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日報訊(記者劉秀波)「80後」小夥閆禹是乾安縣大布蘇鎮東谷村人,他憑著自己敢闖敢想的衝勁,外出務工多年後毅然回鄉,承包了63棟扶貧大棚,栽種時令蔬菜,不僅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務工問題,還豐富了村裡的產業,拓寬了村民的脫貧增收渠道。
眼下正是給西紅柿打杈時節,一大早,在乾安縣大布蘇鎮叔字村的蔬菜基地裡,工人們正在忙著給西紅柿除草、打杈。「這幾棟大棚裡的西紅柿、螺絲椒、西瓜等果蔬到時會運往外地,等條件成熟,我會開拓市場、擴大種植規模,把生意再做大些,帶動更多老鄉跟我一起幹。」閆禹說。
閆禹,今年34歲,高中畢業後,他加入了外出打工的隊伍,在山東壽光一幹就是十幾年。聰明好學的閆禹積累了豐富的市場經驗。隨著年齡和思想的逐漸成熟,帶著對家鄉深深的眷戀,2019年,閆禹毅然選擇了返鄉創業。
「乾安老家這兒的種植條件不差,只是欠缺了技術和產品銷路,而這兩點,我都可以很好解決。在安徽、天津、河南、山東等地,我都有開拓好的市場,如果貨源再多的話,還可以銷往全國各地。」望著一棟棟大棚,閆禹感慨地說。當年,閆禹一回到家鄉,就馬不停蹄承包了大布蘇鎮正字、叔字、攝字3個村共63棟扶貧大棚。「正好有這個機會,政府扶持,咱老百姓就得牢牢抓住機遇好好幹,才能不負韶華。」80後閆禹身上有種不服輸的勁頭,說起當時的決定,他依然激動不已。
在閆禹的帶動下,大布蘇鎮叔字村、正字村和攝字村,一棟棟現代化鋼架大棚鱗次櫛比,棚內一排排綠色的禾苗讓人眼亮。閆禹介紹說,由於大棚種植蔬菜較多,每年栽種、培管、採摘等環節持續時間較長,都需要僱用村民前來務工。「感覺收入挺好的,家裡還種著地,利用農閒時間到這裡幹點兒零活,每個月能賺三四千元。」叔字村村民楊文豔說。閆禹介紹說,大布蘇鎮叔字村、正字村和攝字村3個村同時開工,用工最多的時候,每個村都得用30多人,務工人員都是找當地村民,每個小時工費12元錢。
目前,良好的市場前景和銷路情況也給走上創業道路的閆禹增添了信心。閆禹說,他有一個最樸實的想法,希望把大棚蔬菜打造成家鄉一個主要產業,帶領更多的老百姓一起致富,讓家鄉百姓過上富裕的生活。
【來源:中國吉林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