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1日,浙江開化縣委書記魯霞光在浙大做講座。(張茵/圖)
「不要問得太尖銳了,留點面子。」面對一百多名浙江大學的學生,溫州市甌海區委書記王振勇打趣地說。
話音剛落,就有人出來「拆臺」。「忍不住想問一個可能有點尖銳的問題,」學生問王振勇,拆遷 「到底讓哪些人獲益了?」
報告廳內響起一片掌聲,王振勇笑答:一些拆遷戶確實富了起來,但拆遷後建設的新城市,給了更多人通過就業、創業成為富翁的機會。
這是2020年12月12日晚上,王振勇在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報告廳內和學生們的一次互動。他主要介紹甌海區近幾年城市化建設中「大拆大整」的故事,和學生們分享縣域治理的門道。
在王振勇之前,兩年內已有10位縣(區)委書記、1位區長因同一個活動走上了浙江大學的講臺。2019年3月,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新社浙江分社等單位聯合開辦了「中國縣域治理大講堂」,每期邀請一位縣級主官圍繞縣域治理作演講。
特殊的講堂,讓大學生們近距離接觸到了縣委書記這個特殊的政治群體,並對縣域治理有了輪廓印象。
走上大學講臺的縣委書記們,也有他們的打算,比如展示地方形象,推動校地合作等。通過觀察縣委書記們的演講,能一窺他們的施政思路。
儘量講「好的」
「請近5年去過甌海區的同學舉個手。」12月12日晚上,王振勇以這樣一句話開場,臺下有五六人舉手,接著他又讓「去過兩次的舉手」,已舉起的手都放下了。
見此情狀,王振勇換了個策略,提議在場的溫州同學說說甌海區近5年的變化,無人響應。他只好緩解尷尬氣氛,稍作調整後直接開講。
甌海自2016年開始「大拆大整」,用3年時間拆掉了60個城中村。「這個拆遷量在全國範圍都是少見的。」王振勇介紹,行動始於2016年10月溫州鹿城區致22人遇難的樓房坍塌事故,「在行政學上這叫重大事件促進化,讓壞事變好事」。
「男生在談戀愛時想獲得女朋友喜歡,也得有『謀』。」他用了不少活潑的語言來強調規劃的重要性:「閩南話講,『打錯算盤一世窮』,選擇比努力重要。」
謀劃好「大拆大整」的思路後,甌海區開始徵地拆遷。「要特別注意一點——既得利益不可侵犯。」王振勇說,這是他的一位老領導告訴他的,他把這句話「送給志在從政的同學們」。
「拆遷會損害到小部分人的利益,肯定會產生衝突。」但王振勇在講臺上沒有提這些,他考慮的是,在學生面前「不能把本來就是極少數的衝突放大」,要儘量講「好的東西」。
講座開始後,王振勇先用PPT回顧了甌海區城中村曾經多且亂的情形,現場的攝影師立即拍攝,他用手一揮,笑著說,「這是講過去,等會講好的再拍。」
「多說好的」是縣委書記們在演講時普遍存在的現象,這讓「縣域治理大講堂」的發起者、浙江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院長鬱建興有些遺憾。
每次講座的準備階段,主辦方會給受邀的縣委書記們發一份文檔,要求他們針對縣域治理中的數個關鍵問題,陳述問題現狀,以及解決問題面臨的困難,之後再講如何解決問題,特別是如何克服困難的,「要有具體實例,生動和有故事性」。
鬱建興理想的狀態是,縣委書記們把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問題、張力給學生們呈現出來。他希望縣委書記們能講講遇到大的矛盾時,他們開了多少次常委會,怎麼爭論、如何決策的,「這才是最真實的治理場景」。
現狀卻是,縣委書記們往往樂於講縣域治理中取得的成就,講到問題時常常是點到為止。鬱建興印象深刻的是,很多書記在講座中分享生態保護工作,「但現實中縣域的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產生較大矛盾時,他們是如何抉擇和取捨的,沒有人會把這個過程講清楚」。
「成就是真實的一部分,但不是真實的全部。」鬱建興認為這點和他的設想有一定的差距。
鬱建興還發現,部分縣委書記對過去情況的了解不夠,就算講述發展成果也缺少動態性,只能呈現好的結果,他認為這和一些縣委書記任期太短有關。
聽完整場講座的大三學生張梓丙覺得,大學生們通過到政府部門辦事的體會和閱讀新聞報導,對政府日常運作是有自己的理解的,「有的書記說得很好聽,但我們也能發現其中有不對勁的地方」。
王振勇在講述甌海城市化的過程中,提出過去城中村裡聚集著低收入階層和弱勢群體,城市化後有利於吸引專業人才。
張梓丙對此就有自己的看法:「城市化對低端人口的驅趕,就一定是好事嗎?」在互動環節,他把這個問題拋了出來。王振勇回答說,當地也會引導外來務工人員有序流動就業。
「請人最麻煩」
王振勇在兩個月前收到了開講座的邀請,此前他和主辦方並不認識,是浙江省委組織部副部長鮑秀英從中牽的線。
負責大講堂具體事務的浙大社會治理研究院副院長阮俊華,在地方掛職時曾和鮑秀英共事。2020年10月,鮑秀英到甌海調研時,替阮俊華向王振勇發出了邀請。王振勇最初還有些猶豫,「一方面不知道講什麼,另一方面怕沒有乾貨上不了臺面」。
後來決定去,王振勇表示是為了宣傳甌海,「特別是在浙大這樣一個平臺上,能讓甌海受到關注不容易」。
不過,主辦方有自己的想法。
浙大公共管理學院開辦縣域治理大講堂的初衷是,「讓學生們接觸到真實的縣域治理現狀、離真實的治理場景更近一些。」
選擇縣域治理作主題,因為縣是國家管理體制的基本行政單元,在社會治理中有著特殊意義。第一個走上縣域治理大講堂的衢州市衢江區委書記周向軍就表示,「縣域治理是國家治理的『縮小版』『具體化』『落地化』,既上接『天線』又下接地氣。」
鬱建興認為,大學生在課程上學到的理論和中國的社會治理實踐有巨大隔閡,公共管理和政治學都是根據西方國家早期歷史經驗形成的理論,根據這些理論,學生們看待政府行為時,都是以拆解和批評為主。
「學生們不知道現在的縣委書記們在幹什麼,以為他們就是一杯茶、一份報紙,在辦公室裡坐一天。」鬱建興說,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
開設大講堂,「請人是最麻煩的事情。」阮俊華說,活動開辦之初,不少縣委書記都要通過私人關係請。
婉拒的縣委書記有不少,大多表示工作忙,抽不開時間,也有人說自身水平不夠、講得不好。還有些人則猶猶豫豫,一位提出講座不公開、不報導,另一位說要得到上級單位批准才行。
阮俊華在2019年5月邀請過一位縣委書記,已敲定當年6月去講,到了6月又臨時有事,阮俊華和他持續聯繫了一年多,時間改過多次,最後也沒能成行。廣東有位縣委書記曾爽快地答應了鬱建興的講座邀約,但沒過多久就提拔了,覺得以新身份講縣域治理不合適。
為了打消縣委書記們的顧慮,主辦方向浙江省委組織部做了報備,還邀請了省委宣傳部作為指導單位。
一位已經到浙大開過講座的縣委書記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本來想低調一些,一直推辭,但是拗不過他們,省委宣傳部也來打招呼,迫不得已去講了一課。」
策劃講座方案時,浙大公共管理學院在預算中準備了給縣委書記們的講課費,結果沒一個要錢,全部免費。
在縣委書記眼裡,講課是公務活動,他們都不是一個人前去,往往還有數名隨行人員。和王振勇同去浙大的,有甌海區委辦主任、兩位區委辦副主任和一名甌海區融媒體中心的記者。
浙江遂昌縣委書記張壯雄的講座現場,報告廳內座無虛席。(李晨韻/圖)
放低身段
走上縣域治理大講堂,是51歲的王振勇第一次到大學講課,他面臨的一個考驗是,「這不是在區裡開會,學生不是我的下屬,覺得你講得不好,中途是可以走的。」
「我是和他們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思考和感想。」講課前,王振勇花了近一周時間準備內容,也對甌海的「大拆大整」行動做了梳理和總結。
縣域治理大講堂已在浙大開辦了十二期,被請來講課的12位縣域主官中,有11位縣(區)委書記、1位區長。為了講座不枯燥,不少人都對演講環節和內容提前做了設計。
2019年6月,時任杭州市富陽區委書記朱黨其登上大講堂,他開場就說自己「是『中國農民大學山水系木匠專業』畢業的」,「我是個農民,幹過圖書管理員、木匠……『三腳貓』功夫都懂些。」
縣委書記們在縣裡都很有威嚴。鬱建興發現,走上講臺上後,他們都放低了身段,形象也更活潑了。
浙大公共管理學院報告廳有一百多個座位,每場講座都座無虛席,晚到的只能站著聽。浙大「紫領計劃」學員是聽講座的固定成員,他們需要籤到登記,「紫領計劃」是浙大一項特色人才培養計劃,邀請廳級幹部擔任導師,意在培養有志於從政的學子成為「未來領導者」。
聽過全部12場講座的張梓丙,之前從來沒接觸過縣區委書記,「覺得是很『高大上』的人物。」但聽完一系列講座後,他發現縣委書記都「平易近人,沒有官架子」。
每人都會準備PPT。湖州吳興區委書記吳炳芳自己先擬好了提綱,再讓縣委辦的工作人員做PPT。準備講座內容時,他糾結的是「講故事擔心高度不夠,講理論多了又擔心枯燥」。
吳炳芳分享了吳興區織裡鎮「由亂變治」的過程,為了符合學生們的「胃口」,這位畢業於浙江糧食工業學校糧食加工專業的區委書記,專門在故事中穿插了一些社會學和公共管理學的理論。
在張梓丙的印象中,講課的縣委書記形象差異很大,有的是基層一步步走上去,給他留下了傳統官員的印象,高學歷者會提到相關的理論,「帶有學術氣質「,大多數縣委書記都「非常能說會道,講座就像是一場推介自己縣區的產品發布會」。
王振勇講了快一個小時後,還有好幾頁PPT沒展示,工作人員提醒他注意時間,他說,「儘管時間緊,科創我還是要好好講講,畢竟來的目的是把你們招回去的。」
浙大教授陳寶勝點評時開玩笑說,「每個領導都是非常好的廣告家。」不少縣委書記上講臺,都抱著到浙大引進人才的目的,給自己的縣區做宣傳,還有縣委書記利用這個機會,推動了和浙江大學的校地合作。
開化縣委書記魯霞光在參加講座的當天,就率隊在浙大走訪、對接了產學研合作和人才招引工作,與浙江大學招生處、就業中心的負責人進行交流,此外還帶著當地藥企的負責人去了浙大藥學院,求教相關問題。
同一天,魯霞光一行還與浙大公共管理學院的專家們圍繞基層治理展開了交流。
「臨危不亂」
40歲的魯霞光是浙江最年輕的縣委書記,他的講座主題跟基層治理有關,2020年11月11日晚,他和浙大學生們分享了「深化『多規合一』改革」。
12期講座主題都是縣委書記們自己確定的,與生態建設和基層治理相關的最多,也有縣委書記講得偏專業化,如「區域小微金融改革創新的公共政策選擇」。
長期研究社會治理的鬱建興,和不少縣委書記打過交道,他的觀察是,縣委書記群體最關心經濟發展和平安穩定兩個問題。
「一切問題要靠發展解決。」王振勇的理解是,如果不抓發展,想把穩定做好也很難,「底線和高線都要處理好,如果把精力都放在抓底線上,發展也會被限制。」
相比演講,師生們覺得互動環節更加精彩,「有的問題比較刺激,但是書記們都臨危不亂。」
「做過縣委書記,這種事都能應付的。」吳炳芳沒有針對互動環節多做準備,他不怕學生們提問。
倒是主辦方很「周到」,學生提問後,主持人會用概括或提煉補充等方式拖延10秒左右時間,以便縣委書記們醞釀如何回答。
阮俊華總結了學生們常問的幾類問題,發現學生們最關注基層實況與政策落實的問題、有關執政經驗與幹部成長的問題。學生們常常會問縣委書記,如何正確處理縣域內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和社會矛盾,也會問他們主政一方最需要的能力和品質是什麼。
「人走政息」也是不少學生都關注的話題。
一位聽過演講的學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幾乎每位登臺的縣委書記都會講述自己縣區發展的戰略規劃,大多都在自己任上制定的,「有時會覺得縣委書記的權力太大了,很輕鬆就能改變一個縣域的發展走向。」開化縣委書記魯霞光演講時,就有學生問他:「『一張藍圖繪到底』,我關心的是,怎麼『到底』?有沒有制度保障?」
魯霞光的回應是:任何部門都不能改變規劃,項目要按照規劃落地,「地方政府有這樣的政治意識和政治自覺,朝令夕改、反覆折騰是對地方最大的不負責任。」
有位縣委書記被問到如何處理黨政正職的關係,他言簡意賅地回答:「書記負責登高謀遠,縣長負責驍勇善戰。」
南方周末記者 張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