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的廣州和風徐徐,全球開放合作的思想火花在這裡迸發。
「全球化的浪潮將我帶到了粵港澳大灣區。」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李德紘向在場中外嘉賓介紹了廣州地鐵21號線天河智慧城示範站。這是全國首座AI智慧車站,出自李德紘團隊的手筆。
11月20日至22日,圍繞「大變局、大考驗、大合作——中國現代化新徵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題,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國積極參與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堅強決心和堅定信心。
當前,我國「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迎來收官,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即將實現;「十四五」藍圖徐徐展開,明年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廣東既是向世界展示我國改革開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國際社會觀察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來自世界各國600餘位政治家、戰略家、企業家匯聚南粵的背後,搭建了一座中國與世界對話合作的平臺,發出構建讀懂中國與讀懂世界雙向互動的「最強音」。
共克時艱更需全球攜手抗疫
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抗疫合作成為中外嘉賓交流互動的高頻詞。
回到上海戰疫一線的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通過視頻方式對全球疫情作出最新研判:在與外國專家溝通之後,他了解到,部分之前疫情防控措施較為寬鬆國家開始收緊防控策略,在全球範圍內形成統一共識——「不能任憑疫情無序地蔓延。」
遇山一起爬,遇溝一起跨。世界疫情的反覆表明,只有團結合作,才能戰勝挑戰。
48國、189城市、6種語言……在大會開幕的一周前,世界城地組織廣州世界理事會會議邀請來自全球各地的350名代表參會,在廣州「雲相聚」,共享戰疫經驗,推動全球互信合作。
「中國應對疫情的能力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以及公共衛生等各領域要更勝一籌。」清華大學客座教授、英國劍橋大學政治和國際研究系前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在平行論壇上多次肯定。上海合作組織秘書長諾羅夫點讚中國在全球抗疫的重要作用同時,更期待與廣州乃至廣東在健康醫療數位化方面建立合作平臺。
近期,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與國際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聯合發布《機遇之城2020》報告。在「城市韌性」這一維度中,廣州排名第四,報告稱其「重視在醫療、災害應對等多個相關領域的投入,擁有良好的經濟實力和充分的基礎資源」。
「廣州提煉出了適應本地防疫特點的公共衛生理論,具有預見性和主動性,是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體現。」中國社科院當代西方經濟理論研究室副主任、行為經濟學實驗室執行主任姚宇說。
面對疫情,中國的防控措施和支援世界抗疫行動贏得了印度尼西亞前總統梅加瓦蒂·蘇加諾的讚賞。
「國際社會應該給予中國更多機會,展現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信條。疫情讓全球經濟遭到打擊陷入衰退,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感到更需要彼此的幫助。」她相信,現在是世界攜手合作、建設美好未來的時候,更是停止挑釁、衝突、敵對的最佳時候。
新發展格局為全球復甦開藥方
正值世界經濟衰退、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國際交往受限、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多事之秋。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在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黃奇帆看來,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為重建全球信任,推動經濟復甦開出的「藥方」。
新發展格局絕不是關上門的國內循環,而是要通過更大力度、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改革開放,進一步做強大循環、暢通雙循環。「疫情發生以後,中國對外開放的力度不降反增。」黃奇帆說,接下來進一步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反覆強調「開放」二字的重要性。「要開放、開放、再開放,吸引來自全世界的優質生產要素。」他說。
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是生產總值最大的省份,經濟發展和開放程度較高,正努力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支點。
鄭永年認為,立足廣東,放眼世界,尤其是廣州、深圳兩個城市正好處於內循環和外循環的關鍵點和連接點,一定要抓住這個機遇,對標國際一流,著力城市整體升級。
新發展格局體現的正是中國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國擔當和堅定決心。
不久前,RCEP正式籤署。這將進一步提升亞太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促進亞太和全球經濟發展。
「科技自立自強與開放創新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科技自立自強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創新,而是要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科技自立自強可以讓中國平等地、更好地參與全球科技合作。
全球經濟治理呼喚互利共贏
大變局、大考驗中孕育著大機遇,如何用新的姿態面對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國需要共同回答的時代命題。
「逆全球化的『噪音』不斷,但全球化的趨勢不會改變。」國創會副會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認為,當前的全球化正從商品、資本的互動逐步走向技術、服務、信息的流動,軟全球化越來越取代硬全球化。
全球化大勢不變,但形式改變正悄然發生。
「改進國際合作、強化包容性多邊決策機制絕對是現在和未來全球的當務之急。」比利時前首相伊夫·萊特姆表示。
全球經濟治理以平等為基礎,就要直面經濟全球化遇到的挑戰,更好反映世界經濟格局新現實,使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在視頻中表示,開放戰略對中國或是其他任何國家而言,必須成為共同參與的互惠機遇。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自成功施行對外開放。「中國提出更高水平的開放,務必敏銳地捕捉全球回應。只有相互信任取代猜疑,開放才能發揮實際作用。」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探索規則銜接、治理創新的前沿,正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和建設世界級城市群。
「大灣區有制度優勢和中央政府協調,形成統一貿易規則後肯定比歐盟做得好。」在鄭永年的設想裡,要把大灣區建設成為一個「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臺」,成為世界的資本、技術、人才等資源配置中心。
「我們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創新並完善適應疫情後世界政治經濟的全球治理體系,在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擁有制度優勢,可率先探索、走在前列。」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王超說。
以更大的開放擁抱發展機遇,以更好的合作謀求互利共贏。正如馬丁·雅克所說,「世界在經歷一場大變局,它將主導未來十年甚至幾十年的發展進程,需要中國和其他國家攜手開展合作應對這場治國理政的大考驗。」
南方日報記者 譚超 周甫琦 朱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