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雪峰:為什麼北方農村兄弟關係容易緊張

2020-12-26 澎湃新聞

北方農村兄弟關係容易緊張,是因為北方農村兄弟之間很容易變成競爭關係,尤其是在結婚娶媳婦這樣的人生大事上,兄弟之間幾乎一定是競爭性的,其競爭性就在於競爭父母積蓄的資源。

——賀雪峰:為什麼北方農村兄弟關係容易緊張

一、

農村彩禮越來越高已成一大公害,北方農村尤其是黃淮海地區,彩禮普遍超過10萬元,而且,不僅需要彩禮,而且需要在城市買房買車,才有談婚論嫁的資格。父母為兒子娶上媳婦,沒有五、六十萬元的花費是不可能的。要是只有一個兒子,父母連積蓄帶借貸,在身強力壯時拼命幹活,也許還可以完成為兒子娶上媳婦這一人生任務。若有兩個兒子呢?2007年娶媳婦還沒有現在艱難,當時在河南汝南縣調研,當地就有「生兩個兒子哭一場」的說法,哭一場後立即開始積蓄,也許還有為兩個兒子娶上媳婦的可能。到了現在,父母再為兩個兒子娶上媳婦,真難啊。也是因此,農民第一胎生女兒歡天喜地,因為一般農戶都想生兩胎,最好是一男一女,實在不行生兩個女兒也可以,最糟糕的是生兩個兒子。頭胎生女兒,第二胎生兒子最好,再生一個女兒也可以。頭胎生兒子,第二胎萬一再生一個兒子,今後就沒有好日子過了,因此就不敢再生。

北方農村不僅彩禮越來越高,而且越是有兩個兒子彩禮往往就越高。按說父母要操心兩個兒子的婚事,經濟負擔重,彩禮應該比較低一些才對。不過,在婚姻市場上,女方嫁人,嫁給只有一個兒子的家庭,就可以獲得這個家庭全部積蓄,嫁給兩個兒子的家庭只能獲得這個家庭1/2的積蓄,嫁給兩個兒子家庭就吃虧了,要求更高彩禮補償未來的損失就合情合理。為了完成人生任務,有兩個兒子的家庭,也就只好咬牙滿足女方高額彩禮索要,先讓一個兒子娶上媳婦再說。

父母收入有限,生兩個兒子卻很難按當地一般要求完成為兩個兒子都娶回媳婦的人生任務,就只能竭盡全力先為一個兒子娶上媳婦再說。先娶媳婦的兒子(一般是大兒子)娶媳婦,女方索要高額彩禮,另外一個兒子在一旁觀察,也在一旁著急,因為父母積蓄有限,竭盡全力娶上一個媳婦就很可能無力再幫自己娶媳婦,自己就要麼打光棍,要麼入贅當上門女婿去。自己兄弟娶媳婦,女方索要超出當地平均水平的彩禮就尤其讓自己心生憤怒,兄弟關係就會受到衝擊,兄弟關係自然也就會變得緊張起來。

二、

北方農村兄弟關係容易緊張,是因為北方農村兄弟之間很容易變成競爭關係,尤其是在結婚娶媳婦這樣的人生大事上,兄弟之間幾乎一定是競爭性的,其競爭性就在於競爭父母積蓄的資源。北方農村一般結婚都比較早,結婚早,自己沒有積蓄,在男多女少的大背景下面,女方婚姻要價越來越高,父母積蓄有限,兩個兒子就可能只能優先保證其中一個,兩個兒子自然就變成競爭性關係了。

父母為什麼要無條件幫兒子娶媳婦,甚至在明知媳婦簡直是勒索時仍然一如既往,是因為人生任務使然。在北方農村,父母最大的人生任務就是無條件幫兒子娶上媳婦,若不能幫兒子娶上媳婦,在村莊中就沒有地位,就被村民認為人生失敗,就不好意思見人,也覺得對不起兒子,兒子也覺得自己沒有娶上媳婦是父母沒本事也因此責怪父母。

一個北方農村的農民,若不能為兒子娶上媳婦,這個問題大了,他們的人生就是完全失敗的,就是無臉見人的。北方農村村莊居住密集,一旦無臉見人簡直就是無路可走了。所以,無論如何都要想辦法為兒子娶上媳婦。正是父母要無條件為兒子娶媳婦,在性別資源稀缺的情況下面,女方就會提高婚姻要價,彩禮越來越高,沒有五、六十萬元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娶回兒媳婦的人生任務。生了兩個兒子,趕緊哭一場,提前就為兩個兒子將來娶媳婦準備條件。如果條件有限,只能為一個兒子娶上媳婦,也好歹比兩個兒子打光棍強。兩個兒子之間的關係則幾乎一定是競爭性的。父母當然也很不好做人啊,因為沒有娶上媳婦的兒子不僅責怪兄弟而且責怪父母沒本事。

北方農村,父母最重要的人生任務是為兒子娶上媳婦。相對來講,南方宗族農村,父母最重要的人生任務則是為祖宗延續香火,延續香火不僅要生兒子,要為兒子娶上媳婦,而且還要生孫子。只有孫子出生了,南方農民的人生任務才算完成了,他們才覺得有臉去面對地下的祖宗了。

南方延續香火表面上看與北方農村差異不大,實際上差異是很大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南方父母最大關切是要孫子,若有三個兒子,只要有一個兒子娶上媳婦,生了孫子,他們的人生任務就算完成了,因為香火已經續上了,其他兩個兒子能不能娶上媳婦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當地文化中也並沒有規定父母必須為所有兒子娶上媳婦的任務(責任),娶不上媳婦是自己沒本事,因此,沒有娶上媳婦的兒子也不會責怪父母。

反過來,在南方農村,既然農民最大的人生任務是延續香火,就要集中力量讓至少一個兒子娶上媳婦生孫子,南方農村家庭中,兄弟三人就會合力讓其中一個兄弟娶上媳婦,這個娶了媳婦的兄弟最好再生三個兒子,然後每個兄弟過繼一個,就不僅父母完成了延續香火的人生任務,而且三個兄弟也都有後人來延續香火了。也是因此,南方農村,兄弟之間往往不是競爭的關係,而是合作的關係。南方農村兄弟之間普遍比較親密,北方農村兄弟關係普遍比較緊張,原因大抵如此。

三、

在我們的分類中,南方農村普遍是聚族而居的宗族型村莊,北方(華北、西北)農村則多為分裂型的小親族村莊。分裂型的小親族村莊中,村民往往以五服關係為限,組成相互競爭的若干小親族集團。在相互競爭的北方農村,村莊瀰漫著強烈的社會性評價,形成了社會性價值的主導規範。南方宗族村莊,都是同姓自己人,都有很強的宗族認同,村莊中瀰漫的是超越性價值,這樣一種超越性價值抑制了村莊社會性競爭,塑造了村民的終極追求。因此,雖然幾乎所有中國農民的人生任務都是傳宗接代,但不同地區還是略有差異,北方農村的農民更在意於傳宗接代中為兒子娶上媳婦這一責任,至於兒子能不能生孫子則是兒子的責任了。南方農村的農民更在意於傳宗接代中的生孫子,延續香火。

北方農村,父母有責任為每個兒子娶上媳婦,兄弟之間的關係就容易變成競爭性關係,南方農村,父母只要能為一個兒子娶上媳婦,然後抱上孫子,他們就完成了人生任務,娶媳婦則是兒子自己的事情。南方農村兄弟之間就合力為其中一個兄弟娶上媳婦,兄弟之間的關係就是合作性的。

2020年8月17日上午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農村大多數的兄弟姊妹關係不好?
    「親如兄妹」這是大家常說的一句話,兄弟姊妹之間的關係那是「血濃於水」的;但又不能否認的是,在農村,確實也有不少關係不好的兄弟姊妹,但大多發生在各自成家立業、分門別戶之後,在這之前一般相處的都挺好的。如果非要用數據說話,我認為在農村關係不好的兄弟姊妹,比例應該在30%左右,其他70%的關係還是很好的,一葉障目,我們經常會用自己的所見所得或者老經驗判斷一件事情,所以最終的結果難免太主觀臆斷,比如這個「為什麼農村大多數的兄弟姊妹關係不好」就是一個例子。下面咱們就分析一下為什麼會是這樣?
  • 嶽峙 農村女權為什麼每況愈下?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八十年代還有點社會主義殘餘,村支書、村委會主任在村裡說話還有點用;九十年代,市場經濟大潮奔湧而來,農村加速淪為城市的外圍,社會矛盾突出,村幹部和村民關係達到最緊張的狀態。長此以往,就是村幹部在村裡威信全無,只能依靠暴力治村,合法性就喪失了。為了重建合法性,在全國推廣搞基層普選,結果是宗族勢力、黑社會借屍還魂。各種辦法都沒能改變這種情況,最近的動向則是提出了新鄉賢。
  • 為什麼父母不在了,農村兄弟姐妹之間也不親了?
    是大多數不是縮例,隨著住在農村的父母逐漸老去,那此曾經一起長大的兄弟姐妹也沒有以前那麼親了,甚至變得有些距離感,原因是多方面的。父母不在了,標誌著家裡向心率散了,失去凝聚力,兄弟姐妹之間見面少,往來少,自然共事少,顯的有點不親近了。
  • 農村的婆媳關係為什麼難搞
    自古清官難斷家務事,這些家務事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婆媳關係,最難搞的也是婆媳關係。為什麼婆媳關係在幾千年的中國家庭關係中始終是一個最敏感的話題?婆媳關係是每個家庭都要面對的,尤其是在農村婆媳關係更不好搞。
  • 為什麼血濃於水的兄弟姐妹,越長大關係越冷漠?原因很現實
    文|秘籍君昨天,朋友問了我一個埋藏在他心裡的困惑:為什麼血濃於水的兄弟姐妹,越長大關係越冷漠?記得小的時候,他和哥哥的關係很好,有好吃的東西必須一人一半,有好玩的東西也一起玩,還有不管誰在外面挨打了,兄弟倆一定要結伴打回來。
  • 農村結婚有講究,不娶有弟弟,不嫁有兄弟,背後原因很現實
    農村結婚有講究,不娶有弟弟,不嫁有兄弟,背後原因很現實文/秦嶺農哥在農村結婚一直都是比較困難的一件事情,有的人是娶不到媳婦,有的人是嫁不出去。實際上並不一定全部都是男女比例失衡,反而是由於自身存在的一系列原因。
  • 農村老人常說「隔山兄弟」「隔水兄弟」是什麼意思?
    農村老人經常說「隔山兄弟」「隔水兄弟」是什麼意思?這是古代人用形象的語言描述同父異母兄弟姐妹和異父同母兄弟姐妹之間的親緣關係。古人把常見的山與水自然現象來形象地描述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關係。因此,在古代社會上就流傳著「隔山兄弟」和「隔水兄弟」的說法。~~「隔山兄弟」,是指同母異父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關係。在古代「隔山」之說,莫過於清代名家俞樾的《茶香室叢鈔·稱謂之異》中有這樣的描述,「甘州人謂姊妹之夫,曰挑擔。其異父之昆,曰隔山。」意思是說,甘州人把姐妹的丈夫,叫做挑擔,異父同母的兄弟叫做隔山。
  • 中國關係「最好」的省,方言口味都差不多,在外地相遇都互稱兄弟
    誰都知道不同地區的文化習俗不同,當地語言和生活習慣也可能有一些差異,所以有時南方人不明白北方人為什麼這樣做,但北方人不明白南方人為什麼不喜歡這樣做,而且,語言也是如此,這裡的人認為自己說的好聽,但其他地方的人很難理解他們說的話,甚至一點也不好聽。
  • 農村俗語「兄弟不共財,姐妹少往來」啥意思?親戚常走動不好嗎?
    大家好,我是山九,很高興和大家再次見面,今天我們繼續來聊農村人農村事。在我國民間有很多經典俗語流傳,這些俗語大多都是老一輩人通過日常生活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其中一部分具有很強的社會實踐性,對於指導人們生產生活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 特別容易緊張怎麼辦
    很多朋友特別容易緊張,遇見重要的事情就緊張得不行,甚至睡不著覺,那麼如何緩解這種緊張的情緒呢?小編總結了以下幾種方法。1.運動法首先緊張不僅僅是一種心理狀態,還會影響我們的生理狀態,緊張的時候特別容易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通過運動來得到緩解。運動可以有效的加快全身的血液循環,擴張血管,降低血壓,使我們的身體得到放鬆,緊張情緒也可以得到有效的緩解。
  • 為什麼北方沒有夜生活
    最容易想到的一點就是北方冷。但凡說到南北方差異,溫度差異這一條總會被拉出來遛遛。 北方大部分城市冬天的最低氣溫都在零下十度以下,冬季的時間也很漫長。這種天氣之下,北方恨不得冬天早早回家,躲回暖氣房裡,大半夜出門挨凍是不是一個好選擇。
  • 為什麼現在農村生活條件好了,很多人卻沒以前快樂了?
    六、七十年代,農村走的是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農民天天在一起生產勞動,大家都開開心心的,有說有笑,互相鼓勁,共同努力。彼此之間建立了一種深厚的兄弟般友情,誰家有什麼喜事,夲隊社員互請吃酒,這樣一來二去的禮尚往來,本隊農民之間的友誼更加深厚了,誰家有什麼困難,農民之間都會自覺地幫忙。
  • 春節前後農村的白喜事增多了,為什麼很多老人熬不過冬天?
    但是為什麼白喜事偏偏也趕上這時候呢?實際上,這與農村老人的身體,很難熬過冬天有關係。在寒冷的冬季,甚至有的老人,過世非常快,如果當天發病沒有來得及送醫院,可能第二天就病情加重,無力回天了。雖然在喜慶的日子辦喪事不是什麼好兆頭,但是死者為大,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所以春節期間,該出殯還是得按農村的規矩完成出殯安葬。
  • 北方農村大棚種植什麼最賺錢
    就我們北方農村所處地理位置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些品種。大棚種植的優勢是反季節,而且由於更加容易控制病蟲害,產量也比傳統的更高。一 瓜類羊角蜜,「羊角蜜」是薄皮甜瓜的一種,因外形比較像羊角而得名,實際上它乍看上去也似西葫蘆或者是體型偏胖的黃瓜,這種瓜給人的印象就是甜,瓜肉如冰糖,瓜汁似蜂蜜。
  • 疫情不過,北方農村麥苗的灌溉怎麼辦?
    返青水不著急澆對於北方冬小麥而言,春節過後的返青水不著急澆,因為澆水太早了,地溫提升慢,反而不利於小麥返青。按理說,要在低溫穩定在5攝氏度時再澆是可以的。再說我老家這邊,一般小麥收割之前儘量控制在澆一遍水,因為第二遍水麥黃水需要看天氣,有時候澆了小麥容易倒還不如不澆,春季裡這次返青水,能晚點兒澆儘量晚些。冬小麥種植後,年前大部分地塊都會澆凍水的,為了避免冬季乾旱,這不年前下了一次雪,年後又下了一次雪,雨水充足的,小麥還能等一陣兒呢,不著急!
  • 告知:農村合村並鎮大敗局,城鄉和政府都掉大坑裡!
    山東的「合村並居」為什麼反響這麼強烈?一般還會伴隨著身材微胖。張揚出屬於自己的時尚個性。如這位女孩的穿搭一樣。整個風格也偏向於休閒減齡的街頭風。卻能夠發揮修飾身形的效果。可以巧妙的遮肉顯瘦。吸引了一大批忠實粉絲。培根作為老外早餐的必備食物。然後搭一雙高跟鞋。而且出油多;劣質培根容易焦糊。要麼口感發柴或者太軟爛。多少讓人有些沒看明白。。都是採用豬碎肉。加入少量料酒去腥。
  • 上臺緊張如何克服,為什麼那麼容易緊張
    緊張本身不是一件壞事,壞的事情發生總有好的一面。所以我們要往好的方向看"大部分人會隨著不同的講話對象和場合的不一樣而緊張,緊張是一直情緒是一直狀態,不管是什麼情緒,都是具有能量的。所以,只要有好的方法去調整和訓練,就有變成一種正能量,讓你上臺時能夠暢所欲言。 克服緊張的辦法其實有很多,要找到最適合你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專注於自己的表達。比如集中注意力在稿件,動作,神態等等。
  • 為什麼南方人受不了北方澡堂?
    那麼,為什麼南方經濟發達、素有中產自覺的長三角地區,也有這麼多的公共澡堂呢?南方人也能去澡堂從歷史的角度上看,長三角澡堂的繁盛並非現代現象。早在明清時期,南京、蘇州等江南城市就有了發達的澡堂文化,蘇州老城甚至有一條以低端公共浴池命名的「混堂巷」遺留至今。
  • 70、80年代農村很窮,為什麼農村老人都很懷念那個年代呢,有5個原因
    應該說現如今的農村生活雖然跟城裡比還有差距,但這種差距確實越來越小,甚至有的方面比城裡還強,比如說農村的空氣清新,人口較少,農村大院住起來比樓房更加寬敞、舒服等等。可即便是生活水平有了這麼大的提高,為什麼很多農民卻還是懷念三四十年前的生活呢?
  • 農村離婚越來越多:農村娶媳婦到底是難還是容易?
    在北方農村,基本每個村都有無所事事的好吃懶做的「敗家青年」,我們自然也不例外。 上世紀80年代農村婚嫁的邏輯就是看男方是否踏實吃虧,那時候只要踏實吃苦一般就能養家,反正大家條件都不好,誰也不挑誰,反而是地主家的女兒嫁的最晚,嫁的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