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科圍手術期肺保護中國專家共識(2019 版)

2021-01-15 健康界

王天佑,胸外科圍手術期肺保護中國專家共識(2019 版)專家組,中國醫學基金會胸外科專業委員會

關鍵詞:圍手術期肺保護;中國專家共識;胸外科

引用本文:王天佑. 胸外科圍手術期肺保護中國專家共識(2019 版).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誌, 2019, 26(9): 835-842. doi: 10.7507/1007-4848.201907056

正文

2009 年發表的《胸外科圍手術期肺保護的專家共識》[1](以下簡稱《共識》)首次提出了「圍手術期肺保護」的概念。《共識》指出,肺是體內唯一接受全部心輸出量的器官,是全身靜脈血必經的巨型濾器;同時,肺是開放的器官,肺泡經各級支氣管、氣管與外界相通。正是這樣的解剖和生理特殊性,使得肺容易因內源性和外源性的各種有害因素而損傷。圍手術期的各種危險因素以及診療措施均可能對肺造成一定的損傷,從而引發各種肺部併發症,嚴重者發生呼吸功能不全,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目前,肺部併發症(尤其是肺部感染)仍是胸外科患者術後住院時間延長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圍手術期肺保護是加速康復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圍手術期肺保護可以顯著減少肺部併發症的發生、降低死亡風險[2-3]。2019 版《共識》將更加合理、規範,並有效推動多學科模式下的肺保護理念在臨床的廣泛應用。

1   圍手術期肺保護的概念

圍手術期肺保護的概念延用 2009 版廣義肺保護的概念,即主動地針對各種原因和危險因素引起的、可能或已經發生的肺部損傷進行預防和治療,以防止各種肺部併發症的發生,維護患者肺功能,促進早日康復[1, 4]。

圍手術期肺保護包括對肺泡、各級呼吸道及肺間質的保護。肺泡是人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是維持肺泡張力和通氣的重要因素。胸外科圍手術期可能造成肺損傷的各種因素,如手術創傷、應激反應、麻醉藥物、單肺通氣、缺血-再灌注損傷、輸血相關肺損傷以及容量超負荷等,作用的靶組織也主要是肺泡及其周圍組織,引起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減少、肺泡萎陷、通透性增加、水腫、炎症、肺間質病變,進而影響氣體交換功能。所以,肺保護要強調對肺泡結構和功能的保護。同時,各種損傷因素也可能造成呼吸道的高張力、高阻力和高反應性狀態,甚至呼吸道阻塞,因此呼吸道管理也是肺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圍手術期肺血管相關併發症中,以肺栓塞最為常見,近年來已有很多的研討和共識見於相關專門文章,在此不做討論。

2   圍手術期常見肺部併發症及其危險因素

2.1   圍手術期常見肺部併發症

研究顯示,術後肺部併發症是胸部手術圍手術期主要風險之一,發病率高達 15%~40%,其中肺炎 19.5%、肺不張 8.4%、7 d 以上持續肺漏氣 7%~15%、胸腔積液 6.8%、肺水腫 5.5%、痰瀦留 4.7%、呼吸衰竭 0.5%~3.7%、ARDS 0.3%[5-8],導致住院時間延長 1~2 周[9]。

2.2   圍手術期肺部併發症的主要危險因素

胸外科圍手術期肺部併發症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患者基礎狀況相關因素和手術相關危險因素兩個方面。

2.2.1   術前危險因素

術前危險因素主要是患者基礎狀況和合併疾病等,主要包括以下 9 個方面。

2.2.1.1   吸菸

吸菸者發生肺部併發症的相對危險是非吸菸者的 1.4~4.3 倍。即使在無慢性肺疾病的患者中,吸菸也是增加肺部併發症的危險因素[9]。術前戒菸 4 周以上可減少術後併發症的發生[10]。若吸菸指數≥800 年支,即使術前戒菸 2 周,吸菸仍是術後併發症發生的危險因素[11-12]。與不吸菸者相比,吸菸者在肺部手術後住院時間明顯延長[13],肺部併發症相關的死亡率也顯著增高[14]。

2.2.1.2   健康狀況和其他危險因素

美國麻醉醫師協會病情評估分級(ASA 分級)是預測術後肺部併發症的重要因素之一。分級大於Ⅱ級的患者術後肺部併發症風險顯著升高[15]。術前營養不良、血漿白蛋白低者發生肺部併發症的機率明顯增加[16]。糖尿病是下呼吸道感染及其感染嚴重程度的獨立危險因素[17]。貧血及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也可增加肺部併發症發生的風險[15]。

2.2.1.3   肺部基礎疾病

伴隨的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結核及其它病變引起的間質性肺炎及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等,可增加術後肺部併發症發生的風險。診斷 COPD 的金標準是肺功能檢查,術前應對氣流受限及運動耐量下降的 COPD 患者進行積極治療,而對於擇期手術患者,如果 COPD 急性加重,則應延期手術。哮喘患者術後肺部併發症發生率約為 30%,明顯高於無哮喘患者[18]。慢性支氣管炎和哮喘患者中,氣道高反應性(airway high response,AHR)會增加術後肺部併發症發生的風險。

2.2.1.4   年齡

年齡>70 歲[19]或 75 歲[20]是術後肺部併發症發生的危險因素。

2.2.1.5   肥胖

儘管多數研究並未發現肥胖和術後肺部併發症之間存在相關性[21],肥胖通常仍被認為是一個危險因素,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在肥胖患者中較為常見,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是其典型病例。

2.2.1.6   長期臥床

長期臥床可造成以下影響:(1)上呼吸道黏膜和腺體萎縮,加溫、溼化作用減弱;(2)呼吸道免疫功能和自我屏障功能降低;(3)呼吸肌肌力減弱,咳嗽排痰能力減弱;(4)小氣道狹窄、塌陷,分泌物瀦留;(5)咽喉部黏膜退化、感覺遲鈍,吞咽反射減弱,誤吸風險增加;(6)兩肺後基底部墜積性水腫、墜積性肺炎風險增加。

2.2.1.7   呼吸道存在致病性定植菌

呼吸道存在致病性氣道定植菌與術後肺炎發生密切相關,高齡、長期吸氧和重度 COPD 是其存在的主要危險因素[12]。

2.2.1.8   肺功能下降

肺功能降低是術後肺部並症發生的主要因素。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和一氧化碳彌散量(DLCO)被廣泛認可並作為預測開胸手術術後併發症發生的重要指標[22-23]。近期研究表明這兩個指標在微創肺手術的術後併發症風險預測中同樣也具有重要意義[24]。此外,有研究發現氣流受限(FEV1/FVC<70%)是肺部手術術後發生呼吸衰竭的獨立危險因素[25]。

2.2.1.9   既往治療病史

術前長期應用激素、新輔助放/化療以及既往有胸部手術史及外傷史等[26]可增加肺部併發症的風險。而新輔助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是否增加手術風險,目前尚無定論。

2.2.2   術中危險因素

術中危險因素包括麻醉或手術操作導致的直接及間接創傷等,主要涉及醫療幹預措施,需要進行相應的流程優化,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

2.2.2.1   麻醉相關危險因素

麻醉類型、藥物選擇和操作方式均可影響術後肺部併發症的發生。全身麻醉、大潮氣量和/或高氣道壓機械通氣、吸入高濃度氧氣、術中液體超負荷和術中紅細胞輸注等都是術後肺部併發症的相關危險因素[27-28] 。全身麻醉比局部麻醉更易導致術後肺部併發症[29-30];全身麻醉可引起肺彈性回縮力增加、呼吸肌活動能力改變、小氣道關閉導致的氣體陷閉、膈肌抬高、胸部橫向截面積減小及胸腹部血流量增加等肺部機械力學的改變,從而導致功能殘氣量下降,進而引起肺不張、通氣/血流比值失調[31-32]。氣管插管可破壞呼吸屏障,甚至可誘發支氣管痙攣[33];大潮氣量、高氣道壓機械通氣時可引起肺氣壓傷、容積傷和生物傷[34]。吸入麻醉藥物會減弱肺缺氧性肺血管收縮反應,從而改變通氣/血流的比值[35];麻醉藥物中的阿片類鎮痛藥對呼吸中樞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對小兒外科患者[36-37];肌肉鬆弛藥的殘餘作用可導致通氣減少,影響呼吸功能[38-39]。在麻醉中吸入高濃度氧氣會影響肺表面活性物質的性能[40],也可導致吸收性肺不張和功能殘氣量(FRC)的降低[41-42]。術中液體超負荷、液體輸注速度太快和紅細胞輸注可引起術後急性肺損傷[43-45]。

2.2.2.2   手術相關危險因素

手術部位、方式、時間和手術操作均可影響術後肺部併發症的發生。非心臟手術中,胸部及上腹部,特別是胸腹聯合手術術後肺部併發症風險較大[46]。肺切除術中切除肺組織越多,肺功能損傷越大。胸部手術時間長會增加術後肺部併發症的風險,手術時間>3 h 時,肺部併發症的風險明顯升高[46-48]。縱隔淋巴結清掃可能造成迷走神經、喉返神經及其分支或膈神經損傷。術中對肺組織的擠壓和牽拉,造成不同程度的肺組織損傷。胸部手術還可因術中大出血和大量輸血,膈神經、喉返神經和迷走神經損傷等造成急性肺損傷,誘發支氣管痙攣,影響肺的通氣和換氣功能。

2.2.3   術後危險因素

術後危險因素主要包括體液平衡、疼痛、排痰、下床活動和術後其他併發症的處理等,主要與術後管理關係密切。

2.2.3.1   體液平衡

胸外科術後,特別是全肺切除術後,需嚴格管理液體攝入,同時防止補液過少,影響正常組織灌注,導致急性腎損傷。

2.2.3.2   疼痛

(1)鎮痛不完善將影響休息和睡眠,造成免疫力和和體力下降;同時,疼痛使患者不敢深呼吸和用力咳嗽,影響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2)鎮痛過度可能降低呼吸道的敏感性,抑制咳嗽反射,容易發生誤吸和吸入性肺炎(特別是在發生嘔吐時)。

2.2.3.3   排痰不充分

痰液粘稠、咳嗽反射減弱或患者因疼痛或力量不足等導致咳痰能力下降,以及呼吸道纖毛運動障礙和支氣管痙攣等因素,可導致排痰不充分,痰液阻塞呼吸道,易誘發肺不張、氣道感染甚至呼吸衰竭。

2.2.3.4   下床活動延遲

術後早期未能下床活動,易引起肺不張、肺炎及靜脈血栓栓塞症等併發症。

2.2.3.5   血糖控制不佳

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肺部併發症增加。研究表明,術後胰島素抵抗與術後肺部併發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相關[49]。積極控制血糖可以明顯減少相關併發症[50],術後應將血糖控制在 216 mg/dL(12 mmol/L)以下[51]。同時也要警惕,低血糖也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因素。

2.2.3.6   誤吸

術後可因麻醉藥物或插管損傷抑制呼吸道的保護性反射,以及患者的胃食管反流或術後嘔吐,造成胃內容物誤吸,引起呼吸道梗阻、痙攣、缺氧和吸入性肺炎(化學性損傷及繼發感染)。食管癌手術因胸胃的運動能力和排空能力下降造成胃瀦留或胃擴張,喉返神經或喉上神經損傷造成聲帶麻痺和咽喉部的廓清能力下降, 更易發生誤吸。同時聲帶麻痺的患者咳嗽排痰能力下降, 不易咳出吸入肺內的胃內容物[52]。

2.2.3.7   胸腔積氣、積液等因素

少量的胸腔積氣和積液通常對通氣功能影響不大,中等量甚至大量的積氣、積液則限制呼吸運動的幅度,影響通氣功能。敷料包紮過緊等也會限制呼吸運動幅度。

2.2.3.8   術後使用呼吸機輔助通氣

術後因各種原因需呼吸機輔助通氣,特別是長時間應用機械通氣的患者,肺部併發症明顯增加。

3   圍手術期肺保護的策略與措施

圍手術期肺保護的目的是維護肺功能,防止肺部併發症的發生,使患者安全渡過圍手術期,保障手術效果。圍手術期肺保護措施應從術前開始,並貫穿於術中和術後。

3.1   術前評估

3.1.1   認真詢問病史

術前需強調全面細緻地了解病史,尤其注意以下情況:(1)咳嗽、咳痰、咯血的性質、特點和規律,包括痰的量、色、氣味,痰是否黏稠、是否易於咳出,改變體位是否有助於排痰;(2)有無發熱、胸痛;(3)如有呼吸困難,應區分是吸氣性、呼氣性或混合性。靜息時存在的呼吸困難常提示心肺功能代償差,對麻醉和手術的耐受性差;(4)有無哮喘病史及哮喘發作的誘因;(5)抗生素、支氣管擴張劑和糖皮質激素的使用情況;(6)吸菸患者需了解其日吸菸量、吸菸年限以及術前戒菸時間;(7)是否從事有害工種,如煤礦、石棉等;(8)體重變化[53]。

3.1.2   詳細的體格檢查

術前體格檢查應特別注意以下方面:(1)體型與外貌:有無肥胖、脊柱側凸和桶狀胸,有無口唇、甲床紫紺。如有胸壁不對稱,可能有氣胸、胸腔積液或肺實變。(2)呼吸運動:靜息狀態時呼吸頻率>25 次/min 常是呼吸衰竭的早期表現;呼氣費力則提示有氣道梗阻;反常呼吸運動則提示膈肌麻痺。(3)胸部聽診:阻塞性肺病患者呼氣相延長、呼吸音低;位置不固定、咳嗽後消失的的溼囉音常提示痰液瀦留,位置固定的溼囉音提示支氣管擴張症或肺膿腫;音調較高的哮鳴音多見於小氣道痙攣。

3.1.3   術前肺功能評估

肺功能檢查(pulmonary function test,PFT)是最早用於術前肺功能評估的方法之一。可以反映患者通氣功能、氣道阻塞情況以及彌散功能。該檢查有助於幫助手術醫生了解肺部疾病的性質、嚴重程度及病變是否可逆,以進一步預測手術療效和肺部併發症的發生情況,也助於選擇胸部手術類型和手術範圍。因此,開胸患者以及年齡>60 歲並伴有肺部疾病和吸菸史的非開胸患者,需例行肺功能檢查。在肺功能檢查的各項指標中,FEV1 是預測肺切除手術風險的獨立危險因素[54]。肺功能檢查結果異常,尤其是 FEV1 較低患者,其術後肺部併發症發生風險較高,應充分完善術前檢查,評估手術風險,並採取相應措施儘量提高患者肺功能,降低術後併發症風險[53]。

肺功能檢查有異常的情況下,可以進一步行運動測試,如心肺功能運動試驗(CPET)、爬樓梯試驗和 6 分鐘步行試驗。CPET 是運動負荷測試,能夠反映患者氧轉運能力,提供患者更準確的心肺有氧代謝能力的信息。運動測試的結果往往跟靜態肺功能沒有直接的相關性,通過峰值耗氧量、運動前後血氧飽和度和心率的變化等指標反映患者氧轉運能力。術前 1 周內的爬樓試驗可以較好地反映術後併發症的風險以及患者的預後。表現較差的患者應進一步接受規範化的心肺功能運動試驗[55]。若運動試驗檢測過程中血氧飽和度降低幅度大於 15%,建議行支氣管舒張試驗[56]。

另外,呼氣峰值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是用於肺功能評價的簡易通氣指標,又稱最大呼氣流量,是指呼氣流量最快時的瞬間流速。該指標主要反映呼吸肌的力量以及氣道的通暢情況,也可以反映咳嗽能力,用力依賴性強。其下降見於阻塞性或限制性通氣障礙。若 PEF<320 L/min,術後易致咳痰無力,而導致肺部感染[57-58]。

3.1.4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檢查中血紅蛋白>160 g/L、血細胞比容>60%,如無特殊情況(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常提示慢性缺氧。血生化檢查中血尿素氮>7.5 mmol/L,預示術後肺部併發症發生風險增加[59];術前血清白蛋白降低(<35 g/L)是術後肺部併發症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也是術後 30 d 死亡率的最重要的危險因素[60]。動脈血氣分析可以反映患者肺部功能、疾病嚴重程度和病程緩急。若術前 PaCO2>45 mm Hg,術後肺部併發症則增加。

3.1.5   其他輔助檢查

胸部 X 線正側位片和 CT 檢查可評估有無氣管偏移、桶狀胸或氣道狹窄和阻塞等情況。心電圖可提示部分明顯的肺功能障礙,如肺動脈高壓及肺心病患者心電圖可表現為電軸右偏、肺型 P 波、右心室肥厚及右束支傳導阻滯。心肌缺血、心臟擴大的患者,則對麻醉的耐受性較差。超聲心動圖檢查中應特別關注左室射血分數(LVEF),對於 LVEF 值<50%~55% 的患者,建議行進一步評估。

3.2   術前準備

3.2.1   常規準備

3.2.1.1   術前宣教

研究表明,術前宣教可以有效的減少術後肺部併發症[61]。

3.2.1.2   戒菸

戒菸是有效預防術後肺部併發症的重要手段之一[62]。研究表明:術前戒菸 2 周以上,可以減少氣道分泌物並改善通氣。戒菸 4 周以上,可有效降低術後肺部併發症的發生風險[63- 64]。

3.2.1.3   呼吸訓練及運動鍛鍊

指導患者進行呼吸鍛鍊,可結合呼吸操及各組呼吸訓練器械。胸部手術患者,應練習深而慢的腹式呼吸。術前呼吸鍛鍊、自主深呼吸、咳嗽等手段有助於降低術後肺部併發症的發生率。術前進行中強度體育鍛鍊也被認為有助於減少術後肺部併發症的發生和縮短住院時間[65]。

3.2.1.4   營養支持、糾正貧血

應積極糾正低蛋白血症、貧血和水電解質失衡[62]。

3.2.1.5   其他

對於合併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糖尿病(特別是術前首次發現且未得到良好控制的糖尿病)、心律失常、傳導阻滯、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如有必要,應請相關科室會診,進行綜合治療,積極創造手術條件。

3.2.2   呼吸道準備

3.2.2.1   清潔呼吸道

術前應清除呼吸道內的分泌物以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暢。物理療法包括體位引流和胸背部拍擊等,均有利於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霧化吸入可以溼化氣道。粘液溶解類藥物以氨溴索(沐舒坦)為代表,可促進粘液的溶解,降低痰液與纖毛的黏著力,增加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3.2.2.2   解除氣道痙攣

支氣管痙攣是圍手術麻醉期的常見併發症之一。麻醉用藥及氣管插管等相關操作可能誘發支氣管痙攣,其死亡率高達 70%。在哮喘急性發作期,尚未消除支氣管痙攣時,擇期手術應推遲至哮喘得到有效控制。術前使用支氣管擴張劑 (如異丙託溴銨或複方異丙託溴銨)可顯著降低肺阻力,改善肺順應性,減少支氣管痙攣的發生[66]。此外,老年、COPD 和哮喘患者,術前常規使用速效支氣管擴張劑,可有利於提高基礎肺功能,顯著改善患者血氧飽和度,並進一步提高術前準備質量。相關研究表明,對於合併 COPD 的肺癌患者,術前應用長效 β 受體激動劑(LABAs)或長效抗膽鹼藥物(LAMAs)可降低肺部手術術後併發症的發生率,且可以改善患者預後[67]。

3.2.2.3   抗感染

肺部感染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細菌和病毒。對於細菌感染,應合理使用抗生素。擇期手術應推遲至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癒之後。痰液量大者應在經治療痰液減少 2 周后再行手術。而合併慢性呼吸道疾病者,可在術前 3 d 使用抗生素。

3.3   術中管理

3.3.1   麻醉管理

3.3.1.1   麻醉方法和藥物

理想的麻醉方法和藥物選擇原則是:鎮靜、鎮痛和肌松作用好;術後甦醒恢復快;手術不良反射阻斷滿意;麻醉創傷小,對呼吸循環幹擾少;併發症少。為應對開胸引起的呼吸循環擾亂,應用氣管內插管以及肌松藥物控制呼吸是有效的解決方法,所以胸外科手術較多採用全身麻醉並使用雙腔氣管插管。

3.3.1.2   規範術中輸液

保證靜脈通路通暢。術中應限制補液總量並控制輸液速度[44],以目標導向為基礎的個性化容量管理是減少術後急性肺損傷的最佳方法[68-69]。

3.3.1.3   維護循環穩定

避免血壓過高或過低,防止心律失常,遇有休克應及時糾正。

3.3.1.4   保證氣道通暢

氣道通暢是胸部手術麻醉時最重要的環節,以保證足夠的氧供應及良好的 CO2 排出。同時應避免 PaCO2 長時間<35 mm Hg,否則可能引起腦血管痙攣和供血不足。術中應用支氣管擴張劑可減少支氣管痙攣。

3.3.1.5   機械通氣時積極採用肺保護策略

胸科手術通常需要使用雙腔氣管插管並進行單肺通氣。單肺通氣的目標是在維持足夠氧合的同時保證良好的手術暴露[70]。為了避免單肺通氣誘發的低氧血症和急性肺損傷,在機械通氣中需採用保護性肺通氣策略[71]。肺保護性通氣策略的目的是維持肺泡開放,確保足夠的肺部氣體交換,避免低氧血症和減少急性肺損傷[70]。目前,主要通過三種通氣方式來實施肺保護性通氣策略:低潮氣量(4~6 mL/kg)、通氣側使用呼氣末正壓通氣(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 )和肺復張策略,其中低潮氣量是最重要的手段[27],當然還是應該根據患者的呼吸力學去動態調整潮氣量和 PEEP 值。肺復張策略是指通過增加跨肺壓使不張的肺泡單位重新開放的過程,目前推薦 PEEP 遞進法來代替手動肺復張法[70]。此外,在確保滿意的血氧飽和度條件下,應使用低-中度吸入氧濃度(FiO2,30%~50%)[28]。

3.3.2   手術管理

3.3.2.1   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手術創傷

做好術前規劃和應急方案,優化手術流程,儘量縮短手術時間。手術操作提倡微創化,選擇對肌肉創傷小、術後疼痛輕的切口和簡潔實用的術式。手術中應儘可能地避免過度牽拉、擠壓和捻搓肺組織。肺切除手術時必須遵守兩個「最大」原則:最大限度地切除腫瘤,最大限度地保留肺組織。應維持胸廓的完整性,尤其是在處理重症胸外傷、胸壁腫瘤和需要大塊切除胸壁組織時。注意保護重要神經結構,如喉返神經、膈神經和迷走神經。特別強調避免雙側喉返神經損傷。注意預防和減少肺漏氣的發生。

3.3.2.2   應儘量避免大出血和大量輸血

細心處理負靜脈壓,謹防空氣栓塞。處理骨折應輕柔,以免脂肪栓塞。

4   術後處理

4.1   保持呼吸道通暢

常規措施可以參照術前清理呼吸道的方法。對存在高危因素,如長期大量吸菸史、高齡、肥胖、合併 COPD、哮喘等基礎性肺病或伴糖尿病等合併症患者,即使無痰液,預防性應用氨溴索也可以減少術後肺部併發症的發生[72]。在預防和治療術後相關肺部併發症(肺不張、急性肺損傷、低氧血症、ARDS 等)時,氨溴索是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法。氨溴索大劑量應用可產生抗炎、抗氧化和清除體內自由基的作用,增加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對肺損傷有保護和治療作用,推薦劑量為 1 g/d[72-73]。霧化吸入短效抗膽鹼能藥物,一方面可以打開並溼化氣道,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並利於排痰;另一方面可以減少粘液分泌,降低術後發生肺炎的風險。

4.2   合理鎮痛

術後有效的鎮痛措施則可促進患者早期的膈肌運動、咳嗽排痰,以此減少對肺功能的損害、減少肺部合併感染的發生。術後鎮痛應綜合運用各種鎮痛方法,並在藥物的用量上個體化。同時加強術後麻醉訪視,避免過度鎮靜或呼吸抑制。此外,儘早去除不必要的胸腔引流可減輕患者疼痛。

4.3   儘早下床活動

術後早期恢復性運動鍛鍊是防止術後肺部併發症的重要手段,應增加患者的姿勢調整,儘早下床活動,也可增加肩部運動[74];研究顯示,在術後第 2 d 或患者術後可以獨坐時增加踏步機鍛鍊可以顯著降低術後呼吸道感染和呼吸困難的發生率,並能顯著縮短住院時間[75]。術後早期下床行走對於降低肺栓塞風險也具有重要意義[76]。

4.4   合理的術後補液

術後補液應儘可能採用口服或腸內的方式。禁食水的患者,術後靜脈補液以晶體液為主。關於補液的量,目前研究較傾向於限制性或目標導向性補液方案。過多的液體加重心臟負擔,使肺水增加甚至導致肺水腫,造成彌散障礙[77-78]。

4.5   術後肺功能康復

術後肺功能康復(I COUGH)是一項為患者提供多學科合作式術後肺保護的研究,其採取的主要措施包括激勵式肺量測定法、鼓勵患者咳嗽和深呼吸、口腔衛生護理、患者與家屬教育、早期且較頻繁的床下活動(每天 3 次以上)以及抬高床頭(30° 以上)等。研究證實,這種多學科合作式的肺保護策略顯著降低了術後患者的肺炎發生率和計劃外插管發生率[79]。

本共識是在 2009 版的基礎上加入了圍手術期肺保護新的理念和新的措施,並更加緊密地與加速康復理念結合。加速康復需一系列有效措施的有機整合,是多學科協作的過程,除外科醫師、麻醉師、康復治療師和護理人員外,還包括患者及其家屬的積極參與。對於胸外科手術而言,圍手術期肺保護是減少術後肺部併發症發生的關鍵措施。

利益衝突:無。

原文及圖片點擊查看

相關焦點

  • 胸壁腫瘤切除及胸壁重建手術中國專家共識(2018 版)
    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通信作者:李小飛,Email:lxfchest@fmmu.edu.cn;黃立軍,Email:hljyxq@fmmu.edu.cn關鍵詞:胸壁腫瘤切除;胸壁重建;專家共識引用本文: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 胸壁腫瘤切除及胸壁重建手術中國專家共識(2018 版).
  • 專家共識:中國老年患者圍手術期麻醉管理指導意見 (2020版)(三)|...
    隨著老年手術日趨增多,有統計報導65歲以上的老年人有半數在去世以前至少要經歷一次手術治療。由於老年患者衰老(aging)、共病(同時患2種以上慢性病,multiplechronic conditions,MCC)、衰弱(frailty)等多方面因素,手術發生不良事件的風險顯著增加。因此,老年人是否需要手術,如何降低圍手術期風險、減少併發症、 維護術後功能狀態,成為重點關注的問題。
  • 減重代謝手術圍手術期管理的藝術——肌松劑與拮抗劑的「相愛相殺」
    同時,雖然減重手術取得長足發展,中國減重外科仍處於招募難、手術難、管理難的「三難」現狀。減重手術是一項挑戰,這與肥胖患者的多疾病、心肺功能差、手術難度大、麻醉風險高有關。與此同時,鑑於患者、家屬、社會均認為肥胖不是疾病,且較難接受手術併發症,因此減重代謝手術安全性要求比腫瘤更高。為了更好地規範減重代謝手術圍手術期管理,筆者現基於多年臨床經驗及近年來研究進展,分享減重代謝手術的臨床實踐切身體會。
  • 概述:圍手術期肺動脈栓塞診治方案
    圍手術期的PTE多見於靜脈系統的栓子脫落,偶見心房纖顫或者心房栓子脫落,是圍手術期患者的常見併發症和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多見於骨科、婦產科、血管外科和胸外科手術患者,以骨科手術最為常見。肺栓塞與血流動力學改變肺血栓栓塞症一旦發生,肺動脈管腔阻塞,血流減少或中斷,可導致不同程度的血流動力學改變。
  • 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五):再次開胸手術
    關鍵詞: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手術;再次開胸;治療;專家共識引用本文:孫國成,李守軍 代表國家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先天性心臟病專業委員會.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五):再次開胸手術.可以預見,我國嬰幼兒心臟病術後及成人先心病的人數會越來越多,各種原因導致的再次或多次開胸手術治療數量也會不斷增加,因此,特制定此專家共識,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借鑑和指導。
  • 專家共識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中國專家共識(2020更新版)》發布
    2020年5月30日在第十四屆東方心臟病學會議結構論壇上,《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中國專家共識(2020更新版)》 隆重發布。發布會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達新教授主持,葛均波院士、王建安教授、吳永健教授、周玉傑教授、陳茂教授、蘇晞教授、羅建方教授、陶凌教授、潘文志教授、宋光遠教授等參加發布會。
  • 「胸外科精美圖片」系列42--右肺下葉切除手術技巧
    右肺下葉切除術Right Lower Lobectomy一、開放術式:左側臥位,上肢上舉吊起。第四肋間小切口入路。本人從2002年開始採用5-10cm小切口入路,不切斷肋骨,完成各種肺切除手術顯露滿意(必要時配合手術頭燈。
  • ——胸外科可主導肺癌治療全局
    對於「偏好」早期、可手術肺癌患者的胸外科醫生來說,免疫治療能否讓手術刀「插上翅膀」,讓更多患者獲得根治,並降低術後復發率,從而助力提升我國肺癌五年生存率?帶著這些問題,本平臺在今年的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年會期間採訪了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胸外科主任張蘭軍教授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副主任楊帆教授。
  • 中國支氣管擴張症專家共識(2020版)要點解讀,純乾貨來了!
    患者常常因支擴反覆感染、急性加重而多次住院,如何規範診治是呼吸科臨床醫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瞿介明教授在2020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年會上為我們精彩解讀了《中國支氣管擴張症專家共識(2020版)》(簡稱「共識」)的更新要點。
  • 陳海泉教授團隊發文Ann Thorac Surg,中國專家在肺部磨玻璃樣陰影(GGO)領域的首篇應邀專家綜述
    2020年6月7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胸外科年鑑》(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發表一項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陳海泉教授團隊的專家綜述,這是中國專家在該領域的首篇應邀專家綜述(invited expert review),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 對比2019版,2020 中國前列腺癌患者基因檢測專家共識有哪些更新?
    日前,《中國前列腺癌患者基因檢測專家共識(2020版)》發布,對比2019年版,主要有哪些更新呢,一起來看下吧! 適宜進行基因檢測的對象 根據檢測目的對適合基因檢測的人群進行了細分。
  • 一發現了肺上5 mm的磨玻璃影樣結節需要立即手術嗎?
    這兩天接到了兩個病人的問診,都是拍胸部CT,發現肺上有個5mm的磨玻璃影樣結節,去醫院好了,醫生考慮是原位癌,患者一聽到癌這個字,立馬就緊張了,要求手術,但家屬不放心,來徵求我的意見。這裡有三個概念:肺結節、磨玻璃影和5 mm。
  • 不同情況下成人體外膜肺氧合臨床應用專家共識(2020版)發布
    近期,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學會牽頭組織多學科專家,制定了不同情況下成人體外膜肺氧合臨床應用專家共識。體外膜肺氧合(ECMO)是一種重要的體外生命支持技術,臨床上主要用於心臟功能不全和(或)肺功能不全的支持。ECMO由氧合器和動力泵兩部分組成,氧合器(人工肺)的功能是將非氧合血氧合成氧合血,動力泵(人工心臟)作用是形成動力驅使血液向管道的一方流動。
  • 【名科推薦】胸外科
    經過多年的發展,胸外科發展成為結構合理、專業特色突出的專科團隊。科主任、胸外科學術帶頭人、主任醫師楊公政,擅長胸部腫瘤、外傷、氣胸等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我院胸外科是寧陽縣最早的胸外科疾病綜合治療中心,承擔我縣胸部外科疾病的預防、診斷及治療工作,是我縣唯一一家可以同時使用手術、放療、化療、生物免疫治療等綜合手段治療各種胸部腫瘤如食管賁門癌、肺癌、縱膈腫瘤
  • 肺磨玻璃結節手術,位置越深或結節越小越難做
    感謝住院部和手術部門的全體護士們!無論說什麼都不能完全表達出我滿心的感激,所以今天我把自己發現結節到手術完成的過程記錄下來,分享給結友們,希望也能對大家有點幫助。一.發現結節:2020年1月初我在蘇州(蘇大附二院)查出右肺上葉混合性磨玻璃結節一枚,最大直徑5mm。
  • 中國支氣管擴張專家共識(2020年)要點解讀!│CTS 2020
    2012年《中國成人支氣管擴張症診治專家共識(2012版)》發布至今時間跨度已經長達8年,傳統診療決策已不能滿足現狀。2020年10月23日至25日,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年會-2020第二十一次全國呼吸病學學術會議在線上和線下同時召開,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瞿介明教授介紹了2020年中國支氣管擴張專家共識要點解讀。
  • 「刀神」何建行:開創多個國內外胸外科手術領域「先河」
    喜歡「異想天開」的何建行,帶領研究團隊開創了多個國內外胸外科手術領域的「先河」——1994年,他與團隊在國內率先開展肺癌微創手術,積累過萬件成功案例,並總結形成「因人因症而治」,覆蓋術前麻醉、術中切除、術後預後的全鏈條式肺癌個體化微創手術體系。
  • 2019胸腔鏡手術視頻大賽第17號作品——單孔胸腔鏡左肺下葉切除術
    患者為60歲女性,CT發現左肺下葉結節一月餘,無家族史。術者行單孔胸腔鏡左肺下葉切除術。術者操作過程中習慣使用超聲刀或電鉤與吸引器配合解剖血管,分離淋巴結,這是單孔胸腔鏡下比較推崇的手法,可以減少器械置入,保證視野清晰,當然,這需要術者有比較高的手術技巧。
  • 一文理清2019復旦版最強醫院專科與專家!
    在最新出爐的復旦版《2019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中,北京協和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繼續名列排行榜前三甲。田偉是中國骨科手術導航機器人和智能骨科領域的奠基人和開拓者,率先提出計算機輔助微創手術理念(CAMMIS),自主研發國際首臺通用型智能骨科導航手術機器人,性能指標國際領先,改變了複雜疑難手術精度不足、風險高的現狀。2019年6月,成功完成世界首例5G多點遠程實時骨科機器人手術,標誌著我國5G遠程醫療與人工智慧應用達到了新高度。
  • 【東直門人在行動〡醫院動態】通州院區胸外科應用帶蒂大網膜移植...
    利用纖維支氣管鏡於黏膜下注射硬化劑、黏合劑以及支架封堵瘻口,主要適用於全身條件較差,無法耐受手術者。手術治療,主要是胸壁開窗術、胸廓成形術、帶蒂大網膜或帶蒂肌瓣(背闊肌、胸大肌、前鋸肌)移植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