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外專題(二)| 大腦白質纖維束的解剖意義

2021-02-12 神外資訊

中央核位於每側大腦半球深部,是腦幹和腦葉之間的分隔界,主要由島葉表面、基底節和丘腦組成,同時,它還包含部分大腦前聯合、杏仁核纖維和無名皮質區。中央核通過大腦峽部(cerebral isthmus),即內囊、外囊和最外囊纖維向腦葉的延續,與幕上其他結構相連。大腦中央核負責大腦的信息整合,在運動、感覺、情感和認知功能中有重要作用,因此了解中央核的概念對更好的理解該區域的手術有很大幫助。對大腦中央核進行象限劃分,詳細描述其皮質和皮質下解剖結構,確定其界限,特別是丘腦、基底節、相關纖維束及血管的形態和毗鄰關係。對不同象限內的病變採用不同的入路,具有指導手術的重要價值。

圖1. 大腦中央核。A:額中回水平軸位切面圖,去掉島葉表面的額葉島蓋,暴露中央核,其內側面有尾狀核和丘腦,外側面為島葉表面;B:通過中央核軸位切面圖,可見其由基底節和纖維束組成,這些纖維束從中央核內部聚集,依據與基底節的位置關係分別形成最外囊、外囊和內囊;C:分離側裂,牽開島蓋後暴露島葉,島葉表面是中央核的最淺表結構。島葉呈三角錐形,以前、上和下環島溝為界,其前下的頂點為島閾,這些島溝的匯合點有島前點(前、上環島溝交匯點)、島後點(上、下環島溝交匯點)、額閾點(島閾和前環島溝交匯點)和顳閾點(島閾和下環島溝交匯點);D:沿環島溝在島葉表面周圍做深切口,切開大腦峽部,到達側腦室,將中央核與大腦半球其他結構分離開來;E:脈絡膜裂是穹隆與丘腦之間的天然裂隙,也將顳葉內側大部分結構與中央核分離開來。顳極和杏仁核附著於中央核,可通過頸內動脈分叉處或M1段近心端至下脈絡點連線(頸內動脈-脈絡膜前動脈連線)緊貼視束外側進行解剖分離;F:切除額葉、頂葉和枕葉,可見脈絡膜裂位於側腦室內,天然地將丘腦從海馬結構(穹隆和海馬)分開。脈絡膜裂開口可達三腦室頂(中間帆池)、松果體區(四疊體池)和大腦腳旁腦池(環池)。

圖2. 中央核外側纖維束解剖。A:去掉島葉表面島蓋後的外側面觀。切除島葉皮質及其表面灰質,顯露最外囊,注意位於島葉前部的短島回和副島回,將合併匯入島頂,而長島回不則匯入;B:向深部解剖分離,去除島回和最外囊。暴露屏狀核並分辨重要纖維束:通過腹側屏狀核的鉤束和下額枕束,起自背側屏狀核的屏狀核-皮質纖維束;C:屏狀核-皮質纖維起自背側屏狀核,去除後暴露位於下方的殼核。注意鉤束和下額枕束匯入島頂下方,島頂可作為這兩條纖維束的皮質標記物;D:去除鉤束和下額枕束,顯露前聯合外側;E:去除殼核,顯露其內下方的蒼白球。前聯合穿過縱裂,向外延伸,通過Gratiollet管經蒼白球下極沿下環島溝深面走行到達顳極。腹側紋狀體位於前聯合的前下方;F:去除蒼白球,顯露整個內囊。來源於內囊的纖維束離開中央核,成為輻射冠的一部分。在腹側紋狀體區沒有內囊(白色星號),該區域疏鬆的灰質在水平位置繼續沿基底前腦從外到內走行,直到隔區。

圖3. 中央核內側面纖維束的解剖。A:大腦內側面觀,中央核在大腦內側面不能直接呈現出來,但可見到中央核的部分邊界結構。隔區、穹隆、第三腦室、側腦室頭和側腦室體位於中央核內側。胼胝體和前聯合位於中央核周圍,共同形成聯合纖維束跨過中線連接兩側大腦半球;B:去除丘腦,分辨中央核內部的纖維束。韁核位於松果體前部和下部,通過丘腦髓紋接受來自邊緣系統的衝動,再通過韁核腳間束輸送至腳間核。乳頭丘腦束位於丘腦前部,Forel區和丘腦束是其下界,內囊是其外側緣。丘腦底區和紅核在丘腦下方。

圖4. 大腦中央核的血供。A:外側面觀,去除所有腦葉,顯露腦幹上方的中央核。大腦中動脈起自頸內動脈,首先穿過中央核下方(M1段),再彎曲走行至島葉表面(M2段)。起自大腦中動脈M2段的分支供應中央核的最外側結構,即島葉表面、最外囊、屏狀核和外囊;B:去除左側中央核,顯露相關動脈。豆紋動脈起自大腦中動脈M1段,丘腦穿支動脈起自基底動脈尖端和大腦後動脈近心段。外側和內側脈絡膜後動脈葉起自大腦後動脈近心段,前者進入側腦室,後者環繞中央核後、上部,供應此區域血供;C:中央核放大下面觀。前穿質區的豆紋動脈起自頸內動脈分叉與脈絡膜前動脈和大腦中動脈近心段,後穿質區由丘腦穿支動脈供應;D:中央核外側面觀,去除島葉表面、最外囊、屏狀核和外囊。豆紋動脈通過前穿質區朝向豆狀核的角度;E:豆紋動脈形成前後兩個動脈蒂,前方動脈蒂繼續走行至殼核,後方動脈蒂進入蒼白球;F:中央核上面觀,去除尾狀核。豆紋動脈供應內囊,繼續在內側走行至尾狀核。

圖5. 大腦中央核分區。A:外側面觀,解剖中央核。依照圖中垂直線(綠色)和水平線(藍色),將中央核細分為四個象限,兩線交叉點為室間孔的外側投射位點。垂直線為中央前溝最前方和大腦腳之間的連線,是錐體束的前緣,提示術者後象限深部有內囊的錐體束纖維走行。水平線為側腦室前角底部至外側膝狀體的連線,提示術者在處理側腦室前角與體部外側病變時手術入路應高於此連線水平;三腦室外側入路應選在後下象限,前穿質區入路應選擇前下象限;B:中央核上面觀。橙色線代表沿尾狀核(上方)和豆紋動脈(深部)的連線。該連線代表矢狀竇旁平面,術中不應跨越和損傷。如果病變位於平面外側,應選擇經島葉外側入路,如果病變位於內側,選用經島葉內側入路。

圖6. 按照象限劃分法將中央核進一步分為前下、前下、後上和後下四個象限,針對每個象限部位的病變採用不同的手術入路。環島溝下方的主要纖維束通路示意圖。外側面觀,分開側裂,顯露中央核。沿環島溝呈環形切開,打開側腦室,可見通過大腦峽部的主要纖維束通路。圖中所示纖維束通路長度均為其平均測量值。

相關焦點

  • 神外醫生基本功--頂葉開顱術--The Neurosurgical Atlas系列
    縱裂入路適用於大腦鐮周、頂葉內側以及胼胝體壓部的病變。頂葉開顱術最常用於大腦凸面、大腦鐮和鐮旁腦膜瘤,這些手術容易損傷上矢狀竇、以及相關引流靜脈,應盡力保留這些靜脈,避免發生靜脈性梗死,注意保護好腫瘤周圍的動靜脈解剖結構。頂葉血管損傷有造成如空間意識、感覺運動和視覺處理功能障礙,以及損傷附近運動皮質和深部白質纖維束的風險。
  • 小腦的功能解剖
    ③起自腦幹至小腦的纖維(腦幹內網狀小腦纖維;三叉小腦纖維;頂蓋小腦纖維;前庭小腦纖維;橄欖小腦束)——感受頭面部淺感覺;面肌和眼外肌的本體感覺;聽覺衝動;紋狀體發出的衝動等。3、(大腦小腦或新小腦):接受紋狀體和大腦皮質的衝動→分別經被蓋中央束、橄欖小腦束和皮質腦橋小腦束傳入新小腦→新小腦對傳入小腦的所有信息進行整合→整合後傳出信息分兩路
  • 神經解剖學口訣大全
    (4)纖維束  中樞白質內,神經纖維聚,  功能若相同,稱作纖維束。位居椎管扁圓柱,縱貫全長六條溝;枕大孔處連延髓,長落第一腰下緣。腰骶膨大頸膨大,三十一節要記清;頸八腰五胸十二,骶五尾節單一個。 白質周圍灰質中,灰質切面倒「H」形;胞體樹突集中成,前柱胞體為運動。
  • 髂脛束高清解剖圖譜
    」的描述,那麼髂脛束到底是什麼呢?厚☞膝外側綠色髂脛束與相關肌群的聯繫髂脛束連接一個肌群,一個肌肉,所以它的位置決定了它的重要性       髂脛束連接髖外展肌群——闊筋膜張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同時髂脛束連帶股外側肌(股外側肌走到膝關節時,與髂脛束結合了)所以它們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 神經解剖學習-脊髓
    脊髓由含有神經細胞的灰質和含上、下行傳導束的白質組成。脊髓發出31對脊神經分布到四肢和軀幹;同時也是神經系統的初級反射中樞。正常的脊髓活動是在大腦的控制下完成的。脊髓是中樞神經系統組成部分之一,是腦幹向下延伸的部分,全長42-45cm,上端於枕骨大孔處與延髓相接,下端至第一腰椎下緣,佔據椎管的上2/3。
  • 脊髓解剖【一】
    每條後根在與前根會合前,有膨大的脊神經節。腰、骶、尾部的前後根 在通過相應的椎間孔之前,圍繞終絲在椎管內向下行走一段較長距離,它們共同形成馬尾。在成人(男性)一般第一腰椎以下已無脊髓,只有馬尾。二 脊髓的內部結構脊髓的橫切面,顯有位於中央部的灰質和位於周圍部的白質;脊髓的頸部,灰質和白質都很發達。
  • 第一個全息大腦「圖譜」的建立,或極大促進神經解剖和腦外科!
    近年來,繪製人類結構連接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腦脊髓束追蹤, 它是通過處理擴散加權成像的數據得出的結果。但神經束追蹤是一種間接方法,存在諸多局限性。全息可視化平臺的發展為解剖學數據的整合提供了一種新的媒介,同時也為神經解剖學家和腦成像科學家之間的協作互動提供了一個新的工作環境。
  • 大腦功能分區在這裡
    人的大腦主要有腦灰質,腦白質和腦脊液組成。在腦和脊髓的解剖面上來看,是由有灰咖色和較淺色的兩部分構成的,所以形象地稱為灰質和白質。
  • 枕骨解剖基礎知識複習
    二、各部特徵(feature)(一)鱗部(Squamous(二)髁部(Condylar Parts)枕骨髁部位於枕骨大孔(foramen magnum)兩側,每側各一個咽結節(pharyngeal tubercle)    枕骨基底部的下表面正中有一小的咽結節,大約在枕骨大孔前方1cm處,為咽縫纖維(fibrous pharyngeal raohe)的附著點。4.  髁前結節(precondylar tubercle)枕髁正前方有一小的凹陷,偶爾被小的髁前結節所代替。
  • 小腦的解剖(cerebelum anatomy)
    今天為大家分享聽譯課程:小腦解剖,歡迎觀看、分享!課程聽譯:小腦的解剖小腦(cerebellum)是伴隨著動物軀體運動的進化而發展起來的腦部。它是一個調節中樞,而不是直接指揮肌肉的運動中樞。小腦的傳入聯繫主要來自於前庭、脊髓及大腦皮質的影響,分別代表小腦進化的三個階段。
  • 髂脛束高清解剖圖譜,一種特殊的筋膜
    而闊筋膜向外側增厚,就形成了髂脛束,髂脛束並非獨立的結構。注意:這裡的闊筋膜,不是闊筋膜張肌。髂結節最上端髂結節(結節:基底的一個圓形的隆起),觸摸髂前上棘,順著上棘往後側摸到一個凸起☞髂結節(即髂脛束最上端),非常厚。後面觀髂脛束有一個扭轉的感覺       髂脛束屬於大腿深筋膜,在近側端(大腿根),非常厚,在外側也很厚。
  • 動眼神經解剖通路及其功能
    在這章開始前,我們先複習一下眼肌的解剖眼球運動由三條神經支配:動眼(上/下/內直肌、下斜肌)滑車(上斜肌)外展(外直肌)因為動眼神經包括兩種神經纖維:軀體運動纖維和副交感運動纖維其中軀體運動纖維屬於下行纖維,所以第一步我們先找到動眼神經所屬皮層
  • 副神經解剖及功能,圖文並茂(精)
    副神經只含有運動神經纖維支配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副神經核位於延髓脊髓灰質前外側角傳導路徑大腦運動皮層(頭部區域)發出神經纖維經內囊後肢下傳,經皮質脊髓束(注意不是皮質核束!),支配咽喉肌,脊髓根神經纖維出顱後支配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
  • 強疝盤點(二)——開放下腹股溝區解剖
    腹股溝區的解剖也許是人體解剖中和研究中應用最廣泛的,但也是最容易混淆的一門科學。也許,有的醫生做了成千上萬臺的腹股溝疝手術,但,始終沒有搞清楚腹股溝的解剖。今天,教授講的是:腹股溝管的兩端的開口。 外科醫生學習有關的解剖,對腹股溝區域的韌帶尤為最要,因為它們常常是作為手術時的解剖分離時的標誌,又是手術修補(如,縫合、固定)需要使用的材料或基礎。 的確這個區域的韌帶繁雜,如何分清又記牢這個區域的各種韌帶呢?其實並不難,有二條:第一,請記住腹股溝韌帶,第二再記住腹股溝韌帶它的延伸部分 、附著部分,這樣就可以弄清其它韌帶的來龍去脈。
  • 動眼神經解剖——這個視頻讓我眼前一亮
    神經解剖有時候感覺很抽象,有些問題不理解,會一直纏繞成結,而神經解剖也是學好神經病學的重要基石。本視頻詳細、明了的講解了第III對顱神經(動眼神經),讓我們一起溫故知新吧,相信會有新的收穫....因為動眼神經包括兩種神經纖維:軀體運動纖維和副交感運動纖維其中軀體運動纖維屬於下行纖維,所以第一步我們先找到動眼神經所屬皮層
  • 全面了解小腦的功能解剖
    轉載自公眾號《神經世界》 學習神經系統解剖總是覺得難,難在功能多、結構多、概念多,怎麼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