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椒兒媽媽,一個時間相對自由的全職媽媽,喜歡分享,喜歡傾聽,希望把經歷過的、看到過的、聽到過的,用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對觀者在育兒上、情感上有所啟發……
文|家有小甜椒兒(專注優質原創,抄襲必投訴維權,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於新生嬰兒哭鬧,到底要不要抱的問題,家長們基本上分兩個對立的站隊,一方認為孩子即便哭鬧也不能抱,另一方則認為孩子哭鬧需要立馬抱起來安撫。
01「新生嬰兒最好少抱,不能慣著是一方面,常抱對孩子身體不好」?
朋友秀芬疫情之後生下小寶寶,為了方便照顧寶寶,婆婆從老家趕過來,伺候秀芬的起居並幫襯著照顧小寶寶。
婆婆來的第一天,兩個人在照顧寶寶這方面就產生了極大的分歧。
秀芬認為寶寶需要極大的安全感,寶寶哭鬧一定要抱起來安撫,而婆婆則認為這樣做不妥當,原因有二:
1、嬰兒骨骼還沒有長好,經常抱不利於寶寶的身體健康,容易傷害到孩子。
2、如果這樣慣著孩子,接下來的一到兩年,孩子會很難帶,動輒哭鬧來威脅家長。小孩子跟小寵物一樣,是不能慣的。
秀芬覺得婆婆說得也有道理,所以諮詢我們這些過來的媽媽到底該如何做。
02新生嬰兒哭鬧,家長到底要不要抱?醫生這樣解釋
當初生下寶寶以後,在市婦幼保健院的時候,也諮詢過醫生同樣的問題,當時我的主治醫生是這樣解釋這個問題的:寶寶哭鬧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基本上就是拉了、尿了、餓了,寶寶哭鬧,要抱起來安撫,然後找到原因,等到寶寶情緒安撫下來之後,重新放在床上。
所以後來儘管看到過很多推崇「哭聲免疫法」的文章,一時間也沒有了主意,但是想到醫生的話,還是按照醫生的話來做,到後來慢慢有了自己的經驗,更加認可「孩子哭鬧要第一時間抱起來」這樣的觀點。
03抱新生嬰兒一定要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
不過秀芬的婆婆擔心的事情是值得注意的,新生寶寶身體軟軟的,的確非常容易受到傷害,家長抱寶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些細節:
1、拒絕「豎抱」
新生小寶寶脖頸還沒有長好,脖子還遠遠不能支撐起腦袋,如果採用豎抱的方法,小傢伙的頸椎容易受到傷害,這一點家長一定要注意。
家長大意的結果是,即便當時寶寶沒有特殊反應,慢慢長大之後孩子的身體問題就慢慢顯現,到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
2、建議使用包被
新生嬰兒只有50cm,小到讓我們覺得無從下手,為了更好地保護寶寶,最好使用包被,根據季節的不同,選擇或薄或厚的包被,這樣方便抱起寶寶。
3、 正確理解「腕抱」的方法
先把包被鋪平,然後把寶寶放到包被上,首先把腳裹起來,然後裹上兩側。
然後抱起寶寶,把寶寶的頭靠在左臂上,用左手護住寶寶的背部和腰部,右手也不能閒著,護著寶寶的小屁屁和腰部,這樣才能萬無一失。
04「哭聲免疫法」該不該使用?
哭聲免疫法可以說是風靡一時,先是風靡歐美,後來又在東方興起,到現在依然有很多中國的家長使用這個方法。
什麼是哭聲免疫法?
哭聲免疫法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就是要讓孩子明白哭是沒有效果的,目的是讓孩子變得乖巧懂事。」
哭聲免疫療法的創始人是約翰·華生,他的著名言論是:「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裡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在約翰·華生看來,完全可以把孩子當成是訓練的機器,訓練人如何輸入,機器就如何輸出。
既然他如此有信心,那他的子女應該很優秀吧?
恰恰相反,他的大兒子多次自殺未遂,後來終於在30多歲的時候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對父親的評價是:「沒有同情心,情緒上無法溝通,他不自覺地剝奪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種感情基礎。」
他的另一個兒子流浪式生活,靠著父親的施捨度日,而他的女兒則酗酒成性,多次自殺。
他的教育不僅影響了子女,還影響了第三代人,他的外孫女延承了母親的惡習,酒精成癮,並嘗試多次自殺。
不需要評價,單看這個結果,就知道「哭聲免疫法」還是有所有的「延遲滿足」不可取,堅持這樣教育的人忽視了孩子們是有感情的這個現實。
約翰·華生曾經在美國風靡一時,後來坑害了一代美國兒童,被美國人評價為最討厭的人之一。
05孩子2歲之前最需要的是安全感,怎麼滿足都不為過
對小寶寶來說,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只有得到了充足的安全感,才會擁有健全的人格。
「孩子3歲之前的經歷,已經決定了人生的底色」,這句話一點也不誇張。
家長給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就是「一哭就抱」,專業心理學家稱:孩子哭鬧5分鐘之後,家長再過來安撫,孩子的世界已經崩塌了,這個時候已經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了陰影。
青少年犯罪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稱:孩子2歲之前給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怎麼做都不為過。
這個時候孩子獲得安全感越足,未來孩子的性格越陽光、健康自信,反之則容易帶有敏感自卑易暴易怒的性格特徵。
06「一哭就抱」會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容易哭鬧?
接受哭聲免疫療法的媽媽們的初始是好的,她們不希望從小讓孩子養成壞習慣,認為哭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我們縱容孩子確實會有這樣一個風險,所以才有時間限制,孩子還是小寶寶的時候,儘量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及時安撫孩子,當孩子2歲之後,就要變化方法。
2歲之前的孩子,大腦還處在一種極度不成熟的狀態,基本上處於一種「無它」境界,寶寶們的世界中往往只有自己和媽媽,媽媽給孩子越大的耐心,孩子越乖巧,反之,媽媽情緒稍微失控,孩子就變得異常淘氣。
07孩子2歲之後,就要改變策略
寶寶到2歲的時候,基本上可以和家長正常溝通了,雖然表達方式還不完善,但是可以通過自己的語言和方法來向家長傳遞個人的意思了。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調整對孩子的策略了,當孩子動輒哭鬧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使用一些小方法讓自己變得主動。
打個比方說,寶寶看動畫片,一定要貼著屏幕看,媽媽說這樣做傷害眼睛,寶寶偏偏不聽,媽媽可以關閉電視機來引起孩子的注意,並要求孩子坐到沙發上去,然後重新打開電視機。
媽媽的這個舉動寶寶可能會哭鬧,這個時候媽媽就要強勢一些,等到寶寶回到了沙發上,再重新打開電視機。
寶寶不知事的時候,哭鬧即抱,寶寶可以正常溝通了,理解媽媽的意思的時候,想要用哭鬧來威脅媽媽達到目的,媽媽就不能示弱了,如果這個時候再示弱,那麼孩子就真的可能被養廢了。
08不能把孩子當成沒有感情的機器,不意味著就要放縱孩子
我們不接受約翰·華生的「哭聲免疫療法」,因為約翰·華生本身就不是一位成功的父親,更別說是成功的育兒專家了,用他兒子的話說就是缺少感情的機器,而他也是這樣對待孩子的。
不提倡這樣的教育方法,不代表就是放縱孩子不管,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定要加以約束和「修整」,孩子才可能成為一個可以自由生活的人。
我們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三個點還是很關鍵的:
1、溝通很重要
有人說最不喜歡「管教」這個詞,這個詞聽起來確實很霸道,不太討喜,但是每一個優秀的孩子,都曾經被父母這樣約束過。
只是我們在約束孩子,「管」和「教」的過程中更注重的是溝通,給孩子表達個人想法的機會,才能更加了解孩子,如此約束的方向才是正確的。
2、「條條框框」很重要
無規矩不成方圓,真正的自由都是在各種束縛下的,放縱的結果是讓孩子承受更大的代價甚至是生命。
從孩子3歲開始,就要給孩子設定一些家庭準則,通過各種準則來約束孩子的行為,督促孩子成為自律的人。
3、需要對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有規則而沒有懲罰是不會有任何效果的,規則成立的前提一定是有懲罰機制,家庭準則同樣如此。當孩子觸犯了準則的時候,要讓孩子為此付出代價,避免下次再犯,如此才能真正地用準則來約束孩子。
不過需要提醒家長的是,懲罰的方法很多,但是一定拒絕打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