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哈代誕辰180周年,《苔絲》為何成為經典?

2020-12-17 北晚新視覺網

今年是英國作家託馬斯·哈代誕辰180周年。對於大多數中國讀者來說,哈代的名字是和《苔絲》畫等號的。1982年,英法兩國合拍的故事片《苔絲》(法國雷恩影片公司和英國伯裡爾影片公司聯合攝製,1979年,導演:羅曼·波蘭斯基——作者注)由上海電影譯製廠譯製完成,上映後引起轟動,哈代的讀者範圍迅速增加,國內學術界對小說《苔絲》的研究蓬勃開展。

作者:楊慶華

1891年,託馬斯·哈代創作的長篇小說《德伯家的苔絲》出版。哈代為小說加了一個副標題「一個純潔的女人」。小說出版後,受到讀者的歡迎。1924年,小說被改編成無聲電影。

1978年8月7日,英法合拍、羅曼·波蘭斯基執導的故事片《苔絲》開機拍攝。這天拍攝的戲是德國女演員娜塔莎·金斯基飾演的苔絲和英國男演員利·勞森飾演的亞雷在果園的一場戲:

苔絲:讓我自己摘來吃吧。

亞雷:別難為情,堂妹妹。吃吧。好,還有這一朵。應該別在這兒,真的。你就像一束鮮花,怎麼啦?

苔絲:花上有刺。

亞雷:啊,美是要付出代價的。

苔絲:我的肚子不餓,真的不餓。

亞雷:沒的事。臨走你總得吃點東西。你回去還有好一段路呢。我一定想法幫你的忙。不過,苔絲,不要再冒充德伯維爾了,你姓德比菲爾,懂嗎?這不是一個姓。

苔絲:我愛自己的姓。

——摘自譯製片《苔絲》完成臺本 上海電影譯製廠

《德伯家的苔絲》適合被改編成電影,因為小說中充滿了巧合,富有戲劇因素。苔絲的悲劇,如果不是因為巧合就不會發生。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在回憶錄中寫道:「《苔絲》這部影片是根據託馬斯·哈代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描寫在一個人類的行為被階級差別和社會偏見所左右的世界裡,單純和無知是如何被出賣的,並對其因果關係進行了探討。折磨苔絲一生的種種苦惱都來自一些小小的偶然事件。如果她父親醉酒後沒有遇見那位牧師向他透露他的貴族出身,悲劇就不會發生,苔絲可以一輩子過著無憂無慮的多塞特農民的生活,而不會遇上德伯家的公子亞雷,也不會被強姦,最後更不會死在絞刑架上。」(羅曼·波蘭斯基:《波蘭斯基回憶錄》,第383頁,喇培康 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版)

小說中儘管充滿了巧合,但這些巧合是哈代表達人生觀念的手段和技巧,這些巧合是置於現實主義創作原則框架之下的。哈代從威塞克斯農村的變遷中,發現了人民的悲劇。苔絲的悲劇,是她所處經濟、政治和階級地位導致的,苔絲是宗法制度的犧牲品,這是小說的主題。小說中苔絲將被亞雷誘姦之前,以作者之口發出詰問:「哪兒是保護苔絲的天使呢?哪兒是她一心信仰、庇護世人的上帝呢?」

哈代筆下的亞雷就是一個惡棍,他不僅是苔絲的誘姦者,也是資產階級邪惡的代表。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在挑選飾演亞雷的演員時,扮相標準完全按照哈代對亞雷外貌的描寫:「他差不多得說臉膛深色,兩片厚嘴唇,雖然紅而光滑,樣子卻沒長好;其實他不過二三十歲,但是嘴上卻早已留了兩撇黑八字須了,修得很整齊,兩個尖兒朝上撅著。雖然他全身的輪廓帶著一些粗野的神氣,但是在他臉上和他那雙滴溜溜轉的眼睛裡,卻含著一種特殊的力量。」(託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絲》,第45頁,張谷若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遺憾的是飾演亞雷的演員的表演文質彬彬,富有人情味,不像是哈代筆下的亞雷。

在小說中,亞雷誘姦苔絲,造成對苔絲的巨大傷害。但最後導致苔絲悲慘結局的是克萊對苔絲的拋棄:

這種命令裡的嚴厲意味,叫苔絲聽來,真是萬箭攢心;她,現在明白他怎麼看待她了。他一定是把她看成了一個對他彰明較著地玩弄騙局的女人了。但是一個女人,即便做了她做的這種事,難道就應該受這樣的懲罰嗎?不過她不能再跟他辯駁。她只把他的話重複了一遍。

「你不來找我,我千萬不要去找你?」

「正是。」

「我寫信給你成不成呢?」

「哦,那倒可以——如果你有災有病,或者你需要什麼,你就不妨寫信給我。不過我希望不會有那種事;所以也許將來還是我先寫信給你。」

「你的條件,安璣,我都同意。因為我該受什麼懲罰,只有你知道得最清楚。不過——不過——可別嚴厲到叫我受不了的程度!」

(託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絲》,第321-322頁,張谷若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

小說的這個段落,被導演波蘭斯基用到影片中。飾演克萊的演員表現出了人物軟弱無能的一面,但沒有表現出人物的複雜性,克萊為什麼值得苔絲為之獻身,演員表演得不夠充分。

由於哈代在小說中的一些關鍵段落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而不是用對話來表達情感,波蘭斯基和作家傑勒德·布雷奇、約翰·布朗約翰三個人編寫了長達320頁的《苔絲》電影劇本。

小說的最突出成就是塑造了苔絲的形象。導演波蘭斯基在決定拍攝《苔絲》的時候,選中17歲的德國演員娜塔莎·金斯基飾演苔絲,這對未來影片的成功是至關重要的。娜塔莎·金斯基驚人的美吸引了製片人,事實證明,她賦予角色以一種沉靜的力量,她的表演徵服了觀眾。

哈代的小說非常形象化,有突出的視覺效果。電影《苔絲》兩位傑出的攝影師傑弗裡·昂斯沃思(傑弗裡·昂斯沃思在拍攝過程中去世——作者注)和吉斯萊因·克洛奎特拍攝的畫面達到了繪畫大師作品的質量,令人難忘。

1979年10月25日,拍攝周期長達九個月,放映時間近3個小時的電影《苔絲》首映式在聯邦德國舉行。影片隨後在法國和美國上映,獲得巨大成功,三項凱撒獎,六項奧斯卡提名。兩年後,中國進口電影《苔絲》,由上海電影譯製廠(以下簡稱「上譯廠」)完成譯製。

中國引進電影《苔絲》的年代,正是上譯廠的鼎盛時期。在廠長陳敘一的帶領下,從翻譯、導演、演員到錄音、剪輯,人才濟濟。《苔絲》的劇本翻譯是趙國華和葉瓊。葉瓊是上譯廠的老翻譯,「文革」前就在上譯廠工作。上譯廠的劇本翻譯組水平非常高,尤其是英語翻譯。有些影片發到上譯廠配音的時候,連原文劇本都沒有,中文劇本全是靠翻譯們聽原片錄音,先把臺詞記錄下來,然後再翻譯成中文。據趙國華回憶:「劇本初稿就是按口型翻譯的,每句臺詞都按口型的節奏,使得演員能夠有的放矢地揣摩角色」。《苔絲》的譯製導演是楊成純。楊成純也是出色的配音演員,曾給日本電影《追捕》中矢村警長配音,他的聲音被比作上譯廠的「薩克斯管」。《苔絲》中給苔絲配音的是劉廣寧:

苔絲(劉廣寧):有時候可以使靈魂離開肉體……只要晚上躺在草地上,看著亮晶晶的星星,要全神貫注地看,慢慢地你就覺得……飄了起來。遠離自己的肉體,它對你是多餘的。

這段臺詞不長,是《苔絲》中最美的配音段落。這場戲是在奶牛場,苔絲遇見克萊,重新點燃起希望。這也是原小說非常精彩的章節(《德比家的苔絲》第18章、第19章——作者注)。一位影迷說,「劉廣寧天使般的聲音賦予了這個德比郡的農家少女一種近乎聖潔的光輝。」筆者非常贊同這個評價。電影《苔絲》是世界電影史上的傑作,以劉廣寧、童自榮、喬榛、畢克、蘇秀、李梓、孫渝烽、戴學廬、趙慎之、王建新、程曉樺組成的配音班子,把電影《苔絲》打造成了一部譯製片傑作。

譯製片《苔絲》上映後,引起轟動,苔絲的名字在中國廣為人知,哈代的讀者範圍迅速增加。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小說《德伯家的苔絲》就被譯介到中國(1934年10月,上海中華書局出版了呂天石翻譯的《苔絲姑娘》;1936年,上海啟明書局出版了嚴恩椿的譯本《黛絲姑娘》,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張谷若翻譯的《德伯家的苔絲》——作者注),上世紀50年代,張谷若的譯本屢次再版。張谷若是與傅雷齊名的翻譯大家,他的譯本被公認為經典譯本。儘管從上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哈代的小說在中國有相當數量的譯介,但哈代作品在中國的廣泛接受,是在上世紀80年代,也就是譯製片《苔絲》上映之後。電影《苔絲》極大推動了哈代作品在中國的接受。

本世紀初,教育部推出一套「大學生必讀叢書」,張谷若翻譯的《德伯家的苔絲》被列入其中。

「如果你透過任何喜劇的表面去觀察,你看到的是悲劇;相反,如果你對悲劇更深刻的問題視而不見,你看到的就是喜劇。」(哈代語——作者注)。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對當今社會仍有現實意義。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10

相關焦點

  • 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在我國影響巨大,他筆下這十句名言太經典
    英國文學家和詩人哈代,是由徐志摩引進到中國,而哈代這個中文名稱也是出自徐志摩之手。 在維多利亞時期,哈代的小說與詩影響巨大,是英國那個時期,文壇上最為閃耀的星之一。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託馬斯·哈代的故事。
  • 【賞析】哈代《德伯家的苔絲》
    1982年8月10日的《文匯報》上刊登了譯者張谷若的《<苔絲>小說及其作者》,各大報刊也不約而同紛紛發表文章,就影片《苔絲》或小說《苔絲》發表觀後感和評論。與此同時,哈代的其他小說和詩歌、國外的哈代研究成果也被大量譯介進來,因此,初期感想式、談片式的《苔絲》研究得以隨著頗具規模的哈代研究深入拓展。1.
  • 哈代經典悲劇《苔絲》:「有毒」父母對孩子造成的情感傷害有多深
    《苔絲》是哈代筆下的經典悲劇故事,小說的名字以故事的主人公命名,在作者筆下,女主苔絲遭遇了失貞、殺人,但我們看原本小說的副標題。哈代卻堅持用上的「一個純潔的女人」來定義筆下的人物。一個純潔的女人為何會失去「貞潔」,甚至走向殺人被絞刑的地步呢,悲劇的背後是苔絲可悲的家庭,「有毒」的父母將苔絲一步步推上了人生的絕境。
  • 託馬斯·哈代誕辰180周年|摹寫、借鑑和反諷三重大師
    在初期和晚期的兩段詩人經歷中間,哈代將生命鼎盛時期的30年全部奉獻給了小說藝術,共為世人留下了14部長篇小說以及大量的短篇小說,代表作包括《遠離塵囂》(1874)、《還鄉》(1878)、《卡斯特橋市長》(1886)、《德伯家的苔絲》(1891)、《無名的裘德》(1895)等,哈代以其濃鬱深邃的悲劇特質、無與倫比的自然描摹功力以及對維多利亞時代的冷靜觀照與犀利反諷,成為19世紀英國最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 失身又殺了人的苔絲,為什麼在哈代眼裡,卻是一個純潔的女人?
    託馬斯·哈代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世人都認為苔絲是不潔的,最後還殺了人,應該被判處絞刑。但她在哈代的眼裡仍然是純潔的,這些都不是她的錯。苔絲的一生充滿著戲劇性,仿佛都因為偶然的因素,由命運作祟一步步把她推向了死亡的結局。
  • 紀念高翔誕辰330周年、陳撰誕辰340周年名家書畫展
    ▉華德榮今年是「揚州八怪」中的高翔誕辰330周年、陳撰誕辰340周年紀念,為紀念這兩位八怪先賢,11月29日,由揚州市文物局和揚州晚報主辦,揚州八怪紀念館承辦的「只留清氣滿乾坤——紀念高翔誕辰330周年、陳撰誕辰340周年中國當代書畫名家邀請展暨學術研討會」在揚州八怪紀念館隆重開幕。
  • 吳為山設計《恩格斯誕辰200周年》紀念郵票即將發行
    中國郵政定於2020年11月28日發行《恩格斯誕辰200周年》紀念郵票一套2枚。郵票圖案名稱分別為:青年恩格斯、工作中的恩格斯。全套郵票面值為2.40元。計劃發行數量為750萬套。
  • 直播紀念曹禺誕辰110周年特別行動,等你「入座」
    今年是中國現代戲劇奠基人曹禺先生誕辰110周年,原本要舉行的各種紀念活動卻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戛然而止。幾天前,北京市文旅局發布了關於演出場所有序恢復經營活動的通知,這不僅是演出行業的福音,也令戲劇人為之振奮。
  • 紀念沈亞威100周年誕辰作品音樂會在寧舉行
    12月18日晚上,紀念沈亞威100周年誕辰作品音樂會在江蘇大劇院音樂廳舉行。本次音樂會由中國文聯、中國音協、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聯共同主辦,省音協、省演藝集團承辦。 沈亞威,浙江南潯鎮人,著名軍旅作曲家,曾任南京軍區政治部前線歌舞團團長,南京軍區政治部文化部部長、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文聯副主席等職。
  • 《德伯家的苔絲》為何經典:人物內心與外部世界的巧妙融合
    孩子不幸夭折,苔絲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到另一家農場工作.她超眾的美貌吸引了農場主之子克萊爾,並向她求婚;在新婚之夜,誠實的苔絲向丈夫說出了自己的往事,丈夫當即把她遺棄,離家出走,遠赴海外。因家庭貧困,苔絲為了家人的生計,走投無路,被逼無奈,不得不做了亞力克的情婦。
  • 德伯家的苔絲
    最後她被捕並被處以絞刑,哈代在小說的副標題中稱女主人公為「一個純潔的女人」,公開地向維多利亞時代虛偽的社會道德挑戰。 創作背景 19世紀後期的時候,英國經過工業革命的飛速發展已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大國。工業的發展侵蝕了英國傳統農業社會的宗法秩序,打亂了農民長期在鄉村田園環境中所形成的種種生活方式和習慣。
  • 香港推出「李小龍主題電車」紀念功夫巨星誕辰80周年
    本文轉自【中新網】; 11月27日是已故功夫巨星李小龍誕辰80周年的日子,全球首創的「李小龍主題電車」在香港灣仔街頭行駛,車身繪有李小龍形象和李小龍故居等元素。為紀念李小龍誕辰80周年,香港手繪師設計了「李小龍主題電車」,從11月下旬起至明年1月2日,三輛紀念李小龍誕辰80周年的電車穿梭港島鬧市,緬懷這位功夫巨星的傳奇一生。 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本文轉自【中新網】; 11月27日是已故功夫巨星李小龍誕辰80周年的日子,全球首創的「李小龍主題電車」在香港灣仔街頭行駛,車身繪有李小龍形象和李小龍故居等元素。
  • 看,這就是託馬斯·哈代!
    由於他本身是以小說家出道,也由於他主要是以《德伯家的苔絲》《還鄉》《三怪客》等長、短篇小說而引薦給中國讀者,長期以來,在中國,哈代就是小說家哈代;而小說家哈代,就是寫《德伯家的苔絲》《還鄉》《三怪客》等幾部小說的哈代。近二十餘年,研究哈代、翻譯哈代、出版哈代的同好同行大有增長,哈代,作為十四部長篇小說、近五十幀中短篇小說、近千首短詩、一部巨製史詩劇和一部幕面詩劇作家的全貌,才在我們面前逐步展現。
  •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指明前進方向
    原標題:感受信仰的力量 高揚偉大的旗幟——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指明前進方向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前進路上,我們要繼續高揚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讓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人類社會美好前景不斷在中國大地上生動展現出來!」
  • 墨西哥展出弗裡達·卡羅巨型雕像 紀念其誕辰112周年
    當地時間2019年7月6日,墨西哥墨西哥城展出墨西哥藝術家弗裡達·卡羅的巨大雕像,紀念她的誕辰112周年。弗裡達·卡羅是一名墨西哥女畫家,她畢生的畫作中有55%是一幅又一幅的、支離破碎的自畫像(如器官分離、開刀、心臟等具體的表徵、代表畫家的痛苦)。
  • 人間不值得,被傷害的苔絲的一生
    經典改編是把雙刃劍。改得好會超越原著價值,否則會讓原作落入窠臼。譬如導演們最愛改編的阿加莎奶奶的推理作品,成果經常喜憂參半。「經典改編」不僅意味著文學的影視化,還代表著一種照應現實的「翻新」。這使得那些時代久遠的名著作品可以映射當下,並賦予它歷久彌新的意義。
  • 法國:紀念馬蒂斯誕辰150周年回顧展在蓬皮杜中心開幕
    10月20日,在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人們在《馬蒂斯:像一部小說》紀念馬蒂斯誕辰150周年回顧展媒體預展上參觀。 為紀念法國著名畫家亨利·馬蒂斯誕辰150周年,《馬蒂斯:像一部小說》藝術作品回顧展於2020年10月21日至2021年2月22日在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行。
  • 觀展|紀念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廣東省中國畫作品展在肇慶...
    今年是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為進一步紀念與弘揚黎雄才的藝術精神,廣東省美術家協會與中共肇慶市委宣傳部、肇慶學院共同主辦「紀念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廣東省中國畫作品展」。希望通過展覽的形式,傳承嶺南畫派精神,推動中國畫創作。此次展覽經過初評、複評兩輪評選,展出兩百餘件入選作品,眾多作品從多個維度展現了當下廣東中國畫壇的發展面貌。
  • 冬日裡溫暖的藝術力量——「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交響音樂會側記
    原標題:冬日裡溫暖的藝術力量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交響音樂會側記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施秀萍 蘇家英  11月28日晚,金城的冬夜似乎沒那麼寒冷了。
  • 紀念張君秋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
    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記者張漫子)由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政協京昆室、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紀念張君秋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19日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今天我們紀念張君秋先生,就是要學習他愛黨愛國、緊跟時代、謳歌人民的崇高品質;就是要學習他不斷開拓、兼收並蓄、勇於創新的精神;就是要學習他甘為人梯,精心培養京劇人才的高尚品德。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繼承張君秋先生藝比天大、不懈奮進的創造精神,大力弘揚張君秋先生愛國為民、德藝雙馨的精神品格,努力學習張君秋先生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