餵食依賴性VIP神經元與ILC3之間的迴路調節腸道屏障

2020-12-26 科學網

餵食依賴性VIP神經元與ILC3之間的迴路調節腸道屏障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4 15:16:21

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Dan R. Littman研究小組發現,餵食依賴性VIP神經元與ILC3之間的迴路調節腸道屏障。該項研究成果2020年2月12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研究人員報導了食物攝入觸發的腸道神經元信號如何與由3型先天性淋巴樣細胞(ILC3)控制的腸道抗菌和代謝反應進行整合。食物攝取會迅速激活表達血管活性腸肽(VIP)的腸道神經元。固有層中產生VIP的神經元(VIPergic神經元)的投影非常接近選擇性表達2型VIP受體(VIPR2或VPAC2)的ILC3。ILCR3產生的IL-22(被共生的微生物所上調,如節段性絲狀細菌SFB)被VIPR2所抑制。因此,上皮細胞產生的抗菌肽減少,但脂質結合蛋白和轉運蛋白的表達增加。在食物攝取期間,VIPergic神經元的激活增強了上皮相關SFB的生長並增加了脂質吸收。這些研究結果揭示了一種餵食和晝夜調節的動態腸道神經免疫迴路,其可促進IL-22介導的先天免疫保護與營養吸收效率之間的平衡。因此,該途徑的調節對於增強腸病原體的抗性和治療代謝性疾病可能有效。

 

據了解,腸黏膜既是攝取食物來源營養物和微生物組來源代謝物的渠道,又是防止微生物入侵組織並緩解腸道各種炎性反應的屏障。目前尚不清楚腸道如何能夠在保持屏障功能的同時協調食物消耗的生理和免疫反應來優化營養吸收。

 

附:英文原文

Title: Feeding-dependent VIP neuron–ILC3 circuit regulates the intestinal barrier

Author: Jhimmy Talbot, Paul Hahn, Lina Kroehling, Henry Nguyen, Dayi Li, Dan R. Littman

Issue&Volume: 2020-02-12

Abstract: The intestinal mucosa serves as both a conduit for uptake of food-derived nutrients and microbiome-derived metabolites and as a barrier that prevents tissue invasion by microbes and tempers inflammatory responses to the myriad contents of the lumen. How the intestine coordinates physiological and immune responses to food consumption to optimize nutrient uptake while maintaining barrier functions remains unclear. Here, we describe how a gut neuronal signal triggered by food intake is integrated with intestinal antimicrobial and metabolic responses controlled by type 3 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3)1–3. Food consumption rapidly activates a population of enteric neurons that express 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4. Projections of VIP-producing neurons (VIPergic neurons) in the lamina propria are in close proximity to clusters of ILC3 that selectively express VIP receptor type 2 (VIPR2 or VPAC2). ILC3 production of IL-22, which is up-regulated by commensal microbes such as segmented filamentous bacteria (SFB)5–7, is inhibited upon engagement of VIPR2. As a consequence, there is a reduction in epithelial cell-derived antimicrobial peptide, but enhanced expression of lipid-binding proteins and transporters8. During food consumption, activation of VIPergic neurons thus enhances growth of epithelial-associated SFB and increases lipid absorption. Our results reveal a feeding- and circadian-regulated dynamic intestinal neuro-immune circuit that promotes a trade-off between IL-22-mediated innate immune protection and efficiency of nutrient absorption. Modulation of this pathway may hence be effective for enhancing resistance to enteropathogen2,3,9 and for treatment of metabolic diseases.

DOI: 10.1038/s41586-020-2039-9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39-9

相關焦點

  • Neuron | 姜紅等揭示MCH神經元可調節正中隆突屏障的通透性
    這些解剖學證據共同指明了這一從LHA來源的對能量感受和睡眠調節密切相關的神經元很可能通過調節正中隆起的可塑性起到快速感應外周能量信號變化的作用。圖1:MCH神經元在下丘腦的分布為了在功能上探索這些在ME的投射是否有調節屏障通透性的作用。
  • 淋巴結可由獨特神經元群體支配
    淋巴結可由獨特神經元群體支配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5:03:02 美國MGH拉貢研究所Ulrich H. von Andrian、Alex K.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微生物...
    此外還有完全位於腸道組織內的豐富的神經元(108個內在神經元)以及連接腸道與脊髓和大腦的神經元沿著腸道進行密集的神經支配。迷走神經是腸道與大腦之間的主要神經元連接,包括一束神經元,它們直接在腸道組織(和其他器官)與腦幹之間發送和接收信號。這些信息進一步傳遞到整個大腦。
  • 腦科學日報:自主調節血糖的神經元;糞便可用於帕金森病早期診斷
    這群受微生物影響的神經元可自主調節血糖來源:小柯生命美國洛克菲勒大學Daniel Mucida、Paul A. Muller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微生物群調節的CART+腸神經元可自主調節血糖。研究成果於2020年8月27日在線發表在《科學》上。
  • Mol Psychiatry:氯胺酮調節大腦額葉紋狀體迴路|腦科學導讀62期
    ,利用功能磁共振腦動態性研究人類行為和精神病理學的多面性3,凝視偏轉揭示了如何通過凝視暗示提取眼睛後面的思維4,中度酒精暴露後海馬位置細胞表徵和theta節律發生改變5,氯胺酮調節抑鬱和健康個體的額葉紋狀體迴路
  • 單細胞RNA測序揭示腸肌層神經元類別的多樣性
    單細胞RNA測序揭示腸肌層神經元類別的多樣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3:22:22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Ulrika Marklund
  • Cell:揭示腸道肌層巨噬細胞限制腸道感染誘導的神經元死亡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仔細研究了腸道中的神經元如何死亡以及免疫系統通常如何保護它們。這項研究以小鼠為研究對象,提供了關於腸易激症候群的新見解,並且可能有助於人們開發出潛在新的治療方法。
  • Cell:科學家揭示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精細化分子機制
    2020年3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流行的經驗中,關於血清素如何調節大腦的故事看起來似乎很簡單,服用抗抑鬱藥物就能提高血清素水平,從而改善機體情緒,但目前神經科學們並不是非常清楚,在非常複雜的人類大腦中神經遞質是如何影響大腦的迴路和機體行為的,為了揭示血清素真實的工作機制,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對秀麗隱杆線蟲進行研究揭示了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分子機制
  • 林映晞組揭示記憶印跡中功能不同的神經元群體
    林映晞組揭示記憶印跡中功能不同的神經元群體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4 12:44:05 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林映晞(Yingxi Lin)及其課題組揭示記憶印跡中功能不同的神經元群體
  • 兒童發育期間維持健康和疾病發展的腸道微生物群|腸道菌群|兒童...
    對於這每一個問題,腸道微生物群因素都尤為顯著。腸道微生物群與兒童發育之間的關聯為改善健康預防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也是兒科醫學的基石。環境會影響微生物群的發育 (圖1)。雖然關於微生物群在出生前是否通過胎盤的子宮內微生物定植而受到影響的數據存在衝突,但一致認為出生後立即微生物定植的數據顯著性增加,其中初始定植由兼性厭氧菌引起,隨後是專性厭氧菌。
  • 最新研究:糖會破壞腸道屏障,而生酮飲食會使腸道更健康
    最新研究:糖破壞腸道屏障 最新猶他州立大學的研究發現,飲食中的糖分,尤其是葡萄糖,會破壞腸道屏障,可能誘髮結腸炎。 研究人員發現,攝入葡萄糖的小鼠,體內出現大量的粘液降解細菌,它們的存在,可能使大腸黏液層變薄,破壞腸道粘液屏障。 腸道細菌一旦突破上皮屏障後,就會引發腸道炎症。
  • 【綜述】短鏈脂肪酸在腸道菌群調節人體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此外,乙酸和丙酸也可以通過腎臟和血管平滑肌細胞中的嗅覺受體51E2調節血壓[14]。(二)SCFAs調節能量攝入1.SCFAs通過腸-腦軸調節能量攝入:SCFAs可以通過刺激腸道黏膜L細胞分泌激素,特別是胰高糖素樣肽-1(GLP-1)和酪酪肽(peptide tyrosine-tyrosine,PYY)而發揮作用。
  • Nature:腸道菌群所產生的神經遞質或能調節宿主機體的感知行為
    2020年7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A neurotransmitter produced by gut bacteria modulates host sensory behaviour」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布蘭迪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腸道菌群所產生的神經遞質調節宿主感官行為的分子機制
  • 研究發現:腸道不健康或會誘發精神類疾病,腸道是人類第二大腦?
    後來我查閱文獻發現,在我們的腸道中有著數百萬神經元和複雜的腸道菌群,和我們的情緒以及思維能力密切相關。因此,腸道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別名「腸腦」。2015年10月16日,《自然》雜誌又一次特別關注了腸道和大腦的關係,在一篇新聞特稿中特意用了這張魔性的圖:這腦殼裡,裝的像是大腦,仔細一看,居然是副大腸(還布滿調皮的微生物)!那麼究竟腸道健康和精神健康有什麼關係,腸道能影響哪些情緒呢?
  • 傷害性感受神經元能夠調節造血幹細胞動員
    傷害性感受神經元能夠調節造血幹細胞動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4 16:05:04 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Paul S.
  • 外側韁核GABA能神經元中的食慾素信號調控雄鼠的攻擊性行為
    由於攻擊行為具有很強的動機成分,所以人們對獎賞迴路在控制攻擊行為中的作用越來越感興趣。外側韁核(the lateral habenula,LHb)最近被認為是一個潛在的調製攻擊性行為的腦區,可以調節積極的社會互動。LHb是人類和非人類動物的獎賞迴路中的一個關鍵節點,當它被激活時,主要通過間接抑制中腦多巴胺神經元來引起負面情緒。
  • Cell:神經元釋放絲氨酸支持胰腺癌mRNA
    儘管神經元可以釋放刺激因子,加速PDAC腫瘤的發生,但是外周軸突的代謝作用尚有待研究。我們發現外周軸突會釋放絲氨酸,從而在絲氨酸/甘氨酸匱乏的條件下,促進外源絲氨酸依賴性PDAC腫瘤細胞的生長。絲氨酸缺乏導致六個絲氨酸密碼子中的兩個:TCC和TCT,發生核糖體停滯,並使得PDAC腫瘤細胞選擇性翻譯和分泌神經生長因子,從而促進腫瘤的神經支配。
  • 紐衛舒: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大腦,請關注腸道健康!
    紐衛舒專家指出:腸道與排便腸道不只是糞便通過的臟器,事實上,腸道擁有僅次於大腦數量的神經細胞,那就是我們的腸道,它被稱為「第二個大腦」。 紐衛舒告知:多巴胺是大腦分泌的神經傳導物質
  • 中國科學家發現穀氨酸能神經元對睡眠穩態調節的重要作用
    該項研究利用新型遺傳編碼的腺苷探針,發現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對於睡眠壓力的積累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進一步揭示了睡眠穩態調控的神經環路機制,為探索睡眠障礙的治療方法提供了重要參考。睡眠是動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人類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於睡眠。然而睡眠是如何被調節的目前尚不清楚。經典的睡眠調控模型認為,睡眠的調節分為兩個方面,晝夜節律和睡眠穩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