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手術期腸內營養支持對舌癌患者營養狀況及生存質量的影響

2020-12-13 騰訊網

本文擬探討圍手術期腸內營養支持對舌癌患者營養狀況及生存質量的影響。

0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於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院口腔頜面腫瘤外科收治的舌癌患者病例資料。納入標準:自願參加本研究;無腸內營養禁忌證;所有患者均接受手術;無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無認知障礙,能自行或在他人幫助下正確理解量表相關內容並作出回答;無其他部位惡性腫瘤。排除標準:腫瘤遠處轉移患者;哺乳期婦女或者孕婦;隨訪資料不完整者;有認知功能障礙,無法配合完成隨訪。共納入86例患者,其中男60例,女26例,年齡31~72歲,隨機分為實驗組(n=45)和對照組(n=41)。納入病例基本資料見表1。

1.2 幹預方法

本實驗為前瞻性、隨機、對照、單盲研究。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編號,雙號入實驗組,單號入對照組。兩組患者入院後至出院期間均接受營養支持,其中實驗組使用整蛋白型腸內營養製劑,熱量按照30kcal/kg d的標準提供,口服或鼻飼,每次250ml左右。對照組使用自備流質飲食,對患者進行飲食教育,選擇豆漿、稀飯、牛奶、米粉、湯等流質飲食,每日6次,經口攝入或鼻飼管推注。

1.3 評估指標

1.3.1 營養指標

監測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後2周測量體成分、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其中,體成分使用Inbody S10 Biospace多頻生物電阻抗人體成分分析儀測量,收集體脂肪

(FAT)、肌肉量(SLM)、去脂體重(FFM)、骨骼肌量(SMM)、體脂百分比(PBF)、內臟脂肪面積(VFA)、上臂圍(AC)、上臂肌圍(AMC)。

1.3.2 臨床指標

評估熱量攝入、達到目標攝入量的時間,營養支持毒副反應如腹脹、腹瀉、噁心、嘔吐等發生情況,觀察傷口有無感染、有無口咽頸瘻。熱量攝入使用中西醫結合營養治療計算機專家系統(NCCW)進行錄入和計算。

1.3.3 生存質量評價

在術前和術後2周,採用漢化第4版華盛頓大學生存質量問卷(UW-QOL)進行訪談式自評法調查,問卷包括了以下12項問題,如吞咽、容貌、唾液、活動、疼痛、語言、娛樂、咀嚼、肩部功能、味覺、情緒和焦慮,每項分3~5個等級,Likert計分法,分數範圍:0~100分,由12個條目直接相加得到總分,總分數越高表明越高的生存質量。焦慮及抑鬱評分,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鬱自評量表(SDS),共20個條目,採用4級評分法評價患者焦慮和抑鬱的程度,20個條目得分總和乘以1.25,取整數部分則為標準總分。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採用SPSS19.0統計軟體,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樣本均數比較用t檢驗,率的比較用x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02 結果

2.1 一般情況比較

共入組了90名舌癌患者,實驗組44例和對照組46例,4名患者未完成隨訪,退出研究。共86例患者完成隨訪,其中實驗組41名,對照組45名。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體重及臨床症狀沒有顯著差異(入組前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2.2 營養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各項指標均無顯著差異,術後營養相關指標比較發現(表2),對照組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SLM、FFM及SMM較術前均顯著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BF、AC及AMC有下降趨勢,但差異不顯著(P>0.05);實驗組ALB、PA、SLM、FFM及SMM均顯著高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臨床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均計算術後2周時當天的熱量攝入量,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熱量攝入明顯高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統計2周內發生腸內營養相關併發症的患者,發現兩組患者腹脹、腹瀉、噁心及嘔吐發生率沒有顯著差異(P>0.05);觀察患者傷口感染及口咽頸瘻發生率,實驗組明顯低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2.4 生存質量評價

兩組患者UW-QOL生存質量評分均明顯升高(圖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略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SAS焦慮評分均下降,其中對照組下降無統計學差異,實驗組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實驗組焦慮評分明顯低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SDS抑鬱評分也有所下降,其中對照組下降無統計學差異,實驗組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03 討論

舌癌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率較高,有研究認為其大約在40%~60%之間,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由於腫瘤生長部位位於口腔內,伴有疼痛不適,影響進食及吞咽,往往在術前已經存在著營養不良;手術造成的創傷應激,引起高分解代謝;感染等加重患者的營養不良;術後患者有一段時間無法經口進食;惡性腫瘤造成炎症因子釋放。以上原因造成患者的營養問題更為突出。因此,對舌癌患者進行圍手術期合理的營養支持是十分必要的。有研究表明,重症病人早期(24~48h)進行腸內營養支持是具有腸道功能的危重病人首選的營養方式,這已經是全球共識,且選擇合理的腸內營養支持途徑與併發症防治是提供良好營養支持的重要保證,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腸內營養在圍手術期間對患者營養支持的力度不足以及腸內營養支持的相關併發症,如腸道不耐受、腹瀉、腹脹等。

腸內營養已被臨床研究證實,是醫院病人術後營養支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供給病人特殊營養需求、促進病人康復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加入特殊營養物質的腸內營養製劑可以對特異性患者的免疫功能和代謝功能進行調理,可降低術後患者體內蛋白質分解代謝,提供適宜的營養底物,促進正氮平衡的恢復。而患者術後常引起咬合及吞咽困難、味覺障礙等,在較長時間無法經口進食,故一般行鼻飼管置管進行腸內營養支持。本研究中,患者均行7~10天的鼻飼飲食,創面癒合後開始經口進食。對照組由護理人員進行飲食宣教後,選擇流質的天然食物進行腸內營養支持,但由於患者營養知識缺乏以及可選擇的食物種類受限等原因,患者常無法經鼻飼管或口服攝入足夠的熱量及各種營養素,使營養相關的指標下降明顯,這也是造成患者傷口感染率及口咽頸瘻發生率增高的原因。而實驗組使用的整蛋白型腸內營養製劑,與自製流食相比,具有營養成分明確、簡便易得等特點,患者容易掌握熱量及營養素攝入量,腸內營養支持的依從性好。從研究結果可看出,實驗組患者傷口感染率及口咽頸瘻發生率明顯下降,這與患者營養狀況良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術後進行合理的營養支持可加快患者創口癒合,降低術後併發症的發生。兩組患者的腸內營養併發症沒有明顯差異,說明患者對腸內營養製劑的適應性良好。因此,本研究中選擇的腸內營養製劑是合理的,因為整蛋白型全營養配方,具有蛋白質結構完整、口感好、滲透壓較低等特點。

舌癌患者術前都存在著生存質量下降,這與患者咀嚼功能、語言功能、吞咽功能受限有關,同時有部分患者伴有唾液分泌減少、進食咀嚼困難和吞咽障礙症狀,極大的影響了患者的生理、心理和行使社會功能方面的能力,大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值得注意的是,經過手術治療後,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都有明顯的提高,這可能與患者手術後功能的恢復及疼痛緩解有關。兩組患者在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抑鬱,這與患者的心理因素有關,患者角色的轉變、環境的變化、人員的陌生感均可引起焦慮;疾病原因,病人患病後思想負擔加重,顧慮重重,擔心手術效果、手術風險以及手術會出現併發症等或怕術後疼痛,經濟負擔等。術後患者的焦慮與抑鬱也均有明顯的緩解,且實驗組緩解更加明顯,這也與患者營養狀況恢復引起精力好轉等有關,與研究報導一致。

綜上所述,均衡型的腸內營養製劑對舌癌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降低手術後併發症的發生率,同時不會引起消化道症狀加重,並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輕焦慮、抑鬱等精神症狀,具有臨床推廣使用的價值。

原作者:張春誼,劉蕊,趙凡,廖習坪,劉巧瑜

原作者單位:空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頜面腫瘤科,陝西西安

相關焦點

  • 權威觀點|胰腺癌術後患者家庭腸內營養狀況及其影響研究
    本研究旨在調查胰腺癌術後患者出院後3個月內家庭腸內營養狀況及其與生活質量和體力狀況的關係,為規範家庭腸內營養治療、提高胰腺癌術後患者生活質量提供參考。與住院營養支持相比,家庭腸內營養的目的是減少醫療費用,縮短住院日,同時維持機體基本的需要,減少機體消耗,延長患者生命,使其最後的時光能得到家人的照顧,提高生活質量。由於本研究患者不存在腸道梗阻的情況,因此患者經口進食腸內營養製劑的比例較高,但經口進食也導致胃腸道併發症較多,可能與家屬腸內營養執行不到位以及缺乏醫護人員的監督有關。
  • 科研速遞|四君子湯加減聯合腸內營養對胃癌術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
    本研究探討四君子湯聯合腸內營養對胃癌術後患者免疫功能及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總蛋白(TP)、轉鐵蛋白(TRF)水平的影響,現報導如下。臨床研究資料表明,腸內營養在胃癌術後應用中有一定療效,能夠保證腸黏膜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保護胃腸的屏障功能,降低腸源性感染的發生率,同時改善營養不良狀況。有文獻報導,胃癌術後患者應用腸內營養後有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動則氣促汗出、語氣低微等症狀,屬脾胃氣虛之證。
  • ERAS圍手術期營養支持和管理(二)|營養狀況|手術期|蛋白質|營養|...
    體重是反映營養狀況最直接、最簡單和常用的指標,也是反映機體營養狀況的直接參數,手術期間體重的下降通常意味著機體分解代謝的增強。BMI也是反映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的可靠指標,但是不能反映水腫、體脂肪量過大而肌肉不足患者的營養狀況。握力能反映上肢肌力的變化,間接體現機體營養狀況的變化。SGA主要包括體重改變、飲食狀況、胃腸道症狀、活動能力、應激反應、肌肉消耗情況、肱三頭肌皮褶厚度及有無腫等。
  • 《營養翻譯官》之特醫百科:小天使折翼不要怕!補充腸內營養是關鍵
    對於一些需要手術的嬰幼兒來說,額外的營養呵護必不可少,這裡就需要知曉圍手術期這個概念了。圍手術期是指從患者決定需要手術治療開始至完全康復的全過程,包括術前、術中和術後3個階段。大量研究證據表明,圍手術期有18% - 60%的小兒外科患兒存在營養不良,營養不良會繼而影響患兒手術及預後。
  • 疾病營養|留置鼻腸管行腸內營養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營養狀況及並發...
    本研究進一步探討留置鼻腸管行腸內營養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營養狀況及併發症的影響。現總結如下。觀察組給予鼻腸管行腸內營養,患者入院48h內實施內鏡下空腸置管,初始劑量給予短肽型腸內營養液在24h內勻速滴注,滴注量由500ml/d逐漸增加,3~5d可增加至104.6~125.5kJ(25~30kcal)/(kg·d)。兩組治療期間機體熱量仍表現不足者,可由腸胃營養進行補充。
  • 疾病營養|腸內營養對盆底重建聯合PPH術後直腸脫垂患者營養狀態的...
    本研究為觀察腸內營養支持對直腸脫垂患者術後營養狀態及康復的影響,選取我院行盆底重建聯合PPH治療的Ⅱ、Ⅲ度直腸脫垂患者,術後給予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現將患者術後營養指標的變化分析如下。
  • 腫瘤患者的飲食如何營養搭配?
    不同癌症、不同疾病階段以及不同狀況下,對營養的需求均不同。總體而言,良好的營養對於癌症治療和癌症康復至關重要,科學、合理的飲食能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防止營養不良及癌症惡液質的發生,改善預後和生存質量。在癌症的各個階段都應重視營養。
  • 抗擊新冠肺炎,營養支持治療刻不容緩!
    按照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關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醫學營養治療專家建議》[4],營養支持治療方法:按照五階梯方法實施營養治療,膳食+營養教育、口服腸內營養(ONS)、管飼腸內營養、補充性腸外營養(SPN)及全腸外營養(TPN)。臨床上常用的營養支持治療的方式包括腸內營養支持治療(EN)和腸外營養支持治療(PN)。
  • 強化支鏈胺基酸的腸內營養聯合腸道益生菌在肝硬化患者治療中的...
    另外慢性肝損害會有不同程度腸道菌群失調,因此,我們給予強化BCAA腸內營養(EN)支持以及腸道益生菌,來觀察研究其對肝硬化病人肝功能及營養狀況和併發症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觀察組患者予強化支鏈胺基酸腸內營養聯合腸道益生菌,BCAA營養製劑50g/d,腸內營養乳劑維持(1 200~1 500)mL,用營養管通過輸液泵持續泵入,早期流速(20~30)mL/h,隨後增至(100~120)mL/h,在此基礎上同時予貝飛達(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糞腸球菌三聯製劑),420mg,每日兩次。對照組僅予強化支鏈胺基酸腸內營養,劑量用法同觀察組。
  • 危重患者連續性和非連續性腸內餵養的研究進展
    關於給藥模式,建議使用連續腸內營養,而不是使用間歇彈丸腸內營養,因為連續腸內營養的腹瀉率低於間歇彈丸腸內營養(相對危險度(RR)0.42,CI[0.19–0.91],P=0.03),但其他結局指標,兩組之間沒有差異。同時,一項薈萃分析也支持上述結論。在現實生活中,病人在ICU住院期間也經常從一種營養方式切換到另一種營養方式。
  • 腫瘤患者該如何補充營養?腸內營養補劑試試
    談到營養不良,很多腫瘤患者都不會在意,覺得相對腫瘤,營養不良只是小毛病而已,不值一提。其實,腫瘤患者術後很容易出現營養不良。這是為什麼呢?腫瘤患者該如何補充營養才不會營養不良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腫瘤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概率在40~80%,特別是消化系統腫瘤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概率更是高達85%以上。而且營養不良會加重癌症病情,嚴重時甚至引起死亡。這是由於腫瘤細胞的惡作劇,也會搶奪機體的能力不斷增殖,再加上放化療容易讓病人食慾減退,消化不良,噁心嘔吐等等。導致病人體重下降,身體抵抗力也在不斷降低。
  • 老年消化道腫瘤的營養評估與幹預
    老年消化道腫瘤病人發生營養不良風險高,影響病人抗腫瘤治療的依從性,降低病人對放化療的耐受性,增加併發症的發生率,降低生活質量,延長住院時間,增加經濟負擔,甚至導致死亡等不良結局。因此,有必要對老年消化道腫瘤病人的營養狀況進行風險預測及全面評估,從而指導臨床決策,降低治療風險,最大限度地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保障病人抗腫瘤治療(手術和放化療)的順利實施。
  • 【手術營養】腸道手術後,怎麼吃才好?
    小腸手術對營養吸收有影響正常的小腸是個「大富戶」,上連幽門下接盲腸,長度約5~7米,黏膜的實際吸收面積達200~300m2,遠超過維持人體正常營養所必需的面積,功能儲備綽綽有餘。倘若切除一小段,剩餘部分會很快代償適應新「任務」(術後48小時代償即開始,可持續2年之久)。
  • 胃癌全切術後如何保養,營養助力健康恢復
    日常生活中,許多人並不清楚食物的營養成分及含量,很難做到全面、均衡的營養補充,以及良好的控制攝入總量。 摘要:   胃癌手術後,患者處於免疫力極度底下的高危時期,如果不加護理,很容易導致其他併發症,甚至是胃癌的復發,影響抗癌治療療效。那麼胃癌全切術後如何保養呢?
  • 常用腸內營養製劑的選擇
    腸內營養(enteral nutrition,EN)是通過經口進食、管飼及造瘻等方式經腸道提供人體代謝所需熱量及其它營養物質。腸內營養的有效實施,有賴於臨床醫師充分了解腸內營養製劑的類別、組成、特性、製備及評價等,並充分利用現代的輸液系統(包括輸液泵、導管、輸液袋等),使不能或不願正常攝食的病人的營養狀態得以維持並改善。根據腸內營養製劑的組成,可將其分為要素製劑、非要素製劑、組件製劑和特殊治療用製劑4類。
  • 胸外科圍手術期肺保護中國專家共識(2019 版)
    王天佑,胸外科圍手術期肺保護中國專家共識(2019 版)專家組,中國醫學基金會胸外科專業委員會關鍵詞:圍手術期肺保護;中國專家共識;胸外科引用本文:王天佑. 胸外科圍手術期肺保護中國專家共識(2019 版).
  • 最全腫瘤患者的飲食指南
    02腫瘤患者營養不良的後果 劉莉醫生介紹,癌症患者營養不良會在細胞水平、生理水平、心理水平等多個方面帶來消極影響。 營養不良的患者胃腸道的吸收能力相對較差,術後傷口的癒合也會延遲,術後5年生存率更低,生活質量差。
  • 乳腺癌患者如何補充營養?
    乳腺癌患者如何補充營養? 時間:2020-12-09 09:29北京三溪堂中醫診所 幾乎所有的癌症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乳腺癌也是如此。營養不良是癌症常見的併發症,若沒有得到規範性治療,勢必會影響病情恢復或導致癌細胞復發轉移,那乳腺癌病人該如何解決營養不良問題呢?1、飲食加營養教育營養不良病人優先選擇飲食加營養教育,這屬於經濟且實用的有效方法,能解決輕度營養不良。這階段要進行營養教育,護理人員嚴格按照醫生囑咐為病人準備食物,合理安排飲食。
  • 克羅恩患者的心理特點及臨床護理方法進展
    有相關研究顯示,當克羅恩病發展到肛周病變時,患者負面心理狀態十分嚴重,其中約1/10患者出現了輕生念頭肛周病變十分複雜且難以處理,這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9-10]。甚至有患者表示,寧可縮短存活周期也願意改善肛周病變,可見該病後期的患者生存質量極低[11-12]。
  • 腫瘤患者居家期間,如何檢測自身營養狀況?
    我們都知道在醫院裡,臨床營養師和醫生會通過全面詳細的營養篩查評估手段為腫瘤患者診斷是否存在營養不良的狀況。但是患者一旦出院,要怎麼通過自查來快速了解自己的營養狀況呢? 今天,我們請到了四川省腫瘤醫院—唐小麗護士長,來為我們解答,腫瘤患者在出院後、居家期間應該如何檢測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