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無忌君
文 | 小象冒冒
11月13日美股開盤前,瑞幸咖啡公布了其2019年第三季度的財報。此後,市場一片看好。
瑞幸Q3財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15.416億元,同比大增540.2%;淨虧損為5.319億元,同比擴大9.7%,但環比今年第二季度的6.8億元淨虧損,縮小了21.8%。
CEO錢治亞指出了本季報的亮點,瑞幸本季度首次在門店(運營)層面實現盈利——即不計入營銷費用,實現了1.86億元的經營利潤,經營利潤率達到12.5%。而去年同期,公司的經營虧損還是1.26億元。
營收超5倍增長,虧損再度收窄,運營效率大幅提高。上市之後,瑞幸對商業模式的探索和對門店的運作越發顯現出自信。向好的財務指標,也提示出,經過「厚積」的瑞幸已經改變了消費者的心智,品牌成為了它的護城河。
01
店面之中的品牌勢能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要問瑞幸Q3財報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點是什麼,這個答案一定是:加速擴張,深度布局。
瑞幸在Q3新開了717家門店,截至9月30日,瑞幸的總門店數已經達到了3680家。根據計劃,瑞幸年底將開到4500家店,超過星巴克9月底4000家中國門店。
瑞幸開這麼多店只是為了「跑馬圈地」佔據更高的覆蓋率嗎?不然。目前,現制飲品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供應鏈把控上。開店不僅僅增加了蓄水池,也在加快流速。渡過「蓄水期」後,更多的店將把供應鏈邊際成本攤得越來越低。
過去數年,瑞幸咖啡主要以直營的形式擴張。今年9月,瑞幸宣布分拆小鹿茶作為獨立品牌、進行獨立運營,以「新零售合伙人」方式開放了加盟。我們認為,開放加盟其實體現了瑞幸對門店運作的信心。將進一步減少門店支出。
除此之外,隨著門店越來越多,瑞幸供應端的邊際成本將會進一步降低,同時,在不增加租金和運營成本的基礎上,門店的品牌勢能將會進一步擴大。
另一方面,不管是滿足用戶線下社交需求的旗艦店和悠享店,還是服務商務人群的快取店,抑或方便客戶外送需求的外賣廚房店。通過差異化的門店布局,瑞幸真正實現了全場景覆蓋,它的目標,就是不漏下任何一個可能潛在的咖啡消費者。這種決心和堅持,在消費者心中播下了種子。
圖:瑞幸西安唐詩主題店
來源:@luckincoffee瑞幸咖啡 官方微博
一方面,以優惠的價格,形成「你買我也買」的示範效應;另一方面,「輕車快馬」,以極高的擴張速度彰顯「馬太效應」,二者協同,把瑞幸扶上了加速盈利的軌道。
02
從咖啡、到飲料食品,再到國潮
如果說白色是代表了瑞幸的品質,與之相間的藍色就意味著它的想像力。而今,藍白兩色的組合方式,正在變得更多元。
三季報顯示,瑞幸在本季度的營銷費用為5.58億元。除了開店,這筆錢還用在了對品牌和產品矩陣的豐富。
9月3日,瑞幸咖啡宣布,將小鹿茶作為瑞幸咖啡旗下獨立品牌獨立運營,以「新零售合伙人」方式開放加盟。瑞幸方面同時宣布,啟用在95後、00後人群中熱度極高的流量明星肖戰作為品牌代言人。
新的小鹿茶品牌使用獨立APP及小程序點單系統、獨立品牌LOGO、門店形象。同時,二者的定位也有所不同:以咖啡為主的瑞幸,主要布局一二線城市,門店多分布於城市辦公區域。小鹿茶主打新式茶飲,以休閒場景為主,目標撬動三四線城市為主的「下沉市場」的爆發力。
新品牌「落地即開花」。三季度,瑞幸20%的現煮飲品收入來自於小鹿茶品牌。
關於我們剛剛提到的「產品矩陣」,財報中的另一張圖片足以體現出瑞幸的「產品力」優勢。
根據分析,瑞幸產品收入的增長大於商品銷售數量的增速,商品銷售數量的增速大於月均交易用戶數的增長,客戶的增長大於門店數量的增長。
這段邏輯鏈,反映了兩個事實:
一、瑞幸已經擺脫純粹靠拉新折扣吸引顧客的情況,品牌影響力能夠源源不斷地形成客流。
二、除了那麼一杯咖啡,瑞幸還有其他東西值得買,且顧客確實會買。據財報顯示,這些「非咖啡產品」佔到了瑞幸營收45%的比重。
瑞幸的產品矩陣是怎樣的?除了以小鹿茶為代表的現制茶飲,進一步下潛與豐富了瑞幸的用戶光譜,它還進一步豐富了用戶在飲品之餘的選擇。點開瑞幸App,「健康輕食」「幸運小食」「瑞幸堅果」常常處於脫銷狀態。
其中,堅果是11月初剛上線的品類,目前包括紫衣、芥末、榴槤、蜂蜜和海苔等五種口味的腰果產品。瑞幸目前上線5款腰果的代工廠為中安眾果,品牌稱,未來將陸續上線由OLAM等世界知名堅果原料商提供的混合堅果和堅果禮盒等品類。
時間再往前推一點,9月26日,瑞幸宣布與路易達孚(LDC)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共建合資公司,在中國建設一家專注NFC(非濃縮還原)果汁的生產加工廠、推出聯合果汁品牌。目前瑞幸銷售的NFC果汁不是自有品牌,而是由零度果坊提供。
有趣的是,今年中秋期間,瑞幸推出了「太空主題限量周邊」,以太空文化演繹了關於咖啡的「國潮」。其中的一款「隕石杯」發售後3天便被搶購一空。某種意義上,這也是瑞幸品牌號召力的一場自測。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極大程度地滿足了消費者的需要,但是瑞幸拿出的這張菜單足夠「精緻」,不足50個的現制SKU,可以說沒有邊緣化產品。這也是其議價能力的體現、對消費習慣深入洞察的縮影。
03
定義一種咖啡體驗
中國80後和90後的數字悄然突破4億,以年輕人為主體的中產階層人數超過1億,到2030年將會超過2.5億。隨著這些人的崛起,新的消費訴求正在產生。上一代的消費者更多的是在實用性、性價比層面去考量,新一代的消費者則完全不同。
咖啡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對於瑞幸來說,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它作為一杯咖啡,被認可嗎?
瑞幸拿出了肯定的答案。就筆者的實地感受,瑞幸靠的是「體驗」二字。
當然,同星巴克、休閒餐廳等坐下來喝一杯,這種第三空間意義上的「體驗」維度有所不同,瑞幸的門店座位不多、更大的價值是作為「驛站」,供消費者和外賣小哥取貨,實質上用新零售思維改變了咖啡店的意義。CEO錢治亞多次提到,瑞幸要將咖啡深度植入辦公室、校園、機場、加油站等各種場景中,剝離掉咖啡身上所賦予的「社交負荷」,讓咖啡出現在「無限場景」之中,真正成為一種日常消費。
這種隨購隨取的模式,簡化了店鋪本身與消費者的互動;反過來,清爽到位。它以高品質的感受,在兩三分鐘內,提升了體驗:周到的細節(從杯託到裝袋的樸素質感)、利落的出品(製作數分鐘,配送10-15分鐘),最重要的是,穩定的品質。
儘管有人讚嘆咖啡的「百人百口」,但作為一種商品,穩定應該是它最核心的標準。今天,許多現制飲品品牌,對流程的把控,仍然停留在剝一顆標準的荔枝或者標準的葡萄、拉一杯唯美的花式上。表面上看起來這很「生動」,實際上,這種嚴重依賴人工的模式,對於品牌輸出消費習慣百害而無一利。
恰恰,瑞幸長期堅持,引以為傲的標準化的製作流程、強大的供應鏈,已然造出了口碑,成為了目前瑞幸和其他品牌拉開身位的決定性因素。
經濟學中有「棘輪效應」的概念,即,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後具有不可逆性。經歷兩年,瑞幸沉澱下了穩定和信譽,消費者的面對方式,從不確定,變成了確定。而今,瑞幸的「棘輪」戳中了新客。
它遇見了現制飲品市場的最大機遇,並且抓住了。在過去的20年,從打開到衝開只需要5秒的小包裝們,幫助中國白領澆灌出了一個不眠不休的、嶄新的網際網路時代。今天,在咖啡的美,與咖啡的便利之間,社會的中堅力量,需要找一個柔和的著陸點。
一切來得剛好。正如每一位代言人向大眾展現的形象——「既幹練,又有品味」,這是這一代奮鬥者需要的心理暗示,也是瑞幸輸出的濃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