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龍津:科學規劃挖掘古村魅力 探索水鄉詩意新路徑

2021-01-08 中國文明網

 

鳥瞰龍津,美景醉人。圖片來源:珠江時報記者穆紀武攝 

 

村民在美麗的河湧廊橋上散步。圖片來源:珠江時報記者穆紀武攝 

 

龍津村格治公園湖心亭。圖片來源:珠江時報記者穆紀武攝 

  「嶺南昔稱眾香國,木槿暮洛菊冬殘,此花合是群芳長,留於村人百歲看。」這是清朝時期龍津詩人廖明熙作《紅棉春曉》吟紅棉的詩句,描繪出一幅形象生動、美麗如畫的鄉村風光。

  令人欣喜的是,廖明熙所作之詩意,在如今的禪城區龍津村正逐漸得到重塑,「河湧環繞,廊橋相連,遒勁古榕,公園涼亭,石欄碑刻,詩情畫意,盡收眼底。」這充滿詩意的水鄉棲居,是今日龍津留給來訪者的第一印象。

  事實上,早在2015年,龍津村就開始啟動美麗鄉村建設計劃,並創新實施了「鄉村即景點」的環境重塑戰略,借腦借力,科學規劃,形成「一帶一心一軸兩片三區九景」的嶺南水鄉美景規劃格局,短短兩年,極富嶺南水鄉特色的美麗鄉村環境得以重塑,更加宜居。龍津村在「生態龍津」建設上,已經摸索出能呈現水鄉詩意棲居特點的龍津路徑。

  遊訪 

  嶺南古村處處皆景點 

  城市中的喧囂總令人煩躁不安,想往嶺南水鄉去一享清淨,幽幽的青石小巷,撐一把油紙傘,品一杯清茶,棲居在素有「嶺南水鄉」之稱的嶺南禪城,其實從來無需約定。夏日午後的一場陣雨送走了炎熱,陽光透過古榕樹的葉縫灑落下來,伴著微風拂過臉龐,愜意十足。

  小橋、流水、人家,百年來,人們似乎永遠說不膩的六個簡單漢字,卻也是南莊鎮龍津村的完美詮釋。龍津,開村始於南宋,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嶺南古村,名符其實。

  由龍津西路進入龍津村,村道兩旁便呈現出一派富有嶺南水鄉韻味的風光,過牌坊,抵達廖錦濤烈士廣場,小湖、小島、亭閣公園散落在旁,遊人目光所及,皆是風景所在。

  一路往裡,經榕蔭橋,走進良寶維則公園,河湧清澈,靜謐清新的空氣中,悠悠的河水在腳邊流淌著,沿河堤的路或用石板鋪成,或用水泥鋪設,蜿蜒細長;新居民樓多列於河湧西面,東面則多為鱗次櫛比的舊樓古屋,大多是烏簷青瓦,古樸建築,悠然祥和。

  小樓屋簷比翼,上透一線藍天,下照人影憧憧,自是一番含蓄深邃的意境。潺潺的水、靜謐的橋,讓人心明如鏡,鄉情頓起;依戀大地的朝陽東起時,燃燒一片濃鬱的鄉情,激動的則是一顆赤誠之心。七月流光中的古村龍津,傍晚炎熱消退,體感舒適中漫步於青石板路,站在橋頭,看村民搖櫓而過,一曲「嶺南美」悠悠迴蕩。

  水,萬物生命之源。流淌的河流是水鄉龍津的血脈,滋養龍津,也賦予這一方水土靈動之美,煙雲、霞光,氣象變換中的水鄉龍津都各有一番韻致。

  龍津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馮耀泉說,水是龍津的靈魂,自2015年實施「鄉村即景點」環境重塑戰略起,龍津便將改造環境的首選「菜單」鎖定為河湧治理。於是,環繞龍津長達4公裡的環村湧歷經近兩年治理終披「靚裝」,古色古香的石欄與清澈的河水交相輝映,河湧邊的大榕樹枝繁葉茂,原來的死水湧打造成一條景觀河,河岸兩邊變為村民休閒娛樂的親水公園。「活了大半輩子,從來沒見到家門口河湧能變得像今天這麼靚。」73歲的龍津老人廖羽潮評價說。

  規劃 

  一帶一心一軸兩片三區九景 

  然而,古村龍津的嶺南水鄉美景格局憑何鑄就的?對此,馮耀泉給出了答案:「借腦借力,科學規劃,捨得投入,推行有力。」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規劃,就是解決「預」這個問題。

  所謂謀定而後動,2016年初,龍津村就按照區鎮兩級黨委政府的部署及指導,堅持以科學規劃為龍頭引領生態建設,將生態建設納入全村總的發展大局中統籌並進行謀劃。

  規劃不是隨便的塗塗畫畫,更非簡單的拍腦袋決定,龍津村的決策層深知專業之事要請專業之人操刀,為了科學實施「鄉村即景點」環境重塑戰略,龍津村專門委託廣東南方289藝術傳播有限公司(簡稱「289藝術團」)精心編制了《龍津美麗文化鄉村》規劃,將生態龍津納入規範化、系統化的建設軌道,既做到「規劃先行」,又做到「規劃長行」。

  289藝術團常務副總經理陳明洋告訴記者,其團隊在對龍津村的自然區位條件、社會和經濟狀況進行深入的探訪、調研及科學的評估,並結合龍津的現狀與特點,從而做出較為科學的功能分區規劃布局。

  「如軸線打造,尊重龍津鄉村肌理的同時,沿南北軸線的發展,引導軸線兩側周邊的景觀規劃和完善。」陳明洋舉例說,以龍津光明村小組為起點,由北往南,向穗豐、永光、騰湧的河道水系延伸為主線,恢復龍津嶺南水鄉的特色,形成「L」形的規劃布局。

  按照規劃,龍津村要打造「一帶一心一軸兩片三區九景」的嶺南水鄉美景格局,其中,「一帶」指和美龍津文化帶,「一心」為龍津文化中心,「一軸」即嶺南水鄉景觀軸,「兩片」由龍津路產業線與濱河景觀線構成,良寶、沙閘、騰湧為「三區」,「九景」主要包含龍津和美形象廣場、廖錦濤烈士廣場、良寶四景、良寶維則公園、榕蔭古祠文化公園、錦鯉公園、韶華公園、大樹保障生態公園、龍騰康體運動公園。

  具體實施中,龍津村又緊緊圍繞佛山市美麗文明村居建設要求,結合龍津實際,緊盯創建美麗文明村居示範點的目標,打出「河湧共治」「景觀打造」「完善配套」等一系列「組合拳」。「河湧一期治理工程就投入了900多萬元,一些廣場、公園等景觀工程累計投入1400多萬元,還投入了數百萬元用於配套設施工程的建設。」龍津村黨委委員廖衍成說。

  經過努力,截至目前,包括廖錦濤烈士廣場、格治公園、良寶維則公園等在內約70%的文化景點建成開放,所有的規劃項目預計明年底可完成。

  「今年10月前後,隨著龍津文化大樓、中心廣場等項目的建成,作為龍津村的會客廳、村委會前的龍津文化中心將開門迎客。」馮耀泉說,「接下來,完善好路燈、綠化等配套設施,前期我們是大『建』,後期就要側重『管』,管的目的在於維護好建的成果。」

  成果 

  環境靚了遊子「歸巢」 

  「一些朋友看到我在朋友圈發的龍津村圖片,評論說被我家鄉的漂亮環境驚豔到了,有攝影師朋友還慕名專程來我們村拍景,自己心裡感到驕傲。」對村裡的環境之變,村民關瑞芬感嘆道。

  而今水鄉龍津的環境發生蝶變,靚了之後究竟有何效果,馮耀泉自豪答道:「一些龍津的大老闆情願賣掉外面的大別墅,回村裡重修自己的祖屋住。」

  村民馮國潮便是其中的代表,緣於村裡環境變靚,有韻味,在離開家鄉龍津整整十年的「遊子」馮國潮作出「歸巢」的決定。今年初,馮國潮賣掉了在西樵買的別墅,搬回了龍津穗豐村小組,比起之前的別墅,他在自家宅基地重建的房子一點也不遜色,環境還要更優一些。

  同馮國潮一樣,已在萬科城小區購買「豪宅」的龍津永明村小組的廖永棠,今年1月就決定重新裝修村裡的老房子並準備年底搬回來住。「我把村裡的水鄉美景拍了照發到朋友圈,引來很多點讚,有些朋友調侃說我們龍津人的幸福感已是『四星級』,直逼『五星級』。」廖永棠笑著說。

  不但如此,身為永明村小組長的廖永棠,還在思考將村小組周邊的環境再整得靚一些,讓更多的龍津遊子回家。「環村路擴建後,完善好景觀路燈,再種一些紅棉,村裡的池塘再養點觀賞魚。」廖永棠如此思忖。

  隨著村裡環境變靚,近兩三年,像馮國潮、廖永棠一樣搬離龍津又主動回歸村裡住的龍津遊子並不在少數,「龍津村10個村民小組都有搬回來的,保守估計也有幾十人。」廖衍成說。

  所謂萬事開頭難,龍津村的環境改造提升工程起初也遭受過質疑。「之前,我們還有不少村民很擔心,怕資金投進去了影響分紅,結果,村北部環境真的整靚了後,大家打心底認同了。」關瑞芬說。

  毫無疑問,村民的理解認同與主動配合,給了村兩委信心。「像河湧擴建時就佔用了十餘戶村民的自留地,沒有一戶提出反對意見。」廖衍成回憶說,用村裡的老人廖羽潮的話說,搞靚環境,自己住得舒服,理解配合就是最大的支持。

  「現在每天晚飯後,一家人都要去家門口的維則公園一帶散步,這在以前根本就不可能,河湧邊雜草叢生,蚊蟲蛇鼠多,別說散步了,大家都避之不及。」家住紅光村小組的廖偉錦說。

  馮耀泉坦言,會加快完成整個「一帶一心一軸兩片三區九景」的所有工程,並做成精品,促使全村由「一處美」向「全村美」,「一時美」向「持久美」轉變。

  記者手記 

  留得碧水藍天留住古村鄉愁 

  《人,詩意地棲居》,是德國19世紀浪漫派詩人荷爾德林的一首詩,後經海德格爾的哲學闡發,「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就幾乎成為所有人的共同嚮往。而今,此番嚮往,在禪城的龍津村,似乎已經照進了現實:棲居水鄉龍津,充滿詩情畫意。

  人,詩意地棲居,體現的是一種與自然生態和諧相處的美好生活,這何嘗不是龍津人不忘初心、打造生態家園的真實寫照!

  生活,時常如大雨將至前般令人窒息,總令人有種想逃卻逃不掉的鬱悶,短暫的「開溜」,走進水鄉龍津,體會那種「經過一扇牌坊,穿過一條小巷,轉過一個路口,暢遊嶺南水鄉」的休閒感覺,放鬆心情。

  更值得一提是,龍津村在重塑水鄉環境時,並非單單只做環境,而是兼顧融入文化元素,通過大力弘揚水生態文化,不斷挖掘、保護、發展桑基魚塘等具有嶺南特色的生態文化,全面彰顯具有水鄉文化特色的生態文明景觀,努力打造珠三角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樣板,重現水鄉龍津。

  具體實施中,龍津村既做到借腦借力,科學規劃,在充分挖掘和提煉龍津獨特歷史文脈的同時,對全村的道路、水系、古老建築、景觀節點進行改造提升,並巧妙地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村規民約和獨特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為水鄉龍津增添了生命力和活力。如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所總規劃師、副研究員陳南江所說,美麗文明村居建設不僅僅需要科學的基礎規劃建設,更需要建設活力鄉村。

  按馮耀泉所說,強化「宜人居住」的文化生態理念,將龍津真正建設成為村民可思、可想、可夢的故鄉、精神家園和宜居樂園,成為遊子思歸、外人豔羨、留得住碧水藍天、留得住鄉愁的現代嶺南水鄉。(珠江時報 記者劉玉超通訊員廖妙銦)

相關焦點

  • 佛山:重塑嶺南水鄉風貌 探索鄉村經濟新模式
    「依託嶺南水鄉的優勢,逢簡村探索出一條集養殖、娛樂、食宿、觀光為一體的旅遊經濟模式,創造的旅遊產業產值約5000萬元。」劉向榮表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逢簡村將繼續加快鄉村休閒旅遊業發展,帶動產業興旺,保障農民增收,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 嶺南水鄉漁獲忙 千年古鎮腊味香
    12月7日下午,一場別開生面的直播帶貨在佛山市三水區蘆苞鎮劉氏水產生態健康養殖基地開展,佛山劉氏水產養殖有限公司銷售經理劉力向全國網友推介了「皇帝魚」產品,上線南方優品的「皇帝魚」套餐受到了網友的青睞。線上一片火熱,線下一片忙碌。
  • 佛山三水:探路全域鄉村振興的「三水經驗」
    它是以特色小鎮促城鄉融合的典範,更是三水走城鄉融合推動鄉村振興路徑過程中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三水踏上城市發展新徵程,具備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良好基礎。
  • 順德這個千年古村,被稱作「廣東周莊」,散發悠悠「水鄉書韻」
    提及水鄉,人們的印象中一定是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嶺南也有一個足以媲美江南的千年水鄉。這裡水道縱橫,古樹成蔭,古屋遍布,古橋橫跨,完整保存著水鄉古村的風貌與格局,被譽為「廣東周莊」。這裡就是廣東順德的逢簡村。
  • 成都新都區探索特大城市近郊區域鄉村振興新路徑
    原標題:新都區探索特大城市近郊區域鄉村振興新路徑   「上個月,5號和6號院子真是突飛猛進,僅僅一個月就有17萬元營收。」站在實時動態公示屏前,新都區新繁街道汪家村村民鄭慶秀有些欣喜。雖然只是普通村民,對於村裡農房、土地流轉交由專業公司運營的「拾裡庭院」,鄭慶秀比項目經理還要上心。
  • 明確新任務探索新路徑落實新舉措 加快推進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明確新任務探索新路徑落實新舉措 加快推進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區委召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座談會 來源:海門日報 發布時間:2020-11-06
  • 專家齊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討會探索新思路新路徑新實踐
    專家齊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討會探索新思路新路徑新實踐 作者:白雪
  • 四周年再出發 共謀佛山影視新未來
    珠江時報記者/王方亞攝 昨日,2020中國(佛山)大灣區影視產業高峰論壇在佛山保利洲際酒店舉行。以「灣區新時代,光影新未來」為主題,300多名影視業界、學界嘉賓齊聚嶺南,共論大灣區影視產業發展。 本次論壇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指導,佛山市委宣傳部(市版權局)、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廣東財經大學主辦。
  • 水鄉遊記——南昌安義古村
    從車停下,雙腳落地開始,我們就回到了千百年前的江南古村——安義。野徑旁三兩簇太陽花好奇探頭,偷偷張望著這一群鬧哄哄的紅藍巨人們,訝於他們一隊隊整齊排列,跟在紅色的旗幟後面走進自己的家鄉。一階階青石板路通向村莊深處,白牆黑瓦飛簷走壁、門前池塘家中天井、磚底土牆排水系統,他們驚嘆古人的哲思,也喜愛石縫中偶然冒頭舒展身子卻一不小心玩過頭,布滿整個石階的苔蘚家族。
  • 佛山新增十大影視取景地
    南方影視中心產業發布會近日舉行,發布會宣布佛山再添十大影視取景地。走進取景地,隨手一拍都是大片! 綠島湖溼地公園 綠島湖溼地公園位於禪城南莊,以"嶺南水鄉"為主題,公園分為落羽杉、桑樹林、觀鷺平臺等多個區域。
  • 杏壇鎮逢簡村:以水為脈 繪就美麗水鄉畫
    多情的水,孕育了多情的人文歷史,也孕育了這個水光接天、遠離都市繁囂的嶺南古村。古樹遍布在村裡的角落,百餘間古屋古祠堂點綴其間,石板古道縱橫。兩座宋代三孔石古橋見證千年歷史,御賜金桂、清代金鏊石拱橋、進士坊木牌樓沉澱著深厚人文底蘊。2020年,逢簡水鄉被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評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 江西被遺忘的古鎮:綿延著最古老的文化,被譽為「蓮花古村」
    說到古鎮,大家都知道中國現在還保留著很多有特色的古鎮, 但是,今天介紹江西省廣昌蓮花古鎮這一獨特的古鎮, 江西省這個古村,從唐朝開始栽培蓮花,至今仍延續著最古老的文化,被稱為「蓮花古村」。蓮花古村,也就是江西省廣昌縣站前古村,有著美麗的蓮花、古風建築和悠久的歷史,因為地處偏遠,知名度一直不高,很多外國遊客還沒聽說過這個美麗的村莊, 這個「蓮花古村」似乎被人們遺忘了。
  • IN佛山 剛剛好
    佛山中德工業服務區(三龍灣)管理委員會一、基本情況三龍灣規劃範圍包括佛山市禪城區石灣鎮街道、南海區桂城街道、順德區北滘鎮、陳村鎮、樂從鎮部分區域,東至陳村水道,西至佛山大道,南至順德水道,北至平洲水道,
  • 雄安新區將探索車路協同發展新路徑
    本報訊(記者郭東)從9月5日在雄安新區舉行的自動駕駛與雄安新區智能交通論壇上獲悉,新區將積極探索「車智能+路智能」車路協同的交通發展新路徑,建設數位化道路基礎設施系統和開放式智能網聯車示範區,重點實現無人系統智能技術突破,並將自動駕駛智能交通等技術在新區先行先試。
  • 佛山這些最美鄉村,簡直人間仙境!假期打卡!
    而紫南人則把這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水鄉風貌,結合民俗文化、藝術活動,改造出了與古村風貌相得益彰的原生態旅遊項目——紫南文化旅遊區。這裡背山向水,村旁魚塘片片,村內鑊耳老屋林立,古井、古樹、古巷保存良好,構成一幅嶺南風情畫卷,且富有現代新農村氣息。
  • 和美家風:鄉村文明建設新引擎
    「家和萬事興,這是從古至今的樸素大道,與《龍津古訓》的精神也一脈相承。」龍津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馮耀泉說,「我們希望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家庭的和諧,將鄉風文明作為文化振興和支撐新一輪發展的新引擎,為和諧社會和高質量發展貢獻龍津力量。」
  • 讓古村「活」起來 創意 詩意,鄉村「魔法師」
    「雖說住到了新村,但農田和祖屋還在古村,每到農忙時節、重要節日,還得回來看看。」村民勞現河說,因此,不少像他一樣搬離古村的村民,願意出錢出力整治村莊環境。很快,保良古村恢復了青磚黛瓦,池塘淤泥、雜草被清理了,遍布禽畜糞便的村道變成整潔的石板路,古村老宅盡顯瓊北建築質樸靈秀之氣。
  • 慢遊嶺南水鄉!南海桂城隱藏著一方天地,塗鴉時花超驚豔!
    在南海桂城,疊滘除了燃爆的龍船漂移大賽,還有鮮豔的時花、創意的塗鴉、奪目的夜景燈飾、獨特的水鄉特色!端午感受完龍船的刺激,不妨來疊滘水鄉邂逅一份愜意吧!塗鴉 · 創意十足古村+塗鴉,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潮流的碰撞。在這個端午,茶基村、潭頭村、聖堂村的塗鴉等你來拍照打卡,快去「上牆」吧!
  • 北京「十四五」規劃建議出爐:率先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北京市「十四五」規劃建議出爐: 率先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中共北京市委近日印發《關於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建議》)。
  • 2020中國(佛山)大灣區影視產業高峰論壇舉行,南方影視中心四年建設...
    在影視產業發布會上,南方影視中心新VI系統發布,新增綠島湖溼地公園、裡水夢裡水鄉、仙崗古村等十個取景點。佛山市委常委、市統戰部部長李政華表示,希望佛山影視業界積極參與到佛山創建粵港澳大灣區影視產業合作試驗區建設中來,推動南方影視中心在兩個效益、產業結構、發展格局、人才培育、精品創作等方面實現全方位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