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是位態度粗暴而使人失望的小學女教師。——蒙田
嫁娶,是民俗,婚禮是儀式。情深意濃,才願共赴白頭之約,本是一生最嚮往的神聖時刻,卻因一件內衣的尺寸,成為輿論焦點,究竟是誰的錯?
1月2日,貴州遵義一男子介紹,按照當地風俗,給準新娘從頭到腳買一身新衣服,稱為「從頭禮」。
然而因為內衣的尺寸小了一號,時間又太晚,無法調換,遭女方父親拒絕接親,婚禮宴變成了親友聯歡會。
新娘出來澄清,拒絕接親並非因為「內衣不合適」導致,而是男方的態度。
在事發時,新郎曾直言:「買不到,穿舊的不行嗎?」,讓她覺得對方不夠重視自己,態度太隨意。
4日,女方父親發視頻稱:為了女兒婚禮,準備了很多,不是因為錢的問題。
請媒體幫助澄清此事,避免給家人造成情感傷害。目前,男方要因此起訴女方。
本是一樁喜事,卻因此收場,於誰來講都無利處,如果女方不以小見大,如果男方態度委婉一些,又何嘗不是一段佳話。
不禁讓人猜想,究竟是儀式重要,還是態度重要呢?
儀式感來自於內心的滿足,非形式上的花樣百出
什麼是儀式感?《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結婚紀念日的一次燭光晚餐,回首相識相知相愛的愛情歷程,增加情感的交流,堅信婚姻的美好。
而有些儀式感卻被肆意地曲解,狹義的表達為形式上的花哨。
大肆地揮霍與浪費,明明已經捉襟見肘,卻還要「窮精緻」的告訴自己要精緻生活,好好打扮。
儀式感是內心情感的直接表達,對長輩、對愛人、對孩子、對朋友。
以不同的語言,不同的儀式,來表達對他們的尊重與重視,讓他們能感受到你內心的那份真摯與愛。
對於事實,成也態度,敗也態度
社會心理學說:「一個人的態度對他的行為具有指導性的或動力性的影響」。
態度的好壞,影響著我們人際關係、工作能力、家庭和諧。
一個人可以能力不強,但一定要態度端正。一個懶散、隨意的員工,是一把鈍刀,看著鋒利,實則無用。
一個敷衍潦草的愛人,會讓你失去所有的期待與美好,漸漸感覺生活的無味與枯燥。
好的態度能讓人安心、舒心、放心。網購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然而細心的我們總會發現。
有些店主,發一句消息,半天不回,回復一句,也是隻言片語,毫無熱情可言。
於此,讓人毫無購買的欲望。與我們而言可以另擇它處,而對店主而言,失去的是一筆買賣,可見成也態度,敗也態度。
總結:
細節決定著成敗,一件內衣是小,背後的生活百態才是人性的真實寫照。
用儀式感表達情感,用態度來親密關係,小事不計較,大事不馬虎,生活才能和美。
知人不評人,我們僅以自己所見所聞來品讀人生,無法置喙他人,只能約束自己。
從他人的成功與失敗中總結經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美自己的人生。
小小的儀式感,不用太多的成本,一頓豐盛的晚餐,一個親手做的禮物。
花點心思就能讓感情升溫,更是給對方一個明確的態度——你對我,很重要。
END
聲明: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感謝您的閱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大千世界,相逢即是緣分,關注作者,讓你的內心世界,不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