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齊綻放的花花草草,一簇簇土黃色的土坯房內卻是極具小資情調的現代化裝修,還有煙囪冒著縷縷青煙,懶洋洋的狸花貓在青褐色的圍牆上打著盹,乾淨的石板路縱橫交錯。而在2013年前,這個叫可邑村的地方,還是一派老舊泥濘之景,村民生活困難,人畜混住,基礎設施嚴重匱乏,連喝水都要靠水窖。如今,可邑正在變得越來越「可以」。
乾淨的石板路
體驗原生態彝族文化
可邑村位於紅河州彌勒市北部,距彌勒城區18千米,平均海拔1780米,森林覆蓋率達80%。可邑在彝族語中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全村268戶765人,以彝族支系阿細人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佔98.68%,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山寨。
可邑村民風淳樸、文化深遠,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阿細跳月」、「阿細先基」的源生之地,也是「阿細祭火」、阿細酒文化最為興盛之地。
自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以來,可邑村堅持保護與發展並舉方針,發展鄉村旅遊、建設特色小鎮,先後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單位」「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生態文化村」「雲南省民族團結示範村」等榮譽稱號。
徜徉在起起伏伏的石板路上,時光是安靜的,到處流淌著濃鬱的彝族文化風情,我們能夠體驗到原生態的彝族文化生活:在民族團結進步廣場,遊客們在當地彝族同胞的帶領下跳起歡快的舞蹈;在彝族文創店,設計師將傳統彝族文化元素和現代生活相結合,具有彝族特色的書籤、袋子、紀念品等伴手禮琳琅滿目;在民俗傳習館,遊客可以在村內藝人的幫助下,學習傳統三弦樂器、吹笛、彝族舞、草編手工等,用自己的雙手感受彝族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活生生的文化傳承。
舊農房煥發新生機
2013年,在彌勒實施「美麗家園」行動計劃帶動下,可邑村內農房得以重建或加固,也正是通過這次契機,可邑村彝族民族文化內涵融入到村莊建設中。
舊房改造成的別致餐館
走進一家老舊房改造成的餐館,小射燈、小插花、地板磚、藝術壁畫、小桌子等現代元素,與木質層板、方型土坯磚牆在老房裡產生了一種奇妙的碰撞。可邑村民宗專幹陳芙蓉說:「土坯磚牆是專門露出來的,刷上了透明膠水,就是讓遊客看得到這是最真實的老房子。」
屋子周圍風景宜人
據陳芙蓉介紹,現在村裡的老舊農房正在逐步改造成安全舒適的餐館、民宿酒店、娛樂客棧、酒吧等,目前已改造好的10餘套已經投入運營,接下來將陸續改造43套老農房。
看著一棟棟昏暗潮溼、灰撲撲的老土坯房被改造成亮堂堂的新房子,陳芙蓉說:「老房改造既能保護我們這一歷史悠久的古村落,又能讓它煥發新生,在改造中傳承、保護彝族文化。」
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信心
據統計,2019年,可邑村人均收入達1.9萬元,比2018年的約1.8萬元增加了1000多元。「村民就近就業,減少了外流,村子也慢慢變得熱鬧起來。村民從每天上午9點工作到下午5點,早上做完簡單農活後,到村裡接待遊客,5點下班後還可以繼續自己的農活,工作、農活兩不誤。」陳芙蓉說。
目前,可邑村農民收入主要以旅遊、種植業為主,旅遊業發展直接帶動了500餘名村民在村內就業,有的當保安、有的做保潔、有的開餐館,村民收入一年比一年好。2019年,可邑小鎮旅遊產業總收入3962.49萬元,遊客數達162.4萬餘人。特色蘋果、核桃、蜂蜜、土雞蛋、山羊等當地土特產也是村民致富的重要途徑。
可邑村
可怡心園客棧老闆畢鋼是可邑村原住民,2015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他通過創業貸款20萬,自籌、向親朋借錢籌集40餘萬元,將自家兩棟老房子改成了客棧。「剛開始,我很忐忑,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改造了我的老房子,沒想到一做就嘗到了甜頭。」畢鋼說,如今他的貸款已還完,正慢慢還著親朋的借款,但他的客棧方興未艾。
畢鋼的客棧最多可以接待20餘桌客人,主打彝族特色菜餚,忙起來的時候還要請同村人來幫忙才能照顧好所有客人。「誰能想到我們這個偏遠山村還能迎來重慶、成都、貴州、廣西、廣東等這些遠道而來的遊客。」他說。
今年因為疫情影響,營業情況不佳,但對客棧的未來,畢鋼說自己還是很有信心,下一步,他還將把彝族特色歌舞融入客棧服務中,以更有民族特色的服務招待八方遊客。
雲南網記者 夏葦 李正雄 徐嵩欽 劉暢 吳鴻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