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馬斯·哈代誕辰180周年|摹寫、借鑑和反諷三重大師

2020-12-13 澎湃新聞

英國作家託馬斯·哈代(Thomas Hardy)以小說和詩歌兩大領域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在英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版圖中大師級的不朽地位。在初期和晚期的兩段詩人經歷中間,哈代將生命鼎盛時期的30年全部奉獻給了小說藝術,共為世人留下了14部長篇小說以及大量的短篇小說,代表作包括《遠離塵囂》(1874)、《還鄉》(1878)、《卡斯特橋市長》(1886)、《德伯家的苔絲》(1891)、《無名的裘德》(1895)等,哈代以其濃鬱深邃的悲劇特質、無與倫比的自然描摹功力以及對維多利亞時代的冷靜觀照與犀利反諷,成為19世紀英國最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英國意識流文學大師維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稱他是「英國小說家中最偉大的悲劇作家」,美國文學評論家卡爾·韋伯(Carl Weber)更是將之譽為「英國小說家中的莎士比亞」。

叔本華哲學的摹寫大師

19世紀中葉,叔本華哲學在經歷了近40年的沉寂後迎來爆發,它迅速席捲德意志,又橫掃英吉利海峽,進而在整個歐洲聲名鵲起。可以說,叔本華哲學至少籠罩了其後半個世紀的文學和藝術領域,天性具有悲觀氣質的託馬斯·哈代當然不會例外。對此,美國著名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的評論獨具隻眼:「叔本華的傑作《作為表象和意志的世界》與整個19世紀及20世紀早期許多首要小說家的關係及對他們的影響,等同於弗洛伊德著作對20世紀晚期至關重要的小說大師的關係及對他們的影響。左拉、莫泊桑、屠格涅夫、託爾斯泰和託馬斯·哈代同為19世紀的叔本華繼承人……像哈代這樣的詩人小說家之所以會受到叔本華這樣的修辭學思辨者影響,原因只有一個:他發現自己的性情和情感得到了某種肯定和加強。」

從哈代的筆記看,他很早就接觸了叔本華哲學,到19世紀80年代叔本華著作被譯成英文之後開始系統閱讀,並摘抄了《叔本華悲觀論集》中的19條筆記,包括叔本華對痛苦、罪惡、悲劇的觀點。其中有一條關於人生痛苦的解釋:「除非痛苦是生活直接而當下的對象,否則我們的生存便完全沒有目的。不幸,不是消極而是積極的東西。它使人們能夠感受到它的存在。如果世界是一個豪奢而安逸的伊甸園,人們就會厭倦而死。」細而察之,這種「人生來就是痛苦」的思想廣泛滲透和縈繞於他的諸多作品中:苔絲認為自己降生於一個病態的世界(《德伯家的苔絲》);遊苔莎仰天長嘆詛咒上天為什麼把她降生到這樣一個「殘酷的世界」,讓她受苦(《還鄉》);小時光老人說「我壓根沒生下來就好了」,裘德則認為自己出生在一個不需要他的世界上,「他這個人生下來就是要受痛苦,一直受到他那無用的生命閉了幕,他才能脫離苦海」。(《無名的裘德》)

託馬斯·哈代

在哈代看來,本能與欲望是導致人生悲劇的必然因素。他在另一條筆記中寫道:「悲劇,簡單地講,可以這樣說:悲劇表現個人生活中的一種事物的狀態,他的本能和欲望最終不可避免地導致悲慘的結局。」顯然,哈代的這一思想同樣深受叔本華哲學的影響——叔本華認為痛苦來源於人的生命意志。生命意志的具體表現就是渴望和欲求,它們使人陷入不可挽救的痛苦狀態,一步步走向悲劇的深淵,正如華格納樂劇《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那個著名的「特裡斯坦和弦」(Tristan Chord)——半音上升的渴望、半音下行的悲嘆,以及兩個線條結合起來的和弦。哈代在其作品中也滲透了這一主題:遊苔莎的悲劇是由於其本能欲望造成的。她嚮往巴黎現代都市生活的野心控制了她的心靈,使她一直處於實現自己目標的痛苦狀態中不能自拔,最終這種強烈的生活欲求奪去了她的生命。韋狄為滿足自己的欲求不擇手段,最後在準備與遊苔莎私奔時溺水而死。(《還鄉》)

無神論者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闡述的是一個沒有上帝的世界,他用極具反諷意味的「箭豬理論」生動描繪了現代人的生存處境:在一個寒冷的冬日,為了避免凍僵,一群箭豬相擁在一起取暖。但它們很快就被彼此的硬刺扎痛了。這樣,它們被迫分開。但為了取暖,它們的身體又再度靠近,身上又再次扎傷。這些箭豬就這樣被兩種苦楚反覆折磨,直到它們終於找到一段恰好能夠容忍對方的距離為止。哈代用小說的藝術摹寫了這種現代人特有的孤獨——即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同時又彼此隔膜的孤獨。在《無名的裘德》中,裘德與淑在生活中相互依存,卻又存在隔閡,這使裘德深感孤獨,他總覺得永遠無法走進淑的內心,兩個不顧世俗反對因愛和理想走到一起的戀人卻在精神上互相隔膜,這是悲劇性的。《遠離塵囂》中哈代對芳麗·羅賓在漆黑的深夜孑然一身趕往卡斯特橋修道院的場景描摹,充滿了種種象徵和隱喻,其中蘊涵著深刻的現代人的孤獨。

當然,與作為徹底的悲觀主義者的叔本華不同,悲天憫人的哈代對人類的前景始終抱持著樂觀與希望。正是在此意義上,他反覆重申自己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正如他的自白:「我重複一遍說:我單獨地懷抱著希望,雖然叔本華、哈特曼及其他哲學家,包括我所尊敬的愛因斯坦在內,都對希望抱著輕蔑的態度。」

淹通「三界」的借鑑大師

1840年6月2日,哈代出生於農村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16歲開始做建築學徒,後成為一名建築師(甚至獲得過英國皇家建築師學院銀質獎章)因其有著詩歌的天才,且酷愛繪畫藝術,他在創作小說時特別注意語言的修辭、細節的描摹和結構的掌控,尤其是對大自然細膩、精湛的描寫,堪稱世界文學史一絕。作為一名小說家,往往需要向其他藝術進行借鑑和吸取養分,哈代最令人嫉妒之處在於,正是他在詩歌、建築和繪畫等諸多領域都有著不凡的造詣。即使放眼世界文學史,能在詩歌和小說兩大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人物已是鳳毛麟角(歌德或許可以算一個),還能有其他藝術造詣之人就更難尋覓了。

哈代長達10年的建築師經歷讓他對結構有著異乎尋常的追求,從第一部長篇小說《計出無奈》(1871)開始,他就顯示出善於結構的高超才能,隨著他在小說藝術上的不斷精進,他愈發注重性格和心理的刻畫,以及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卻始終沒有放棄對小說結構的精心設計。在那部藝術上最完美的作品《還鄉》(卡爾·韋伯語)中,小說結構的張弛之美盡顯無疑,開頭的幾章更像是一個慢板樂章,著力於對荒原場景的精細描繪和對女主人公形貌的濃妝淡抹,待到人物的三角關係確定後,情節的推動急遽加速,相關人物也漸次捲入糾葛,直至進入悲劇的高潮。唯一的缺陷是為了滿足讀者的補償心理,初版發表時追加了一個歡愉團圓的續貂之尾,不免有白璧微瑕之憾。

同時,哈代深受法國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以繪畫技法描摹自然景物,同時又將景物描寫與人物心理描寫完美交融。作為一位善於駕馭色彩的文字繪畫大師,他視顏色為自己文字繪畫系統的第一要素,其筆下的色彩不僅詞彙豐富而且色彩的寓意貼切、耐人尋味。有人統計過《德伯家的苔絲》中描寫顏色的詞語總共出現過100多次,僅對紅色的描寫就用過「血紅」、「朱紅」、「淡紅」、「茜紅」、「玫瑰紅」、「紫紅」等大約10種不同的詞。更重要的是,哈代的色彩詞彙都被他賦予了形象而準確的象徵意義,尤其是紅色和白色在他的筆下有著雙重的象徵意義,純潔而易被玷汙的白色和熱情似火而血腥的紅色構成了苔絲年輕生命的主色調,並貫穿了女主人公悲劇性的一生。

《德伯家的苔絲》

更為精彩的是,哈代還通過對光影明暗微妙變化的細膩刻畫,來表現人物命運在時間流逝中的戲劇性變化。一個典型例子是那個九月漆黑的夜晚,當苔絲被亞歷克·德伯凌辱的時候,「月亮正下沉,所以灰淡的光線也微弱起來,雖然離天亮已經不遠,而圍場卻包圍在一片沉沉的黑暗之中」。另一個有代表性的場景是苔絲與克萊爾的新婚之夜,那個夜晚,苔絲下定了最後的決心,準備懺悔的一刻,「沒有火焰的餘燼發出穩定的光輝……壁爐臺的底面和離壁爐最近的桌子的四條腿也被映得通紅。苔絲的臉和脖子映在這暖和的光輝中,她的首飾在這光輝中成了放射出白色、紅色和綠色光芒的星座——那上面的每一顆寶石都變成了金牛座α星或者天狼星——隨著她心臟的每一次跳動不斷地變換它們的顏色」。在此,哈代就像第一流的繪畫大師,以其獨特的詩性語言淋漓盡致地捕捉對光影的微妙變化,恰如其分地向讀者展示苔絲此刻激動、迫切、焦慮、壓抑和忐忑不安的複雜心態。

哈代曾評論自己鍾愛的畫家透納的水彩畫是「一片風景加一個靈魂」,這正是其小說最真實的寫照。無論是威塞克斯小鎮,還是愛敦荒原,哈代筆下的山川、草木、風雨、水土仿佛都成了小說中的人物,它們有靈性,和人物的命運、悲喜緊緊聯繫在一起。對此,維吉尼亞·伍爾夫寫道:「在哈代的小說中,我們將不會找到其他作家的小說中給予我們最大快感的某些品質。他沒有簡·奧斯丁的完美、梅瑞狄斯的機智、薩克雷的範圍或託爾斯泰驚人的智力。……他的光芒並不直接照射到人物的心坎上。它超越了心靈,向外投射到黑暗的荒原和在暴風雨中搖晃的樹木上。」王國維論詞時有「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之分別,哈代渾然一體的自然描摹更接近於後者。

木心先生同樣推崇哈代,有一次他感嘆道:「文學家、畫家,常會羨慕音樂家,而音樂家、畫家,恐怕都得羨慕哈代行文的本領:如此長,溫和。讀時,心就靜下來,慢下來。他寫苔絲早起,鄉村的各種印象描寫,無深意,無目的。就是這種行文,描寫,了不起。」作為一名小說家,卻能淹通詩歌、建築和繪畫三界,無論是語言、結構、描寫都爐火純青,難怪木心先生說就連音樂家、畫家也得羨慕哈代的行文本領了。

維多利亞時代的反諷大師

作為橫跨兩個世紀的長壽作家,哈代親眼目睹了兩次工業革命、二月革命、普法戰爭、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生橫跨了維多利亞時代的黎明與黃昏。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猶如中國的開元盛世,經歷工業革命與殖民擴張,維多利亞人志得意滿,浪漫華麗的樂章奏響科學進步的頌歌。當時,英國的領土達到了3600萬平方公裡,經濟總量佔全球的70%,貿易出口額超過全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正當眾多英國人為之心醉神迷的時候,哈代卻感受著一個超級帝國的光榮與隱憂。他以旁觀之冷眼洞察到宗教的虛妄、道德的偽善以及工業化社會的種種弊端,於是他反覆書寫著宗法制社會的失落、農村田園的悲歌,卻把自己留在落寞之地,這種矛盾貫穿他的人生,也映照他的寫作。

與科學、技術、經濟、貿易乃至海外擴張上大步前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維多利亞時代在道德上極端保守。最高人民法院高級法官何帆在其名作《淫書、黃片和法院》中寫道:「在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連自慰都可以成為犯罪,性話題更是成為普遍禁忌。公然講出『胸脯』、『大腿』等字眼,也被視為猥褻。如果你在英國人家裡做客,主人用一整隻雞待客。主人分菜時,絕對不能像今人說話那麼直接:『請問你要吃雞胸肉,還是雞腿呢?』而是要婉轉地問:『你要吃白肉呢,還是黑肉?』這裡,白肉指的是雞胸,黑肉則是雞腿。」談話中不能公開說胸和大腿,甚至女性在公眾場合露出腳踝被視為不雅,可見時人的保守程度。哈代的道德感在於對弱勢者的同情與偽善的揭露,以及對父權社會的自覺反省,這一點在其最著名的作品《德伯家的苔絲》中展露無疑。

苔絲是哈代筆下塑造的最為經典也最令人難忘的女性人物之一,她和遊苔莎一樣,出身於一個與世無爭的鄉村,卻又對外面的世界心嚮往之。她渴望一份真摯的愛情,敢於挑戰陳規陋俗,命運卻一次次辜負和玩弄她的勇氣。先是被紈絝子弟亞歷克·德伯強姦,又在工業社會中受挫,好不容易擁抱愛人克萊爾,可在新婚之夜,自己的坦誠卻讓對方受辱。兩人從此分居,克萊爾遠赴巴西,苔絲陷入困窘,面對亞歷克·德伯的二度糾纏,她選擇寄人籬下。但是,當克萊爾懷揣著懺悔歸來,他卻又面臨了新的思想鬥爭。最終,崩潰的苔絲殺死亞歷克,自己被處以絞刑……在這部長篇小說的封面上,哈代大膽地將「一個純潔的女人」作為副標題,以此來反諷維多利亞時代宗教和道德的虛偽。這在當時顯然是極為激進之事,因為苔絲不但失去了貞潔,還犯下了殺人大罪,可哈代卻公然為其辯論,她的肉身被玷汙,道德卻比大多數光鮮男子更純潔。

要想讓這種反諷效果達到最大化,苔絲這一核心角色的塑造就成為小說成敗的關鍵。對此,小說家畢飛宇在《貨真價實的古典主義》中透露了哈代的寫作秘笈:「在這十七章裡頭,我們將看到哈代——作為一個偉大小說家——的全部秘密,……哈代事無巨細,他耐著性子,一樣一樣地寫,苔絲如何去擠奶,苔絲如何把她的面龐貼在奶牛的腹部,苔絲如何笨拙、如何懷春、如何悶騷、如何不知所措。如此這般,苔絲的形象伴隨著她的勞動一點一點地建立起來了。」在畢飛宇看來,塑造人物並不難,但有一個前提,你必須有能力寫出與他(她)的身份相匹配的勞動,正如不能描寫駕駛就寫不好司機,不能描寫潛規則就寫不好導演,不能描寫嫖娼就寫不好足球運動員。苔絲就在一件件極為日常的勞作中一點一滴地展示出她的純潔,她的憨傻,她的可愛,唯有如此,哈代所要達到的反諷效果才能表達到位。

接著,畢飛宇略帶激動地寫道:「哈代能寫好奶場,哈代能寫好奶牛,哈代能寫好擠奶,哈代能寫好做奶酪。誰在奶場?誰和奶牛在一起?誰在擠奶?誰在做奶酪?苔絲。這一來,閃閃發光的還能是誰呢?只能是苔絲。苔絲是一個動詞,一個『及物動詞』,而不是一個『不及物動詞』。所有的秘訣就在這裡。我見到了苔絲,我聞到了她馥鬱的體氣,我知道她的心,我愛上了她,『想』她。畢飛宇深深地愛上了苔絲,克萊爾為什麼不?這就是小說的『邏輯』。」為了塑造苔絲,哈代投注了極大的心力,在給好友羅賓·艾倫(Robin Allen)的信中,哈代稱對苔絲這個人物傾注了愛慕之情。多年後,有編輯邀請哈代就在倫敦上演的歌劇《苔絲》發表意見,哈代拒絕了邀請,並稱其見過苔絲一面,「有輛四輪馬車,她坐在車上,但我沒有過去和她說話」,仿佛他早就認識了苔絲,而後又親歷她的審判與行刑,這就是小說虛構的力量。在依靠文本敘事的內部邏輯推動悲劇發展的小說中,或許只有福樓拜筆下的包法利夫人和託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能與之媲美。由此,苔絲之死成為讀者心頭揮之不去的痛,純潔的苔絲成了偽善、不公的維多利亞時代的犧牲品。

哈代之墓

一百多年之後,哈代的小說依然顯示著強大的生命力,他筆下的女人和男人們體現出崇高的悲劇尊嚴,正如叔本華筆下的伊萊克特拉、莎士比亞筆下的李爾王和麥克白、託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他們都是悲劇性力量的化身。哈代小說藝術的遺產,是名開天眼的溫柔與悲憫,是大地與天空之美的震顫,是詩意與想像力的舞蹈,是音樂、繪畫與建築的交響,是所有時代的心靈寫照……正如維吉尼亞·伍爾夫給予哈代的精彩頌詞:「他所遺留給我們的是某種更為廣博的東西。……我們擺脫了生活強加上去的羈絆和渺小之感。我們的想像力被擴展了、提高了;我們的幽默感在笑聲中痛快地發洩了;我們深深地吮吸了大地之美。同時,我們被帶進了一位悲傷、沉思的精靈的陰影中,甚至當它在最悲傷的心情中用一種莊嚴的正義感折磨著自己,甚至在它最激動憤怒之時,它也不會喪失對於正在遭難受苦的男男女女、芸芸眾生的深摯的愛。因此,哈代所給予我們的,不是關於某時某地生活的寫照。這是世界和人類的命運展現在一種強烈的想像力、一種深刻的詩意的天才和一顆溫柔而富於人生的心靈面前時所顯示出來的幻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紀念哈代誕辰180周年,《苔絲》為何成為經典?
    今年是英國作家託馬斯·哈代誕辰180周年。對於大多數中國讀者來說,哈代的名字是和《苔絲》畫等號的。1982年,英法兩國合拍的故事片《苔絲》(法國雷恩影片公司和英國伯裡爾影片公司聯合攝製,1979年,導演:羅曼·波蘭斯基——作者注)由上海電影譯製廠譯製完成,上映後引起轟動,哈代的讀者範圍迅速增加,國內學術界對小說《苔絲》的研究蓬勃開展。
  • 走進電影大師的光影世界,費德裡科·費裡尼百年誕辰紀念放映長沙影...
    近日,費德裡科·費裡尼百年誕辰紀念放映長沙影展活動在保利影城富興店正式啟動。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孫向輝出席活動並講話,義大利共和國駐廣州總領事館副總領事戴偉德發言,中共長沙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剛同志致歡迎辭。省委宣傳部二級巡視員劉力峰主持活動。
  • 紀念高翔誕辰330周年、陳撰誕辰340周年名家書畫展
    ▉華德榮今年是「揚州八怪」中的高翔誕辰330周年、陳撰誕辰340周年紀念,為紀念這兩位八怪先賢,11月29日,由揚州市文物局和揚州晚報主辦,揚州八怪紀念館承辦的「只留清氣滿乾坤——紀念高翔誕辰330周年、陳撰誕辰340周年中國當代書畫名家邀請展暨學術研討會」在揚州八怪紀念館隆重開幕。
  • 「中國水彩畫之父」李劍晨先生的120周年誕辰展
    12月24日-2021年3月20日,「紀念李劍晨先生誕辰120周年·江蘇省美術館藏李劍晨捐贈作品展」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行。22020年是「中國水彩畫之父」、美術教育泰鬥李劍晨先生誕辰120周年。李劍晨先生作為最早將歐式水彩引入中國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與關廣志並稱「南李北關」,為中國水彩畫藝術的開創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歷任中央大學、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建築系教授,桃李滿天下,名下更誕生了戴念慈、陳其寬、修澤蘭、吳良鏞等享譽海內外的建築大師。
  • 香港推出「李小龍主題電車」紀念功夫巨星誕辰80周年
    本文轉自【中新網】; 11月27日是已故功夫巨星李小龍誕辰80周年的日子,全球首創的「李小龍主題電車」在香港灣仔街頭行駛,車身繪有李小龍形象和李小龍故居等元素。為紀念李小龍誕辰80周年,香港手繪師設計了「李小龍主題電車」,從11月下旬起至明年1月2日,三輛紀念李小龍誕辰80周年的電車穿梭港島鬧市,緬懷這位功夫巨星的傳奇一生。 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本文轉自【中新網】; 11月27日是已故功夫巨星李小龍誕辰80周年的日子,全球首創的「李小龍主題電車」在香港灣仔街頭行駛,車身繪有李小龍形象和李小龍故居等元素。
  •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2020年末的上海,如何與他們一起聆聽永遠的...
    今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在《經濟學人》刊發的一篇文章中的數據顯示,全球5千萬琴童,80%在中國,其中,中國超4萬孩子學習鋼琴。12月16日,恰逢貝多芬誕辰250周年,課代表採訪了兩位老師和一位家長,試圖給我們的小讀者和大朋友,帶來一種深入了解貝多芬的方式和眼光。
  • 吳為山設計《恩格斯誕辰200周年》紀念郵票即將發行
    中國郵政定於2020年11月28日發行《恩格斯誕辰200周年》紀念郵票一套2枚。郵票圖案名稱分別為:青年恩格斯、工作中的恩格斯。全套郵票面值為2.40元。計劃發行數量為750萬套。
  • 仙華雙甲——紀念吳茀之、張書旂誕辰120周年特展
    吳茀之 螃蟹 45×32cm 1977年張書旂 魚趣圖 41×73cm 1955年今年是浙江浦江籍現代著名畫家吳茀之、張書旂誕辰120周年,為紀念這兩位在現代花鳥畫上做出卓越貢獻的藝術家,浙江美術館與浦江縣人民政府聯合舉辦
  • 「爵士畢卡索」Miles Davis誕辰93周年!
    快來看看吧~👇👇👇今天是美國著名小號演奏家Miles Davis誕辰93周年紀念日!他被稱為「爵士界最偉大的革新者之一」。《衛報》將他描述為「20世紀音樂的先驅,引領了爵士世界的許多關鍵發展。」他的音樂有著綿軟的特質和優美的旋律,有「黑暗王子」和「爵士畢卡索」之稱。但現實中他又是一個極度暴躁、總愛鬧事的主兒。他的形象貫穿於40年代到90年代的爵士音樂舞臺,這期間幾乎所有爵士樂大變革和創新,其中都少不了他的干係。戴維斯出生於一個頗為富裕的中產階級黑人家庭,9歲時開始接觸小號,高中時便早已作為一個樂手而小有名氣。
  • 2020年一帶一路國際日迎來貝多芬誕辰兩百五十周年
    (2020年一帶一路國際日迎來貝多芬誕辰兩百五十周年)  紐約當地時間2020年12月5日,世界和平絲帶組織總部秘書處透露,2020年12月16日(一帶一路國際日)也是貝多芬誕辰兩百五十周年,學習樂隊將發表獻禮2020年世界和平絲帶組織(一帶一路國際日)的鋼琴曲《軍賦醉》和歌曲《軍賦醉》。
  • 觀展|紀念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廣東省中國畫作品展在肇慶...
    創作的《武漢防汛圖卷》《護林》等一大批代表20世紀中國畫成就的精品力作,豐富了20世紀中國山水畫的表現力,繼承和拓展了嶺南畫派藝術,也為新美術教育體系提供了新鮮而重要的經驗,在中國畫壇影響至今。今年是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為進一步紀念與弘揚黎雄才的藝術精神,廣東省美術家協會與中共肇慶市委宣傳部、肇慶學院共同主辦「紀念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廣東省中國畫作品展」。
  • 費孝通誕辰110周年精選集出版
    費孝通誕辰110周年精選集出版 華西都市報2020-12-20 04:19:03.0當代書評   今年是費孝通(1910 年—2005年)先生誕辰 110 周年。作為中國民族學的奠基人之一,費孝通是20世紀中國極富思想洞見和人文情懷的著名學者,他一生致力於探尋有著悠久歷史與傳統的中國,它的社會特質及其現代轉型。  與其他20世紀的思想者一樣,他是以一個知識分子的身份為中國找尋現代之路。
  • 長影樂團籌備紀念施光南誕辰80周年音樂會,曲目多為公開首演
    2020年是「時代歌手」、譜寫改革開放讚歌的人民音樂家施光南誕辰80周年。為致敬與紀念這位人民音樂家,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決定在今年隆重舉辦「紀念人民音樂家施光南誕辰80周年音樂會」,分別由中國交響樂團、長影樂團擔綱演出。
  • 紀念喬治·比才誕辰180周年,重新審視他的不朽傑作《卡門》
    今年是喬治·比才誕辰180周年。「喬治·比才是何許人?《卡門》的作曲家。」這是當代德國作家、戲劇顧問和新聞評論家沃爾夫岡·維拉切克在他介紹50部經典歌劇的書中寫下的。這行文字令人想到年過八旬的理查·施特勞斯一次介紹自我時說的一句十分相似的話:「我是《玫瑰騎士》的作曲家。」
  • 帕斯捷爾納克誕辰130周年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2月10日是鮑裡斯·帕斯捷爾納克(Boris Pasternak)誕辰130周年紀念日。他是著名小說《日瓦戈醫生》的作者,是195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20世紀俄羅斯最傑出的詩人。在紀念日到來之際,我們為大家介紹有關這位著名作家的一些趣聞。
  •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聲音交互藝術體驗大展9月19日開展
    9月19日,由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與LWA盧瓦文化聯合主辦的「真情無界——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聲音交互藝術體驗大展」將於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四樓正式開展。展覽將持續六個月,至2021年3月21日結束。
  • 義大利電影大師作品重現大熒幕,費裡尼百年誕辰廣州影展一票難求
    為慶祝中國與義大利建交50周年,12月17日至27日,費德裡科·費裡尼百年誕辰紀念放映活動在廣州舉行。在此期間,保利國際影城廣州中環店陸續展映《甜蜜的生活》《浪蕩兒》《八部半》《騙子》《卡比利亞之夜》《大路》等6部影片。
  • 「紀念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廣東省中國畫作品展」在我市開幕...
    12月20日,紀念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廣東省中國畫作品展吸引眾多市民參觀。西江日報記者 梁小明 攝雄才故裡,丹青鑄史。12月20日,由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中共肇慶市委宣傳部、肇慶學院主辦的「紀念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廣東省中國畫作品展」在我市隆重開幕。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文聯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廣州美術學院校長李勁堃,中國美術館原副館長、廣州美術學院中國近現代美術研究所所長梁江出席開幕式。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範中傑宣布作品展開幕。
  • 法國:紀念馬蒂斯誕辰150周年回顧展在蓬皮杜中心開幕
    10月20日,在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人們在《馬蒂斯:像一部小說》紀念馬蒂斯誕辰150周年回顧展媒體預展上參觀。 為紀念法國著名畫家亨利·馬蒂斯誕辰150周年,《馬蒂斯:像一部小說》藝術作品回顧展於2020年10月21日至2021年2月22日在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行。
  • 墨西哥展出弗裡達·卡羅巨型雕像 紀念其誕辰112周年
    當地時間2019年7月6日,墨西哥墨西哥城展出墨西哥藝術家弗裡達·卡羅的巨大雕像,紀念她的誕辰112周年。弗裡達·卡羅是一名墨西哥女畫家,她畢生的畫作中有55%是一幅又一幅的、支離破碎的自畫像(如器官分離、開刀、心臟等具體的表徵、代表畫家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