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龍津,美景醉人。圖片來源:珠江時報記者穆紀武攝
村民在美麗的河湧廊橋上散步。圖片來源:珠江時報記者穆紀武攝
龍津村格治公園湖心亭。圖片來源:珠江時報記者穆紀武攝
「嶺南昔稱眾香國,木槿暮洛菊冬殘,此花合是群芳長,留於村人百歲看。」這是清朝時期龍津詩人廖明熙作《紅棉春曉》吟紅棉的詩句,描繪出一幅形象生動、美麗如畫的鄉村風光。
令人欣喜的是,廖明熙所作之詩意,在如今的禪城區龍津村正逐漸得到重塑,「河湧環繞,廊橋相連,遒勁古榕,公園涼亭,石欄碑刻,詩情畫意,盡收眼底。」這充滿詩意的水鄉棲居,是今日龍津留給來訪者的第一印象。
事實上,早在2015年,龍津村就開始啟動美麗鄉村建設計劃,並創新實施了「鄉村即景點」的環境重塑戰略,借腦借力,科學規劃,形成「一帶一心一軸兩片三區九景」的嶺南水鄉美景規劃格局,短短兩年,極富嶺南水鄉特色的美麗鄉村環境得以重塑,更加宜居。龍津村在「生態龍津」建設上,已經摸索出能呈現水鄉詩意棲居特點的龍津路徑。
遊訪
嶺南古村處處皆景點
城市中的喧囂總令人煩躁不安,想往嶺南水鄉去一享清淨,幽幽的青石小巷,撐一把油紙傘,品一杯清茶,棲居在素有「嶺南水鄉」之稱的嶺南禪城,其實從來無需約定。夏日午後的一場陣雨送走了炎熱,陽光透過古榕樹的葉縫灑落下來,伴著微風拂過臉龐,愜意十足。
小橋、流水、人家,百年來,人們似乎永遠說不膩的六個簡單漢字,卻也是南莊鎮龍津村的完美詮釋。龍津,開村始於南宋,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嶺南古村,名符其實。
由龍津西路進入龍津村,村道兩旁便呈現出一派富有嶺南水鄉韻味的風光,過牌坊,抵達廖錦濤烈士廣場,小湖、小島、亭閣公園散落在旁,遊人目光所及,皆是風景所在。
一路往裡,經榕蔭橋,走進良寶維則公園,河湧清澈,靜謐清新的空氣中,悠悠的河水在腳邊流淌著,沿河堤的路或用石板鋪成,或用水泥鋪設,蜿蜒細長;新居民樓多列於河湧西面,東面則多為鱗次櫛比的舊樓古屋,大多是烏簷青瓦,古樸建築,悠然祥和。
小樓屋簷比翼,上透一線藍天,下照人影憧憧,自是一番含蓄深邃的意境。潺潺的水、靜謐的橋,讓人心明如鏡,鄉情頓起;依戀大地的朝陽東起時,燃燒一片濃鬱的鄉情,激動的則是一顆赤誠之心。七月流光中的古村龍津,傍晚炎熱消退,體感舒適中漫步於青石板路,站在橋頭,看村民搖櫓而過,一曲「嶺南美」悠悠迴蕩。
水,萬物生命之源。流淌的河流是水鄉龍津的血脈,滋養龍津,也賦予這一方水土靈動之美,煙雲、霞光,氣象變換中的水鄉龍津都各有一番韻致。
龍津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馮耀泉說,水是龍津的靈魂,自2015年實施「鄉村即景點」環境重塑戰略起,龍津便將改造環境的首選「菜單」鎖定為河湧治理。於是,環繞龍津長達4公裡的環村湧歷經近兩年治理終披「靚裝」,古色古香的石欄與清澈的河水交相輝映,河湧邊的大榕樹枝繁葉茂,原來的死水湧打造成一條景觀河,河岸兩邊變為村民休閒娛樂的親水公園。「活了大半輩子,從來沒見到家門口河湧能變得像今天這麼靚。」73歲的龍津老人廖羽潮評價說。
規劃
一帶一心一軸兩片三區九景
然而,古村龍津的嶺南水鄉美景格局憑何鑄就的?對此,馮耀泉給出了答案:「借腦借力,科學規劃,捨得投入,推行有力。」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規劃,就是解決「預」這個問題。
所謂謀定而後動,2016年初,龍津村就按照區鎮兩級黨委政府的部署及指導,堅持以科學規劃為龍頭引領生態建設,將生態建設納入全村總的發展大局中統籌並進行謀劃。
規劃不是隨便的塗塗畫畫,更非簡單的拍腦袋決定,龍津村的決策層深知專業之事要請專業之人操刀,為了科學實施「鄉村即景點」環境重塑戰略,龍津村專門委託廣東南方289藝術傳播有限公司(簡稱「289藝術團」)精心編制了《龍津美麗文化鄉村》規劃,將生態龍津納入規範化、系統化的建設軌道,既做到「規劃先行」,又做到「規劃長行」。
289藝術團常務副總經理陳明洋告訴記者,其團隊在對龍津村的自然區位條件、社會和經濟狀況進行深入的探訪、調研及科學的評估,並結合龍津的現狀與特點,從而做出較為科學的功能分區規劃布局。
「如軸線打造,尊重龍津鄉村肌理的同時,沿南北軸線的發展,引導軸線兩側周邊的景觀規劃和完善。」陳明洋舉例說,以龍津光明村小組為起點,由北往南,向穗豐、永光、騰湧的河道水系延伸為主線,恢復龍津嶺南水鄉的特色,形成「L」形的規劃布局。
按照規劃,龍津村要打造「一帶一心一軸兩片三區九景」的嶺南水鄉美景格局,其中,「一帶」指和美龍津文化帶,「一心」為龍津文化中心,「一軸」即嶺南水鄉景觀軸,「兩片」由龍津路產業線與濱河景觀線構成,良寶、沙閘、騰湧為「三區」,「九景」主要包含龍津和美形象廣場、廖錦濤烈士廣場、良寶四景、良寶維則公園、榕蔭古祠文化公園、錦鯉公園、韶華公園、大樹保障生態公園、龍騰康體運動公園。
具體實施中,龍津村又緊緊圍繞佛山市美麗文明村居建設要求,結合龍津實際,緊盯創建美麗文明村居示範點的目標,打出「河湧共治」「景觀打造」「完善配套」等一系列「組合拳」。「河湧一期治理工程就投入了900多萬元,一些廣場、公園等景觀工程累計投入1400多萬元,還投入了數百萬元用於配套設施工程的建設。」龍津村黨委委員廖衍成說。
經過努力,截至目前,包括廖錦濤烈士廣場、格治公園、良寶維則公園等在內約70%的文化景點建成開放,所有的規劃項目預計明年底可完成。
「今年10月前後,隨著龍津文化大樓、中心廣場等項目的建成,作為龍津村的會客廳、村委會前的龍津文化中心將開門迎客。」馮耀泉說,「接下來,完善好路燈、綠化等配套設施,前期我們是大『建』,後期就要側重『管』,管的目的在於維護好建的成果。」
成果
環境靚了遊子「歸巢」
「一些朋友看到我在朋友圈發的龍津村圖片,評論說被我家鄉的漂亮環境驚豔到了,有攝影師朋友還慕名專程來我們村拍景,自己心裡感到驕傲。」對村裡的環境之變,村民關瑞芬感嘆道。
而今水鄉龍津的環境發生蝶變,靚了之後究竟有何效果,馮耀泉自豪答道:「一些龍津的大老闆情願賣掉外面的大別墅,回村裡重修自己的祖屋住。」
村民馮國潮便是其中的代表,緣於村裡環境變靚,有韻味,在離開家鄉龍津整整十年的「遊子」馮國潮作出「歸巢」的決定。今年初,馮國潮賣掉了在西樵買的別墅,搬回了龍津穗豐村小組,比起之前的別墅,他在自家宅基地重建的房子一點也不遜色,環境還要更優一些。
同馮國潮一樣,已在萬科城小區購買「豪宅」的龍津永明村小組的廖永棠,今年1月就決定重新裝修村裡的老房子並準備年底搬回來住。「我把村裡的水鄉美景拍了照發到朋友圈,引來很多點讚,有些朋友調侃說我們龍津人的幸福感已是『四星級』,直逼『五星級』。」廖永棠笑著說。
不但如此,身為永明村小組長的廖永棠,還在思考將村小組周邊的環境再整得靚一些,讓更多的龍津遊子回家。「環村路擴建後,完善好景觀路燈,再種一些紅棉,村裡的池塘再養點觀賞魚。」廖永棠如此思忖。
隨著村裡環境變靚,近兩三年,像馮國潮、廖永棠一樣搬離龍津又主動回歸村裡住的龍津遊子並不在少數,「龍津村10個村民小組都有搬回來的,保守估計也有幾十人。」廖衍成說。
所謂萬事開頭難,龍津村的環境改造提升工程起初也遭受過質疑。「之前,我們還有不少村民很擔心,怕資金投進去了影響分紅,結果,村北部環境真的整靚了後,大家打心底認同了。」關瑞芬說。
毫無疑問,村民的理解認同與主動配合,給了村兩委信心。「像河湧擴建時就佔用了十餘戶村民的自留地,沒有一戶提出反對意見。」廖衍成回憶說,用村裡的老人廖羽潮的話說,搞靚環境,自己住得舒服,理解配合就是最大的支持。
「現在每天晚飯後,一家人都要去家門口的維則公園一帶散步,這在以前根本就不可能,河湧邊雜草叢生,蚊蟲蛇鼠多,別說散步了,大家都避之不及。」家住紅光村小組的廖偉錦說。
馮耀泉坦言,會加快完成整個「一帶一心一軸兩片三區九景」的所有工程,並做成精品,促使全村由「一處美」向「全村美」,「一時美」向「持久美」轉變。
記者手記
留得碧水藍天留住古村鄉愁
《人,詩意地棲居》,是德國19世紀浪漫派詩人荷爾德林的一首詩,後經海德格爾的哲學闡發,「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就幾乎成為所有人的共同嚮往。而今,此番嚮往,在禪城的龍津村,似乎已經照進了現實:棲居水鄉龍津,充滿詩情畫意。
人,詩意地棲居,體現的是一種與自然生態和諧相處的美好生活,這何嘗不是龍津人不忘初心、打造生態家園的真實寫照!
生活,時常如大雨將至前般令人窒息,總令人有種想逃卻逃不掉的鬱悶,短暫的「開溜」,走進水鄉龍津,體會那種「經過一扇牌坊,穿過一條小巷,轉過一個路口,暢遊嶺南水鄉」的休閒感覺,放鬆心情。
更值得一提是,龍津村在重塑水鄉環境時,並非單單只做環境,而是兼顧融入文化元素,通過大力弘揚水生態文化,不斷挖掘、保護、發展桑基魚塘等具有嶺南特色的生態文化,全面彰顯具有水鄉文化特色的生態文明景觀,努力打造珠三角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樣板,重現水鄉龍津。
具體實施中,龍津村既做到借腦借力,科學規劃,在充分挖掘和提煉龍津獨特歷史文脈的同時,對全村的道路、水系、古老建築、景觀節點進行改造提升,並巧妙地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村規民約和獨特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為水鄉龍津增添了生命力和活力。如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所總規劃師、副研究員陳南江所說,美麗文明村居建設不僅僅需要科學的基礎規劃建設,更需要建設活力鄉村。
按馮耀泉所說,強化「宜人居住」的文化生態理念,將龍津真正建設成為村民可思、可想、可夢的故鄉、精神家園和宜居樂園,成為遊子思歸、外人豔羨、留得住碧水藍天、留得住鄉愁的現代嶺南水鄉。(珠江時報 記者劉玉超通訊員廖妙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