍繞著紅都當天對外開放的四大中心,即:研發中心,製作中心,展示中心和銷售中心進行了參觀。

高黎明大師是全國勞動模範,「高黎明工作室」是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他多年來一直在服裝領域中挑戰,如何讓民族服裝品牌走向國際,如何能夠做到博採眾長,創出自己的特色,沒有積累、沒有研究是做不到的。高黎明正是有著這種深層的創新意識,使他在服裝製作這個限定的領域中贏得了一片天空。為了設計和製作出符合不同顧客身份特點和需求的服裝,他潛心研究、反覆試驗,將特體服裝製作和時尚風格相融合,在保留傳統量裁技術的基礎上,廣泛汲取和學習中外先進工藝和板型的優點,總結歸納出了「觀」、「記」、「畫」、「試」、「查」的高氏量體裁衣方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當天,參觀市民圍繞著紅都當天對外開放的四大中心,即:研發中心,製作中心,展示中心和銷售中心進行了參觀。

蔡金昌大師是全國紡織行業勞模,中山裝製作技藝傳承人,中華技藝技能大師。他對服裝製作工藝有著獨到的認知與創新。在個性化定製中,他認為特色不同於一般服裝的套號推板,而是要因人而異,為每一個人單獨打板。對尺寸的要求也尤為嚴格,必須對顧客各部位尺寸做到精確測量,還要捕捉觀察客戶獨有的特點。只有這樣的量體才能做到精益求精,製作出的服裝既能顯得挺闊、流暢、合體,又能揚長避短,掩飾穿著者體形上的不足,增添穿著者的氣質。蔡大師在編寫《男西服工藝質量標準》和《中山服工藝質量標準》中,對工藝流程不斷創新,特別是中山服前身襯的改進,提高服裝質量及造型的同時,也為中國國服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當天,參觀市民圍繞著紅都當天對外開放的四大中心,即:研發中心,製作中心,展示中心和銷售中心進行了參觀。

李侃大師是京式旗袍製作技藝傳承人,她曾被諸多媒體譽為「中國最會做旗袍的女子」。李侃說,旗袍是中國人的傳統服裝,是中國服裝文化的縮影,它代表著中國服裝文化不能磨滅的傳統。」因此,李大師在不斷摸索現代旗袍和傳統旗袍的製作和改良中,突破傳統旗袍的直線裁剪方法,在不失中國特色的基礎上,進行旗袍設計裁剪的研發。李侃說,「紅都」京式旗袍製作精緻,僅測量全身上下要求36處量體,細緻到鎖骨、肘部,紐扣花樣多達百種,製作工藝從盤、繡、滾、鑲、拼、鏤均是手工完成。定製旗袍,要經過多道關鍵工序,還要經過兩到三次的試衣、修正肥瘦、長短等。看上去線條簡單的旗袍,製作技藝卻相當講究,其中細微之處像扣子、領子等都大有講頭,一點都將就不得,實行一人一版、一人一款的製作過程,一件手工製作的旗袍,最短也得半個月才能完成。

相關焦點

  • 從國之禮服中山裝到中華之美的京式旗袍 紅都為您揭秘國服的秘密
    千龍網北京6月14日訊 從國之禮服中山裝到中華之美的京式旗袍,紅都用自己的品牌特色又一次列入了第二屆首都國企開放日北京「老字號」路線,「紅都」向公眾再一次展示了其守護百年的中山裝技藝,深厚的企業文化,詮釋了國服匠心的品質。
  • 兩會前夕,民革提議將中山裝定為「國服」
    (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都常穿著中山裝)而反對者也不少:有人認為究其根源,中山裝的靈感來源於日本,以此作為國家禮服似乎不妥;有人認為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而中山裝僅代表近代百餘年文化;還有人認為,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應該有更具文化浸潤與共識的代表性民族服裝……  (Q版漢服人物)《左傳》有雲: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 旗袍秀,秀出中華之美
    旗袍(qipao)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也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80年代,隨著傳統文化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帶來的影響,旗袍逐漸在內地復興,並於1984年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旗袍在文革期間被當成「四舊」「封、資、修」的象徵進行批鬥備受冷落,對於旗袍的研究在學術界成了禁區,一直到了改革開放後對旗袍的研究才在大陸學術界才逐漸多了起來。旗袍是服飾,服飾是符號,依託文化得以延續,旗袍發展離不開文化的土壤。
  • 京式旗袍:旗袍家族中的「大家閨秀」
    經過辛亥革命及現代的改良,保留了傳統旗袍的服飾工藝,使其更加符合對人體的表現。這種比例非常適合東方人的體形特點。旗袍傳達出現代的人文主義思想和東方獨特之美。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到現在還是存有諸多爭議的。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係。
  • 原來旗袍才是中國女性典雅之美的代表,不愧是民國時期的國服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2009年,十一屆全國政協第三次會議上,李延聲提議設計中華服作為國服。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它表現出了女性的溫柔、優雅、賢淑、美麗等氣質,旗袍連接著過去和未來,連接著生活和藝術,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張愛玲曾說過:「再狠心的女人提起去年那件織錦緞旗袍時,眼神總歸是溫柔的。」
  • 張鳳蘭:讓傳統京式旗袍走進現代人衣櫥
    02:36央視網消息(記者 高士佳):「我相信旗袍熱會回歸,我的目標是希望每一位中國女性都能擁有一件自己的旗袍。」多年來,張鳳蘭一直專注於旗袍的傳承和研發工作,作為京式旗袍的第五代傳承人,她希望傳統京式旗袍能走進更多現代人的衣櫥。
  • 一場「青春定格」旗袍秀詮釋不一樣的巴城之美
    一場「青春定格」旗袍秀詮釋不一樣的巴城之美滾滾紅塵,海海人生,悠悠青春,又見伊人。一場華麗的旗袍秀向我們緩緩行來……夏日的巴城,繁華依舊,各路氣質美女,身著國服,將東方女性的美麗展現得淋漓盡致。一大早姐妹們撐著油紙傘,隨著音樂,輕歌漫步。看著姐妹們的華麗變身,做了多年企業老闆的王姐當場決定再入一次江湖,從零開始研究上了走路的學問,旗袍走秀看似不唱不跳,實則大有學問,一招一式必須拿捏到位,可謂是方寸之間盡顯淑女氣質。
  • 旗袍,從不以俗豔為美……
    總之,除了「旗袍」這個名稱,民國旗袍已經基本脫出旗女之袍的範疇,而演進成為一個全新的女性服飾品類,是民國服飾文化的傑出代表,也是民國時代的典型元素和象徵,旗袍體現民國精氣神的旗袍。 絕大多數當代國人所見最多的所謂旗袍,就是婚慶「旗袍」。然而,實際上,作為旗袍發端的時代民國,絕少有穿這種旗袍結婚的。
  • 【回憶】中山裝、列寧裝你家還有嗎?回眸那些年的時尚
    很多著名人物如蔣介石、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都常穿著中山裝。由於中國著名政治人物毛澤東經常穿著中山裝示人,所以西方人稱呼中山裝為「毛裝」(Mao Suit),但中國卻從未有如此稱呼;日本人稱呼中山裝為「人民服」。這種服裝及其衍生的變化服裝,成為1980年代以前中國民眾的主要服裝樣式。今天中國和朝鮮的領導人在一些重要場合也會穿中山裝。時至今日中山裝即中華立領和旗袍為中國國服。
  • 漢服歷史悠久,為何卻成不了中國國服?史學家:有4點原因
    清朝滅亡後,民國確立了中山裝、旗袍為中國國服,公開場合基本上無外乎中山裝、旗袍。建國後,我國遲遲未確立國服。實際上,漢服歷史悠久,為何卻成不了中國國服?在談論這個問題之前,很有必要搞明白什麼是國服。說白了,國服就是代表一個國家的服飾,是認識一個國家的窗口。以日本為例,在公開場合看到一個穿和服的人,就知道這是大和民族,這是日本。
  • 在文化復興的浪潮中,漢服能否抓住機遇,成為中華之「國服」?
    接下來,盤子就跟大家一起聊聊,在這場文化復興的大浪中,我們漢服,到底能不能勇敢的抓住這個機遇,並一躍成為我們的中華之「國服」! 再說一個問題,漢服的大含義是指,從周朝開始一直到清朝結束,在此期間所有朝代的漢族服飾都屬於漢服的範疇
  • 旗袍之美,美在妖嬈,美在氣質,美在優雅,美在輕盈,美得曼妙!
    說起旗袍,這是我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飾。被譽為我國的國粹和女性國服。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秦漢時期。1929年中華民國將旗袍定為國服之一。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的禮服。
  • 歷史之碎:民國女性旗袍服飾
    ,是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是中國的國粹,也是中華文化趨同的標誌。20世紀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性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民國禮服之一。中華大地,幅員遼闊,旗袍這種服裝,在不同地域文化的薰染下,也各自帶上了不同的地域色彩。
  • 西「服」東漸:二十世紀中國禮服的「西化」之路
    無論是從西方對中國強迫入侵的角度, 還是清王朝末期公派留洋學生, 或是民間的自主交流, 西方的文化及服飾都對維持著幾千年傳統服制的中華古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民國時期,男女服飾呈現出多樣化,男子主要有長袍、中山裝、西裝、學生裝,還有警察制服等。女子服飾出現了旗袍、西洋服飾、大衣等,女學生有穿藍袍、裙子的。
  • 旗袍女人,傾國傾城之美!
    旗袍是中國傳統女性服飾的代表,是中國女人的驕傲,旗袍的美是東方含蓄式的美,它線條簡潔、色彩絢爛、風格優雅、雍容華貴,從內在與外在之間獲得和諧,是最具風情的中國符號之一。沒有哪種服飾能像旗袍一樣,巧妙地襯託出女性的曲線美,把女性的優雅、柔美、典雅、賢淑、嫵媚的性情和氣質盡顯無遺。
  • 東方時尚,中華霓裳——記旗袍非遺傳承「匠人」劉嬋英老師
    (江錦繡)中國傳統服飾是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旗袍是一種最具中國傳統特色、民族特色和最能表現東方女性美的經典服飾,2011年5月,旗袍手工製作工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她工作室每一件旗袍都能講出一個故事,每一件旗袍上的圖案都擁有不同的寓意。據劉嬋英老師介紹,袍服起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旗袍泛指旗人所著之袍,早期滿族袍服樣式和結構簡單,美觀大方,簡約素雅,寬身直筒。辛亥革命和民國時期,旗袍演化改良成中西結合的新款式,袖子從長到短,從寬到窄,收腰提臀,立領內斂,收腰開叉,曲線突出,優雅端莊,很快被城市女性引以為尚。
  • 科普:中山裝口袋數量,扣子數量,每個口袋和每顆扣子的含義
    科普:中山裝口袋數量,扣子數量,每個口袋和每顆扣子的含義文/號外歷史之淑琴 圖/網絡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經過了幾千年的歷史沉澱,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精彩的文化流傳至今,對於我們日常生活有著很大的幫助,而中國傳統的服裝卻是在幾千年來一直沒有定下,不管是漢服、唐裝等,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格式
  • 服裝與政治:國家權力與民國中山裝的流行
    [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周易正義•卷八》,中華書局1980年據世界書局縮印本影印,第87頁。]服裝在古代禮制系統中佔據重要地位,成為「辨名分,明等威」的工具,被作為調整家庭、群體和國家中人際關係的手段,它使等級制合理化,並促使人們認同社會價值。中國人一向重視服裝,自材質、顏色、款式到飾物均有一整套範式,歷代新王朝建立都要「改正朔,易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