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揭示腸道肌層巨噬細胞限制腸道感染誘導的神經元死亡機制

2020-12-13 生物谷

2020年1月26日訊/

生物谷

BIOON/---有時,腸道感染的結束僅僅是更多痛苦的開始。比如,在那些患有旅行性腹瀉(traveler's diarrhea)的人中,少數不幸的人會患上一種稱為腸易激症候群(IBS)的腸道慢性炎症。

科學家們不確定這種疾病如何發生,但是有些人認為腸道感染可能會通過損害腸道神經系統來導致腸易激症候群。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仔細研究了腸道中的神經元如何死亡以及免疫系統通常如何保護它們。這項研究以小鼠為研究對象,提供了關於腸易激症候群的新見解,並且可能有助於人們開發出潛在新的治療方法。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drenergic Signaling in Muscularis Macrophages Limits Infection-Induced Neuronal Loss」。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19.12.002。

控制炎症

在健康的腸道中,免疫系統必須在應對威脅和控制炎症反應以避免損害之間保持謹慎的平衡。論文通訊作者、洛克菲勒大學黏膜

免疫學

實驗室主任Daniel Mucida說,「炎症有助於腸道抵禦感染,但過多的炎症會造成持續的傷害。我們的研究探究了阻止炎症反應破壞神經元的複雜機制。」

為了了解腸道感染對神經系統的影響,Mucida和他的同事們給小鼠提供一種弱化的沙門氏菌(一種引起食物中毒的細菌),並分析了腸道內的神經元。他們發現這種

細菌

感染引起神經元的持續減少,這歸因於這些神經元表達了兩個基因Nlrp6和Caspase 11,從而導致特定類型的炎症反應。

這種炎症反應最終可以促使這些神經元經歷某種形式的程序性細胞死亡。當這些研究人員操縱小鼠來特異性地消除神經元中的這兩個基因時,他們發現死亡的神經元數量減少了。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Mucida實驗室研究生Fanny Matheis說,「這種細胞死亡機制已在其他類型的細胞中記錄過,但是之前從未在神經元中發現過。我們認為這些腸道神經元可能是唯一以這種方式死亡的神經元。」

巨噬細胞營救

目前尚不清楚炎症是如何引起神經元自殺的,但是這些研究人員已有線索指出幹擾這一過程是有可能的。這其中的關鍵可能在於一組特定的稱為肌層巨噬細胞(muscularis macrophage)的腸道免疫細胞。

Mucida實驗室的先前研究已表明這些細胞表達抗炎基因,並與神經元協同作用,以保持食物在消化道中的流動。如果這些神經元在感染中死亡,那麼一個可能的結果是便秘---這是腸易激症候群的許多令人不適的症狀之一。在近期的報導中,他們展示了巨噬細胞在感染過程中如何幫助神經元,從而改善了這種疾病的這一方面。

他們的實驗表明巨噬細胞具有某種類型的受體分子,因而可以接收另一組神經元響應感染而釋放的應激信號。一旦遭受激活,這種受體就會促使巨噬細胞產生稱為多胺的分子,他們認為這種分子可能會干擾這種細胞死亡過程。

恢復正常

在其他的實驗中,這些研究人員發現沙門氏菌感染會改變小鼠腸道內的微生物群落,而且當他們將這些小鼠的腸道菌群恢復至正常狀態時,這些神經元也會恢復正常。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Mucida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Paul Muller說,「通過利用我們對巨噬細胞的了解,人們可能思考幹擾這種殺死神經元的炎症過程的方法。」

比如,人們可能通過提高飲食中的多胺含量或通過恢復腸道微生物群落來為腸易激症候群患者開發更好的治療方法。鑑於短期應激反應似乎也具有保護作用,Muller認為靶向短期應激反應可能也有幫助。(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Fanny Matheis et al, Adrenergic Signaling in Muscularis Macrophages Limits Infection-Induced Neuronal Loss, Cell (2020). DOI: 10.1016/j.cell.2019.12.002.

2.Scientists examine how a gut infection may produce chronic symptoms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1-scientists-gut-infection-chronic-symptoms.html

相關焦點

  • Cell 新發現:解「秘」--腸道蠕動紊亂的「元兇」
    圖3 受WNV感染小腸末端隨後,作者對中性粒細胞浸潤現象展開研究,結果顯示,小腸的肌層和腸肌層神經節出現CD3+T細胞浸潤(圖4A),在6dpi時,整個胃腸道中肌層CD3+T細胞(圖4C)、神經節相關CD3+T
  • 經典 | Cell | 腸道平滑肌發育的遺傳和機械調節
    Huycke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ell上發表「Genetic and Mechanical Regulation of Intestinal Smooth Muscle Development」一文,作者對這些關於腸道模式和形態發生的重要開放性問題做了深入探究,確定平滑肌層形成的時間和位置的機制,然後研究了每一層細胞取向的並行機制。
  • 單細胞RNA測序揭示腸肌層神經元類別的多樣性
    單細胞RNA測序揭示腸肌層神經元類別的多樣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3:22:22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Ulrika Marklund
  • 腸道菌群與結核桿菌感染相關的研究進展
    腸道菌群參與人體多種生理活動,並與多種疾病發生有關。腸道菌群與呼吸道疾病,尤其是與結核病之間的研究頗受關注。研究證實腸道菌群失調可影響宿主對結核分枝桿菌的易感性,感染結核分枝桿菌會導致宿主腸道菌群的改變。兩者通過宿主免疫反應、腸道菌群代謝產物等相互影響。因此,本文就結核桿菌感染與腸道菌群的關係及相關作用機制等進行綜述,為結核病治療提供新思路。
  • Cell重磅:熬夜致死,問題不在大腦或心臟,而是腸道!
    Dragana Rogulja 教授表示,「我們的研究首次揭示了睡眠不足導致動物過早死亡的原因,這為我們了解睡眠不足的全部後果開闢了新的研究途徑,並且在未來也為抵消睡眠不足對人體的損害提供了思路。」大腦不是關鍵,腸道才是以往的研究雖然證明了長時間睡眠抑制會不可避免地導致動物過早死亡,但是為了找到睡眠剝奪致死的背後機制,大部分研究者都把精力放在了大腦上。畢竟大腦是控制我們睡眠的主要器官,然而,基於對大腦的研究,並沒有一個研究人員發現有用的線索。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腸道免疫的誘導部位在iEC和 PP。iEC 除具有消化吸收功能外,還具有攝取和釋放SIgA、提呈抗原功能、分泌細胞因子等免疫功能。PP位於腸黏膜下,是誘導腸特異性免疫的主要場所。在PP圓頂區上分布有微皺褶細胞(microfold cell ,M 細胞) 。
  • ...腸道菌群……哈佛耶魯科學家《Cell》揭開其抗病毒機制的面紗
    眾所周知,腸道菌群對人體健康具有包括從心理健康到生理健康的一系列深遠影響,而且已經得到了充分證實。然而,腸道菌群在天然抵抗病毒感染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這一機制至今還未查明。現在,這一領域有了新的進展。正常情況下,它可以啟動一系列信號級聯反應,以誘導結腸中的免疫細胞釋放一種叫做β幹擾素(IFNβ)的蛋白質,這是一種重要的免疫化學物質,可通過兩種方式提供抗病毒保護:它既能誘導感染病毒的細胞自我毀滅,也能刺激其他類型的免疫細胞攻擊病毒。
  • 餵食依賴性VIP神經元與ILC3之間的迴路調節腸道屏障
    餵食依賴性VIP神經元與ILC3之間的迴路調節腸道屏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4 15:16:21 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Dan R.
  • 研究揭示星形膠質細胞抗炎活性機制
    研究揭示星形膠質細胞抗炎活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4:51:09 美國哈佛醫學院Francisco J. Quintana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
  • 【Cell子刊】「藥界傳奇」二甲雙胍的剋星居然來自腸道微生物!
    對此,最近有科學家發現,腸道中居然存在二甲雙胍的「剋星」。 眾所周知,腸道菌群與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會影響藥物的功效或引起不良反應,從而導致人們對藥物的個體差異反應,因為腸道菌群可以通過產生一些可被人體吸收,或進入循環和周圍組織的生物活性代謝物來改變藥物反應,甚至改變藥物的信號傳導途徑。
  • C型凝集素在感染免疫中作用的研究進展
    目前已證實的參與抗細菌免疫反應的CTLs與其識別配體有:巨噬細胞誘導的C型凝集素、巨噬細胞C型凝集素(macrophage C‑type lectin, MCL)識別海藻糖二黴菌酸酯,DC免疫激活受體1可識別磷脂醯肌醇甘露糖苷,樹突狀細胞相關C型凝集素‑2(dendritic cell‑associated C‑type lectin‑2,dectin 2)和樹突狀細胞特異性細胞間黏附分子3結合非整合素
  • 免疫系統的重要防線:腸道免疫
    有七成以上的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T細胞、NK細胞、B細胞等,集中在腸道,有七成以上的免疫球蛋白A,由腸道製造,而且用來保護腸道。所以,說腸道名符其實是最重要的免疫器官。如果腸道不好,壞菌大舉入侵,同盟軍團(好菌)節節敗退,戰爭延燒到腸道黏膜,你的免疫細胞前僕後繼,屍橫遍野。你想想看,你的免疫系統怎麼可能好呢?
  • Cell:世界上首次實時揭示肺泡巨噬細胞與細菌之間的戰鬥
    這一發現為人們提供了關於免疫系統的清潔工---所謂的肺泡巨噬細胞---的新見解。肺泡巨噬細胞曾經被認為是靜止不動的,如今他們觀察到它們在發揮作用,在肺泡空間上、之間和周圍移動,以便尋找細菌和病毒。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8.020。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卡爾加裡大學的Paul Kubes博士說,「巨噬細胞會移動是有道理的,但我們只能假設是這樣,這是因為我們無法觀察到它們的行動。如今我們可以做到這一點。肺部中的肺泡比巨噬細胞多得多,這些微小的清潔工能非常有效地保護每個肺泡。」
  • Cell | 腸道平滑肌如何「按部就班」?
    ,一是來自內胚層的上皮細胞,二是包裹在外面的來自中胚層的若干層平滑肌。在胚胎時期,這些肌肉層可以牽引間充質和內胚層,從而促使腸道絨毛的形成【1】和腸道幹細胞的正確定位【2】。與此同時,肌肉層自身也會逐漸發育成熟。
  • 研究揭示出SARS-CoV-2肺炎中巨噬細胞和T細胞之間的迴路
    研究揭示出SARS-CoV-2肺炎中巨噬細胞和T細胞之間的迴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4 15:12:12 2021年1月11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西北大學Richard G.
  • 肝性腦病和腸道菌群相關,明確它對病情的作用機制,了解治療方案
    導語:目前肝性腦病的發病率較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近期學者們敘述了肝性腦病患者腸道菌群的變化,分析了腸道菌群在肝性腦病中的作用機制及相關治療,分析表明肝性腦病的發病與腸道菌群聯繫密切,通過調節肝性腦病患者的腸道菌群療效顯著。
  • 巨噬細胞對機體健康到底有多重要?
    【4】Immunity:我國科學家揭示靶向巨噬細胞中的膽固醇代謝可清除病毒感染doi:10.1016/j.immuni.2019.11.015最近的證據表明膽固醇代謝和先天免疫之間存在關聯。在病毒感染後,巨噬細胞表現為膽固醇合成減少,同時包括I型幹擾素(IFN-I)在內的抗病毒基因表達增強。
  • Cell新研究發現:生酮飲食改變腸道菌群,減少腸道炎症細胞
    研究人員甚至表明酮酯能夠誘導類似的變化,這表明至少部分作用來自酮體本身,而部分作用可能來自碳水化合物的限制。雖然我們吃的食物如何影響我們的微生物組的科學知識才剛剛起步,但像這樣的研究表明幹預飲食細節的重要性。
  • 結腸上皮細胞的 「守門人」:巨噬細胞阻止其對真菌代謝毒物吸收
    腸道不斷暴露於食物以及共生菌群,因此腸道屏障的維持至關重要。腸道屏障還需要控制營養物質、電解質和水的吸收,限制有毒物質攝取。因此,腸道屏障破壞會導致多種疾病發生。遠端結腸對於液體吸收尤為重要,以使糞便脫水固化,而且遠端結腸會面對更多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和病毒等。真菌在遠端結腸中豐度更高,其代謝產物可以觸發腸道上皮細胞凋亡。
  • 免費註冊丨Cell Press Live :代謝性疾病中國研究進展—新聞—科學網
    脂滴(Lipid droples,LDs)是一種動態的亞細胞器,負責脂質儲存和調節細胞內脂質的穩態。本次演講將討論CIDE家族在控制LD融合和脂質儲存中的作用。由Cidea、Cideb和Cidec(Fsp27)組成的CIDE蛋白家族是LD和ER相關蛋白。CIDE缺乏的動物表明,這些蛋白質在控制脂肪細胞、肝細胞、乳腺上皮細胞和皮脂細胞的脂質儲存中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