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是如何蒸發的?霍金在《時間簡史》中向我們撒了一個謊

2020-12-18 想法捕手

在史蒂芬·霍金的科學生涯中,最偉大的思想就是改變了我們對黑洞的認知。「霍金輻射」證明了黑洞會蒸發,也證明了黑洞並非漆黑一片。

1974年,在黑洞熵概念的啟發下,霍金將量子力學與相對論相結合,發現了黑洞會蒸發的秘密。1988年,在他那本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科普巨著《時間簡史》中,霍金以一種通俗易懂的正反虛粒子對的概念,描述了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黑洞蒸發圖景:

一對在黑洞事件視界附近產生的正反虛粒子,一個不小心掉進了黑洞,而另一個卻成功逃逸,變成了一個實粒子,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霍金輻射」的基本概念。

然而,這一圖景卻深深誤導了我們幾十年。雖然黑洞是在蒸發,但卻不是霍金在《時間簡史》中描述的那樣。或許是為了配合當時人們的知識儲備,霍金用了一個具象、易記的簡化圖景,科普了黑洞這一匪夷所思的性質,但如今是時候讓我們來看看它真實的模樣了。

01

霍金研究的量子引力理論相對粗狂,但它描繪的圖景確實更容易讓人們理解與接受。

憑空產生又湮滅的虛粒子對

在量子物理的圖景上,真空永遠不會是空的。平靜的真空本質上是一片永無安寧的、混沌無序的、沸騰的量子海洋。由於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即便在沒有任何粒子的情況下,宇宙每一處的能量都會隨時間而波動,這些能量的漲落十分真實。

似浪花,似泡沫,似花火,卻比它們都更加神秘與詭異,不可描述。一種常用的可視化方法是把真空想像成真正的虛空,但是充滿著正反粒子對,它們短暫地出現又消失,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上演著一場場創生與湮滅的洪荒大戲。

而黑洞實際上是將龐大的能量無限壓縮進一個有限區域的產物,使得時空扭曲得連光都無法逃逸。任何冒險進入這個區域的事物都將被不可避免地被吸入中心奇點,而這個區域的邊界被稱為事件視界

正是由於以上這些被廣泛接受的基礎概念,霍金給出了如下這張不太正確的黑洞輻射概念圖。

垂直方向是時間線,中心的紅管是在時間線上的奇點,黑色的圓柱區是事件視界,四周是無數的虛粒子對,掉入黑色陰影中的虛粒子將被黑洞吃掉,逃離的虛粒子轉變為實粒子,帶走真正的能量。黑洞就這樣失去了它的質量,成為霍金輻射的能量來源。

然而,如果這個解釋正確,那就意味著:

1、由於掉進黑洞與逃離黑洞完全是隨機的,因此正反虛粒子的成功逃亡率應該是一樣的;

2、所有引起黑洞蒸發的霍金輻射,都會從事件視界發出;

3、每一個輻射的量子都必須有巨大的能量,以便足以逃離黑洞,而不被黑洞吞噬。

但事實上,以上三點都不成立。霍金輻射完全由光子組成,而不是粒子和反粒子的混合物。它是從事件視界以外的一個大區域發出的,而不是在其表面。單個量子在相當大的範圍內只有很小的能量。

02

難道霍金不知道他的錯誤嗎?

哦,不!事實上在霍金的科學論文中,他並不是這樣解釋黑洞輻射現象的。霍金明確知道這個類比的缺陷,但為了更直觀地呈現給公眾,他還是選擇了這樣的類比,就好像正確的作用機制無法用語言來描述一樣。

然而,霍金所發現的真相其實並不複雜,且更具普世的啟發性。

在量子場論的概念中,真空中充滿著各種量子場。比如,產生質子的場,產生電子的場,產生中子的場……這些場疊加在我們的宇宙中,並無時無刻不存在能量的波動,這些波動正是「正反粒子對」概念的由來。因為我們所熟悉的計算手段都是基於質點計算發展起來的,所以出於計算技巧的考慮,正反粒子對作用機制更容易讓我們計算出空間的能量。

然而這其中的過程卻是虛擬的,這些正反粒子對也並不存在。它們不與真實的粒子相互作用,我們也完全檢測不到。或許我們本不應該以粒子的概念來描述它們,但這樣確實更容易計算出真空中存在的能量,我們稱為「真空能」或「零點能」。

零點能作為宇宙的基態能量,對於宇宙中的任何一個觀測者來說,無論何處應該都是一樣的,或具有相同的參考性。然而,相對論卻向我們揭示出了宇宙中最深刻的一條規則:相對運動中的觀察者,或者說在不同時空曲率中的觀察者,感知的現實會完全不一樣。

當你離宇宙中一個質量源很遠時,時空曲率可以忽略不計,這時你可以測得一個零點能。如果另一個人位於黑洞的視界,他也可以測得一個零點能。對於你或他附近的人來說,他們的測量值都是相同的。

但是,如果你試圖將你的零點能對比黑洞視界附近測得的零點能(反之亦然),那麼數值就不一致了。零點能之所以會變化,與這兩處時空的彎曲程度差異有關。

對於這一點,霍金是心知肚明的。在1974年,他第一次推導出霍金輻射時,他計算的正是量子場中零點能的差異。黑洞那種扭曲時空的變態能力,造成了它與平坦時空之間零點能的差異。

計算的結果還表明,黑洞輻射的溫度取決於黑洞的質量——黑洞越小,輻射越強,而且黑洞輻射是一個完美的黑體輻射

所謂黑體,是指在任何條件下,可以完全吸收任何波長的外來輻射而無任何反射的物體,而黑體輻射,就是它能將吸收的這些輻射完全轉變為熱輻射。

為了強調黑洞會輻射這個驚人的結果,霍金弱化了他計算結果中映射出的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細節,而這個細節也一直未被大眾所重視,那就是黑洞所發射的輻射是從哪裡來的?

03

按霍金在《時間簡史》裡的描述,黑洞的輻射100%是從事件視界本身發射出來的,大多數圖片也是這樣顯示的,但更準確的說,黑洞輻射是通過大約10-20個史瓦西半徑(事件視界的半徑)的體積中發射出來的。在那裡,輻射隨著遠離視界面而逐漸減弱。

也就是說,黑洞輻射並不是完全源自事件視界,而是來自它周圍彎曲時空的整體,甚至產生輻射的區域並沒有明顯的界限。這會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所有扭曲時空的塌陷物體都應該發射霍金輻射。

一些微小的,無從察覺的霍金輻射,淹沒在了普通的熱輻射範圍內。根據計算,白矮星和中子星都會存在這種現象,因為它是一個正的,非零的值,它是可計算的,只取決於物體的質量,自旋和物理大小。

至此,你應該理解,霍金對黑洞輻射解釋的錯誤在於,他採用了一種方便計算的概念(虛粒子對的概念),把它當作相當於物理現實的概念。然而在現實中,黑洞輻射是發生在黑洞周圍的彎曲空間中的,只是由於黑洞周圍曲率梯度的不同,輻射的程度也不同,但能量都來自黑洞本身。因此,這導致黑洞的視界隨著時間慢慢縮小。

雖然黑洞同樣是在蒸發,但黑洞並不是由於一個帶有負能量的虛粒子,導致的蒸發,這僅僅是霍金為大眾想像出來的一場幻覺。

事實上,黑洞之所以蒸發,是因為量子效應試圖撫平扭曲的時空,而霍金輻射發出的能量正在慢慢地減少時空在該區域的曲率。就像一個被激蕩起漣漪的池塘,會隨著時間被撫平,只是這種持續的時間對於黑洞來說是巨大的。

總之,雖然這兩種描述的結果一樣,但展現出來的物理圖景完全不一樣。但所有這一切都不會妨礙霍金在這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因為正是他認識到黑洞熱力學、熵和溫度之間的深層聯繫;正是他把微觀的量子場論與宏觀的黑洞附近彎曲空間的背景結合在了一起;正是他計算出黑洞所產生的輻射的性質和能譜。

因此,黑洞蒸發的方式以他的名字命名是絕對恰當的。霍金輻射永遠是黑洞理論研究中的一個重大裡程碑。

只是隨著認知的更進一步,我們理應指出《時間簡史》中關於霍金輻射類比的缺陷。霍金輻射不是粒子和反粒子從事件視界發射出來造成的。它也不涉及向內掉落,被吸食的攜帶負能量的粒子。它甚至不是黑洞所獨有。

史蒂芬·霍金知道黑洞是如何真正蒸發的,但他確實告訴了世界一個具有誤導性,且不正確的故事。現在是該我們知道真相的時候了。

相關焦點

  • 當百科全書被扔進蒸發中的黑洞……
    然而,與他的導師想法不同的是,佩奇認為信息是可以從黑洞蒸發過程中逃逸出來的。但是這如何實現呢?就像前文所說,霍金輻射本身不攜帶任何信息,所以即使收集所有的霍金輻射,我們似乎也無法重構「那本百科全書」。但是佩奇認為一個不能忽視的重要量子效應是量子糾纏。
  • 霍金走了,黑洞裡沒有漸凍症……
    霍金是我最敬重的物理學家之一,一生同病魔做鬥爭,到晚年甚至無法發聲,只能藉助臉部肌肉的運動,在計算機的幫助下與人交流。即使如此,霍金依然對這個世界充滿熱情和好奇,用他睿智的頭腦,為我們揭示宇宙無窮的奧秘;霍金雖然被困輪椅無法動彈,卻對人類文明的未來殫精竭慮,數次提出警告,希望我們善待自己的家園;甚至坐在輪椅上,也要東奔西走,為人類去外星系尋找理想家園啟動了突破攝星計劃。
  • 世間再無霍金,時間永留簡史
    在紀錄片《史蒂芬·霍金之大設計 Stephen Hawking's Grand Design》中,霍金在第二集討論了生命與物理及其宇宙的聯繫——我們是否擁有自由意志、抑或我們只是複雜的生物機器並按照自然規律運作?從笛卡爾到量子力學的最新進展,霍金探索什麼是現實本身。
  • 選一本霍金的書來讀吧,這才是向他致敬的最好方式!
    我曾經乘潛水艇下到海裡,也曾乘氣球和零重力飛行器上到天上,而且我還向「維珍銀河」預訂了太空飛行。我早年的研究證明了經典廣義相對論在大爆炸和黑洞奇點處崩潰。我後來的研究證明了量子論如何能預言在時間的開端和終結處發生什麼。活著並從事理論物理研究,使我擁有一個美妙的生涯。
  • 黑洞會摧毀地球嗎?史蒂芬霍金的預測,黑洞也可能會消亡
    還有伽瑪射線暴、超新星等能在瞬間對我們造成巨大傷害,但是這都沒有黑洞的存在恐怖。大家都知道黑洞是質量非常大的一個球體,質量達到足以改變空間和時間這種抽象的存在。它就像是一個無盡的深淵一樣,還會吞噬掉周圍的一切,我們已知的最快速度光速都無法逃離黑洞的引力。黑洞的存在就像是宇宙吸塵器一樣,將一切都吸入到自己內部。那麼像黑洞這樣的存在會對地球造成威脅嗎?
  • 76歲的史蒂芬·霍金走了!網友們說,他只是去了另一個空間
    據英國《衛報》報導,霍金的突然去世已經得到其子女的證實。霍金生前曾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全身癱瘓,不能言語。霍金的孩子的聲明中寫道,「他的勇氣、堅持以及他的傑出及幽默鼓舞了世界各地的人」。聲明中寫道,「我們將永遠懷念他」。
  • 霍金的大神之路
    憑一本薄薄的《時間簡史》徵服了全世界3000萬讀者。黑洞理論使量子論和熱力學在「霍金輻射」中得到完美統一,而他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無邊界設想的量子宇宙論,解決了困擾科學界幾百年的「第一推動」問題。黑洞的邊界又稱「視界」,經典黑洞理論認為,黑洞外的物質和輻射可以通過視界進入黑洞內部,而黑洞內的任何物質和輻射均不能穿出視界。霍金的最新「灰洞」理論認為,物質和能量在被黑洞困住一段時間以後,又會被重新釋放到宇宙中。他在論文中承認,自己最初有關視界的認識是有缺陷的,光線其實是可以穿越視界的。當光線逃離黑洞核心時,它的運動就像人在跑步機上奔跑一樣,慢慢地通過向外輻射而收縮。
  • 再見了,霍金先生
    >1988年,霍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出版了他最著名的《時間簡史》。蒂莫西·霍金,英國樂高市場部領導,身居要職。1991年 《時間簡史》同名電影上映影片是史蒂芬·霍金的紀錄片,介紹了他「黑洞理論」的形成過程,論證方式,以及家庭生活,有趣的成長過程,其母親、好友等現身說法。在普及宇宙知識的同時,介紹一個身殘志堅的天才學者的生活經歷。
  • 霍金:被譽為「世界最聰明的人」,他的去世「世界再無愛因斯坦」
    1988年,霍金出版了他的《時間簡史》一書,這部作品暢銷幾千萬冊,至今仍然排在科普書類榜首。他對天體物理學的研究對於我們人類認識宇宙有著開創性的作用,他的成就足以支撐人類對高階文明的探索。《時間簡史》一書,講述了關於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識,諸如宇宙圖像、空間和時間、膨脹的宇宙、不確定性原理、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等內容,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遙遠星系、黑洞、粒子、反物質等知識,並對宇宙的起源、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命題進行了闡述。成的。黑洞作為廣義相對論預言的一個極端天體,在宇宙中廣泛存在,「黑洞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脫的天體」。
  • 2018年3月14日凌晨3時46分,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時間永留簡史…
    憑一本薄薄的《時間簡史》徵服了全世界3000萬讀者。黑洞理論使量子論和熱力學在「霍金輻射」中得到完美統一,而他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無邊界設想的量子宇宙論,解決了困擾科學界幾百年的「第一推動」問題。黑洞的邊界又稱「視界」,經典黑洞理論認為,黑洞外的物質和輻射可以通過視界進入黑洞內部,而黑洞內的任何物質和輻射均不能穿出視界。霍金的最新「灰洞」理論認為,物質和能量在被黑洞困住一段時間以後,又會被重新釋放到宇宙中。他在論文中承認,自己最初有關視界的認識是有缺陷的,光線其實是可以穿越視界的。當光線逃離黑洞核心時,它的運動就像人在跑步機上奔跑一樣,慢慢地通過向外輻射而收縮。
  • 霍金的一生: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機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據英國《衛報》報導,霍金的突然去世已經得到其子女的證實。霍金生前曾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全身癱瘓,不能言語。霍金的孩子的聲明中寫道,「他的勇氣、堅持以及他的傑出及幽默鼓舞了世界各地的人」。聲明中寫道,「我們將永遠懷念他」。
  • 宇宙中最激烈的蒸發什麼樣?
    我們都知道,黑洞再大,這三個數再大,也不是無限的,是個有限值,這意味著黑洞應具有有限的溫度,這個溫度與它的表面引力成正比。我們都知道,只要時間足夠長,一個物體一定會與周圍的環境形成熱平衡狀態,黑洞也是如此。這與前面從理論中預計的黑洞只吃不拉相矛盾。解決這個問題的人,是霍金。
  • 進展|黑磷中的黑洞:費米子的高溫霍金輻射
    霍金輻射是黑洞因量子漲落向外輻射粒子的現象。它是理解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之間聯繫的關鍵。然而,在宇宙中,黑洞的霍金輻射因其極低的霍金溫度(納開爾文量級,遠低於微波背景輻射溫度)尚未被實驗證實。為了提高霍金溫度便於實驗觀測,人們提出了利用經典流體、量子流體、光纖等各種人工系統模擬黑洞及其輻射的方案。然而,到目前為止,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中的聲學黑洞的納開爾文量級的霍金溫度依然很難被實驗觀測。光纖中的光學模擬黑洞也備受爭議。以上這些體系均是基於聲子、光子等玻色子體系。
  • 霍金20句經典名言:充滿希望的旅途勝過終點的到達
    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宇宙論和黑洞理論,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他曾獲得CH(英國榮譽勳爵)、CBE(大英帝國司令勳章)、FRS(英國皇家學會會員)、FRSA(英國皇家藝術協會會員)等榮譽。
  • 時間有沒有終點?讓我們一起和時間做場旅行!
    第一次讀《時間簡史》是在大學期間,當時慕名找來的書,對書裡面的學術名詞和理論似懂非懂,只是作為一個類似於《大學物理》的課本看看。最近又從書櫃裡翻出來重讀,對《時間簡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如時間是如何開始的、時間的本質是什麼、時間有沒有終點等等,下面讓我們一起和時間做場旅行。
  • 霍金走的太早了!其論文合作夥伴剛獲今年諾貝爾物理獎
    這些問題既涉及其內部結構,還涉及如何在黑洞附近的極端條件下檢驗我們的引力理論,」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主席大衛·哈維蘭(David Haviland)說道。 在視界上,時間取代空間,並且只指向前方。時間的流動把一切都帶向黑洞內最遠的一個奇點,在那裡,密度無限,時間終結。光錐顯示了光線在時間上的前後路徑。當物質坍縮形成黑洞時,穿過黑洞視界的光錐會向內轉向,朝向奇點。外部觀察者永遠不會看到光線到達視界。
  • 果殼裡的宇宙,光錐之外的霍金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未向塵世外看上哪怕一眼。你清晨見到的太陽是8分鐘之前的太陽,你在晴朗的夜空看到的比鄰星,那也是4年之前的比鄰星,我們所眼見的都是過去。從愛因斯坦到霍金,光速都是恆定的,每秒鐘30萬公裡,它是自然界中的最大速度,冷靜而無情,光速與任何速度疊加,得到的仍然是光速。光在四維空間裡不斷前進,就會形成一個三維的圓錐。
  • 霍金走了,他的書還在
    《時間簡史》講述是探索時間和空間核心秘密的故事,是關於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識,包括我們的宇宙圖像、空間和時間、膨脹的宇宙不確定性原理、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黑洞、黑洞不是這麼黑、時間箭頭等內容。第一版中的許多理論預言,後來在對微觀或宏觀宇宙世界觀測中得到證實。自1988年首版以來,《時間簡史》已成為全球科學著作的裡程碑。
  •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
    黑洞輻射或霍金輻射(包括de Sitter空間中的霍金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廣義相對論、量子場論和熱力學統一在一起,其為彎曲時空中的量子場論。1973年以後,他的研究轉向了量子引力論。雖然人們還沒有得到一個成功的理論,但是它的一些特徵已被發現。例如,空間-時間在普朗克尺度下不是平坦的,而是處於一種粉末的狀態。
  • 如果有一個黑洞在太陽的周圍,地球和太陽系有被摧毀的風險嗎?
    已故物理學家霍金,生前曾從量子力學的角度指出,黑洞會隨著時間流逝而失去質量,換句話就是說,黑洞是有壽命的。 霍金認為,量子力學的「真空不空」,發生在黑洞視界附近的話,正粒子和負反粒子在誕生瞬間,就會有一個(大概率是負反粒子)被黑洞吞噬,而正粒子的逃逸從外界來看,就好像黑洞向外發出了輻射,這種輻射就是霍金輻射。 霍金輻射作為一種能量釋放過程,會源源不斷的偷走黑洞的質量,漫長的時間過後,黑洞本身就蒸發殆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