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吃貨番來啦~
今天是臘月二十九,新年的前一天。
從明天開始,就正式過年啦~
小的時候,著實期盼著過春節,跟著家人一起掃房子、備年貨,穿新衣、串親戚。最最幸福的是,不管去誰家,都有一大票好吃的等著我。
長大以後才知道,原來全國各地過年吃的都不一樣~
今天,帶大家盤點盤點,看看全國各地的人過年都吃什麼~
北京城的小年兒,有一件重要的事兒—吃糖瓜兒。
老北京人認為,
祭灶王爺的時候供上糖瓜兒,
灶王爺的嘴就被封住了,
到了玉皇大帝那兒匯報的時候,
壞話就不容易說了。
「糖瓜兒」,最終封沒封住灶王爺的嘴不知道,
只瞅見胡同裡孩子們的嘴,倒是全被「封住」了~
北京人過年,當然還少不了喜氣洋洋的窗花和春聯。
家裡少不了掛燈籠,貼窗花,熱熱鬧鬧的聊大天,這過年的氣氛,一下就出來了。
而且北京人走親訪友的時候,都講究提上一盒「點心匣子」。這寓意著來年,大伙兒都年年高升,生活甜甜蜜蜜。
年夜飯還少不了吃內四喜丸子。經典傳統名菜之一,四喜丸子寓意著人生「福,祿,壽,喜」四大喜事兒,取其吉祥之意。
除了這「四喜丸子」還有魚,沒錯兒,這魚是北京人過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每家的做法雖然各有不同,但都有一個好彩頭,那就是「年年有餘」。
老北京人過年包餃子,還講究只能捏,不能擠。得是皮薄餡兒大,咱的餃子包好了,地道的老北京年夜飯端上桌,扣碗兒掀開,這就準備開飯了。
天津和北京地理位置接近,所以在過年的吃食上,有很多相近的地方。比如零食裡的糖葫蘆、果脯,大年夜餐桌上葷素菜,都是一脈相成。
不過,也有些許不同。天津人講究臘月二十九倒貼酉,「倒酉」俗稱「小掛錢兒」,在天津過年的習俗中,最常見的就是福字、春聯、窗花和吊錢兒。新春佳節,掛錢與對聯搭配著貼,一是表示一種祝福,表示吉祥如意的意思,二是象徵著富有,即很有錢的意思。
天津人的年夜飯講究在家吃,平時總是各自忙碌的家庭成員,都在大年三十的這一天匯聚在一起,即使是結了婚、成了家的兒子,也會帶著媳婦和孩子回到父母的家裡度過一年中最有儀式感的一天。
年三十的團圓飯,是所有家庭成員共同打造的盛宴,哪怕是不太擅長廚藝的那一位,也一定能「貢獻」出一道拿手菜,四涼八熱湊上一桌,在乎的不是真正的饕餮美味,而是暖暖的人情味兒。
在老天津人的儀式裡,餃子是要吃完年夜飯開始包的,無論包多少種陷兒,其中必定有一味素餡。
說來奇怪三十晚上的素餃子,味道就跟平時的不一樣。到了夜裡12點,就算不餓也會被家裡的長輩敦促著咬上一口,寓意著「素素靜靜過一年」。
天津的素餃子分為素韭菜和津味素兩種,其中的素韭菜餡又稱老素餡,用料有韭菜、紅白粉皮、油條、麻醬、醬豆腐等。而天津素又稱為新素餡,用料有豆芽菜、粉絲、油條、麻醬、醬豆腐等。最關鍵的還用到醬豆腐(玫瑰腐乳)和麻醬,用香油調餡,紅粉皮白粉皮顏色好看,醬料相互搭配,色香味美。
天津還有一道傳統菜叫罾(zeng)蹦鯉魚,以帶鱗活鯉魚炸溜而成,鱗、魚皮和魚肉同時在口中發出清脆的聲響,就連魚骨都很酥脆,酸中帶甜的口味使人食慾大開,光是想想就直咽口水!
老爆三是在天津地區極為流行的一道菜,下飯下酒都非常適宜,原料有豬裡脊,豬肝,豬腰等,成菜色澤紅亮,口味鹹鮮,蒜香味濃。也是天津人年飯餐桌上的一道「硬菜」。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
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祭灶」。
並且要準備一些麥芽糖、茨菰、荸薺等供果。希望灶王爺吃點甜甜的東西,不要打小報告,祈求他「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回宮降吉祥」。
上海的糕點種類眾多,但其中有一樣糕點特別適合過年吃。
那就是鬆軟香甜的焋(zhuàng)糕。因為「糕」與「高」字同音,所以飽含了人們對事業和生活美好的嚮往。
關於焋糕還有一首歌謠呢~
焋糕焋只金元寶,事業順利運道好,
來年忙仔點鈔票;焋糕要焋順風糕,
盼望開年天氣好,糧食豐收產量高……
過年期間,上海人還格外愛吃甜的東西,包括喝甜滋滋的糖湯茶。
一勺白砂糖,兩顆蜜棗,加入開水就是一杯暖呼呼、甜滋滋的糖湯茶。
上海人的八寶飯造型多樣。但是不管造型怎麼變化,寓意不變,
都象徵著一家人團團圓圓。
蛋餃通常只有在過年期間才能吃到,薄薄的蛋皮裡面包裹著鮮美的肉餡兒,放在湯裡煮熟,別提多美味了。
做蛋餃最重要的是蛋皮的製作。
上海媽媽們親手做蛋餃的時候,孩子們會圍在鍋邊,這樣如果有煎的不好的蛋皮就可以搶先吃掉啦~
很多人都以為上海人過年也吃餃子,其實不是,上海人習慣大年初一早上吃湯圓。
軟糯可口的外皮裡裹著鮮美多汁的餡兒,吃上一碗,意味著新的一年圓圓滿滿。湯圓一定還要帶湯水,寓意新的一年有財有勢。
深圳有句俗話 「無鵝不年」 。
深圳人過年,一定要吃鵝。而且要從大年三十,一直吃到初七。
還有深圳「爆米碌」,是廣府和客家過年必備的小吃。
羅湖、福田、南頭、松崗一帶廣府人的爆米碌實際上是「煎堆」, 專在年廿五六做,吃到過了年,元宵節再不做這種食品。
石巖、龍華、觀瀾、布吉、龍崗的客家人爆米碌實際上是「爆谷團」。廣府人的煎堆,有軟皮、脆米和化皮三種,形狀像鉛球般大小,主要材料是糯米粉加糖,和水搓成空心球般,內餡為爆谷、糖、花生、麥芽糖、糖冬瓜、蜜橘餅,外皮沾芝麻油炸而成。此煎堆含有寓意,花生象徵生生不息,爆谷象徵花開富貴,芝麻意思是多子多福,橘餅、糖冬瓜取意平安大吉、生活甜蜜。
在深圳過年,最最有儀式感的,還是行花街。
每年過年,深圳人都一定會拖家帶口的逛花市。買對聯、買福字、買毛絨玩具.
約上自己的同學朋友一起,在花市上佔一個攤位,賣點小玩意兒,和朋友們通宵打牌。
好啦,就給大家介紹這麼多吧,其實還有很多沒有寫,東北的殺豬菜、廣東的魚糕、湖南的辣椒炒鴨子、湖北的炒臘肉.
年夜飯沒有統一的標準,端上桌秒光的那一道菜,就是很多人最初的美食記憶。一到年關,那味道就能湧上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