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身又殺了人的苔絲,為什麼在哈代眼裡,卻是一個純潔的女人?

2020-12-17 元元的天下

英國作家託馬斯·哈代的小說《德伯維爾家的苔絲》,原本有個副標題叫《一個純潔的女人》。他在序言中說:

這是一個心地坦白的人,對於主人公品格的評價。

託馬斯·哈代

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世人都認為苔絲是不潔的,最後還殺了人,應該被判處絞刑。

但她在哈代的眼裡仍然是純潔的,這些都不是她的錯。

苔絲的一生充滿著戲劇性,仿佛都因為偶然的因素,由命運作祟一步步把她推向了死亡的結局。

但是《德伯家苔絲》的深刻之處在於,看似無常的命運之手捉弄下,苔絲的悲劇無可避免,其實是有以下幾大原因的:

其一,原生家庭的愚昧貧窮。

《苔絲》劇照

苔絲是家中長女,十七歲的她善良、勤勞、單純而美麗。一日父親偶然得知自己有德伯維爾家的貴族血統,樂不可支喝醉了酒。苔絲因為責任心夜裡不得不親自趕著馬車送貨,不慎撞上郵車讓那匹叫王子的老馬死掉了,全家失去了最重要的財產。

哈代書中描述這個情節,隱喻了命運之詭: 這個可愛的女孩,將再也沒有了機會做白馬王子翩翩而來和灰姑娘相見的好夢了。

父親虛榮心作祟,讓她自報家門去攀親,以期擺脫貧賤的處境,。僅管苔絲心中有一百萬個不情願,但為了彌補自己造成的損失,她走進同是德伯維爾姓氏的亞雷家莊園做工,羊入虎口自投險境。

這正是書名叫做《德伯家的苔絲》的深意——父親的虛榮心是她悲劇的開始。有的譯本省略叫做《苔絲》,顯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窮困既養成苔絲艱韌勤勞的性格,也成為她與幸福失之交臂的遺憾。

苔絲一家無房無地的小販,靠出賣勞動為生。當她和安吉爾分手後四處打工以求自力,但父親去世後被掃地出門,母親和四個年幼兄妹生存的困境,又迫使苔絲再次失身於她厭惡的亞雷。

其二,社會輿論對苔絲的絞殺。

維多利亞時代,男人和女人在婚姻愛情上的地位無法平等,苔絲正是這種倫理觀和道德觀下的犧牲品。

她一生都是在暴力下掙扎生存無力自衛——社會和法律都認為,那些侮辱和迫害苔絲的人,是正當的。

在對待亞雷的態度上,苔絲也充分體現了自己的人格尊嚴。如果說苔絲涉世未深,才讓亞雷的貪慾得逞而失身,有一點天真的責任的話,她清醒地認識到了亞雷始亂終棄的面目後,毅然離開莊園謀生,的確需要很大的勇氣。

未婚先孕,無辜的苔絲獨自承受一切偏見和羞辱,但連最好的朋友都認為她,不再是從前那個純潔的女孩了。

苔絲的好友麗茲

當苔絲的孩子需要洗禮的時候,父親認為叫牧師無異家醜外揚,憤怒而悲傷的母親自己給新生兒做了洗禮。作為在沉默中第一次反抗,也是她唯一能做的事。

周圍的人都蔑視她,視其為不貞潔的女人

世俗的輿論中傳統的道德批評,如一支支利箭一樣射向她。苔絲心中無比委曲,又無可奈何。作為暴力的受害者,明明自己是無辜的,但是在受到鄉裡人非議的同時,她也認為自己是「有罪」的,再次離家。

為了躲避輿論和忘掉不幸的往事,不辭辛勞去擠牛奶,幹打麥場男人的活,以為自己不配有真愛了。

苔絲坦白了自己過去所受凌辱後,以傳統貞操觀來看待一個女人的「純潔」與否的安吉爾心中,純潔的苔絲就崩塌了。

可笑他也向苔絲,坦白自己曾經犯過錯∶曾經和陌生女人過了荒唐的兩天。苔絲輕易就原諒了他,卻不能換回丈夫的原諒和理解。

雖然妻子不過是個受害者,安吉爾亦不能免俗成為流言惡勢力的幫兇,將可憐的苔絲進一步推向不幸。「一個純潔的女人」就變成了罪犯。

男權社會舊道德的認為,男人不貞沒有罪,只有女人有罪。

社會對於男性的風流放縱,道德敗壞加以縱容,對被他們傷害侮辱的女性卻嚴苛以待,完全是兩套不同道德標準的殘酷現實。

在這樣的環境下,作為受害者的苔絲,也就有自卑和負罪心理。

當試穿婚紗時,腦子裡浮現出"曾經失節的妻子,穿上(婚紗)決不會合身"。以致於面對安吉爾的不公平態度時,她自認為有罪,沒有以柔情竭力挽留愛人。

苔絲和安吉爾

雖然內心無比痛苦悲憤,反而小心翼翼求原諒——這樣讓丈夫愈發以為妻子內心愧疚於他,眼睜睜看幸福溜走。

她也沒有批判安吉爾的大男子主義,對自己犯下的錯誤,認真反思個人悲劇的社會因素。

婚禮後的午間雞叫,開爾脫人在神廟的獻祭禮,令人恐懼的十字路標,時而有不祥之兆上心頭,吞噬著苔絲與現實抗爭的勇氣。

哈代作為悲觀主義者,用之預示了女主無處可逃的悲劇命運。

其三,遇人不淑,亞雷和安吉爾都有不可推託的責任。

暴力代表就是惡少亞雷·德伯,苔絲悲劇的始作庸者。

亞雷·德伯

在亞雷看來,上流社會的人玩弄女性,只需要金錢就足夠他們為所欲為,根本不用談什麼感情。這在當時19世紀末的英國,並不鮮見。

一個沒有思想沒有追求,靠祖宗吃飯的紈絝子弟,卻有著強烈的佔有欲。他用卑鄙的手段,讓苔絲在圍場失身於已,而後又乘人之危,以金錢施捨繼續佔有苔絲。

他威脅說:「你記住了,我的夫人,你從前沒逃出我的手心去,你這回還是逃不出我的手心去。你只要作太太,你就得作我的太太。」

安吉爾自私陝隘的愛,更直接造成了苔絲的死亡。

《苔絲》劇照

安吉爾愛上遭受不幸的苔絲,看上去他開明,寬容而又溫和。苔絲受傷的心被溫暖了,她還那麼年輕渴望著愛情,又害怕因從前失貞的事發而失去愛人。

於是滿懷著不安,給安吉爾寫了封坦白信,從門縫口裡塞進去。可惜信被埋在地毯下,安吉爾並沒有看到它。

安吉爾終於知道了真相,他蔑視苔絲對自己和愛情的忠誠。他沒有安慰妻子走出過去的陰影,視苔絲為不純潔,對她愛後悔了。他冷酷無情地說:

"你是個鄉下女人,不懂得什麼叫體面」,"你為什你必須得把你的家事告訴我,讓我多一個看不起你的理由呢?"

作為知識分子的安吉爾,雖有進步的思想,性格偏執缺乏責任感,也有著階級的偏見和優越感,在道德上仍然是舊習的奴隸

苔絲和安吉爾

果說亞雷是從身體上摧殘苔絲的惡魔的話,安吉爾就是從精神上讓苔絲飽受折魔,心有撒旦的天使,既拯救了她又毀滅了她。

他不止一次對無辜的妻子說:

"你以前是一個人,現在又是一個人了,我原來愛的那個女人並不是你,不過是一個模樣兒跟你一樣的女人。」

甚至無情地拋下無助的苔絲,遠走巴西,以逃避自己無法接受她"不純潔"的現實。

在異國他鄉接到苔絲和女友的來信,安吉爾終於看清了自己的軟弱,明白苔絲的不幸他不該放棄趕回來時,灰心失望的苔絲,為了家人已重和亞雷在一起。

《苔絲》劇照

苔絲以一己之力反抗整個社會,雖敗尤榮。

由於缺乏公正的法律手段保護自己,最後一直默默忍受命運的苔絲,殺死了陷她於不幸的亞雷,追上安吉爾開始了逃亡旅程。

雖然明知只是死亡前短暫的相聚,但只為這短短五天的幸福,她願意赴死。以向世人證明自己的純潔。

也許,苔絲的反抗不夠徹底,無力掙脫她所生活的社會環境,卵擊石般自發樸素而無畏的反抗,卻撕開了那個時代道德的虛偽與殘忍。

苔絲,因此被公認為維多利亞時期三個叛逆女性之一,為女性自身的覺醒,迎來最初的一道光亮……

相關焦點

  • 【賞析】哈代《德伯家的苔絲》
    五月末的一個傍晚,一位牧師告訴約翰·德伯,他原是當地古老的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嫡系子孫。德伯17歲的大女兒苔絲被送到一個有錢的德伯老太那裡去認「本家」,幻想藉此擺脫經濟上的困境。老太的兒子亞雷見苔絲美貌,便假裝好心讓她在家裡養雞。三個月後,亞雷乘機姦污了她。苔絲失身之後又氣又恨,她回到家中,可是母親惟一不安的只是亞雷不打算娶她,村裡的人也譏笑和議論她。
  • 《德伯家的苔絲》:一個純潔女性的幻滅,也是一個時代的哀歌
    並且,哈代用了一個副標題表明自己對苔絲的態度,哈代認為苔絲是「一個純潔的女性」,一生不改變自己的看法。作為讀者的我也一樣,我始終認為苔絲是無比純潔的,此生不改。因為,正是亞力克讓苔絲兩度失身,讓她成為別人眼裡「不貞潔」的女人,讓她在世俗的眼光中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最終,在種種苦難和壓迫下,苔絲難掩內心的衝動,將全部的怒火全匯聚在鋒利的刀刃上,一刀了結了亞力克的生命。
  • 紀念哈代誕辰180周年,《苔絲》為何成為經典?
    作者:楊慶華1891年,託馬斯·哈代創作的長篇小說《德伯家的苔絲》出版。哈代為小說加了一個副標題「一個純潔的女人」。小說出版後,受到讀者的歡迎。1924年,小說被改編成無聲電影。1978年8月7日,英法合拍、羅曼·波蘭斯基執導的故事片《苔絲》開機拍攝。
  • 哈代經典悲劇《苔絲》:「有毒」父母對孩子造成的情感傷害有多深
    《苔絲》是哈代筆下的經典悲劇故事,小說的名字以故事的主人公命名,在作者筆下,女主苔絲遭遇了失貞、殺人,但我們看原本小說的副標題。哈代卻堅持用上的「一個純潔的女人」來定義筆下的人物。一個純潔的女人為何會失去「貞潔」,甚至走向殺人被絞刑的地步呢,悲劇的背後是苔絲可悲的家庭,「有毒」的父母將苔絲一步步推上了人生的絕境。
  • 德伯家的苔絲
    最後她被捕並被處以絞刑,哈代在小說的副標題中稱女主人公為「一個純潔的女人」,公開地向維多利亞時代虛偽的社會道德挑戰。 創作背景 19世紀後期的時候,英國經過工業革命的飛速發展已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大國。工業的發展侵蝕了英國傳統農業社會的宗法秩序,打亂了農民長期在鄉村田園環境中所形成的種種生活方式和習慣。
  • 《德伯家的苔絲》:失貞、犯罪,她依然是「一個純潔的女性」
    文 | 雪憶柔她失去了貞潔還犯下了殺人的罪行,但她依然是偉大的「一個純潔的女性」。上流社會視她為褻瀆了宗教神聖的敗類,貧民窟裡人們為她的結局兔死狐鳴。魯迅說:「悲劇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哈代顯然將悲劇的價值最大化,他將個人的悲劇看作是宿命的結局,站在人文主義關懷的角度仰視眾生卻不帶絲毫悲憫。
  • 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在我國影響巨大,他筆下這十句名言太經典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88歲的哈代絕對算是高壽。 這位英國小說家及詩人對中國讀者來說並不陌生。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德伯家的苔絲》被譯成中文,我國讀者對這本小說特別喜歡,據說當時出版後便一掃而空。
  • 人間不值得,被傷害的苔絲的一生
    不幸的是,孩子沒多久就夭折去世,苔絲成為一個失去童貞和幼子的單身母親。在男權文化濃重的維多利亞時期,苔絲這樣的身份必定無法在故鄉生活,痛苦不堪的苔絲決心改換環境,來到遙遠的南部在一家牛奶廠做工。苔絲將亞雷老爺殺害的案件驚動了整個郡,最後在一個靜謐的黎明,苔絲和克萊爾被捕,諷刺的是,苔絲被吊死的地方,恰巧是他們遙遠的祖先曾擁有過的都城。
  • 苦逼命運這一刀——《德伯家的苔絲》
    當影片通過女房東的視線,看到天花板上那個小紅點逐漸洇暈開時,我詫異,苔絲為什麼要殺死阿歷克斯?圖片來自網絡新婚之夜,克萊爾請求苔絲接受他的懺悔,因為他在倫敦時,曾與一個年長的女人鬼混過一段時間。而苔絲也告訴了克萊爾自己的過往,希望得到他的寬恕。
  • 苔絲,一個以死抗爭的純潔女性,託馬斯哈代的現實主義震撼與吶喊
    託馬斯哈代(Thomas Hardy, 1840-1928)英國詩人、小說家,做過建築師學徒,後轉向文學創作,以發表悲劇題材小說一舉成名;主要作品有《遠離塵囂》(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還鄉》(The Return
  • 《德伯家的苔絲》沒有被強暴毀掉的女孩,死於愛情
    《德伯家的苔絲》改編自英國作家託馬斯.哈代的同名代表作小說,是哈代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這部短劇一共有四集,每集大概60分鐘,講述的是19世紀末期的故事,女主苔絲是一個勇敢獨立堅強的又善良貌美的女孩兒。故事主要根據英國威塞克斯的一位農村姑娘的愛情為主線來演繹。
  • 《苔絲》:一個英國版「扶弟魔」的人生覆滅、令人惋惜的青春輓歌
    《德伯家的苔絲》,是英國作家託馬斯·哈代1891年發表的一部代表作,講述的是一個美麗少女愛情和生命的幻滅過程。可以算是作者為這個純潔少女所作的一部青春輓歌。因為本書,作者哈代在當時受到了許多公開指責,批評家們認為他大逆不道,褻瀆了基督教和英國社會的神聖傳統。
  • 德伯家的苔絲,愛情為大?殺害表哥,女人狠起來沒男人什麼事了!
    這部電影不但女主演漂亮,主要是故事還是世界名著,原著名叫《德伯家的苔絲》,是英國作家哈代的長篇小說,是「威塞克斯系列」中比較好的一部。其實相比於原著,電影《苔絲》在故事情節方便轉折還是比較突兀的,雖然我是看過不止一遍的人,但是還是沒有明白為什麼苔絲非得殺害他的表哥不可?老實說,他表哥除了把她當情婦之外,對她和她的家人至少盡到了自己的義務。
  • 《苔絲》:女人比男人更專情
    幾個禮拜後,她偷偷跑出養雞場,被他發現,他不明白她為什麼要離開,因為他可以讓她擺脫窮困的生活,可以給她榮華富貴,她沒有留下來,因為她不愛他,她寧願背負世人的歧視,也不願意和自己不愛的人生活在一起。他放她走了,並告訴她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都會幫他。
  • 一本《德伯家的苔絲》,一部女孩淪落的圖鑑
    10多歲,第一次讀《德伯家的苔絲》,我處於懵懂的年齡,只覺得苔絲是個為愛情飛蛾撲火的悲情女子。 哈代把苔絲的命運和大時代聯繫在一起。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入侵,有人味的傳統農事活動、美好的鄉土詩意在轟隆隆的機器聲中漸漸消亡。苔絲也隨著小農經濟的破產而無法維生,加上丈夫的拋棄,她委身當了誘姦犯的情婦,最後淪為殺人犯。
  • 看,這就是託馬斯·哈代!
    在作為人類文明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文學領域之內,哈代屬於大家之列,他以自己創作體裁之眾多、題材之廣泛、思想之深遠、藝術之高妙而擁有不沒的歷史地位。由於他本身是以小說家出道,也由於他主要是以《德伯家的苔絲》《還鄉》《三怪客》等長、短篇小說而引薦給中國讀者,長期以來,在中國,哈代就是小說家哈代;而小說家哈代,就是寫《德伯家的苔絲》《還鄉》《三怪客》等幾部小說的哈代。
  • 德伯家的苔絲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德伯家的苔絲Tess of the D』Urbervilles託馬斯·哈代Thomas Hardy
  • 《德伯家的苔絲》中的主人公(考研筆記98)
    英國小說家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絲》揭示了維多利亞時代資產階級的倫理道德、宗教法律、婚姻愛情、教育制度和人際關係等重大社會主題。#文學考研#一、參考答案例-1、苔絲是哈代小說世界中最有魅力的人物。與之前哈代小說中其他女性頗不相同,她已經開始獨立思考,並以自己的思想去詰問傳統上代表知識與權威的男性人物安吉爾。苔絲突破的是構建這一基石的思想傳統與意識形態。
  • 哈代:大多數夢想不過是胡思亂想
    這一點我將信將疑,畢竟對哈代的浮華掠影,仍然停留在《遠離塵囂》《德伯家的苔絲》《還鄉》以及《無名的裘德》等等小說的閱讀之中,他在維多利亞時代尋求整體的道德觀,哀怨的輓歌阻擋不了工業革命機械的邁進和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