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宓,人稱「三國第一美女」,出身於河北的名門望族無極甄氏,起初是袁紹的兒子袁熙的媳婦。生於亂世的女子,顛沛流離,命運由人不由己。
初見曹丕定終身
建安九年,曹操率軍攻陷袁氏的鄴城,隨後展開屠城。根據《世說新語》記載,曹操的兒子曹丕手持利劍,衝進袁府,眼看一場屠殺難以避免。此時曹丕看到有個少婦躲在袁紹的正妻劉夫人身後,雖然披頭散髮,臉上很髒,依然難以掩蓋她的氣質。
曹丕上前,用手巾擦拭少婦的面龐,心生愛憐之意。剛才氣勢洶洶衝進袁府的那個兇神惡煞,轉眼間變成了一位儒雅的公子,開始對袁府的人員以禮相待。曹丕問劉夫人這個少婦是誰,劉夫人答道:「是我的兒媳甄宓,袁熙的妻子。」曹丕盯著甄宓,目不轉睛。
劉夫人眼看城中遭到屠戮,原本以為在劫難逃,此時卻是長舒了一口氣,悄悄跟甄宓說:「我們有救了,現在不用擔心被殺了,都是託了你的福。」
曹操聽說了這件事,於是幫助兒子曹丕迎娶了甄宓。這件事,對於劉夫人來說,保全了性命;對於曹丕來說,與無極甄氏的聯姻,有利於鞏固自己的實力。亂世中的甄宓,無形中成為了各方利用的工具。
少年聰慧的才女
甄宓八歲時,院子外有雜耍者演戲。幾個姐姐全都去閣樓看戲,只有甄宓不為所動。她說:「這難道是女孩子應該看的嗎?」
雜耍不是甄宓心目中的趣事,她喜歡讀書,而且領悟能力很強。哥哥笑話她,女孩子多學女工就行,讀書有什麼用。甄宓答道:「古時候賢德的女子,都要學習先人的前車之鑑,不讀書,用什麼來借鑑呢?」可見甄宓從小就在內心樹立了志向,要在亂世中做一名賢德的女子,可謂巾幗不讓鬚眉。
《三國志》記載,甄宓尚未出嫁之時,恰逢連年災荒,百姓們為了吃飯活命,紛紛把值錢的東西拿出來賣掉。甄氏是名門望族,自然不愁吃不愁穿,反而趁機收購了很多珍寶。當時只有十幾歲的甄宓,聰慧過人。她勸母親:「亂世求寶,並非良策,反而會招致歹徒的惦記。現在百姓遭難,不如開倉賑災,這才是善行。」於是甄家聽從了她的建議,把家中的糧食無償分發給鄰裡。
甄宓小小年紀,聰慧地分析出在亂世不應該追求珍寶,而應該救濟災民。她的聰慧和賢德,肯定是因為讀書悟道的收穫。
紅顏薄命
成為曹丕的妻子之後,甄宓時常勸導夫君應該多納賢淑的女子為側室,古時的黃帝子孫眾多,是妻妾多的緣故。生逢亂世,男人要建功立業,子嗣非常重要。為了夫君的事業發展,甄宓克制自己身為女子天生的嫉妒心理,反而規勸夫君多納側室。黃帝多子的故事,當然也是甄宓讀書的收穫。
後來曹操病死,曹丕繼承爵位,很快逼迫漢獻帝禪位,自己做了皇帝。甄宓也就順理成章成為了皇后。
甄宓非常賢惠,勸曹丕雨露均沾,不要獨寵自己一人。然而「人心隔肚皮」,別人不是這麼想的。郭貴嬪時常在曹丕面前說甄宓的壞話,導致曹丕開始厭惡甄宓。郭貴嬪的壞話是甄宓失寵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可能是自然規律。甄宓比曹丕大四歲,雖然年輕時美豔絕倫,然而時間是女人的大敵。再怎麼漂亮的女子,到了年近四十歲的時候,都是難免人老珠黃。
逐漸失寵的甄宓,說了一些怨言,傳到曹丕耳中。於是曹丕藉故賜死甄宓,死後將其以發覆面,以糠塞口,以示羞辱。
結語
自古無情是帝王。曾經青春歲月的一見鍾情,敵不過歲月的摧殘,敵不過別人的閒言碎語。甄宓飽讀詩書,聰明賢惠,然而在那個戰亂的年代,一切都是身不由己。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甄宓是一位賢惠善良的女子,然而曹丕並非是一個明辨是非的帝王。有些時候,自己只能盡人事聽天命,剩下的要看別人怎樣進行回饋。曹丕心狠手辣,對於跟隨自己數十年的正妻痛下殺手,死後還對屍體進行羞辱。
郎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在那個身不由己的年代,婚配大事又豈是甄宓自己所能決定的?甄宓在屠城的恐懼之中,身不由己地嫁給了曹丕,晚年又在流言蜚語之下,身不由己地被曹丕賜死。真是「自古紅顏多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