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在「金融機構合理讓利落實進展有關情況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說了一段話。
「貨幣政策主要是三個方面,首先是量上要有一定的數量,當然不能太多,不能溢出來。另外,資金價格總體呈下降趨勢,要有確定性的預期。還有,資金去哪裡?要去實體經濟,不要去玩『錢生錢』的遊戲。」
這段話,給市場帶來了很大震動。
1,印鈔的量要控制,不能再放水。
2,利率還要繼續降,銀行要讓利。
3,錢發出來是給實體的,不是讓你們來玩「錢生錢」遊戲的。
關鍵在於,這3個要點還有一個前提,即「貨幣政策」的走向,這無疑牽動了無數人的心,尤其是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難免浮想聯翩。
拿樓市來說,對貨幣政策變動充滿了刻骨銘心的記憶。
經濟學家李湛說:自1998年房改以來,降息周期主要有2008年、2012年和2015年三輪。
在2008年4季度,央行總共降息了5次,到2009年3月份,銷售面積迅速反彈。
2012年6月、7月連續兩次降息,到2013年1月,新建住宅價格同比指數才轉負為正(此時已經有70城房價的統計了)。
從2014年11月至2015年底,降息6次,到2015年12月份,房價增速回正,隨後展開一輪波及全國的房價上漲潮。
說白了,市場有點「風聲鶴唳」,只要聽見貨幣政策變化,心裡不由得就緊繃一根弦,生怕銀根再收緊,這對風險資產的定價是不利的。
其實,沒必要這麼緊張,控制放水的規模,給實體降融資利率,這些話都是「老生常談」,大家都知道,貨幣政策收緊的可能性並不大。
只有一點需要注意:央行這次公開點名不要玩「錢生錢」的遊戲,這個提法很新鮮。
什麼叫「錢生錢」?
往小裡說,是個體賺錢的思維不同,你辛辛苦苦地上班打卡搬磚,隔壁老王賺第一桶金後做PPT融資上市,走向人生巔峰,沒錯,這世界就是對老實人充滿惡意。
往大裡說,這關乎到一個社會金融體系的穩定。
比如以前那些網貸、小貸,拿著籌來的錢高息放出去,一旦資金鍊斷裂,影響的是無數人的錢袋子,所以輿論對這一類模式很警覺。
遠的不提,最近全網刷屏的馬老師,因為發ABS獲得資金再放貸,被一些業內人士扣上了「高槓桿循環放貸」的帽子,其實是有點冤的。
房地產市場的「錢生錢」也不少,比如最近幾年很多長租公寓平臺利用租客信用,貸出一筆長期貸款,通常為一年以上,用來一次性支付房租,用戶每月還款,而真正的資金卻流入了中介手裡。
一旦中介跑路關門,房東不光要收回房子,租客還要繼續含著淚把貸款還完,錢房兩空。
很多高槓桿炒房客,註冊一個空殼公司,拿著名下的房子抵押做經營貸,拿低息貸款去充當首付繼續買房,滿足不了這些條件的,拿著小部分的現金做短期過橋貸款,再利用信用貸、開發商的首付分期、銀行的按揭款,最終購房槓桿甚至達到了20倍以上。
如果房價上漲,這些投機者可以收穫巨額利潤,一旦房價下跌,棄房斷供是必然的。
以上這些手法都太具體,我覺得,央行單獨把「錢生錢」拿出來說,背後的含義絕沒有那麼簡單。
換句偏學術的話來講,「錢生錢」其實也可以稱之為「金融空轉」。
藍白在之前解讀央行為何不降息的文章中,曾跟大家解釋過,早在2017年,銀監會曾發過一個46號文,把空轉分為4種,即:「信貸空轉」、「票據空轉」、「理財空轉」、「同業空轉」。
在2015-2016年,歷史背景跟2020年很相似,同樣是降準、OMO政策利率下降、MLF利率,銀行間資金成本極低,那時候還有剛性兌付,曾發生過這樣的現象:
銀行的自營業務,去投資貨幣基金——貨幣基金又去購買中小銀行發行的同業存單——中小行發行存單之後,再去購買同業理財。
發現了沒?錢轉了一大圈,最終又回到了銀行手裡,工廠、製造業、小微企業一點都沒沾到光。
簡單一句話:央行說的「錢生錢」,指的是「資金在金融市場流轉套利」。
然而,對房地產市場來說,央行這句看似輕飄飄的話,背後卻有千鈞之重。
這絕不是單指「票據-債券-結構性存款「的套利,而是針對「來源不正」購房資金的一次警告,任何以實體、經營、公司名義的貸款必須要落到實處,不能一邊拿著國家給小微企業的低息「福利」,另一邊把這些錢用於投機炒房。
對樓市來說,一直以來都是靠兩條腿走路的,一條腿是剛需的正常按揭信貸,另一條腿是高槓桿投機客「用錢生錢」的歪路子,這次央行的嚴正回應,對不少囤房客來說,相當於斷了「一條腿」。
這種例子並不鮮見。
中國證券報前幾天報導,某金融公司客戶經理透露,有部分客戶通過申請「房抵貸」曲線購房。
「部分『房抵貸』客戶通過申請營業執照等方式,獲得貸款資金,然後將資金轉入親屬帳戶,以親屬名義買房。在銀行對帳戶監控期結束後,客戶再將這套房過戶到自己名下,這樣就完成了借道『房抵貸』購房的全流程」。
銀行最近加碼收緊「房抵貸」的新規,似乎就在呼應央行的點名。
按定義,所謂「房抵貸」,指的是借款人以自然人名下的房產(住房、商住兩用房)作抵押,向銀行申請一次性或循環使用的消費或經營用途的人民幣貸款。
瞧見沒有?用途是「經營」或「消費」,但很多人不想把這筆錢拿著做生意,也不願意去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就指望著把這筆錢貸出來買房子,背離了貸款的流向。
但銀行也不是吃素的,既然無法避免有人鑽空子,乾脆不批了。
證券日報記者走訪稱,深圳等地的部分國有大行已於近期收緊了房地產抵押貸款條件,商鋪類房抵貸更是直接停貸。
中證報記者稱,不少銀行個人「房抵貸」業務收緊,審批幾乎處於停滯狀態。
現在「房抵貸」業務所申請到的貸款,只能用於企業經營,必須是正常經營且能提供三年流水的企業。
此外,如果客戶申請用於消費的貸款,額度大概是10萬或20萬,大都有附加條件,比如受託支付,用於買車的,銀行會直接把錢匯給4S店,用於其他消費就要提供發票,想拿這些錢拿來買房子?沒門。
不妨再把央行的表態跟以下幾件事聯繫一下,大家應該能品出箇中滋味:也就是1個月的時間,高層發布關於小貸的新規、首次把房住不炒寫進重要五年規劃中,房企明年全面實施「三道紅線」的新規、龍頭房企宣布長達4年的借殼重組失敗,遏制「錢生錢」的決心之大,是以往從來沒有過的。
當然,房地產市場是複雜的,不可能僅僅管住炒房客的資金,所有城市的房價就會應聲而落。
我們甚至還看到:如今東莞的房價依然強勢,上海的二手房又熱了,很多人開始打起去北京買房抄底的打算,深圳新房依舊火熱搶手,把碰到火星就要爆發的房價給壓住,還需要時間。
但是,換個角度來看,全國幾百個地市,幾千個縣城,4000多個新城區,無數高樓林立的偏遠郊區,那些沒有真實購房需求,全靠虛無縹緲概念炒作起來的房子,接下來,很有可能迎來第一波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