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大美|京劇、越劇、崑曲、黃梅戲……12類戲曲劇種及代表作

2020-12-16 中式大美生活

京劇是國粹,崑曲近年大受追捧,而黃梅戲一句「夫妻雙雙把家還」,幾乎人人會哼。

戲曲,潛移默化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為平淡的歲月贈上一抹繞梁的餘音。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360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中比較流行的著名劇種有五十多種。

包括五大戲曲劇種——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以及崑曲、粵劇、秦腔、川劇、梨園戲、花鼓戲、皮影戲等等。

一、京劇

有「國劇」之稱,因形成於北京而得名。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三慶、四喜、春臺、和春陸續進入北京,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吸收了崑曲、秦腔的部分方法,及一些地方民間曲調,最終形成京劇。

京劇以歷史故事為主要演出內容,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為地道的中國國粹。

代表劇目有《玉堂春》《長坂坡》《群英會》《貴妃醉酒》等。

二、越劇

中國第二大地方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也稱紹興戲,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

越劇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越劇多「才子佳人」題材,長於抒情,以唱為主,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代表劇目有《梁祝》《紅樓夢》《碧玉簪》《西廂記》等。

微信搜索「中式大美生活」

三、黃梅戲

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20世紀50年代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

代表劇目有《天仙配》《女駙馬》等。

四、評劇

曾有觀點認為評劇是中國第二大劇種。

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現仍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

評劇以唱工見長,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

著名曲目有《花為媒》《白蛇傳》《拜月記》 等。

五、豫劇

發源於河南開封,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創新發展起來。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聲腔。

代表劇目有《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程嬰救孤》等。

六、崑曲

中國的古老劇種,約在元末明初形成於江蘇崑山一帶,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現又被稱為「崑劇」。

明代中葉,崑曲向北方流傳,和北方地區語言相結合,形成了「北昆」;原來流行於江浙一帶的崑曲,則被稱為「南昆」。

北昆偏於跌宕豪爽,跳躍性強;南昆則注重音韻吐字和細膩做工,比較清婉纏綿。

經典曲目有《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

七、粵劇

又稱「廣東大戲」,發源於佛山,以粵方言演唱。

粵劇可溯源到明嘉靖年間,取弋陽腔、崑腔、漢劇、徽劇、秦腔等多家之長,自成風格。既與傳統的戲曲文化一脈相承,又具有濃鬱的嶺南文化特色。

粵劇是集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後在伴奏樂器上大膽採用了一些西洋樂器,大大增強了烘託唱腔和戲劇動作的效果。

著名劇目有《帝女花》《秦香蓮》《牡丹亭驚夢》《三娘教子》等。

八、秦腔

別稱「梆子腔」,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

源於陝西,起於西周,成熟於秦。古時陝西、甘肅一帶屬秦國,所以稱之為「秦腔」。

秦腔的表演技藝樸實、粗獷、豪放,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

著名劇目有《春秋筆》《八義圖》《和氏璧》《三滴血》等。

九、川劇

俗稱川戲,流行於四川、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起源時間多有歧異,但形成於清代卻有共識。

川劇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其中川劇高腔曲牌豐富,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劇的主要演唱形式。

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著名曲目有《賣畫拍門》《五臺會兄》《白蛇傳》《薛寶釵》等。

十、梨園戲

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一,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

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

劇目較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戲腳本。

如《蔡伯喈》《王魁》《朱買臣》《孟姜女》等。

十一、花鼓戲

是全國地方戲曲中同名最多的劇種,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戲。

湖北 、安徽、 江西 、河南、陝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劇種。以湖南花鼓戲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湖南花鼓戲源出於民歌,由於流行地區不同而有長沙、嶽陽、衡州、邵陽、常德、永州花鼓戲六大流派之分。

因語言、風俗差異形成不同藝術風格,但採用的主奏樂器都是「花鼓大筒」。

劇目有《劉海砍樵》《三子爭父》《雲南尋夫》《劉海戲金蟾》等。

十二、皮影戲

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歷史悠久。

皮影戲是一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常見的傳統劇目有《拾玉鐲》《楊家將》《西遊記》《封神榜》等等。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2021國考行測備考:從「頤和園·戲遊記」學中國戲曲知識
    ①中國戲曲的種類:中國戲曲種類繁多,最為核心的是五大戲曲劇種,分別為:京劇、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劇。除了五大戲曲劇種外,中國戲曲也孕育了粵劇、呂劇、崑曲、秦腔、花鼓戲等現代地方戲。據不完全統計,各民族地區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
  • 《2019新年戲曲晚會》——中華傳統文化國韻天驕,京劇
    它的表演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特點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各自的美。中國的戲曲,希臘悲劇與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之後,在我國比較流行的居中有: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秦腔,崑曲、粵劇、川劇、淮劇、晉劇、漢劇、湘劇、潮劇、閩劇、祁劇、莆仙戲、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呂劇、花鼓戲、徽劇、滬劇。
  • 崑曲驚豔亮相2019新年戲曲晚會,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觀看
    12月29日晚,2019年新年戲曲晚會在北京國家大劇院如期舉行,浙江音樂學院、浙江京昆藝術中心(浙江崑劇團)受邀參加演出。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慄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王岐山等,與首都近千名群眾一起觀看演出,喜迎新年的到來。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戲曲文化
    二、崑曲   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崑曲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崑山,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 2020廣東事業單位考試: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古代京劇常識匯總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底蘊豐富,其中被稱為國粹的京劇至今仍然令世界著迷。今天我們就來系統總結在考試當中常見的中國京劇常識。一、知識介紹(一)京劇的形成京劇是在18世紀下半葉經徽戲、秦腔、漢調的交融,並借鑑吸收崑曲、京腔之長而形成的。
  • 戲曲小劇場人氣大爆棚!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1/4劇目未開演先售罄
    自11月初開票以來,2020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不少劇目一票難求,目前,崑劇《草橋驚夢》《315·回首紫禁城》與黃梅戲《浮生六記》均已售罄,《315·回首紫禁城》緊急加座。小劇場戲曲展演行至第六年,正贏得越來越多的市場青睞。
  • 京劇班唱崑曲、蘇繡行頭……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裡這些細節...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聚焦國粹京劇,主題曲中引用崑曲《牡丹亭》唱段點亮片頭,京劇《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更是在劇中驚豔亮相。劇中一些細節則引發網友討論:主人公商細蕊對行頭要求極高,不惜重金置辦蘇繡戲服;遇到喝倒彩、砸場子,臺上演員「八風不動」堅持唱完,兩位主角也因此相互賞識……這些劇情真實嗎?幕後有沒有什麼說法?
  • 央視2019春節戲曲晚會正月初一登場!精彩好戲搶先看
    本屆晚會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成立後的首屆春節戲曲晚會,整臺晚會站在新時代、大格局的高度上,緊扣2018年改革開放40周年、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重要時間節點,關注扶貧攻堅戰、「中國農民豐收節」,重推京劇電影工程、京劇「像音像」工程等豐碩文化成果。
  • 薈萃名家名段 2020新春戲曲聯歡會將啟幕
    《賀新春 鬧元宵 迎小康——2020新春戲曲聯歡會》將啟幕 小新 攝中新網北京1月17日電 (記者 高凱)《賀新春 鬧元宵 迎小康——2020新春戲曲聯歡會》將於2020年2月7日(正月十四日)晚在北京京演民族宮大劇院啟幕。
  • 戲曲 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徽劇是京劇的前身。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業的成功引發了文化消費欲望的高漲[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崑山腔的興起,紛紛蓄養家班,角色鬥藝,並賣力為乾隆下江南收集聲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裝徽劇色藝,客觀上為徽劇進京創造了條件。雄霸明清商界500餘年的徽州商幫以鹽商出名,黃山歙縣的鹽商尤其出名,富甲一方。
  • 京劇的原產地不是北京,源於幾個地方戲「北漂」的邂逅,成就國劇
    其實不然,京劇是融合了安徽的徽劇、湖北的漢調、陝西的秦腔以及江蘇的崑曲等地方民間戲曲,集中華民族傳統戲曲文化之大成的產物。那麼,這些地方戲曲是怎樣走在一起而形成京劇的呢?清乾隆時,對江南情有獨鍾,愛屋及烏,對崑曲也另眼相看,使其位於全國地方戲曲之首,贊其為"雅部",以別於"花部"(指崑曲以外的各種地方戲曲)。京腔江西的戲曲弋陽腔,明末清初流傳到北京後,和當地語言相結合,形成「京腔」劇種。
  • 韻味是中國戲曲音樂的靈魂,各地方戲曲都有它獨特的風姿
    粉紅色中國幅員遼闊,方言眾多,戲曲種類繁多。遍布廣大農村、鄉鎮的民間藝術,自古以來就是孕育、產生新興戲曲劇種的沃土。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大大小小的地方劇種,大概在300種以上。下面來介紹一下中國五大戲曲劇種1、越劇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為主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西廂記》等。
  • 崑曲:比京劇還要雅致的戲曲,關於它的這些歷史你都知道嗎?
    然而,遺憾的是,人們對戲曲的關注、認識、喜愛甚至繼承發揚似乎還是局限在業內人士和票友圈子裡的事。談及戲曲文化,我們張口就能說出來的有哪些呢?比如「國粹」京劇,從晚清民國以來就是中國戲曲頭面人物,梅蘭芳、程硯秋等大師眾多,「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這樣著名的唱段已為我們耳熟能詳。
  • 首屆江南國潮節在上海青浦舉辦,長三角代表劇種輪番上演
    12月12日,首屆江南國潮節在青浦極富江南水鄉園林特色的大觀園裡舉行。在古戲臺上,越劇、崑曲、滬劇、淮劇、黃梅戲、評彈等長三角代表劇種輪番上演。圖片來源:江南國潮節國潮節上,崑曲表演藝術家谷好好、評彈表演藝術家範林元、馮小瑛、滬劇表演藝術家朱儉、淮劇表演藝術家梁偉平、越劇表演藝術家趙志剛、京劇表演藝術家陳少雲輪番登臺獻藝。
  • 京劇中的「生,旦,淨,醜」用英語怎麼說?知行君是這樣翻譯的
    昨天,知行君重溫了由張國榮,張豐毅,鞏俐主演的電影《霸王別姬》,這部電影主要圍繞兩位京劇伶人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展現了對傳統文化、人的生存狀態及人性的思考與領悟。重溫這部劇時,知行君除了有很深的情感震撼外,也對京劇有了濃鬱的興趣,今天知行君就和大家簡單聊一下京劇。
  • 今年春節不出門 陪爸媽看浙江戲曲春晚 梅花獎演員領銜演出
    這是浙江電視臺影視娛樂頻道,繼2019首屆浙江戲曲電視春晚後的第二次舉辦,依然秉承邀請名家、推廣浙江戲曲的宗旨,聯合浙江省戲劇家協會,打造一臺展現浙江戲曲風採的高水平晚會。
  • 安徽對地方戲曲實行分類保護 力促常見劇種"百花齊放"
    近日,省文化廳印發《安徽地方戲曲劇種分類保護計劃(試行)》的通知,對安徽地方戲曲分類指導,科學保護,講求實效,要求各地和演藝單位自2017年開始實行。  我省是戲曲大省,黃梅戲、徽劇、廬劇、泗州戲、梆子戲等20個本土劇種在全省最具代表性,群眾基礎最為廣泛;現有33個國有戲曲院團,273個民營戲曲院團。
  • 全國普通高校戲曲傳承基地交流會在山西師大舉行
    12月18日至19日,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戲曲類)傳承基地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在山西師範大學舉行。本次會議是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戲曲類)傳承基地首次聯會,由北京大學崑曲傳承基地和山西師範大學山西梆子戲傳承基地發起,旨在促進各傳承基地交流學習,進一步提升傳承基地建設水平,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
  • 安徽實施地方戲曲劇種分類保護 打造特色品牌
    通過黃梅戲展演周、惠民系列展演、校園大舞臺——徽風皖韻進高校、送戲進校園、送戲進萬村演出等,拓寬戲曲傳播渠道,不斷擴大戲曲作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各地應結合「十三五」文化建設,認真研究,出臺措施,對轄區內黃梅戲院團在創作生產、設施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重點扶持,鼓勵多創作多演出,培育基礎,做大做強,形成安徽戲曲品牌。
  • 上海六大戲曲院團青年演員同臺展夏訓成果
    由上海戲曲藝術中心和所屬京、昆、滬、越、淮、評彈等六家院團舉辦的「不負韶華——2020年上海戲曲院團夏季集訓展演暨『戲·聚精典』演出季」今晚在上海大劇院拉開帷幕。演出季首次聚焦青年演員,以連續四場演出呈現六家院團夏季集訓的成果。通過集訓和演出,中心和所屬院團積極促進青年戲曲人把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作為奮鬥目標,以昂揚的精神、精湛的技藝和優秀的作品為青春喝彩,譜寫戲曲藝術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