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英國作家託馬斯·哈代誕辰180周年。對於大多數中國讀者來說,哈代的名字是和《苔絲》畫等號的。1982年,英法兩國合拍的故事片《苔絲》(法國雷恩影片公司和英國伯裡爾影片公司聯合攝製,1979年,導演:羅曼·波蘭斯基——作者注)由上海電影譯製廠譯製完成,上映後引起轟動,哈代的讀者範圍迅速增加,國內學術界對小說《苔絲》的研究蓬勃開展。
作者:楊慶華
1891年,託馬斯·哈代創作的長篇小說《德伯家的苔絲》出版。哈代為小說加了一個副標題「一個純潔的女人」。小說出版後,受到讀者的歡迎。1924年,小說被改編成無聲電影。
1978年8月7日,英法合拍、羅曼·波蘭斯基執導的故事片《苔絲》開機拍攝。這天拍攝的戲是德國女演員娜塔莎·金斯基飾演的苔絲和英國男演員利·勞森飾演的亞雷在果園的一場戲:
苔絲:讓我自己摘來吃吧。
亞雷:別難為情,堂妹妹。吃吧。好,還有這一朵。應該別在這兒,真的。你就像一束鮮花,怎麼啦?
苔絲:花上有刺。
亞雷:啊,美是要付出代價的。
苔絲:我的肚子不餓,真的不餓。
亞雷:沒的事。臨走你總得吃點東西。你回去還有好一段路呢。我一定想法幫你的忙。不過,苔絲,不要再冒充德伯維爾了,你姓德比菲爾,懂嗎?這不是一個姓。
苔絲:我愛自己的姓。
——摘自譯製片《苔絲》完成臺本 上海電影譯製廠
《德伯家的苔絲》適合被改編成電影,因為小說中充滿了巧合,富有戲劇因素。苔絲的悲劇,如果不是因為巧合就不會發生。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在回憶錄中寫道:「《苔絲》這部影片是根據託馬斯·哈代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描寫在一個人類的行為被階級差別和社會偏見所左右的世界裡,單純和無知是如何被出賣的,並對其因果關係進行了探討。折磨苔絲一生的種種苦惱都來自一些小小的偶然事件。如果她父親醉酒後沒有遇見那位牧師向他透露他的貴族出身,悲劇就不會發生,苔絲可以一輩子過著無憂無慮的多塞特農民的生活,而不會遇上德伯家的公子亞雷,也不會被強姦,最後更不會死在絞刑架上。」(羅曼·波蘭斯基:《波蘭斯基回憶錄》,第383頁,喇培康 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版)
小說中儘管充滿了巧合,但這些巧合是哈代表達人生觀念的手段和技巧,這些巧合是置於現實主義創作原則框架之下的。哈代從威塞克斯農村的變遷中,發現了人民的悲劇。苔絲的悲劇,是她所處經濟、政治和階級地位導致的,苔絲是宗法制度的犧牲品,這是小說的主題。小說中苔絲將被亞雷誘姦之前,以作者之口發出詰問:「哪兒是保護苔絲的天使呢?哪兒是她一心信仰、庇護世人的上帝呢?」
哈代筆下的亞雷就是一個惡棍,他不僅是苔絲的誘姦者,也是資產階級邪惡的代表。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在挑選飾演亞雷的演員時,扮相標準完全按照哈代對亞雷外貌的描寫:「他差不多得說臉膛深色,兩片厚嘴唇,雖然紅而光滑,樣子卻沒長好;其實他不過二三十歲,但是嘴上卻早已留了兩撇黑八字須了,修得很整齊,兩個尖兒朝上撅著。雖然他全身的輪廓帶著一些粗野的神氣,但是在他臉上和他那雙滴溜溜轉的眼睛裡,卻含著一種特殊的力量。」(託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絲》,第45頁,張谷若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遺憾的是飾演亞雷的演員的表演文質彬彬,富有人情味,不像是哈代筆下的亞雷。
在小說中,亞雷誘姦苔絲,造成對苔絲的巨大傷害。但最後導致苔絲悲慘結局的是克萊對苔絲的拋棄:
這種命令裡的嚴厲意味,叫苔絲聽來,真是萬箭攢心;她,現在明白他怎麼看待她了。他一定是把她看成了一個對他彰明較著地玩弄騙局的女人了。但是一個女人,即便做了她做的這種事,難道就應該受這樣的懲罰嗎?不過她不能再跟他辯駁。她只把他的話重複了一遍。
「你不來找我,我千萬不要去找你?」
「正是。」
「我寫信給你成不成呢?」
「哦,那倒可以——如果你有災有病,或者你需要什麼,你就不妨寫信給我。不過我希望不會有那種事;所以也許將來還是我先寫信給你。」
「你的條件,安璣,我都同意。因為我該受什麼懲罰,只有你知道得最清楚。不過——不過——可別嚴厲到叫我受不了的程度!」
(託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絲》,第321-322頁,張谷若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
小說的這個段落,被導演波蘭斯基用到影片中。飾演克萊的演員表現出了人物軟弱無能的一面,但沒有表現出人物的複雜性,克萊為什麼值得苔絲為之獻身,演員表演得不夠充分。
由於哈代在小說中的一些關鍵段落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而不是用對話來表達情感,波蘭斯基和作家傑勒德·布雷奇、約翰·布朗約翰三個人編寫了長達320頁的《苔絲》電影劇本。
小說的最突出成就是塑造了苔絲的形象。導演波蘭斯基在決定拍攝《苔絲》的時候,選中17歲的德國演員娜塔莎·金斯基飾演苔絲,這對未來影片的成功是至關重要的。娜塔莎·金斯基驚人的美吸引了製片人,事實證明,她賦予角色以一種沉靜的力量,她的表演徵服了觀眾。
哈代的小說非常形象化,有突出的視覺效果。電影《苔絲》兩位傑出的攝影師傑弗裡·昂斯沃思(傑弗裡·昂斯沃思在拍攝過程中去世——作者注)和吉斯萊因·克洛奎特拍攝的畫面達到了繪畫大師作品的質量,令人難忘。
1979年10月25日,拍攝周期長達九個月,放映時間近3個小時的電影《苔絲》首映式在聯邦德國舉行。影片隨後在法國和美國上映,獲得巨大成功,三項凱撒獎,六項奧斯卡提名。兩年後,中國進口電影《苔絲》,由上海電影譯製廠(以下簡稱「上譯廠」)完成譯製。
中國引進電影《苔絲》的年代,正是上譯廠的鼎盛時期。在廠長陳敘一的帶領下,從翻譯、導演、演員到錄音、剪輯,人才濟濟。《苔絲》的劇本翻譯是趙國華和葉瓊。葉瓊是上譯廠的老翻譯,「文革」前就在上譯廠工作。上譯廠的劇本翻譯組水平非常高,尤其是英語翻譯。有些影片發到上譯廠配音的時候,連原文劇本都沒有,中文劇本全是靠翻譯們聽原片錄音,先把臺詞記錄下來,然後再翻譯成中文。據趙國華回憶:「劇本初稿就是按口型翻譯的,每句臺詞都按口型的節奏,使得演員能夠有的放矢地揣摩角色」。《苔絲》的譯製導演是楊成純。楊成純也是出色的配音演員,曾給日本電影《追捕》中矢村警長配音,他的聲音被比作上譯廠的「薩克斯管」。《苔絲》中給苔絲配音的是劉廣寧:
苔絲(劉廣寧):有時候可以使靈魂離開肉體……只要晚上躺在草地上,看著亮晶晶的星星,要全神貫注地看,慢慢地你就覺得……飄了起來。遠離自己的肉體,它對你是多餘的。
這段臺詞不長,是《苔絲》中最美的配音段落。這場戲是在奶牛場,苔絲遇見克萊,重新點燃起希望。這也是原小說非常精彩的章節(《德比家的苔絲》第18章、第19章——作者注)。一位影迷說,「劉廣寧天使般的聲音賦予了這個德比郡的農家少女一種近乎聖潔的光輝。」筆者非常贊同這個評價。電影《苔絲》是世界電影史上的傑作,以劉廣寧、童自榮、喬榛、畢克、蘇秀、李梓、孫渝烽、戴學廬、趙慎之、王建新、程曉樺組成的配音班子,把電影《苔絲》打造成了一部譯製片傑作。
譯製片《苔絲》上映後,引起轟動,苔絲的名字在中國廣為人知,哈代的讀者範圍迅速增加。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小說《德伯家的苔絲》就被譯介到中國(1934年10月,上海中華書局出版了呂天石翻譯的《苔絲姑娘》;1936年,上海啟明書局出版了嚴恩椿的譯本《黛絲姑娘》,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張谷若翻譯的《德伯家的苔絲》——作者注),上世紀50年代,張谷若的譯本屢次再版。張谷若是與傅雷齊名的翻譯大家,他的譯本被公認為經典譯本。儘管從上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哈代的小說在中國有相當數量的譯介,但哈代作品在中國的廣泛接受,是在上世紀80年代,也就是譯製片《苔絲》上映之後。電影《苔絲》極大推動了哈代作品在中國的接受。
本世紀初,教育部推出一套「大學生必讀叢書」,張谷若翻譯的《德伯家的苔絲》被列入其中。
「如果你透過任何喜劇的表面去觀察,你看到的是悲劇;相反,如果你對悲劇更深刻的問題視而不見,你看到的就是喜劇。」(哈代語——作者注)。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對當今社會仍有現實意義。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