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人們的存款習慣來看,銀行儲蓄仍然是人們存款的主要方式之一,雖然隨著科技的進步,餘額寶、零錢通等許多的理財產品的收益已經超過了銀行存款的收益,但是這並不能改變人們對銀行的信任。
尤其是在近幾年隨著P2P理財的不斷暴雷,人們對網際網路金融的信任度也是逐漸降低,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在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的居民存款增加了9.95萬億,由此也可見人們對銀行的信任程度。
不過從今年7月份開始,央行開始在河北、浙江、深圳三地開展了大額資金管理的試點計劃,就是分別對公戶和私戶設定了一條取款上限,當取款金額超過上限的時候,要辦理相關手續之後,得到了銀行的審批,才能辦理取款。
如果取款人在辦理取款手續的時候,填寫的用途不清或者不符合相關規定,取款人的資金很有可能會因此被凍結,這就出現了你帳戶上有再多的錢,但是你無法提出的情況。
目前三地的上限設置不太一樣,河北的公戶上限是50萬,私戶上限是10萬;深圳的公戶上限是50萬,私戶上限是20萬;浙江的公戶上限是40萬,私戶上限是30萬。但是無論是公戶和私戶要超限取款,都要填寫相應的材料。
對此很多人表示疑惑,為什麼我自己的錢卻沒有隨意提取的權利?其實這種想法並不準確,央行之所以要設定這一條線,目的是為了減少現金交易形式的犯罪,目前因為電子轉帳很容易被公安部門調查到,所以很多的犯罪分子仍然喜歡用現金的方式來從事犯罪活動。
雖然每張紙幣都有冠字號,類似於紙幣的「身份證號」,在紙幣被提取的時候雖然有記錄,但是當紙幣被提取之後,只有再次被存入銀行的時候才能追查到這張紙幣的交易路線,但是如果紙幣在市場上流通出去,公安部門很難追查到這筆錢的具體流向,所以此項措施可以有效地減少現金交易形式的犯罪。
對於大多數居民而言,此項措施並不會人們的生活產生太大的影響,根據2019年相關數據,家庭存款超過10萬的已經超過了80%的家庭,所以說此舉實施大多數的居民不會感受到,在銀行方面,這種大額提取的業務辦理僅佔1%,所以居民不用擔心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
不過此類業務對於公戶而言確實讓工作變得更加繁瑣了,對於公司而言,相互轉帳超過50萬是常有的現象,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公司,基本上每筆轉帳都會超過50萬,當銀行對公戶轉帳進行限制,很有可能會出現公戶因為填寫資料不完善會被凍結的情況,而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就造成公司的違約,造成經濟損失。
此項新規很有可能在2021年會進行全面推廣,到底會有哪些影響,還要等到新規全面執行的時候再做綜合考量。
更多資訊,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